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时 促织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和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去把握小说的 主题。 2.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感悟小说主旨,认识 到封建统治者的嬉戏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3.学习表现主义小说的基本特征及其写作技巧,体会表现主义小 说的语言风格。 4.体会主人公变形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认识小 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思考人的生存 问题。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 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 第一中秀才,受到文学家施闰
2、章的奖誉。此后屡应乡试不中,在科 举途中挣扎了大半生,直到古稀之年,方得到岁贡生的科名,不数 年便辞世。一生位卑家贫。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 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 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著有聊斋志异等。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皇帝本人也被视为“英主”。 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 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 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 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
3、世” 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 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 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 “衰世”就不用说了。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 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 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 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 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 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
4、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 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有成名者,操 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 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称“解(ji) 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 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 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中式,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 元”。 殿试:是皇帝主
5、试的考试,又称“御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 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 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 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1.读准字音 加点字 读 音 加点字 读 音 猾黠 xi 迂讷 n 爇 香 ru 裨 益 b 针芥 ji 翕 辟 x 遽 然 j 惙 然 chu 藁 葬 go 不啻 ch 觇 视 chn 东曦 x 竦 立 sn 惭怍 zu 邑庠 xin 猪鬣 li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2.通假字 (1)手裁举 “裁”同“才”。
6、(2)翼日进宰 “翼”同“翌”。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3.一词多义 (1)责 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每责一头(动词,索要,索取) 以塞官责(名词,责任,差使) 受扑责时(动词,责罚) (2)靡 靡计不施(副词,无) 虫尽靡(动词,败退) (3)顾 徘徊四顾(动词,看,环视)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副词,但)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4)发 窃发盆(动词,打开) 探石发穴(动词,掏) 无毫发爽(名词,头发) (5)售 久不售(动词,卖出。这里指考取秀才) 亦无售者(动词,买) (6)岁 岁征民间(副词,每年) 成有子九岁(名词,年龄) 不数岁
7、(名词,年)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7)故 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8)益 死何裨益(名词,好处) 成益愕(副词,更加) (9)掷 帘内掷一纸出(动词,抛,扔) 虫跃掷径出(动词,腾跃) (10)然 然睹促织(连词,然而) 俨然类画(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成然之(意动用法,认为是对的)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4.词类活用 (1)岁 征民间(名词作状语,每年) (2)得佳者笼 养之(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3)早 出暮 归(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4)取儿藁 葬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
8、(5)日 与子弟角(名词作状语,天天) (6)旬余,杖 至百(名词用作动词,用杖打) (7)大喜,笼 归(名词用作动词,用笼子装) (8)儿涕 而出(名词用作动词,流泪) (9)自名 “蟹壳青”(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10)细疏 其能(名词用作动词,分条陈述)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11)裘马 扬扬(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皮衣)(名词用作动词,骑着马) (12)仙 及鸡犬(名词用作动词,成仙) (13)近 抚之(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14)成述其异 (形容词用作名词,奇特的本领) (15)昂 其直(使动用法,使高,抬高) (16)辄倾 数家之产(使动用法,使倾尽,
9、竭尽) (17)而高 其直(使动用法,使高,抬高) (18)成然 之(意动用法,认为是对的) (19)成以其小,劣 之(意动用法,认为不好) (20)益奇 之(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21)则虫集冠 上,加丁不释(名词作状语,用力)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5.文化常识 里正:里长。里,古代基层行政组织。 童子: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 称为“童生”。 东曦:日神东君。 抚军:即巡抚,总管一省民政和军政的高级官员。 庠:学校。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10、 究 文白对 译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 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 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 实,寄托了对受尽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任务一】梳理小说情节 1.本文的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哪些波折?这样 安排有何妙处? 提示:(1)小说始终围绕促织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 (2)情节波折: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神巫 指点,成名得虫;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成子起 死回生,魂化促织
