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 黄浦区高三一模优秀作文导写 2020 年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题 世上总有一些人,做事时“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不顾自身 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呢?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题目解读】 这是一道直指人生困境,又极富思辨空间的作文题。生活中,同学们总有一些 “认定的事情” 想要去做, 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或不敢、 或不能、 或不愿, 而在学习中,又读到过很多仁人志士,或舍身求法、或替天行道、或为民请命 只因为那是他们“认定的事情”。于是,面对自身的有限力量,一个人是否可以对 此不管不顾的去做“认定的事情”,成为了学生生
2、活中常常遇到,也应该直面的话 题。 材料的主体部分由三个分句组成,前两个分句呈现了世上有些人在认识自我时 形成困境的现象,引出话题。后一个分句以疑问句呈现需要讨论的问题,这是材料 的核心内容,是同学们要去回应的问题,即人是否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自己认 定的事情呢?所以,写作时的用力点在于回答“不顾自身的力量”却要去做“自己 认定的事情”之间的矛盾。 首先要辨析材料关键词的内涵。 1.什么叫“不顾自身的力量”?其中 “力量”指个人的体力、能力,也包括自 己可以动用的各种资源和条件。 “不顾”是不理会、不管的意思,表明这种“力量” 是有限的, 或者是与目标或愿望不匹配的。 于是 “不顾自身的力量
3、” 指个人的体力、 能力、资源、条件不足或不配,但仍然要去做某件事。写作时对这样的行为可以赞 扬,也可以批判。 2.什么叫“认定的事情”?其中“认定”包含了“认”和“定”这两层意思。 “认”是指“认同”或“确认”,认同某个价值观,或确认某个目标;而“定”是 指“决定”,它代表了强烈的主观意愿。同时强调是“自己”的主观决定。自己认 定的事情可能是对人生、社会、民族有益的,也可能是一己之私、甚至危害他人的 事情。 于是,这则材料的主要矛盾就显豁了:一方面是自身的力量不足或不匹配,另 一方面是去做某事的主观愿望十分强烈。针对这个矛盾,应该给出判断:在自己能 力不足甚至缺失的情况下,要不要做自己认定的
4、事?要,或者不要,必须给出自己 的判断,必须根据认定事情本身的性质来判断。然后给出理由:可以,甚至要做自 己认可的事情的理由;或不可以,甚至不应该做自己认可的事情的理由。当然,还 可以超越这个“是否”之问,而有统摄二者的高屋建瓴的观点。(杨 勇) 【立意思考】 文章应该围绕着材料的矛盾点给出判断并分析理由。 1.“可以”的观点: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情。理由也许是: 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情是一种精神感召,会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在一 定条件下有助于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甚至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顾自身 的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情能够激发人发现自身潜能,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
5、从而 获得自信,坚定信念。人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情是科技进步、社会发 展、观念革新的必要因子等等。 2.“不可以”的观点:人不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情。理由也 许是:不顾自身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常常招致失败,于是产生挫败感,动摇自信 心。不顾自身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常常导致失败,于是损害个人信誉,丢失社会 资源,不利于个人事业的推进。不顾自身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即使成功了,也 未必是因为自己的决策正确。但由于人在决策时和执行中耗费了极大的心力,故而 容易贪天功为己有,或者归罪责于他人。这将无助于理性归因,总结经验,更有可 能为下一步的决策埋下隐患等等。 3.超越“是否”
