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高高考知识点总结之考知识点总结之 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答题技巧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答题技巧 答题时心中牢记三种意识答题时心中牢记三种意识 1、文本意识、文本意识以文解文,问题答案文本中找; 2、语境意识、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理解; 3、要点意识、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 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
2、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 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 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
3、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 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4. 记叙文的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文的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能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判断时可看文章是否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或按空间顺序来叙述。 倒叙倒叙:先把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更加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 悬念,引人入胜。 一是开头的结局和回忆部分的结局前后呼应;二是开头
4、写眼前事物,回忆结束后又回到眼前事物,形成首尾呼应; 三是开头写的事件中某个最突出的片段与回忆部分写到的这个片段前后呼应。另外,还要留意文中由现实到回忆、由回 忆到现实的过渡句(段),以此来把握文章的结构。 插叙插叙:叙事时暂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事件或片段(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对比、衬托、解释说明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主题;为下 文作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更加清晰,结构更显紧凑。 插叙的方法:由作者直接插进来叙述、介绍;由文中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完成;通过文中人物的对话、 独白来进行。 阅读插叙的文章
5、,同样需要通过寻找过渡句(段)的方法来弄清插叙的起止位置。 补叙补叙: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现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结果。 补叙补入的是文章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在篇中、篇末均可出现。 5. 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 (1)含义: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下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线索设置的方式:以实物为线索,以人物(人物的某一特征)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 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3)线索的类型及
6、其作用: 明线: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暗线: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情感抒发提供切入点。 双重线索: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主要形式有:虚实结合、纵横交叉、一主一次、平行 发展等。 找线索的关键点:文章标题;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明显的时间或空间标志;等等。 6. 6.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 情情五种。其作用如下: (1 1)
7、记叙)记叙:使文章叙事条理清晰,能清楚地呈现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2 2)说明)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具体的事物客观、清楚地呈现出来,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等解释、说明得清楚明白, 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3 3)议论)议论:使文章内容深刻,点明中心,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4 4)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 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面描写等。 人物描写:能把人物的形态、动作等具体特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使其具体、传神、生动、可感
8、,让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形、姿态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 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神态描写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的刻画(与外貌描写是有区别的)。 作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突出文章中心;使描写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对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
9、(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的发展。 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 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文章中心,表明人物的品质和情感。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 雨雪、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
10、征的建筑、场所、陈设及民俗民风等。 a.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照应前后文或标题,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某种环 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某种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某种情况 的出现作铺垫,揭示文章主题等。 b.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某种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 染某种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深化主题等。 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场面描写即对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 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它往往
11、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 象的集中表现。如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作用:a.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b. 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 怆、紧张,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c. 明示或暗点主题(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 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情感或观念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注: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 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刻画人
12、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 1)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和性 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2 2)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 登场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 (3 3)细节描写)细节描写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 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
13、物或场面的描写(即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之中。在 描写人物形象上,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感情,点明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的重要方法。 (5 5)抒情)抒情: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情感,渲染环境气氛,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引起读者共鸣,使文章 更具感染力。 注:在记叙文中,常常采用综合表达的方式,主要是记叙,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 情通常起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7. 7.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 1)对比)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