11、,成家因祸得福。 (3)这样写的妙处:曲曲折折、跌宕起伏,避免了一览无余,深化了 思想内容。而情节的曲折变化,又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需要,因为 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2.小说的情节发展一步步走向高潮,其中是需要一定悬念的,请分 析本文推动情节发展的悬念。 提示:悬念1:老实忠厚的成名因交不出合格的蟋蟀,不仅倾家荡产, 而且遍体鳞伤,往后会如何? 悬念2:成名妻子问卜后得到一张画,它灵验吗? 悬念3:蟋蟀死,儿痴呆,成名夫妇会走上绝路吗? 悬念4:好不容易捉到的蟋蟀,却又那么弱小,会有用吗? 悬念5:成名的小虫斗
12、得过“蟹壳青”吗?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任务二】鉴赏艺术手法 3.本文不仅长于讲故事,而且在细节描写和塑造、刻画人物方面 有突出成就,试以文中对成名的心理描写为例,重点分析说明。 提示:在成名因“征促织”而引出的一部悲喜剧中,作者出色地描 写了他的心理变化。“征促织”的事情一执行,成名计出无 门,“忧闷欲死”,又遭杖责,于是“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成名 一开始便走投无路,被逼入绝境。后得驼背巫指点,捕得“巨身修 尾”之佳虫,便“大喜”“举家庆贺”,并对其“备极护爱”。但 是成子误伤蟋蟀,因惊惧而投井自尽。成名起初“怒索儿”,继而 “化怒为悲
13、,抢呼欲绝”,后小儿“半夜复苏”,夫妻虽“心稍 慰”,但见“蟋蟀笼虚”,成名又“气断声吞”“自昏达曙”“僵 卧长愁”。后得儿魂化之蟋蟀,起初“惴惴恐不当意”,担心交不 了差。当村中少年持“蟹壳青”强与小虫搏斗时,他“自增惭 怍”,在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少年强求之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当小虫 角逐得胜,成名这才转忧为喜,且大喜过望。不料,鸡啄小虫,“成 骇立愕呼”,紧急关头,更是“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当小虫 出奇制胜时,“成益惊喜”。真是又惊又惧,忽喜忽悲。成名的心 情变化,全因为一只促织关系着自家性命。统治者爱好“
14、促织之 戏”,使成名这样的老实人在精神上受尽折磨。出色的心理描写, 凸现了皇帝骄奢淫逸的罪恶。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任务三】把握小说主旨 4.本文开头就告诉我们故事发生在明朝的宣德年间,是不是表明 作者只是在讲一个发生在前朝的故事? 提示:蒲松龄主要生活在清康熙年间,聊斋志异虽托事狐怪,却 生动地描述、反映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文网”森 严,促织使用了讲前朝故事的“障眼法”,但作品对黑暗社会 现实的揭露可谓淋漓尽致,具有深刻的普遍意义。 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作品是以 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由于宫廷的倡导
15、,而形成地方上的按 期征收的“定例”。这对百姓是灾难,而对封建官僚却是媚上取宠、 受赏升迁的好时机。可见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体制是造成民不堪 命的根源。作品揭露的正是作者所处的黑暗现实,但作者对此采取 了曲笔的手法,开头即指明故事发生年代为明代“宣德间”,这样 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的迫害,这也是“借古讽今” 的一种笔法。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5.文末,作者仿司马迁史记的体例,以“异史氏”之名发表了 一段议论,对这段文字应如何分析评价? 提示: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
16、讽谏之旨;就成名的一 贫一富说明是“天将以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 论思想;针对抚臣、县官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 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 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1.你认为促织这篇小说是悲剧还是喜剧? 提示:观点一:喜剧。根据小说的结局“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 俾入邑庠”“抚军亦厚赉成”等,可以看出从上到下皆大欢喜,成 名一家也因祸得福,因此这是喜剧。 观点二:悲剧。成名一家的悲剧是深刻的,正是由于成名的质朴、 善良而被“报充里正役”,这样就引来
17、更大的灾祸,不仅“薄产累 尽”,而且屡受杖责,被逼得“惟思自尽”。费尽苦心得到一头能 够“塞官责”的促织,又被儿子误毙,以致儿子投井,骨肉分离,造 成极大的精神痛苦直到成子僵卧岁余,魂化促织,历经险厄, 才把全家从灾难中拯救了出来。小说揭露社会黑暗,政治荒唐。 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 观点3:悲喜剧。促织是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喜剧,以喜 写悲,这样的喜剧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陷入更加深沉的悲哀。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2.促织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辛酸、深广的忧愤。作者在文中 批判了什么? 提示:其一,他批判
18、了造成民不堪命的社会根源。成名的入邑庠、 发大财,官员的得奖赏、获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这 是何等的荒诞! 其二,由上而下的众多的贪官污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给 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作者批判的矛头直指整套封建官僚机构。 其三,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这样一 个黑白颠倒、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里,善良、质朴是不为人称道 的一种品质,而自私、奸诈、凶恶成了人们竞相学习的“生存品 质”。那些具备最美好品德的质朴的人们怎么能够守护自己人性 的一方净土呢?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19、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20、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21、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22、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细腻的心理描写 促织这篇文言小说生动感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细腻的心理描 写。成名的一系列感情变化与其悲欢离合的命运紧相联系,使人 物形象也更为丰满。 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身份,能表现人物性
23、格,同时 要坚持心理描写的三个原则: 第一,写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 理活动。 第二,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 第三,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 化过程。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迁移练笔请记录亲身经历过的一个生活场景,灵活运用心理描写 的方法,300字左右。 示例“是谁把饭盒扔到楼梯口了?是谁干的好事?”我和姐姐刚走 出铁门,身后就传来妈妈愤怒的“狮子吼”,声音大得让人头皮发 麻。我一看,这不是我昨晚丢的弃吗?可是,一旦承认,我的一世 “英名”岂不付诸东流?要不干脆来个死不认账。不行,撒谎就不 够光明正大了,我以后如何立于天地之间?这本来就是我扔的,我 应该对此负责呀!可是这时,我的心里有两个“小人”在吵架: 一方“诚实”,一方“虚荣”。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技法迁 移 “快承认吧!”“诚实”温和地劝道。 “不行,绝对不行!”“诚实”还没说完,“虚荣”插嘴道,“别听 他的,他存心想让你挨骂!让你出丑!你只要不承认,这事就神不 知鬼不觉了。”“虚荣”的嗓门提得老高。 “勇敢一点,朋友,我才是真正地帮你,维护你的尊严!”“诚实” 苦口婆心地说。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