1、论语题型分析论语题型分析 【考点点击】【考点点击】 此类题主要考查从选文中获取重要字词、 成语及提炼概括该章句的主旨以及让学生联系 现实生活,学以致用。一般可以从论语内容本身出题,或者从论语内涵中迁移运用。 高考回顾:高考回顾: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分)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 所取材! 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 分)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
2、析。(3 分) 【答案】24(1)(1 分)升(登)堂入室 【考点分析】【考点分析】 复习备考时要梳理论语选读中的重要观点,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 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等,尤其 要认真解读每课后面【相关链接】中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 弄熟。 对自己观点或对论语选读中的思想观点的判定和分析,都要态度鲜明,言之成 理。切不可架空议论,拖泥带水,模棱两可。 【技巧点拨】【技巧点拨】 1. 短文评析型短文评析型,即给出一段论语原文,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文中的思想。解答 这类题不能脱离文本泛泛而谈, 更不能以翻译代
3、替评析, 对文中流露的儒家思想要客观公正客观公正 地评价,最好还要指出其意义所在。 例: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例: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 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 段的成语。(1 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 分) 【答案】(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
4、可),注 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评析:略。 2. 材料结合型材料结合型,即把几则材料组合在一起出题。解题时要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内在关系,注意 题目的要求,不遗漏任何一则材料信息。 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2324 题。(题。(5 分)分)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 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
5、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23、从第(1)段文字看,“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实践“仁”途径是什么?(2 分) 24、从(1)( 2)两段文字看,孔孟对“仁”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请作简要分析。(3 分) 答案:23、(2 分)圣: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践“仁”的途径:能近取譬。(各 1 分) 24、(3 分)孔子:仁,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也即己欲富而富人, 己欲诚而诚人,己欲善而善人以己及人,济世为人之心。(1 分)孟子:“恻隐之心” 便是“仁”,善心,其本质就是爱心;(1 分)仁心是内在固有的同情心。(1 分) 3.提
6、炼观点型提炼观点型,即给出一则或几则材料,要求提炼提炼文中的中心意思或内容要点。 例: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例: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 23-24 题。(题。(5 分)分) 子曰: “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 ( 论 语)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 者, 虑其后便, 计之长利也。 故父母之于子也, 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 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韩非子) 【注】怀衽:怀抱。泽:恩惠。 23、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2 分) 答案:23、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韩非
7、子:只重利完全排斥义。(2 分) 4. 联系实际简析型联系实际简析型。答题时要将孔子的思想或教育教学方法放到一定的时代背景中去分 析,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然后联系现实,一分为 二地分析在当代的意义,既不顶礼膜拜,也不全盘否定。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24 题。(题。(5 分)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去也。”(论语)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 棺,则欲人
8、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韩非子) 23从上面的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2 分) 23、孔子:重义轻利 ; 韩非子:重利轻义 24 有人认为材料 2 中董仲舒的义利观是对孔子义利观的继承和发展,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3 分) 24、 不同意。 董仲舒的义利观把义与利对立起来, 完全排斥利, 造成了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 孔子不完全排斥利,他认为追求正当的利是可以的,但反对见利忘义。 总之,论语思想分析题的解答,就其本质而言是写作一篇简短的论说文,答题时要掌握 运用三段论三段论形式,准确表达观点: (1)提出观点提出观点。提出的观点应该明确而不含糊。 (2)进行
9、论证进行论证。包括正面阐述材料所蕴涵的孔子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及其意义,反面批 驳对立观点的不足之处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等。注意,在阐述相关思想时,应运用历史 的眼光看待相关问题,不能以现代人的思想之履强行去套古人之足。 (3)适当联系实际,做出总结。适当联系实际,做出总结。 此外,探究文本时,学生常会出现以下问题,需认真对待:看不清题目要求,没有联 系题中提供的原材料作答,或者泛泛而论,不着边际。要求发表看法的题没有明确观点, 不知所云,或者观点模棱两可。要求评析的题直接以翻译代替评论。要求联系实际的题 没有切身体会,套话连篇,架空作答。要求提炼观点的题语言繁复、啰嗦,不切重点。 【实战演
10、练】【实战演练】 1为政以德篇为政以德篇 (2)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 2324 题。(题。(7 分)分) 甲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23(1)根据“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句,概括一条四字成语。(1 分)(1) 众星拱北。 (2)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4 分) (2)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本原则,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 姓守规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有忽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作
11、用之嫌。 乙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24孔子的“德政”有着丰富的内涵,说说上面这则文字体现了怎样的德政原则。(2 分) 体现了德政的取信于民原则和节用爱民原则。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 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
12、1 分)子欲善而民善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 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3 分) 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 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 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 对德政的维护。 (4)阅读论语和材料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和材料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