14、现文章的主题。 (2 2)象征)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 3)抑扬)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对特定的描述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褒贬或渲染,在表达时正 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两相对照,增强表现力,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 料,使读者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4 4)烘托和渲染)烘托和渲染:a. 烘托是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 托月”的艺术效果。b. 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人物形象,
15、表现中心。 (5 5)铺垫和伏笔)铺垫和伏笔: a.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加以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铺垫是 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b.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时间,再予以“响应” 的写作技巧。作用: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使文章前后照应,还能让人产生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 等阅读惊喜。 伏笔与照应往往同时运用。 (6 6)前后照应)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 7)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人
16、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8 8)设置悬念)设置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其阅读兴趣。 (9 9)虚实结合)虚实结合:眼前的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为虚,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 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从而突出体现某种情感或主题等。 (1010)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寄意于物,通过所描写的物象,委婉地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111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对景 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使文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
17、意。 2 (1212)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在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1313)开门见山)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 (1414)卒章显志)卒章显志: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构思美,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1515)直抒胸臆)直抒胸臆: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写法,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极具感染力。 (1616)讽刺)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主题更鲜明。 8. 8. 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 1)比喻)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18、形象化;用来阐述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记叙文中描写事物)为了突出事物的 特征,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印象深刻。(简而言之,即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 形为有形。) (2 2)拟人)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特点,使具体事物人格化,使语言生动形象。 (3 3)排比)排比:加强语气,增强气势;条理清晰,利于抒情,增强表达效果。 (4 4)夸张)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读者的想象。 (5 5)设问)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6 6)反问)反问:加强语气,强化情感。 (7 7)对比)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
19、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8 8)反复)反复:感染力强;承上启下,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9 9)引用)引用:增加文章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1010)借代)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更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1111)反语)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或表现深沉的情感。 散文散文 1. 1. 概念概念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散文除了有精深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 隽永、优美凝练的语言。通常可以分为叙事性散文(中考常考)、抒情性散文和说理性散文三大类。 2. 2. 特点特点 (1 1
20、)形散神聚)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 文的线索。 (2 2)意境深邃)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展现出深远的思想,使读者能领会深刻的道理;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 3)语言优美、凝练)语言优美、凝练:“优美”是指语言清新 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清丽隽永,情真意切。“凝练”是说 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3. 3. 线索线索 以感情为线索;以事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思绪为线索;以景物为线索;以行动为线索。 4. 4. 常用的表
21、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 象征;联想和想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景(物)抒情;对比烘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 5. 5. 鉴赏方法鉴赏方法 (1) 叙事性散文叙事性散文: 这类散文作者在记人和叙事中都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 鉴赏时要善于从记人和叙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这类散文常以作者的情感发展为结构线索,来统摄各种材料,通过描述人、事、景、物的片段传达作者 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风貌,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鉴赏时要善于抓住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3)说理性散文说理性散文:这类散文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鉴赏时要注意从情中悟理,在“理”中体会感情
22、, 感受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小说小说 1. 1. 概念概念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 2. 构成(小说的三要素)构成(小说的三要素) (1 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中 不同的人物为原型,提炼加工而成,所以不能将 小说中的“我”看成是作者,它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能够鲜明而深刻地表现小说所反映的主题。 (2 2)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 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23、。 (3 3)(典型)环境:)(典型)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作用(见前面)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作用(见前面) 3. 3. 常用的艺术手法常用的艺术手法 设置悬念;制造巧合;夸张;讽刺;埋伏笔;作铺垫;照应;渲染;烘托等。 4. 4. 鉴赏方法鉴赏方法 小说鉴赏主要从小说三要素及其主题方面入手: (1 1)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 (2 2)把握故事情节:)把握故事情节:理清线索,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从故事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故
24、事 情节对作品主题的意义;从故事情节安排上赏析作者的写作技巧等。 (3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 4)挖掘主题思想:)挖掘主题思想:可从作者、作品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语言的感情色彩或作品整体倾向品析主题。 高高考考点(题型)及答题方法技巧考考点(题型)及答题方法技巧 考点一考点一 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1. 理解标题的含义:联系文章主题;联系作者或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内容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 内在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从主要人物形象或描写对象的特点等方面分析;从标题本身的特点及其与文章内容的联系入手 分析。 2. 标题的作用(妙处
