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总 44 页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 (一)(一) 庄 重 朱以撒 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 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 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 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它的含意太飘渺了,一些场景被放置 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 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 法师挺着病体, 已知未来。 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 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 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
2、,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 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 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 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 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 个清晨, 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 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 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 一次从侧面见
3、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 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庄 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 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 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 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 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
4、 而过,都郑重其事。 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 我的。 她就是我的二姨。 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 在她有生的日子里, 她的善良、 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 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 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 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 下咽。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 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
5、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 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 恩。 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 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 地的芳香。布莱克说: “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 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 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 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
6、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 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 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 第 2 页,总 44 页 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 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 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 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 考证或阐释,
7、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没有噱头。他们的故居 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 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 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 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的 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在 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主人扔下它
8、 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来省会初期,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习俗。 B.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甘之如饴,因为她对造物主心怀感恩。 C.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D.繁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失去庄重之心,所以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 2、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5 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有怎样的作用。(6 分) 题型总结: 第 3 页,总 44 页 (二): 年 灯
9、肖复兴 (1)去年的大年夜,我家后面老爷子家的那盏年灯,在他家封闭阳台的落地窗前, 照往年一样,又亮了起来。 (2)老爷子是位老北京,讲究老理儿。老爷子家这盏年灯,好几年过年的时候, 都在点亮。从我家的后窗一眼就能望见,正对面老爷子家阳台窗前的这盏年灯,就这样 一直亮到正月十五满街花灯绽放的时候。如今,满北京城,如老爷子这样坚持守候过年 老理儿的人,不多见了。 (3)每年过年期间,望着老爷子家这盏年灯,我都会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时 候母亲还在世,不管晚上我回家多晚,她老人家都会让家里的灯亮着。每次骑着自行车 回家,四周房屋里的灯光都没有了,一片漆黑,老远,老远,一望见家里那盏橘黄色的 灯,灯
10、光闪亮着,跳跃着,像跳跃着一颗小小的心脏,我的心里便会充满温暖,知道母 亲还没有睡,还在等着我。母亲去世之后,我晚上回家,再也看不见那盏橘黄色的灯光 了,好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心里都会有些伤感。对于我,灯,就是家;灯下,就是母 亲。无论你回来有多晚,无论你离家有多远,灯只要在家里亮着,母亲就在家里等着。 (4)因为老爷子和我的儿子都在美国,一样读完博士,在美国成家、生子、工作, 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比较熟,也比较说得来。我知道,前些年,老爷子和老伴还常 常去美国,看他的儿子,帮助带带孙子。如今,孙子都上中学了,老爷子真的老了。他 不止一次对我说:快 80 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坐不了喽,前列腺
11、不争气,总得上厕所。 便盼望儿子能够带着媳妇和孙子回来过一回春节。盼了好几年,不是儿子和儿媳妇工作 忙,就是孙子春节期间正上学请不了假,都没有能够回来。每年春节,老爷子家阳台的 窗前,都亮起了年灯。 (5)去年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变了花样。以往,都只是一盏普通的吊灯,半圆 形乳白色的灯罩,垂挂着一支暖色的节能灯。有时候,为了增添一些过年的气氛,老爷 子会在灯罩上蒙上一层红纸或红纱。去年,换成了一盏长方形的八角宫灯,下面垂着金 黄色的穗子,木制,纱面,上面绘着彩画,因为距离有点儿远,看不清画的是什么,但 五颜六色的,显得很漂亮,过年的色彩,一下子浓了。不知道老爷子是从哪儿淘换了这 么一个玩意儿。
12、 (6)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就这样又像往年一样,在大年夜里亮了一宿。烟花腾 空,缤纷辉映在他家窗前的时候,暂时遮挡了年灯,但当烟花落下之后,年灯又亮了起 来。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礁石立在那里不动。那 岿然不动的样子,那执著旺盛的心气,颇有点儿像老爷子。 (7)大年初一过去了,大年初二也过去了老爷子的年灯,就这么一直亮着。 在整个小区里,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会注意到有这样一盏年灯;在偌大的北京城, 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能守着这么一份过年的老理儿,点亮这样一盏守候着亲人回家 过年的年灯。 (8)一天半夜里,我起夜,在厕所的后窗前瞥见那盏年灯,无月无星只有重重雾
13、霾的夜色里,它比一颗星星还亮,亮得如同一个旷世久远的童话。心里不禁有些感慨, 既为老爷子,也为老爷子的儿子,同时,也为自己。 (9)大年初五的早晨,我起床后,从后窗望去,忽然发现,老爷子家阳台落地窗 前的那盏年灯,没有了。这一天的天气难得格外的晴朗,太阳斜照在他家阳台的落地窗 上,明晃晃地反光,直刺我眼睛。我以为眼花了,没有看清。定睛再细看,年灯真的没 有了。 (10)正有些奇怪,看见一个男人领着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走进阳台,他们都穿 着一身运动衣,两人做起了体操来。不用说,老爷子的儿子和孙子回家了。虽然没有赶 上年夜饭,毕竟赶上了当天晚上破五的饺子。离正月十五还有 10 天,年还没有过完呢。
14、 (11)又要过年了,想起老爷子的那盏年灯。 第 4 页,总 44 页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 年 2 月 25 日,有删改。) 1文章围绕“年灯”主要写了哪几件亊?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槪括。(3 分 2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的理解。(8 分) (1)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 ,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礁石 立在那里不动。 (2 分) (2)无月无星只有重重雾霾的夜色里,它比一颗星星还亮,亮得如同一个旷世久远的 童话。 3 全文反复出现“年灯”有什么作用?(4 分) 题型总结: 第 5 页,总 44 页 (三) 西川的沉静 像西川这样的村落,必然是沉静的。在沉静中,它正渐渐地老去。
15、事实上,西川已经衰老,露出满脸的皱纹,静寂地趴在山坳里,更显得老态龙钟 。 而因为衰落,沉静的味道就越发浓烈地弥漫出来,直沁我心。 西川距县城二十七公里,海拔八百六十米,因村西有一条河而得名。据记载,明朝 天顺元年,一张姓先生寻访到此,认定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购地建屋定居下来。随 后,陈姓、吴姓相继入住。整个村落因山势而布,错落有致,高低谐和。 过去从未见过这种全是黄泥筑成的民屋,层层叠叠,那么有层次地布排着。黄泥墙 厚实,碎小的石子镶在其间。似乎少有草筋,泥土成为屹立的支柱。依旧平整的泥墙, 墙壁上已分化出一棱棱的粗犷线条,令人想象出充满泥浆味儿的打墙歌,一堵堵的 泥墙就在这般的场景中渐渐