6、之问的观点:做或不做自己认定的事,没有一定之论;我们要 根据所认定的事情来决定做或不做。 理由也许是:人不顾自己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固然有一些好处,但也有不少 隐患。 人因为自身力量不及而不做某事, 固然让人获得安全, 但也丧失了很多机会。 论证推进:做或不做,要根据“认定”的事情的性质来决定,有的则应该做, “虽千万人吾往矣”;有的则不该做,以免利令智昏,导致身败名裂。 强化补充:“认定”的界限可以是“个人成就”和“民族大义”之间的取舍; 也可以是“物质积累”和“精神境界”之间的选择;还可以是“立言” “立功” “立 德”之间的权衡 形成结论:如果“认定的事”是民族大义,或者是崇高的精神境
7、界,抑或是“太 上立德” 的价值追求, 那么即便有一些损失, 甚至是肉体陨灭, 那也是值得的等等。 【素材选择】 课内课外、古今中外的各种素材都可以涉及。 1.课文素材。援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 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例,阐释“做自己认定的事”的 内涵及特点。援引老人与海中桑迪亚戈老人与鲨鱼搏斗的经历,阐释“不顾自 身力量做自己认定的事”的意义与价值。其他与“不顾自身的力量而做认定的事” 相关的课文事例还有白莽坚持“向一个 class 告别”;序言中的漫游者 不顾民众的愚昧而坚持回到山谷说服大家;马丁路德金带领黑人民众“向胜利 进军”;面对卫律的威
8、逼利诱,苏武坚持不降;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等 等。 2.课外阅读及影视作品素材。援引伊卡洛斯的翅膀一文中“伊卡洛斯”不 顾自身蜡做的翅膀而一味向着太阳高飞,最终翅膀融化,跌落水中丧生,可以用来 论证“不顾自身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的危害;也可以表明不顾肉体消失,只求 勇气长存的精神。援引电影八佰中死守四行仓库的战士为破坏日寇进攻队形而 殒身不恤,论证“不顾自身力量做自己认定的事”的意义与价值。 3.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如汶川地震中,在没有导航,没有地图的情况下,一批 空降兵不顾危险, 率先跳伞进入震中灾区营救; 武汉疫情中, 在当地疫情灾害不明, 医疗资源几乎耗尽的情况下,一批党员医生率
9、先进入疫区投入抗疫工作,为后续支 援争取时间。这些例子一方面证明了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顾自身的力量而做事 的价值;同时也论证了“不顾自身的力量”不等于蛮干、瞎干。(杨 勇) 【考场佳作】 光荣的荆棘路(一类中上) 丁凌骏 在世上总有一些人,如房龙笔下的“先驱者”试图冲出无知山谷一般,“知不 可为而为之”。他们有一些人因此而被铭记,有一些人却因为飞蛾扑火般的执念, 全然不顾自身力量而行事,付出了代价却不被世人所认可。“知不可为而为之”并 不总是被称颂。 人作为生物而与生俱来的“趋利避害”的本能使我们在行事前往往对其可行性 进行一定的判断。 我们大致都拥有判断达成目标的标准与自身力量之间差距的能
10、力, 知晓哪些行为会因暂时能力有限或因不被社会道德标准允许或接受而难以成功实 行。但理性的分析往往不足以驱动人的行为,我们仍会受制于贯彻心中强烈的情感 驱动,即内心会呼唤我们履行那些我们认定的事情。 倘若感性的驱使足够强烈,我们便有可能做出不可为而为之之事。一如海明威 笔下刚毅的老人,在他的金枪鱼已然遭受鲨鱼的轮番啃噬之后,结果已然显现,他 不可能将剩下的鱼安然运回岸边了,但他仍勇敢地与鲨鱼搏斗着,用尽手边的一切 工具, 哪怕只为带回任何一块完整的鱼肉。 如此的坚定, 为的是证明自我。 只因 “认 定的事物”的绝对价值,踏上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才显得富有意义。又如斯特里克兰 德不顾自身的力量渺小,
11、不管自己的力量无法力排众议的微不足道,毅然追寻心尖 上的月亮。持有内心向善,向美的正确的呼唤方使“知不可为而为之”变得合理且 值得敬仰。 然而,为了无意义而错误的执念,知不可为而为之便成了无知或冒天下之大不 韪。因为内心认定之事的价值并不足以使人不顾自身的力量达成,如此的勇敢便成 了冒进的表现, 只是选择了一条遍布荆棘的道路, 白白地成为了其上的 “殉道者” 。 或许这连殉道者也无法称作,只因其心存的“道”并非向善向美之道,而是出于或 利己或功利的动机。 因而,我们应用高度的价值理性作为抉择何时放手一搏的标准。将向真、向善、 向美的方向作为前进的终点,届时,即使自身的力量有限,也能适时尝试追求