25、):概括文章所述的中心事件;交代文章行文线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吸引读者注意; 含蓄隽永,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另外还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标题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等。 1. 拟写标题:对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等进行高度概括;所拟标题应简洁、凝练、概括、鲜明。 2. 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标题中特殊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深层含义(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文章 内容相关的引申义);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综合分析。 3. 标题作用(妙处):(1)作用:表明写作对象;体现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线索;揭示情感主旨;引起读者兴趣等。 (2)妙处:揣摩标题含义;分析表达效果(生动形象、新颖
26、别致、委婉含蓄;奠定情感基调;揭示文章主题;引起阅 读兴趣等)。 考点二考点二 分析重点段落作用分析重点段落作用 方法点拨方法点拨 该考点主要考查对重点文段内容与文章整体内容之间关系的分析及对结构安排的把握能力。总的来说,常考的重点段落 有:首段、尾段、过渡段、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以及其他与文章主要内容形成呼应、对比或补充说明文章内容的段落等。 分析重点段落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分析重点段落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内容上内容上: 1. 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 2. 分析其如何起到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的作
27、用。(注:语段的比喻义、象征义、引申 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的思想意义等,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说明。) 结构上:结构上: 1. 首段首段:(1)开门见山,开篇点题;(2)统摄全篇,领起下文;(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3)渲染 气氛,奠定基调;(4)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等。 2. 尾段尾段:(1)总结全文,深化、升华主旨,含蓄深刻;(2)呼应前文或文章标题,使结构严谨;(3)卒章显志(篇 末点题),画龙点睛;(4)承接上文,启发联想,暗示、点明或揭示主旨等;(5)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 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等。 3. 过渡段过渡段:承上启下
28、(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 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或渲染的气氛(营造的氛围),奠定的 基调;(2)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3)表现(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4)暗示社会环境;(5)设置的 背景,烘托人物形象;(6)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7)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8)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 文章的感染力。 5. 其他段落其他段落:(1)承接上文;(2)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等。 答题格式答题格式 1. 首尾段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内容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 2. 过渡段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
29、内容上,上承,下启。 3. 写景段落作用:语段描写了/交代了;暗示/烘托/渲染/营造了的气氛;为下文作铺垫/表现 了(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品质/形象。 考点考点三三 理解、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赏析重点语句 方法点拨方法点拨 对重点语句的考查主要是要求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 段落语句。 解答理解语句含义类的题,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分析,还要注意联系文章中心思想。 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1. 修辞方法的角度修辞方法的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对句子本身的效果和对表现文章 中心
30、、人物情感等的作用等)。 2. 描写方法的角度描写方法的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如感觉:听、视、嗅、味、触;又如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 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再结合句子分析其描写效果,如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故事情节更丰满,等等。 3. 表达方式的角度表达方式的角度:议论:重点分析其蕴含的哲理,点明其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抒情:重点剖析其抒发 的感情,分析其对表现文章中心、主题等的作用。描写:重点分析其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创设的意境,再分析其对表现文 3 章内容、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或情感等的作用等。 4. (特殊)句式的角度特殊)句式的角度:要先点明句子运用的句式,再联
31、系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分析其表达效果(作用)。如:设 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引出内容)、反问句(加强语气,增强情感表达及感染力)、 感叹句(抒情强烈,增强感召力)等。 5. 用词的角度用词的角度:抓住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如好恶、褒贬等。 6. 其他其他:如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矛盾句 (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引用句(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以及表 达的深刻性)等。 答题格式答题格式 1. 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表层含
32、义(句子本身的含义);深层含义(联系文章中心、思想感情等分析)。 2. 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根据语句特点可从句子本身或结构上的作用、对文章故事情节或内容的作用等角 度进行具体分析。 3. 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点明具体的角度(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 作用(注意结合语句或文段内容分析;切记作用既有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本身带给句子的表达效果,还有句 子对体现、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感情的作用)。 考点考点四四 理解、赏析重点词语理解、赏析重点词语 方法点拨方法点拨 对词语的理解与赏析的考查主要有三种形式: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重点词语表达效果
33、(作用)的分析;词语的替换及 理由等。解答此类题,要始终牢记一句话,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1. 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抓住词语的特点,先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表层含义),再联系词语所在句子分析词语的 深层表达含义。 2. 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 (2)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全段)中的地位以及在照应、过渡、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故 事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性、恰当性,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性、严密性
34、。 (4)情感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喜欢、热爱、赞美或厌恶、贬损、批判等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方面的作用,如程度 深、鲜明、明确等。 答题格式答题格式 1. 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词语的深层含义(联系其所在的句子或段落等分析)。 2. 特定词语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 (1)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地/准确地/具体地/写出了的特点,强烈地/鲜明地/表达了的 思想感情。 (2)一词(等词),对应前文词语,在结构上起作用。 3. 词语的替换及理由:能替换。/不能替换。理由:句子(或作者等)意在表现(表达),原词作用及表达效 果;词语换后的表达效果。二者的表达效果相同/不同,所以能替换。/
35、不能替换。 考点考点五五 分析、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概括人物形象 方法点拨方法点拨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概括某一人物的形象(特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 针对第一种考查形式, 在作答时可从三方面来组织提炼答案: 1. 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现人物品质、 性格等的词语; 2. 从 他人的相关言行以及人物自身的言行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3. 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 提炼概括。 对于第二种考查形式,答题时需要结合具体内容来逐条分析,可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1. 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某一方 面性格或品质的语句(如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句子或细节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2. 抓住对人物的直接评 论性语言或侧面烘托性语言进行分析。注意分析的条理性。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