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 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 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二、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相关常识,把握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课文,分类归纳文言基础知识。 3.把握王安石在书信中表达的
2、观点态度,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思虑周祥的说理艺 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搜集司马光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了解变法背景及失败的原因。分类归纳、整合 文言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王安石在书信中表达的观点态度,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思虑 周祥的说理艺术。与同学探讨“创业收成”“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等问题。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决心,体会对国安大事的担当精神。 三、预习检测三、预习检测 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读音。 怨谤(bng) 强聒(gu) 重(chng)
3、念 难壬人(nn rn) 恤(x) 胥怨(x) 度(du)义 盘庚(gng) 会晤(w) 四、作者介绍四、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 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 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 熙宁七年 (1074 年) 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 (1086 年) , 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 年),获谥“ 文”
4、,故世称王文公。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 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 正。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三次写信劝谕,但是王安石变法决心 已已定,又有皇帝支持,于是司马光辞去职务离开京城隐居洛阳,时间长达 15 年,一心编纂中国历史 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以示不问政事。 五、写作背景五、写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 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 年)
5、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 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 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 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 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 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 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 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元丰八年(1085 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六、文
6、体知识六、文体知识 “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 如“报书”、(司马迁报任安书);“与书”(吴均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 书);“上书”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答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 “ 记斗鸡玩赌者的故 事 ” 的意思。 答司马谏议书是回复给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一封信。 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 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七、新知讲解七、新知讲解 (一)学生活动设计: 自读全文,结合课下注
7、释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小组分工,整理文言现象。 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质疑问难。 (二)学生活动成果展示: 1、一词多义 【以】 故今具道所以 介词,因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介词,因 以致天下怨谤 因果关系,因而 以授之于有司 顺承关系, 以兴利除弊 连词,来 以膏泽斯民 连词,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介词,把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连词,来 【为】 不为侵官 算作,是 未能助上大有为 名词,作为 为天下理财 介词,替、给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动词,当作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介词,因为 守前所为而已 动词,做 【事】 而议事每不合 名词,事情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动词,从事 【则】 则众何为而不
8、汹汹然 那么 某则以为 却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那么 【故】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缘故,原因 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 【度】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制度、法度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计划、主张 度义而后动 考虑、估量 2、通假字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通“辩”,辩解】 于反复不宜卤莽 【通“鲁”,鲁莽】 故今具道所以 【通“俱”,详尽或全面】 3、古今异义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古义:私下,谦词;今义:偷窃】 虽欲强聒 【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不复一一自辨 【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情意诚挚,诚心;今义:今常用作数量极少】 非特朝廷士大夫
9、而已 【古义:只是;今义:特别,特殊】 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古义:想到;今义:想念,思念】 4、词类活用 以膏泽斯民 【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办理】 以兴利除弊 【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有害的事】 八、合作探究八、合作探究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明确:“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主要为了反驳保守派的责难,为改革正名。开诚相见,直抒胸臆。 2、文中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
10、之理得矣。”从这封信看,作者 和司马光之间有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 明确:主要是对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的“名实”看法存在分 歧。 3.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明确: 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4、作为“11 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 现非凡的胆略。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 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11、。 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 九、课堂练习九、课堂练习 1、翻译句子。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翻译: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不是一天的事了。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翻译: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十、拓展提高十、拓展提高 1、给下列句子用“/”断句。不少于 6 处。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 也 答案: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 所得也 十一、课堂总结十一、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 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结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 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 鉴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