13、犹不 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008 年 7 月 22 日,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 上半年全国税收达 32553 亿元, 同比增长 30.5%; 同时,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 2135 亿元,增长 27.3%。相对于上半年 GDP 的同比增长数字 (10%左右),这两个 30%左右的增长,不能不令人忧心。(“纳税人俱乐部”) (1)用尽可能简洁的字眼概括“有若”的观点。(2 分) 藏富于民(或“民富国安”“以民为本”等) (2)第二段材料“忧心”什么?这份“忧心”和“有若”的观点有联系吗?(3 分) 材料忧心的是税率过高,税赋过重。材料和有若的
14、观点是一样的,认为过重的税赋好比竭泽 而渔,会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应该减轻税赋,藏富于民。 2克己复礼篇克己复礼篇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子 之迂也!奚其正?”子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 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第则文字中除“名正言顺
15、”外,还可以概括出一条四字成语,它是 。(1 分) 手足无措(不知所措) (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 述其这样说的理由。(3 分) “是”指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1 分 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 和履行义务(1 分),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 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1 分),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知其不可而为之篇知其不可而为之篇 (1)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
16、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 请讨之。 ”公曰: “告夫三子! ”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揣摩孔子在这件事前后的心情,各用一个词概括。 愤慨(担忧)、无奈 (2)这样做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并作简要评论。 体现了孔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恪守原则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 “是
17、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 而不耕。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长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 (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 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 (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
18、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 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 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分)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分) (2)子路认为荷蓧丈人“洁其身”的行为是“乱大伦”,为什么?(3 分) 因为儒家思想认为, 有才能的人应该出仕来推行道义, 荷蓧丈人有才能却只想保持自
19、己的高 洁,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扰乱了“君臣之义”这一伦理关系,所以认为他“乱大伦”。 (3 (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深则厉,浅则揭 ”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荷蒉者” 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 (2)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
20、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 4仁者爱人篇仁者爱人篇 (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 23-24 题。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23 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 分) 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 24.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3 分) 表现了“恕”这一侧面。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 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
21、 (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 23-24 题。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 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 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3.关于孔于“推己及人”的“恕”材料中是如何表述的?请用一句原文概括。(1 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4.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 解。(3 分) 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
22、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 高骛远。(1 分)孔于“推己及人”的 “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 天下的老人幼儿,孔子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 到的。(1 分) (3)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 23-24 题。题。 (7 分)分) 甲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 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
23、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3.(1)孔子为什么高度评价“博施于民而能济众”?(1 分) 体现了仁者推己及人的最高境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仁”有怎样独到的见解?(3 分) 看重大义、大信、大礼、大节,对造福百姓,给天下苍生带来福祉的行为尤为推崇,所谓 不为“匹夫匹妇之谅”。 不在乎人是否犯错,而在乎如何正确对待错误,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 善莫大焉”,所谓观过知仁。 注重人在不得志时的积极乐观
24、的态度,所谓“仁者不忧”。 乙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 节之,亦不可行也。” (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冠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结合以上三小段文字,联系生活,谈一谈我们该如何践行孔子的仁爱观。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对待别人能尽心尽力,仁爱宽厚, 那他就是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一个怀着仁爱之心的人,当他在生 活中见到弱者、有残疾
25、者、处于不幸之中者,会对他们表现出真诚的悲悯和同情。 (5)阅读材料和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和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唐代白居易写过一首名为鸟的诗:“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 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近来媒体报道:由于市场上松子、榛子一直热销,导致松鼠基本 上只能在挨饿的状态下熬过漫长冬季,有人呼吁少吃或不吃此类坚果。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材料 1、2 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请围绕“仁”作出简述。 孔子问人不问马,重人贱畜,以人为本,是仁爱的一种表现;材料中的言行是爱人及物, 即爱世界万物,是对“仁”这一思想的发展与提升,具有普
26、世价值与现实意义。 5君子之风篇君子之风篇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 老之将至云尔。” (1)上文有成语如“发愤忘食”,请从上文中再概括出一条成语。(1 分) 箪食瓢饮(箪食陋巷)、乐在其中、乐以忘忧 (2)结合“浮云”的比喻义,就节选的文段说一说孔子的人生观。(3 分) 从对颜回的称赞和自我表白中看出其安贫乐道,(