16、竖起,成为一栋栋黄色标志的建筑。 黑的瓦,黄的墙,一 排排,一层层,洒脱而成,蔚为壮观。像版画,线条分明,底色清晰;又如油画,色彩 浓郁,意境厚重。土黄,这孤独质感的颜色,如此沉寂地映衬在山坳间,给人一种强烈 的视觉震撼。即使是断壁残垣 ,也顽强地默然支撑着,静静地展示一种岁月的痕迹。 远眺整个村落时, 会分明地感觉到, 村庄环境是那么幽静, 幽静出一种偏僻的感受。 在雄峻险要的大山脚下,土地极其贫瘠,不难想象村落里人们生活的艰辛:地少,仅有 山坡上所开垦的一块块梯田;水远,虽有西川的水,却远离着村,得引水而入;交通不 方便,过去只有五条古道可以通向村外。惟有一点给我的感觉是如此的深切,那便是
17、村 落沉静在高山之际。 这一深山里的村落,即使曾经居住过八九百人,一栋栋的土屋拔地而起,一缕缕的 炊烟高高飘升, 却终究难掩其沉静的本色。 沉静是它骨子里的特质, 悄无声息地演绎着。 至今,这种沉静渐渐地剥落了出来,越来越深。 现在的村庄只有四五十人居住,以上了年纪的为主。这些人,要么是恋土,不愿外 出;要么年老体弱,无法外出;要么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外出也无依无靠。他们与土 屋相依为伴,依然是一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节奏。 一位面呈褐黄色、皱纹满面的老汉,佝着背坐在门口的竹椅上,静静地看着我们, 目光里是那么的淡然。一位妇人坐在小小的道地上,织着毛衣。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站 在她身边,睁着
18、圆圆的眼珠,呆呆抑或好奇地看着我们。待我们走近,妇人笑笑说,这 里可穷啦,能出去的都出去啦。我问这小孩怎么在这里。妇人叹了口气说,她上不起幼 儿园,就让我带着啦。走了一段路,回头望望,妇人与小孩依旧在道地上,像一幅剪影 定格在那里。 在村子的另一边,一位近六十的老婆婆站在高岗墩的平地上,见我们走近,笑笑, 问来游玩呀?接着就说其实没什么可看的,也就这么些老旧房子。顿了顿,又说,你们 多来游玩也好, 那样村里也才热闹一点; 人气一旺, 我们也才充实一些。 她是这么说的, 却不知当游人都回去后,她的心里会不会失落。可能会是一声叹息,一种无奈吧。在这 样的叹息与无奈中,村落也仿佛更趋沉静。 村边有一
19、片古树群,下面是一小方平地,像沟壕里平整出来似的,一垄垄排列。一 位戴着竹笠穿着浅红衣裳的妇女蹲着身子,不知在插种什么作物。平地的下方就是一块 块细长的梯田,一层一层地次第延开,绿油油的秧苗清瘦般地映在澄亮的水里,给梯田 点缀出一脉清新,一种生机。令人想象早先的西川人是怎样挥着锄头在贫瘠的山坡上开 垦的情景,又是如何在沿山势筑成的梯田上种植着庄稼,在清苦、艰辛的场景中,栽种 出四季景色不同的风情。可是如今,多处梯田已荒芜,芦苇在曾经的土地上摇曳。惟有 眼前这片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寡淡地沉静着,让人好一阵叹为观止 。 西川古道像被遗弃似的,早已少有人问津。当水泥路连通到村里的时候,古道的静 默便越
20、来越浓。这条全程约五公里的古道,由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块垒成。褐黄的树叶落 满古道,沙沙作响,回应出一种原始的质朴,仿佛自垒成以来就一直处于幽深之中。古 第 6 页,总 44 页 道上筑有两座凉亭,就像遮阳避雨的大树,古道穿亭而过,更透出一种古朴和自然。上 一道坡,转一个弯,沉静的韵意便沿着古道一路相随。 如同一个独守沉静并害怕沉静被打破和侵入的人,西川默默地承载了几百年风雨, 咀嚼着自己的命运。值得欣慰的是,它终于为世人所认识。然而,当我回望西川古村的 时候, 一个问题倏地冒了出来: 当西川成为一个景点时, 这样的沉静还会存在吗?或许, 夜深人静时,西川会在重重的喘气声后,歇上一会,固守它沉静的
21、模样;但是,那还是 “西川的沉静”吗? 我想,人声嘈杂的西川,车水马龙 的西川,饭店林立的西川,古道上游人如织的西 川,一定不是西川的本意,也不是西川所向往的。 (取材于复达的同名散文) (1)文中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老态龙钟 B断壁残垣 C叹为观止 D车水马龙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觉到,张姓先祖的选址定居,注意到了山势的雄奇,却较少考虑到人居的困难。 B在作者看来,那独特的地理因素和环境特点,是形成古村西川的“沉静”的重要原因。 C希望有更多的游客光顾,从而提高“人气”,这也成为所有的西川人现在最迫切的期待。 D作品中说,“惟有眼前这片
22、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反映出西川的“沉静”中缺一些生机。 (3)结合文意,赏析第四段中的画线语句。 (4)作品写到一位“老汉”和一位“老婆婆”,谈谈你对写这两人意图的理解。 (5)作品以“西川的沉静”为题,结合文意解释“西川的沉静”的丰富内涵。 第 7 页,总 44 页 (6)作品结尾,对于“人声嘈杂的西川古道上游人如织的西川”这样一种假想,作者断言 说: “一定不是西川的本意,也不是西川所向往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见解,请谈谈自己的认识。 题型总结及方法技巧: 第 8 页,总 44 页 (四) 家 山 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龚自珍) 题记 年轻时,我喜欢独自哼唱苏联名歌喀秋莎。只要“
23、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溜出嘴边,一种轻纱薄雾般的温馨感,便导引我返回医巫闾山脚下的故乡。其实,故乡 影像,在我少年时橙色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一切兰因絮果毕落于苍茫之中, 只觉得家就是山,山就是家。只要推开屋舍的后门,闾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着 天涯云树,便赫然闪现在眼前。当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气爽天高的初秋, 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我第一次亲近闾山,恰逢梨花开得正闹的时节。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 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我们乘坐马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 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 上
