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科版教案(共 13 课时)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 域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 察两个物体。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 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 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 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 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 征。 【学生分析】 学生
2、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 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 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 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 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 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 解决。另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 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 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3、】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2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 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
4、、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 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 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谜底:橡皮)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用猜谜游戏来集中学生注意力,也为下面让学生独立描述物体 特征提供思考依据,降低难度。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表述理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同 时培养学生说话时要有理有据。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
5、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 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描述来了解学生对物体的观察、比较和描述能力, 为教师后面的教学调整提供借鉴。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二、观察物体二、观察物体 3 (一)观察一个物体 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 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
6、经教师允许 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 (板贴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 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学期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观察方法。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 8 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 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 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了什么,力求引导学生 调动所有感官来观察物体的特征,如用眼看颜色或形状、用手摸软硬、用鼻子 闻到气味,
7、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描述性词汇,同时为下面的“两 两对比观察法” 活动埋下伏笔。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 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 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 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 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 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 现。 4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
8、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 ()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 (物品名称可替换) ()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以木块为例:把木块与乒乓球对比后发现形状不同,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 特征,然后填写在记录表上(强调:(1)可以把活动手册最后一页词汇表上的 词汇剪下来,粘贴在相应位置,也可直接填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2) 边观察边记录,顺序建议是:颜色形状气味是否透明粗糙程度轻重, 但不强调一定是这个顺序)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活动手册记录物体特征,书写上会有一定的困难,需 要教师耐心指导、示范。通过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要边观察、边比较、边记录, 记录结果
9、要真实。 6. 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 。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的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实、准确。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 力,另一方面继续巩固学生对物体特征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用“准不准”的 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记录,进一步强调科学记录要真实、准确。 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 教师补 充班级记录单。 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 9教师总结: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10通过观察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
10、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 的特征?比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学会了利用各个感官及两两对比 观察的方法来更全面、更准确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小结、延伸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5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 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突出学以致用,同时用编谜语的方式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述 能力。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 大小、颜色、形状 闻 气味 两两对比观察法 摸 表面粗糙程度 掂 轻重 6 谁轻
11、谁重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 2 课,其隐含的概念是质 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在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了解 质量的概念,更无需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 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即可。本课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 多种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学生分析】 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 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 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但是,这种简 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
12、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 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 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 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 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 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发
13、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7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 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 不同。 难点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器材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简易天平 1 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 3 条记 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
14、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 “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 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 掌握程度,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 2、围绕概念,实践探究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 5 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 5 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 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 形状及大小。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 大小不
15、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 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 ,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 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 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 1 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 2 表示,最重的,用 8 5 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 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 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 上,以引发
16、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 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 料块、相同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同时 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 5 个物体,感受 5 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 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 。分发给学生一条 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17、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 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 ”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 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 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 ,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 的习惯) ,直到天
18、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 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 5 个物体的 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9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小组把称量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准备。 通过自己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 学探究习惯和态度。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 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
19、会发现,自己 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 “哪种方法的排序结 果更准确” ,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 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 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 会比较大,因此预测是不可靠的。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 种方法需要两两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当物 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
20、较多, 当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 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回形针的个数,这样得出的结果不仅 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 的。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 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 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问题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 , 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
21、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 。 五、小结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对一整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10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 3 课,学生在第 2 课的学 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 本特征质量。本课是借助“摆放”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 一个基本特征形状。本课的研究主题是:“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 装得更多?”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
22、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的。 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的方法, 能装得更多吗?第一个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不同 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第二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 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通过两个 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由此,体会到生 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学生分析】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颜色、形 状、大小、轻重等) ,而且也学会了用简单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轻重。这节课引 导学生
23、认识物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形状。这节课认识“形状”是从“占据 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打 下基础。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 “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一定的 控制,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本课的设 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 11 自己的意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
