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二课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欣赏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 2.体会孔子儒家的治国理念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从而阐发对人生的思考。 3、拓展阅读:孔子其他关于志向方面的语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从孔子“哂”由而“与”点的态度中体会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2、体会孔子的教学态度,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式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分析四子的政治主张一、分析四子的政治主张(研讨性学习) 教学方法:启发式和分组式教学 1、咏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 2
2、2、讨论的问题:(、讨论的问题:(1 1)孔子问志,四个弟子述志表现出怎样的性格,采用哪种描写方法;)孔子问志,四个弟子述志表现出怎样的性格,采用哪种描写方法; (2 2)孔子对四个弟子述志如何评价的;()孔子对四个弟子述志如何评价的;(3 3)体现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和教学态度)体现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和教学态度 归纳如下:归纳如下: ( (一一) )四各弟子的述志四各弟子的述志 1.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情况 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 座的
3、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 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 轻率的一面) 2.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 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 冉有则说他只能治 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 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 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
4、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 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 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 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 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4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皙所 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 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
5、,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 自在,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 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 余地。) 小结问题(用表格) : 人物 述 志 性 格 描写方法 启 示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 治理“千乘之 国” 从政 有抱负, 坦诚, 但 性格比较鲁莽、 轻 率、自负 神态、语言描 写 让学生畅所 欲言。如,现 代社会恐怕 更需要子路 对自己的自 信,以及他敢 创敢拼的勇 气。但是谦虚 仍然是
6、美德。 冉 有 可使足民。如其礼 乐,以俟君子。 治 理“方六七十,如 五六十”的小国 从政 谦虚谨慎, 说话很 有分寸、 敦厚、 谦 虚 语言描写 公西华 愿为小相 “宗庙之 事,如会同” 从政 谦恭有礼, 娴于辞 令。 忍让、虚心 语言描写 曾 晳 莫春者咏而 归。 异乎三子者之 撰 淡泊于功名、 从容 不迫、 豁达、 洒脱、 自得 懂礼爱乐, 洒脱高雅, 卓尔不 群 动作、神态、 语言描写 (二)孔子的评志二)孔子的评志 再次咏读课文,体会孔子对弟子的评论。 对子路: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对曾 皙:赞同他的
7、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 追问: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 因为他的理想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与孔子期望的“风清浴美,老安少怀,人民安乐”的 太平景象相符。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赞。因为孔子怀才不遇,所以要 叹, 这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要叹, 而这生活毕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赞。 孔子自己怀才不遇,他的弟子这么大年纪了那么有才能还在读书,也是不得志,所以 叹,而他的学生所拥有的才学这么高、追求的境界那么高,所以赞。 小结: 人物对象 孔子态度 孔 子 评 志 子路 哂之 “其言不让”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
8、认为 他不够谦虚。 冉有 叹之 “求则非邦也与?” 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 看出是满意的。 公西华 惜之 “赤则非邦也与?” “赤也为之小, 孰能 为之大?”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 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 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 要的工作。 曾晳 与之 “吾与点也!” 与孔子的观点相同,得到孔 子的赞扬。 (三)体会孔子形象(三)体会孔子形象 1孔子为什么不直接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而是先从自己谈起? 学生看第一段,请个别学生朗读。 明确: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作 出铺垫。 体现了孔子态度谦和、亲切,循循善诱的教风。 2还有其他地
9、方表现出孔子这一教风吗? 明确:“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励曾点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 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 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他作 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平易近人。一开口说话,就显得温文尔雅,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 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的问题,针对性强。 启发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晳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
10、别大, 不想发表意见。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促使曾晳敢于畅谈自己的理想。 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晳的发言,“吾与点也”。当四个学生述 志后,孔子进行总结,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 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导意义。 总结归纳孔子形象:总结归纳孔子形象: 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 鼓励。 是一个既有抱负又充满苦闷的活生生政治家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 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晳却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的恬然乐趣。孔子“喟然”赞许。这表 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
11、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 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 二、写作特点:二、写作特点: 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 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 现力较强。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 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三、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短文,翻译并理解孔子的“志”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
12、与朋友共,敝之 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 注释注释(1)颜渊、季路侍:颜回和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 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 叫侍。颜渊,即颜回。季路,即子路。(2)盍:兼词,即“何不”的合音,意为何不。(3)尓: 你们。(4)裘:皮衣。(5)共:共同享用。(6)敝:破、坏;动词,指用破(7)憾:遗憾。(8)伐 善:夸耀长处。伐:夸耀,自夸。(9)施劳:施,散布,此衍生为表白。劳,功劳。(10)老者: 老人。(11)安:安乐(12)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翻译翻译:颜渊、子路站立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
13、)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子 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遗憾。”颜 渊说:“希望(自己能)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希望听老师 的志向。”孔子说:“(我希望)使年老的人们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使年 轻人得到关怀养护。” (2)子曰:“三军可 2113 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5261 【注释】 1.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 人为一军。 2.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男子汉 3.夺:改变,换。 4.志:(某人的)志气 翻译: 军队可以 4102 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
14、 1653 被夺去志气.这是孔子在表述, 即使 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 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四、讨论主旨总结全文:四、讨论主旨总结全文: 问题设计: 1你更喜欢孔子学生中的哪一位?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但要从描写的角度,结合四 个弟子的实际表现加以评价) 2本段论语的主题是什么? 主旨:本文是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 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总结如下总结如下 一篇短文,如此生动而丰富。其言微,其旨大。 本文如同论语的其他篇章一样, 是论述孔子的思想和学问的。但是思想和学问的传播,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借助于特有 的形象。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弟子一次十分融洽的谈话,表现了孔子的政治抱负和追求。作 者在记述孔子的抱负和理想时, 不仅记录了孔子和四弟子各人的言行, 更重要的是刻画了一 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无论是子路的直率、 自负, 冉有的敦厚、 谦虚, 还是公西华的忍让、 虚心,曾晳的豁达、洒脱、自得,孔子的循循善诱,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今天读来,人 物依然如在目前。 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 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征。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