27、1 分)重义轻利。把富贵比做浮云,因为 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6周而不比篇周而不比篇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 损矣。” 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 分) 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 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 明理由。(3 分) 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
28、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 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 态,快乐地生活。 (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后回答问题。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根据前两章文字,各总结一条交友原则。(2 分) 严己宽人与朋友保持合适的距离(2 分) (2)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应当“矜而不争”,对此有人认为,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竞争的 要求,是没
29、有进取心的表现。你同意这样的理解吗?为什么?(2 分) 不同意。 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并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 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心追名逐利。(1 分)他认为君子在集体生活中,应 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团结一致,而不是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1 分)这些观点与有进取心并不矛盾。 (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请用一个熟语概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1 分) 严
30、于律己,宽以待人 (2)孔子提倡仁爱,却不同意“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谈谈你对这一主张的理 解和看法。(3 分) 赞同孔子的观点。 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是一种美德, 但不应当用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别人的过失, 而应该 以公正、正直的原则正确对待有负于你的人和事。 (或不赞同孔子的观点。 善良的人, 我以善意对待他, 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 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 “以 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 (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贡问友。子
31、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 原则。 适中交往(适度交往、中庸)(1 分) (2)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 看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 同意。(1 分) 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 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1 分)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 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1 分) 7诲人不倦篇诲人不倦篇 (1)阅读论语中的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
32、字,然后回答问题。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 子夏。 (1)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从教的方面来说,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 分) 因材施教,或用其所长。(1 分) (2)任选划线中的一人,结合读本,对他的某一方面作简要评析。(3 分) 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 回也”。 (或子贡:子贡运用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来回答老师的提问。孔子认 为回答得很贴切,并能“告诸往而知来者”,是一个灵活人。 子游:子游担任“武城宰”,实行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
33、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诲, 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甚为嘉许。) (2)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对曰: “未也。 尝独立, 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 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 于今受其赐。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34、1 分) 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一个仁者;孔子认为管仲是个(大)仁者。(1 分)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3 分) 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 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 (1 分) 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通达知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1 分)所以我们看待人 和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1 分) (3)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克已复礼)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
35、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诲人不倦) (1)从以上文字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2 分) 人如果不仁, 怎么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 怎么对待乐呢?礼能后于仁义吗?即以仁义等道 德修养为基础,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在形式。 (2)为什么孔子认为此时可以与子夏谈诗了?(2 分) 孔子以绘画做比喻,只不过是解释诗句罢了,而子夏由此联想到了礼制,是孔子没涉及的, 子夏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语言之外的寓意,有极强的悟性,所以孔子觉得可以跟他 谈诗了。 (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36、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是什么?(2 分) 诗经中“切磋琢磨”是指加工骨角玉石的方法。 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用意又是什么?(2 分) 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或答:比 喻求学之德应精益求精。 8高山仰止篇高山仰止篇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 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
37、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注】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 唱。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 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割鸡”指治理武城县;(1 分)“用牛刀”指运用礼乐之道。(1 分) (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2 分) 平等对待学生,教学中谦和地与学生展开探讨。(1 分) 知错能改,能面对子游的反驳能虚心接受。(1 分)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
