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佐良 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这意味着,读书 是一种隶属人的活动或事情,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 事情。人们常说“想了解一个人,看他读什么书”,也是 此意。实质上也就是在讲读书与做人的道理:读书的根本 要义是“人性养成”,读书的“本体”意义是“人文化 成”。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 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本体意义之所在吗?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 容和写作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找出文中运用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 3、审美鉴赏与创造:概括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明 确图书馆
2、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真正的图书 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一、识作者外语界泰斗级人物 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诗人、 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 家,浙江上虞人。专于英国文学 的研究。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 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 )、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 英彭斯诗选,中译英 雷雨(曹禺著)。1995年1月19 日,于北京去世。 王先生对诗歌翻译的要求 充分地反映出他对翻译的最高要 求,即“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 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二、知背景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 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
3、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 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先生 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 对读书的热爱。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一路书香为伴吧。 补充资料:公书林的诞生 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创办了文华书院,作为在武汉地区传教的一种重要手段。1899年,到武 昌探望在此传教的弟弟的韦棣华女士应邀在此担任英文教师。不久后,她便发现文华校园内图书资料贫 乏,教师无可参考之教学资料,学生亦无可参考之书籍,而作为当时文化和经济重心的武昌地区竟然也 没有一所对外开放的图书馆。于是,她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武昌建立一所可以向所有人开放的图书馆。 韦棣华先在校内设立
4、了一个报亭,购置一些书刊供学生阅览。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韦棣华利用回国的机会到普莱特学院和波士顿西蒙斯学院专门学习图书馆学,与此同时为筹集兴建图书 馆的经费四处奔走,终于在重返中国时筹得两万美金。1903年返回文化书院,购得武昌龚家花园,两年 后简称一座新式建筑,取名“文华公书林”。1910年建筑全部落成,正式对外开放,近代中国第一座现 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诞生。 公书林的建成,在当时轰动一时。文华公书林拥有中文图书近两万册,英文图书三万余册,所有图 书均免费向公众开放,凡是武汉地区的各机构、学校及一般民众皆可自由阅览。馆内设有编目室、参考 室、阅览室、报纸杂志室、书库、实习
5、室、博物古物陈列室、图书馆学研究室及两个纪念室和一个演讲 大厅,全部图书按照十进分裂法排列,此分类法后来被许多图书馆模仿、沿用。 图书馆在当时可算是新鲜事物,很多民众不了解,也不会使用。为了发挥公书林的真正作用,吸 引民众主动到图书馆阅览,韦棣华想出了很多方法。公书林每周都举行音乐会、演讲会等,向大众宣 传图书馆的功用,并向来访者赠送演讲劝和阅览证。同时,派人到武汉的各大学校,宣传公书林鼓励 广大师生前往。1914-1916年,与基督教青年会合作,在上海、南京、开封、太原等地巡回演讲,扩 到了公书林在全国的影响力,甚至吸引了一些省外的读者前来一睹风采。 公书林的宣传中最具特 色的是“巡回文库”
6、制度。为了方便武汉地区的民众就近阅读,公书林在文华校内和武昌大街上分别 设立了公众阅览室各一间,武汉各校内设立流动图书站,定期更换图书。同时,将书籍以五十至一百 册不等装箱,运往汉口、汉阳、开封、长沙等地供民众阅读。到1926年,这样的“巡回文库”已达到 23处。在那个信息和交通都极度滞后的年代,“巡回文库”为广大的民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甚至可 以说,“巡回文库”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流动图书站”、“流动图书大篷车”的雏形。 时间时间 地点地点 环境环境 所读之书所读之书 心情心情 三、文本构建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王佐良读了哪些类型的书? 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享受着获得真正的修养的乐趣的?
7、时间时间 地点地点 环境环境 所读之书所读之书 心情心情 在武昌上学 文华图书科学校图书 馆“公书林”(详细 描写) 房子宽敞、舒服、环 境优雅 英文小说,斯蒂文生 的书,英文杂志, 星期六晚邮刊等 愉快 在清华上学 清华图书馆 红色外表、装饰华丽、 面积很大,书刊精美, 灯光温馨 柏拉图对话英译 本,西洋哲学史,古 罗马史、希腊悲剧, 英国16、17世纪诗剧 等等 新世界,一片灿烂! 若干年后 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 图书馆亨福莱公爵室 建筑华美、照明差、 中古僧修习的遗风犹 存 古籍 不平静心境豁然 开朗 在英国读书时 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 馆 建筑华美、气象万千 (引用台词) 略写,侧外部结构
8、 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多 么伟大的力量! 归纳明确主旨: 作者回顾自己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 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 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 爱。表现出对图书馆的礼赞和对知识的崇敬之情, 给予人读书意义的思考。 四、细读文本,重点突破 (1)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2)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3)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
9、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 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 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 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 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4)第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这一句与前面的“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 利的喜悦之情。 (5)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 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 作者当
10、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 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 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 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 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 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 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 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 (6
11、)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 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 五、拓展延伸 请揣摩下面的语句,探究其蕴含的深刻内涵。 (1)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过:“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 花。”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答案 享受物质的同时,别忘了精神(或心灵)追求。 (2)现代著名散文家柯灵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有如下形象的比喻:(微型小说)“关节 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请你将柯灵的话用 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 答案 关键的地方要写得满篇
12、生色;结尾处应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3)请分析下面画线句子的含意。 寓言长得又矮又小,说起话来却很逗。它更喜欢到儿童刊物那里去做客。等小说、童话 都坐定之后,它才找一个角落悄悄坐下。 答案 常常是在小说、童话都登完后,寓言才被登载在空出的不显眼的位置。 读书,对一般文化人来说是件雅读书,对一般文化人来说是件雅 事,忧乐歌哭,常系于读书玩文之脉,事,忧乐歌哭,常系于读书玩文之脉, 所谓所谓“能到竹林下,自有春水声能到竹林下,自有春水声”。 书需读,多读书,能医俗。黄山谷说,书需读,多读书,能医俗。黄山谷说, 一日不读书,面上便俗尘一斗,语言一日不读书,面上便俗尘一斗,语言 亦干巴无味。也许,这是对亦干巴无味。也许,这是对“腹有诗腹有诗 书气自华书气自华”的最佳诠释。的最佳诠释。 人生至人生至 乐,莫如读书。乐,莫如读书。 七、总结感悟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