12、有价 值之物。正如在无知山谷中回荡着那先驱者即使千夫之诺诺,也应作一士之谔谔的 壮举激荡之声。 愿我们在向善向美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即使布满荆棘,也保有一颗无问西东之 心,光荣前行。 点评: 这篇文章体现了辩证思维的魅力。第一段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与其“并不 总是被称颂”入题,揭示了“做自己认定的事情”的两面性。然后解释我们决定做 某事的原因:既有理性的考量,又有感性的冲动。继而分作两块来写,先写感性冲 动下的义举的价值,再指出感性亦可能沦为冲动与执念,是得不偿失的。于是顺势 得出结论:“将向真、向善、向美的方向作为前进的终点”,从而阐释了“认定” 的内涵。也就是说,只有这样的“认定”才值得去
13、做,否则便是妄念。于是,文章 既扣住了 “认定的事情” 这个关键, 又充满辩证意味, 将什么才是真正值得 “认定” 的,分析得清清楚楚,也使得文章有了指导人生的作用,这是文本的精彩之处。 知己,亦知不可不为,方为之(一类中上) 梁硕文 这世上总有一些人,做事时知不可为而为之。 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 知道改革变法在历代都会触动保守者的利益, 往往失败, 却依旧推行新法,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末左光斗弹劾奸佞魏忠贤,在无人支持的 环境下依然坚守正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则最终被害,却留下了“忠毅”的美 谥。 无数的先辈,都踏上了这条知不可为而为的道路,相较于安于现状,与世无争 的同代人,他们取得了巨
14、大成就。于是这个世上,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深受鼓舞,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但这样的行为,妥当与否?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在追求与他人不同,做着自我认定的事情的过程中, 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置条件自身的力量。 苍鹰为何会粗鲁地将年幼的小鹰 扔下山崖,因为它们知道小鹰有自身的力量去扇动翅膀,在明知不可为的第一次飞 行中学会飞翔,锻炼能力。中国古代就对不顾力量去做那不可能之事有着明确的评 价,如“以卵击石”、“飞蛾扑火”等。其所描绘的这些不自量力的人,如果没有 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实力,或是根本不具备实力就去做自己认定的事,那必然失败, 这是一种“愚勇”。武松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前已炼就强壮的身体。张
15、居正 在除旧布新, 整顿吏治前已经历了三朝风雨历炼, 我们只看到他强力推行一条鞭法, 却从没意识到他们已具备了挑战不可为之事的实力,还误以为他们是单纯靠着“认 定的事”而由此成就,此大错矣! 所以,对于自身力量不及之事,我们的第一反应既不应该放弃,也不应该安于 现状,与世无争。往往,一些了不起的成就就源于这样的勇敢与探索中,没有这样 的气魄和行动,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探索就不会展开,新大陆就不会发现,可能触人 死亡的电力就不会被广泛应用,启蒙推动的科学就不会得到传播。但更重要的是, 我们需要认识和培养自身的能力, 对自己的实力有充分的认识, 同时对于艰险之事, 要坚定地训练自己,从而把不可能变成可
16、能。只有这样的“知”和为不可为之事的 “行”结合,知行合一,我们才能真正去迎面挑战,从容应对。 知己,亦知不可不为,方为之。 点评: 作者围绕主题,思考人是否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他并未 简单地给出 “是” 或 “否” 的结论, 而是深入一层, 认为人如果要做 “认定的事情” , 那就要对“自身的力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个清晰的认识是老鹰把小鹰推下山 崖,逼其飞翔的举动;是武松酒尽三碗,依然毫不畏惧,上山打虎的胆略;也是张 居正力排众议, 推行新法的决心。 这三个例子既表现了何谓 “做自己认定的事情” , 又对“不顾自身力量”之说做了补充:并非不顾自己实力不及却依旧拼命硬干,