38、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 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四海之内皆兄弟”,请再写一个出自 上述语段的成语。(1 分) 杀鸡焉用牛刀。 (2)后世学者认为,这段文字富有趣味。“趣”在何处?试谈谈你的认识。(3 分) 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1 分),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 开了个玩笑, 说未免小题大作。 引起子游的反驳, 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 (1 分) 。 子游的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声音笑貌都如闻如见,意趣横生(1 分)
39、。 (3)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 (1)请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 分) 暴虎冯河 (2)由上述文字能看出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希望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3 分) 子路是一个争强好胜, 有勇无谋的人。 孔子希望他能够去除匹夫之勇, 遇事冷静, 谨慎小心, 认真谋划。 9沂水春风篇沂水春风篇
40、(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本段文字是选读中沂水春风的节选。“子路率尔而对曰”,众人对子路 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包括孔子,以“夫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 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 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如果说他自 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 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
41、,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又如何形成热烈活跃的 课堂气氛?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 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早几 十年被灭掉。 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了解 自己,挑选自己。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
42、,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子路极富个性的语言和孔子对他的态度。 1你从子路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率真(直率)、不谦逊。(答“胸无城府”、“粗野”不给分。) 2为什么孔子对子路所言持否定态度? 因为孔子非常主张为人要谦虚礼让, 讲究礼节。 子路不知谦让, 本身就不符合“礼治” 之道, 所以孔子要“哂之”了。 (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回答问题。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有人认为孔子“与点”是因为“道不行”,曾晳的暮春咏归图,正是孔子“乘桴浮于海”心 境
43、的反映;也有人说孔子“与点”是因为曾晳的暮春咏归图,正是儒者大同理想实现后的写 照。请结合你对孔子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点的想法? 孔子虽然热衷于人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 情契合。 曾点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 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
44、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 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或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 取。) 10中庸之道篇中庸之道篇 (1)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1 分) 孔子所说的“乡原”,指那些看似忠厚而实际上不讲道德原则,媚俗趋时、欺世盗名的伪君 子。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3 分) 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
45、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而不和:小人没有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 而不讲求原则,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互相拆台。 (2)阅读论语中的文)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 “未 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仁者如何真正地做到 “好人”和“恶人”?(2 分) 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孔子认为好
46、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但是 “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这句话是现在很多人的处世原则,他们希望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对 此请谈谈自己的理解。(2 分) 所有人都喜欢自己不见得就是好的, 这至少说明自己在为人处事上没有原则和标准。 应该做 到把握住一个原则, 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去处理事情或与人的关系, 而应以善恶是非为 标准,做一个有是非原则、有智慧有正义的人。 (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中庸
47、: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 分) 中庸之道 (2)论语中庸都言及“允执其中”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理解。(3 分) “允执其中”即实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执两用中的原则要求主事者要多听 听赞成的和批评的意见,然后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健的主张加以实行。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考点点击】【考点点击】 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 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所以难度不大;试题切入,以对 全诗的理解为前提。 所选诗歌文字浅易, 涉及的是人之常情, 如故园情、 山水情、离别情等。 二
48、是考查的内容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为此, 我们平时诵读古诗词要善于作一些理解分析。 高考回顾:高考回顾: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8 分)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 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 分) 参考答案 1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 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
49、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 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 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 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考点分析】【考点分析】 诗歌赏析要把握两个重点: 1. 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抓住诗词(曲)中的意象,深入体味作品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 的思想情感。 2. 品味诗词(曲)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正确理解其在诗歌中的含义,做到“词不离句,句 不离篇”。 古诗词鉴赏要学会分门别类地归纳。 1.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1)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 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 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心情等。 (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