24、。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 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 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坛的一间小亭子里。一番豪雨过去,松 林里的空气格外清鲜、 凉爽。 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退休后到哪里觅个合意的住所。 一位说, 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浓荫翳日,冬日又比 较暖和。另一位来自云贵高原,他的首选是春城昆明。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说 他想在地坛附近赁屋小住,风晨月夕,伴着虫吟鸟唱,到地坛信步闲游。他的这种想法 马上遭到了质疑,大家都说他是受了史铁生的影响。地坛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里几乎灌注
25、了他全部的情感,可别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苍凉与寂寞。大家谈笑风生,颇 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当三人把目光转向我时,我说,我要回闾山老家。 我出生在闾山脚下。父亲望子成龙,希望我有所作为,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六 岁进私塾,校歌头两句就是“闾左辽西我校在,钟灵毓秀作英才”。及长,读到湛然 居士文集 , 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诗作中, 忆及闾山的竞有二十来首。 原来, 耶律楚材生在北京, 祖籍却在闾山西麓, 那里也是他父亲及两个哥哥的庐墓所在。 十几岁时,他曾回到闾山读了几年书。后来辅佐元太祖万里西征,而闾山旧隐仍然时萦 梦寐,有诗可证:“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回到大都之
26、后,日理万机, 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他向往着回归退隐:“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只 是, 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直到五十四岁生命终结之时, 他还在宵衣旰食 , 勤劳王室。 这些颇像当年的卧龙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嘱托自己的弟弟:“汝可躬耕于此,勿得 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 ,出师未捷身先死, 星陨秋风五丈原。生命在卧龙身上停止时,正好也是五十四岁。 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东北为幽州, 其山镇为医巫闾。“医巫闾”系东胡语音译,意为“大山”,在东北“三大名山”中尤负 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
27、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 较之于 水,山更切近禅关,远于人境,望之辄有潇洒出尘之想。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 以及恍惚迷离、颠倒众生的神话传说,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丰神和超然远引的意蕴。 闾山自东北逶迤西南,绵延百里。 其地为塞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 同汉族封建文化交融互汇的结合带。 如果说, “整个内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 , 呼伦贝尔草原“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语),那么,医巫闾 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辽朝以来,此间文风夙盛,耶律 倍和他的八世孙耶律楚材先后在闾山佳胜处建立了读书堂,殿宇岿然,书香袅绕,千载以
28、 还,旧貌一直保持完好。 闾山内外,碑碣如林,题刻触目可见,仅北镇庙即有五十六座诗文碑,其中,元代的 达十二座。过去这一带私塾多,读书人多,藏书家多。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民众 第 9 页,总 44 页 十分重视人才的教养,学书作画蔚成风气。山里民风淳朴,似乎较少世故与机心,只是由 于过分质直、认真,有时不免透出几分呆气。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有个过路人向一 位老者问询:“到大观音阁还得走多长时间?”老者瞠目不答。问路人以为遇见个聋子, 便顾自向前走去。不料,刚刚迈出几步,便听老者在后面招呼:“回来,我告诉你,再有一 袋烟工夫就到了。”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因为当时我不知道你
29、的步子多么 不到闾山,已经十几年了。这次参加耶律楚材传研讨会,旧游重到,风物依然。 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 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 他名山胜境常见的香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 的感觉。东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帮助向外宣扬一下。我说,天生丽质少人识,未必 就是坏事。假如它也像有些景点那样,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这块心灵的憩园也就化 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 实在太险峻了。比不得皇太子、东丹王,他是有肩舆代步的,而且,年龄也小我很多,当时 不过二三十岁。 当然,像这类需要仰头
30、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 不去攀援也好。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 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宵衣旰食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B搬了个道岔改变了人生轨迹 C无远弗届广泛地渗透,深入地影响 D陶然忘机悠然闲适得忘了重要事情 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使用了论语侍坐中子路等畅谈理想的典故。 B“三径依然松菊寒”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中的“三径”,都借指已荒芜的家园。 C“星陨秋风五丈原”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失利,病逝五丈原一事。 D“骚客”与岳阳楼记中“迁
