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册别及单元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 9 桃花源记 课时 第1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 3.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 情趣 。 二、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 是部编版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 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 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 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 形
2、成的能力, 在反复诵读中理 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三、学情分析 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 但是文言功底还 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 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四、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3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现象 难点: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六、教学过程 一、单元阅读提示的学习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单 元所选的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
3、 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 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这段文字不仅告诉了我们古诗文的特点和学习的意义, 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学 习古诗文的好方法。 2 二、文学常识介绍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 点。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 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在古代属“杂记体”,是 借游记 之体讲述虚构故事表达社会
4、理想,与真正的游记不是一回事。(播放PPT)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风,是我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三、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3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学习方法 诵读法。在诵读中正其音,晓其律,通其意,品其蕴。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夹岸 (ji) 豁然开朗(hu) 俨然(yn) 阡陌交通(qin) 垂 髫(tio) 怡然自乐 ( y ) 便要(yo) 还家(hun) 邑人 ( y ) 语 云(y) 诣太守(y) 刘子骥(j) (二)再读课文,读准停顿
5、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三)三读课文,读通文意 文中有一个通假字,便要还家 的 要,同邀请的邀。 有两组同义词,悉,并,咸,皆都译为(全、都)言,道,云,说都译 为(说)。 还有一处词类活用现象,渔人甚异之的异,翻译为(对感到诧异,是意动用 法)。 文中共有六个典型的一词多义现象,志 为 作 舍 乃 寻 另外, 在文中还有五个较为典型的古今异义词。 分别是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鲜 美,请同学们记下这些词的古义和今义。 除了我们归纳整理的文言现象外,
6、这篇含标点之内尚不足四百字的散文, 衍生了 许多的成语分别是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 鸡犬相闻,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落英缤纷 ,世外桃源。 3 (四)四读课文,读出文韵 可以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反应渔人的情感变化。 同时注意忘路,忽逢,鲜美,缤纷, 甚异,大惊,叹惋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另外,这篇散文从句法上看是以短句,散句为主的,音节短促,少有修辞,叙事 写景时,以省略句居多。即便是桃花源里的种种,在渔人转述时也仅仅写为三个 字,说如此。这种简洁精炼的语言风格,也是陶渊明散文的一大特色。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文言词句2.背诵课文 七、教学反思 时间限制导致指导诵读的环节
7、做得还不够深入、细致。 4 第三单元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册别及单元 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 9 桃花源记 课时 第2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欣赏古诗文,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领略古诗文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古诗文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 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 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 的艺术作品, 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 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 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 他曾经三次因 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
8、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 恬静闲适, 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 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 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 追求幸 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 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 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三、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 的时代
9、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 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 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故事情节。2理解文章的叙述技巧。3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 章内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文章内涵 难点:理解文章的叙述技巧 六、教学过程 四、复习提问 背诵课文,考查学生对文言词句的掌握情况。 五、整体把握 5 桃花源记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东晋太元年间武陵的一个捕鱼 人忽逢桃 花林、误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 寻桃花源、难觅桃花源的故 事。而作者以简练的笔墨描绘出的桃源美景,更是打动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 三、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
10、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3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学习方法 研讨赏析。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桃花源的绝境绝_之境。 (一)桃花源是个“绝美之境”。桃花源外有汩汩的溪水,鲜美的芳草,缤纷的 落花。粉红的桃林,一望无际,灿若云霞,这便是作者描摹出的瑶台仙境,渔人 甚异,自然复前行,读者心动,自然读下文。 (二)桃花源是个“绝秘之境”。需顺水而行,不知远近,需穿林而过,行至尽 头,需钻山而走,另辟蹊径。如是者再三,方得以豁然开朗。 桃花源是个“绝丰之境”。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高大的桑树, 丰茂的竹林,好一派富饶祥和的田园风光。生活在这里的人,自是丰衣足食,无 饥馁冻饿
11、之苦痛。 (三)桃花源是个“绝幽之境”。村落间鸡鸣犬吠之声,相互可闻。而又恰恰是 这一两声鸡鸣、 一两声犬吠, 才衬托出了桃源生活的幽雅宁静。 南朝诗人王籍 入 若耶溪一诗中的“蝉噪林鱼静,鸟鸣山更幽”,王维鹿柴一诗中的“空山 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俱是于此同工。 (四)桃花源是个“绝宁之境”,天地间小路交错相通,男男女女,在其间往来 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着生活的安宁,无需四处奔波,享受着生活的 祥和,自有一份平凡的幸福。 (五)桃花源是个“绝乐之境”。 黄发老者、垂髫童子,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尽享天伦之乐。这便是人们追求的,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了。有衣有食有家有情, 人与人之间相处融
12、洽、极其友好。而无外界之烦忧。 (六)桃花源是个“绝淳之境”。这里的人热情善良,这里的人淳朴友好。见到 渔人这不速之客便邀请到家中,备好农家自酿的美酒,烹饪美味的乡间菜肴,宾 至如归,真诚以待。这份心性,着实难得。 (七)这桃花源是个绝无之境。即便仔细的做了记号,却也寻不到那美好的地方 了。它如梦一般,只存在于世人的渴求中,只存在于陶渊明的叹惋中。已近花甲 之年,饱受半生战乱之苦的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对当权者昏庸的不满,对 不公平的现实社会的憎恨; 对多难百姓的怜悯与同情, 全化作这笔下的桃源 6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幸福安乐。陶渊明渴望它存在,便借着渔人 的眼一字一字、一句一
13、句的写出。陶渊明又深知这绝不可能。便又让渔人复寻而 迷失,让刘子骥之后,再无问津者。这一切是那样的无可奈何,让人扼腕叹息。 补充背景资料: 东晋太元年间,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 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 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短短21 年就爆发大 小战争60 场。政治的极度腐败,战乱的经久不歇,导致赋税徭役繁重,在残酷 的剥削压榨下,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五、研讨赏析 体会桃花源记的影响和意义。 陶渊明固守的精神家园、理想社会,也是万千后人所念念不忘的。韩愈有桃源 图诗,
14、苏轼有和桃花源诗,王维,刘禹锡,王安石也写下了诸多赞美桃花 源的诗句。而世外桃源一语,更是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成语,万古流传,至今依然 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 是诸多世人心中最美好的精神世界, 一直承载着国人对远 离都市喧嚣、清净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六)拓展延伸 文章的叙述技巧。 桃花源记以特殊的情节取胜,完整的故事,以悬念陡生而起,至余韵悠悠而 结。 曲折跌宕, 虚幻的因果与虚幻的理想相结合, 以写实的叙述把缥缈的想象写的栩 栩如生。 具体的时间,具体的人物,具体的籍贯,具体的身份,却偏偏碰撞到了不确定的 地点。虚实结合,让人明知其假却又愿信其真,这便是文字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文言词句2.背诵课文 七、教学反思 赏析应该更加深入细致些。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