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5 单元观察天气单元分析及课时安排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 天气是大气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的物理状态。天气的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 重要的影响。对天气定量的观测以及对量的分级,是人类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依据。台 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非常大,只有充分把握其特点才能预防灾害、减少 损失。了解天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学会观测天气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关于天气的观念, 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地球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众对天气与气候的熟 知程度,对其参与诸如气候变暖等全球性话题的讨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中年级的孩子对天气的知识或多或
2、少有所了解,低年级时他们学过关心天气这个单 元,但是对天气缺乏定量观测的经验。他们已经认识到天气变化、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 生活的影响,但不会从量的意义上去判断影响的程度。此外,学生对天气和气候区分不清, 对各气象要素也未形成整体的认识。 儿童在天气这一概念的建立上有进阶性,他们是先认识具体的天气现象,进而了解这些 现象的规律,最后才能搞明白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本单元处于儿童天气概念发展的中间环 节,重点是要帮助学生建立“量”的概念,通过观测天气去把握几个重要的气象要素的变化 规律。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不只是呈现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若干科学知识,还鲜明地显示出天气知 识从形成到运用的逻辑,由这样几
3、个问题串联起来:为什么要知道关于天气的量?怎样才能 知道这些量?知道这些量可以做什么?带领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其用意在于引导学生思考 学习天气知识的意义何在,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 证据和
4、结果。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 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 求。 14.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 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 15.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
5、害对人类的影响。 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 本单元四课是按照由分到总的结构来安排的。先分别学习测量气温、云量、雨量、风向、 风力;再汇总起来,用这些可测量的量来认识并描述天气和气候特征。 四、单元教学目标四、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观测气温、降水量、风向和风力等气象要素,采用定量的方 式描述天气与气候特征。 (2)能够解释并举例说明天气、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对自己的日 常生活作出及时的调整。 (3)说明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通过观测收集相关的气象数据,据此分析、发现常用气象要素的变化 规律。 五、单元活动导图五、单元活动导图 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 序号 课题 课时 1 测量气温 1 2 云量和雨量 1 3 风向和风力 1 4 天气和气候 1 总课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