31、客骚人”的“骚人”,均泛指诗人,源自屈原的离骚。 3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喜欢苏联名歌喀秋莎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这句歌词,因而家乡梨花盛开的情 景在记忆中特别清晰。 B文章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尽职,欲晚年退隐家乡而不得愿,其中寄寓了 作者的悲愤之情。 C闾山地区文风夙盛 ,读书人多,诗文碑林立,这与历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 相汇的结合带有关。 D耶律倍的读书堂它高踞于闾山绝顶,殿宇岿然,旧貌完好;但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 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 4作者引用诗句“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
32、,作者笔下的家 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5 分) 第 10 页,总 44 页 5有人认为,文章第自然段删去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5 分) 6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欣赏下列加点的词语和划线的语句。(5 分) 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 的生机。 一位说,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 7家山中说,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某个地方也与某个 人物关联密切。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理解。(150 字左右)(8 分) 提示: 潇湘馆与林黛玉(红楼梦) 未庄与阿 Q(呐喊) 茶峒与翠翠(边城) 渣滓洞与小萝卜头(红岩) 黄原与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33、大海与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题型总结及方法技巧: 第 11 页,总 44 页 (五) 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 在人艺看话剧万尼亚舅舅,三小时的剧长,李六乙竟一处也没舍得删。结束 时已近晚十点,出剧院才发现下雪了,薄薄的细雪敷在车顶上,在夜灯反射下闪着碎银 一般的光。那一刻我感慨万千,似乎第一次看清,契诃夫已嵌入我的生活很多年了,不 是通过书斋式的阅读,而是通过一道道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 我得到的第一本与契诃夫有关的书是惜别樱桃园,由童道明先生签送给我。 那时我还不知,童先生早年留学苏联时,就已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和契诃夫联系在一起。 全身心地阅读,毕生地翻译,进一步又创作剧本。不是灵魂相应,怎
34、可想象,一个著名 的戏剧评论家,晚年要做剧作家。当然,世间也因此多了两部与契诃夫有关的戏:我 是海鸥与爱恋契诃夫。 和童老师交往,最初是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我约他写了很多次契诃夫,他写的都 不重样,像一口源源不尽的井。童先生一直不用电脑,文字都写在稿纸上,怕我认不清 字,每次去他家取稿时,他总要先给我读一遍,还即兴发挥,讲点契诃夫的迷人轶事。 对我这个酷爱买影碟 的人来说,这就等于得到了契诃夫正片之外的花絮。我由此知道了 契诃夫与托尔斯泰、高尔基之间的友谊,也知道他深爱的两个女人,一个成为海鸥 中妮娜的原型,一个在舞台上演绎了这个角色。我就这样一点一点潜移默化 地认识了契 诃夫。 万尼亚舅舅 上
35、演前, 我照旧想请童先生写篇文章。 因为李六乙导演的这个戏, 剧本就是请他翻译的。取稿的那天天寒地冻,这次他没有读给我听,而是说你来读吧。 看他坐在沙发上,已做好了聆听准备,我便也坐下来开始读。稿子共四页,写在印刷品 的反面,字儿小,里面涂改无数。念起来打磕绊时,他就帮我辨认。上面照例有契诃夫 作品的引文,念着念着,我竞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动情起来:“我们要度过一连串漫长 的黑夜,我们将会听到天使的歌唱,我们将看到镶满宝石的天空。人间所有的痛苦,都 会淹没在慈爱之中,我们曲生活会变得安宁、温柔,变得像轻吻一样的甜蜜。” 这是万尼亚舅舅的结尾。很快我就有机会,听演员将它念了一遍又一遍。先 是看了彩
36、排,当然是借了童老师的光。去之前我曾犹豫,这种不穿戏服的剧透式观看会 不会影响我正式看戏的情绪,但看完我就不后悔了,因为只有彩排,你才能看到导演与 全体演员在戏结束时眼中的泪光。他们都入戏了,连我一向熟悉的濮存昕都变成了不折 不扣的愁容骑士。不短不长的头发,怎么看都乱糟糟的,以至于正式演出前,我从他手 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好像不忍面对这个被生活打败的“万尼亚舅舅”。 这么多年在北京上演的契诃夫的戏, 尤其是人艺舞台上演出的, 我差不多都看过。 奇怪的是,一个演员接了契诃夫的角色,那角色就好像住进了他的身体,或者说,那角 色一定会把他生命中的某些部分唤醒。而像我这样的观众,便也常常能看到戏里与
37、戏外 的联系。在我看来,扮演索尼亚的孔维,排练时的感觉比舞台上的好。或许因为不穿戏 服,不打灯光,我始终能感到她那种因为年轻,因为缺乏历练 而有的怯生生 的劲儿,是 很合角色的。真实的演员生活,并不像娱乐新闻渲染的那样光鲜,寂寞与等待属于大部 分演员。 听孔维演的索尼亚劝舅舅 “要忍受漫长黑夜, 要耐心忍受命运给我们的考验” , 我总觉得,那也是她说给自己听的。契诃夫的台词,总是那样富有感染力,不经意间就 能将人的心弦拨动。 比起孤零零的剧本阅读,我更愿意在生活中与契诃夫不期而遇。 我曾一连几天跑小西天电影资料馆, 去看土耳其导演锡兰的电影, 说不出的喜欢。 后来看到他的五月碧云天,是请自己的