24、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 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 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器材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 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
25、块橡皮) 、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 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 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 “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 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 12 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设
26、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续 性。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 “看”的方法猜 测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 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 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 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
27、写表格)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据。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 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 生探究摆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 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的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时,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 疑问。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
28、间会产生影响,这样 知识对于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三、研讨:三、研讨:“形状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13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 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 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 摆放方式不同,装
29、的数量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较。 对于螺母的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物体 是立体的,是有很多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以不同的面放进 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 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 “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 也不一样
30、,橡皮“躺” “立” “侧” ,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生大胆表述他们的想法。因为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平 铺的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需要他们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够与伙伴分享。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分 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 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
31、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 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 14 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比较”放在研讨的第二个层次,是 顺应学生认知的需要。先通过展示、汇总数据,显而易见的是:同样的物体摆 的方式不同,数量就不同。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的 疑问。因此,顺应学生的思维,紧接着就分析原因满足了学生好奇心与认知的 需要。而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从视觉上, 乒乓球比木块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块数量少,并不是首先引起学生关注的 问题。当学
32、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大的时候,排除了“大小”这 个因素,学生将思维再次定位于“形状”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即使大小相 同(或差不多)的物体,形状不同,占据空间的状况也不相同。 ) 四、拓展、延伸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 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 【相关表单】 认识物体的形状认识物体的形状 将平铺放入盒子的物体数量记录下来。 将物体放在盒子中 乒乓球木块螺母橡皮 摆放数量 15 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 4 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 习,初步了解了物
33、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 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 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 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 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 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 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 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选用
34、的教学器 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 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 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 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 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 16 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35、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 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 笔、印有圆圈的白
36、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 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 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 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 有相同的方面吗? 17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 征)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 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
37、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 们。 (板书板书:给物体分类)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 展学习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 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 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 ,将物体放在小
38、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活动 的目的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 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行给物体做编 号的活动做好铺垫。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 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18 设计意图
39、: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先对物体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学 会分类的基本操作方法,为后边的活动开展打好基础;再从中发现不方便、无 法反复使用以及不便于交流的问题而找寻改进措施,从而开展编号活动,为后 边的活动开展以及交流研讨活动做好铺垫。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 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 记录单中,一张记
40、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 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指向分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物 体特征,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学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 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对物体多次分类,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征,而且对 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习与体会。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 准是为了给下一环节
41、做铺垫。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 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分析能力,另 19 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观察、总结物体的特征, 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交流研讨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 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
42、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 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 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 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 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 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 调整轻重的分类。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本环节是让学生 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 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
43、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确方法。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 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 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 20 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捷生 活。 【板书设计】
44、 给物体分类 特征 分类标准 细化标准 观察一瓶水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 5 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 些观察方法,了解物体具有重量、形状等属性之后学习对水进行观察和描述。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2观 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3学习描述、记录观察比较结果。通过以上 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 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 教材在活动 1 选取乳白色洗发液与水对比,是要突出透明度的区别;活动 2 洗 发液、水、木块被装在不同的容器
45、中是在对比液体和固体形状的不同特点。 【学生分析】 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 材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 4 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不 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 属性有了进一步地认识。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较的方法继续观 21 察水的主要特征,为后面认识空气特性做必要准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 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
46、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 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 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难点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 别
47、。 【器材准备】 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关于 水你都知道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 (板书板书:观察一瓶水) (学生观察矿泉水) 22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对水的认知和激发新的兴趣,了解学生对水的概念掌 握情况。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出示洗发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 ,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 生可能会猜是沐浴露、洗手液,适当表扬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告诉学生是 洗发液) 。怎样比较观察水和洗发液
48、?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 些观察方法。 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 教师要及时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 。 (学生观察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老实的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观察方法,教师提示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再次对前 四课观察活动做了巩固和发展。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1)看一看 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察)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
49、2)闻一闻 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味不同呢? 学生提议闻一闻。 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 (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 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 )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摸一摸 23 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一样吗?怎 样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 再用拇指摸一摸。 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 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
50、记录学生的汇报。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 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 (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得到观察比较的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步 骤完成对水和洗发液的观察比较任务,得到观察比较结果。学生汇报、教师汇 总,最后完成班级记录单的填写。这里观察比较是为了更准确地发现水和洗发 液的自身特点。最后的总结,一是为强调观察结果,二是为对水和洗发液各自 的特征做完整表述。 过渡过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水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