17、而 是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前提下的“貌似不顾”。这样,文章在反对“不顾自身力量” 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主张要了解“自身的力量”(即题目中所谓“知己”),肯 定自己认定的事情,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当然,文中有些概念界定比较模糊,比如“前置条件”这个说法。有些语言组 织尚有脱节之处,比如第四段中所描绘的不自量力的人和上文内容缺少衔接。但瑕 不掩瑜,该生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和紧张的考试氛围中写出超越材料“是否”之问 而有新见解的文章,仍闪耀出其思考的力量与智慧的火光。(张 帆) 井蛙可语海 夏虫可语冰(一类中上) 方庭怡 做事时有人“知不可为而为之”,换句话说,这类人会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 定
18、的事情。他们或许会被嘲笑没有自知之明,没有长远的目光,恰如飞蛾扑火一般 白费力气,而在我看来,这些批评并无道理。 “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庄子借此言向我们诠释了自身力量对于人 的局限, 此为普象, 却非良象。 唯有打破自身力量的上限, 有着 “知不可为而为之” 的魄力和勇气,方能真正得到自我的提升。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类似的,如 今社会也不缺少有智慧的, 能够进行自我审视, 评估自身力量的人, 但缺少敢于 “知 不可为而为之” 的人。 或许有人会批判这类人丧失理想无法量力而行, 但他们的 “理 智”远远无法达到真理的境界,只是现代人犬儒主义的糖衣
19、炮弹。他们在自身力量 的局限之内循规蹈矩,却不知只有扩大这局限才能取得进步,如果这种风气持续下 去,整个社会都将陷入懒惰的泥潭,发展与超越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尼采将一生之思化为一句哲理名言: “谁最终将声震人间,必先长久深自缄默; 谁终将点燃闪电,必先长久如云漂泊”,天才的诞生并非一朝一夕,不能说他的自 身力量有多大,但他一定有着“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魄力和决心,敢于冲破自身力 量的上限。史铁生不曾受困于一只轮椅,依然投身于文学事业;居里夫人奉献一生 去走她认定的元素探索之路, 不顾自己的健康抑或是容貌。 他们都像 平凡的世界 中所说的 “跳上生活的马车, 坐在驾驶的位置上, 绷紧全身的神经和肌
20、肉, 吆喝着, 呐喊着,继续向前驶去”,他们都自己掌舵,掌握人生的方向,不曾受自身力量所 局限,坐在小小的马车厢中。 然而,盲目自大去做一些远超自身力量的事情也是不合时宜的。打破自身力量 的上限并不意味着天马行空,一腔热血地做白日梦。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名为这个世界会好吗?的书。书名上的问句既朴素又 宏大。我想当“井蛙可语海,夏虫可语冰”,每个人都不再受限于自身力量之时, 便能得到肯定的答案。 不要在意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要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理智,不要 安然停留于舒适圈之内, 选择冲破限制的枷锁, 选择打破自身力量的局限, 选择 “知 不可为而为之”,才能拥抱最美好的人生。 井蛙也可
21、语海,夏虫也可语冰。 点评:“题好一半文”。这篇文章的作者反用秋水典故为题,立意卓然。 而行文过程中对马克思、尼采、梁漱溟、史铁生、路遥等名人名言或事迹的熟稔运 用,更表现出这位同学不俗的语文素养。如果时光倒转二十年,这也许是一篇一类 上的作文,因为它的文笔,因为它的视野。 当今, 学生更应培养的是自己理性思考的能力,在写作时要给出充分的理由来 支持你的观点。而这篇文章的软肋也恰在于此:理由单一。另外,井蛙固然可以语 海,夏虫固然可以语冰,但若井蛙不想跃出深坑,夏虫无法活到冬至,那又能奈其 何呢?而这恰恰是这篇文章亟需回答的问题,但可惜,并作者并没有正面回应。这 有些遗憾。 现在也许不是振臂一呼就能响者四应的时代了。语文学习固然应该引导学生在 生命中留下道义和激情,但比这更有价值的,大概是引导他们培养理性关照下的激 情和激情照耀下的理性。当然,相较阅卷中见到不少首鼠两端的伪思辨或者佶屈聱 牙的假高深,这篇文章仍有其值得称道之处。但我们终究希望学生在作文课上学到 的是一副“思想工具套装”:它是直面问题的勇气,是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解决问 题的方法当然还有可能更多。但前三者缺一不可。形诸文章,也缺一不可。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