38、老爹做主角拍的戏中戏。锡兰导演要拍戏, 而他的老爹只惦记家中院子里的那些树,听老人诉说着自己与树的情感,我已经联想到 了万尼亚舅舅。在影片最后,果然看到一行字幕:献给安东契诃夫。原来,锡兰 导演是以五月碧云天向契诃夫致敬。我心仪的另一位导演新藤兼人,晚年在拍午 后的遗言的时候,让两位演过契诃夫作品的老演员重聚,并在一起念电影台词:“我 们的生命还没有完结,我们还要活下去。”这又让我联想到童老师所说的“契诃夫式的 第 12 页,总 44 页 乐观主义”。 朋友曾送过我电影光盘,有一天打开看,发现它竟然是路易马勒 1994 年拍的 电影版的话剧万尼亚舅舅。演员几乎都是坐下来表演,台词也译得很美国化
39、,很口 语、很生活,它让我再次感到契诃夫的神奇所有的导演,都认为契诃夫写的是现代 剧,无论用俄罗斯方式还是美国方式,抑或中国方式,都能走近它。 而我,如此细碎地写出万尼亚舅舅演出前后的一切,是因为其中的每一个场 景、每一个细节,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契诃夫于我,从来不是词汇、术语堆 叠出来的经典,而是如此这般地出没于生活之中。你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就是 对自己的灵魂做一次确认,确认疼痛还不够,同时还要确认,生活里有种东西值得你继 续为它付出。这样好像也是为了,别人能够再从你身上,辨认出你的灵魂以及契诃夫的 种种。 (取材于孙小宁的同名散 文)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
40、是(2 分)( ) A.影碟 B.潜(qin)移默化 C历练 D怯(qu)生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题目“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中的“一个人”,其实是指文中和契诃夫作品发 生关联的许多人。 B.作者在万尼亚舅舅的彩排中看到了导演与全体演员眼中的泪光,认识到彩排比正 式演出水平高。 C.画线句中的“不期而遇”,表达出作者在欣赏几位外国导演的电影时,意外“遇到” 契诃夫的欣喜感。 D.契诃夫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普通人的人生境遇和生活态度,激发了人们对他的作品及其 本人的热爱之情。 3.作者在第段中说自己是 “通过一道道从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 认识契诃夫的。
41、 “四 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在文中指哪些内容?请简要回答。(6 分) 4.从全文看,第段“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6 分) 5.第段“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加以解释。(3 分) 第 13 页,总 44 页 6.第段的台词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富有感染力。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加以赏析。(4 分) 题型总结及方法技巧:题型总结及方法技巧: 第 14 页,总 44 页 (六)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 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 叠,但于我来
42、讲是陌生的。有一个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这 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 2017 年岁尾,在某文学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 走走。有天上午得空,吃过早饭便直奔四川北路,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 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 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着 整齐划一的舞。身上热了,多数人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着舞者,走进广场。文豪们 的铜像都是全身像,或坐或站。托尔斯泰右手握着手杖,此时手杖被挂上了一个健身者 的挎包,使
43、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莎士比亚和狄更斯手握鹅毛笔,鹅毛笔成了天 然挂钩,缀着色彩艳丽的轻薄羽绒衣。只有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人们便 难以附着,因此雕像成了一首流畅的诗。 走出世界文豪广场,向前是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排到了门外。想着多年 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 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 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 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那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 事么? 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声响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 了。在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
44、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 最美时节,吊着满身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 杜鹃绽放着,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 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透着春的消息。 鲁迅墓很好寻,在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 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 右手搭着扶手,默然 望着往来的人。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 做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太高了,那端坐其上的雕像,如一团阴 影挡在鲁迅墓前。 也就是说, 不管鲁迅
