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傅春美傅春美 教材说明: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 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 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 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 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 司空见惯的事物中, 巧妙地说出了一个 “旁 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 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 材。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2、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 , “缘” , “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和一个地方有关。 江西, 我们班有哪些同学是来自江西的? 江西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叫庐山。多媒体欣赏庐山风光。 二、读题、解题。 庐山的出名不光是因为它秀美的风光, 还因为一首诗
3、。 大家知道是哪首诗吗?引出试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 “西林”的意思。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 林壁 ,距今已有 920 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 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五、朗读展示,感悟美 (一)请学生
4、朗读这首诗。示范朗读。 (二)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 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 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 “缘”在诗 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
5、?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5、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 事、看问题呢? 6、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 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 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七、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联系盲人摸象、 画杨桃 ,加深对诗句所揭示哲理的理解。 2、出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