45、是否愿意, 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 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的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吧。在 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 写到蜡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 墨重彩写的,是药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无名之花。 相比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惊 心动魄,我是把这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说中的人物, 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
46、洋溢着动人的光芒悲 凉的诗意之光,如孔乙己阿 Q 正传风波药伤逝明天等堪称经 典的篇章,是作家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 时,播撒于春日晚雾中的纯 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 的象征性。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那些雕塑,如果换 成阿 Q、孔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眉间尺、吕纬甫,也是极相宜的这些人哪 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 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 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 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能如愿 怎么可能如愿呢?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
47、后事 “赶快收殓, 埋掉, 拉倒” , 也曾在 病 第 15 页,总 44 页 后杂谈中表达过,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 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绝非故作超拔,符合他的脾气。 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 脚; 另一侧是三位大妈, 在热聊什么。 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 静默良久, 之后转身离开。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 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享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不知道他 是否真的安息了。 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
48、半空飞舞。公园里所有 的树,此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灭湮灭了嘈杂的人声。回身一望, 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 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 散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调侃:自嘲 B默然:鄙视的样子 C块垒:郁结的不平或愁闷 D筋骨:力量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段以“旧书”“名言”为喻,形象说明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独特魅力。 B作者笔下的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雕像,栩栩如生、各具美感,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C“世俗
49、生活的长轴画卷”中,有广场上的舞者、排队买早点的人们和练习格斗的男人。 D第段写鲁迅墓虽有绿树青草等相伴,但缺少宁静清寂的气氛,作者为此感到遗憾。 3请简要回答第 5 段和第 10 段中的“湮灭”各有哪些含义。(5 分) 4.作者在写拜谒鲁迅墓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 8 段对于鲁迅小说的感受?(6 分) 5.从最后一段画线句看,作者认为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有着怎样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两 处依据并加以分析。(5 分) 第 16 页,总 44 页 6.文章写到了呐喊中的诸多作品。下列对呐喊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描写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众多不朽的形象
50、,表达了作者为时 代而“呐喊”的心声。 B孔乙己、陈士成等底层知识分子,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更为可悲的是,他们 深受其害而终不觉悟。 C华老栓和阿 Q 等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愚昧和麻木,也寄寓了作者“哀其不幸,怒 其不争”的情感态度。 D鲁迅先生在药的结尾,给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其目的是为了衬托 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 题型总结及方法技巧题型总结及方法技巧: 第 17 页,总 44 页 (七): 枪挑紫金冠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 霸王别姬 。 霸王变作了红脸, 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 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