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韩 愈愈 师 说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 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 道理”来理解。 “师说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意思是:解说关于“从从 师师”的道理。的道理。 “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 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马 说说、捕蛇者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爱莲说、师说师说 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 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 师说师说 韩愈(韩愈(768824),字),字 退之,河南河阳人,祖退之,河南河阳人,祖 籍河
2、北昌黎,世称“韩籍河北昌黎,世称“韩 昌黎”。死后谥“文”,昌黎”。死后谥“文”, 故又称“韩文公”。故又称“韩文公”。 走近韩愈 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 大,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大,二十五岁中进士,二 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 累官至吏部侍郎。累官至吏部侍郎。 唐代唐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 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 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 唐代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运动的
3、倡导者: 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 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 “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极其深远。极其深远。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 师说师说选自选自昌黎先生集昌黎先生集。韩愈,。韩愈, 字退之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世世 称韩昌黎称韩昌黎。宋代苏轼称他为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文起八代 之衰之衰”(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 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八代,指东汉、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
4、八代,指东汉、 魏、晋、宋、齐、梁、陈、隋。魏、晋、宋、齐、梁、陈、隋。 ),明),明 人列他为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之首。唐宋八唐宋八 大散文家为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 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 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 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 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 时仍沿袭着一
5、种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贵族子弟都 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 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社会上产生 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求师学道 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愚愚昧昧 句句读读 或或不不焉焉 相相师师 谀谀 郯郯子子 苌苌弘弘 老老聃聃 蟠蟠 经经传传 贻贻 巫巫医医 生字注音 (y) (du) (y) (tn) (chng) (dn) (pn) (w) (fu) (xing) (zhun)
6、 (y ) 研读第一自然段 古之古之学者学者必有师。师者,必有师。师者,所以所以传传道道受受 业解业解惑惑也。也。 之: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学者:学者:求学的人求学的人 所以:所以:用来用来 道:道:道理,此处指儒家的思想。道理,此处指儒家的思想。 受:受:同“授”,传授。同“授”,传授。 惑: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人非人非生而知之生而知之者者,孰孰能无惑?惑能无惑?惑而而不不 从从师,师,其其为为惑也终不解矣。惑也终不解矣。 生而知之:生而知之: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而,连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而,连 词,表承接。词,表承接。 者:者:语气助词,
7、表停顿。语气助词,表停顿。 孰:孰:疑问代词,谁。疑问代词,谁。 而: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 从:从:跟从跟从 其:其:指示代词,那,那些。指示代词,那,那些。 为:为:动词,成为。动词,成为。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 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 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 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疑难问题却不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疑难问题却不 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最终也不会解决了。最终也不会解决了。 生生乎乎吾
8、前,其吾前,其闻闻道也固先道也固先乎乎吾,吾从而吾,吾从而 师之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吾而师之。吾师师道也,道也,夫庸知夫庸知其年其年之之先先 后生后生于于吾乎?是故吾乎?是故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道之所存所存,师之所存也。,师之所存也。 乎:乎: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比”。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比”。 闻:闻:知道,懂得。知道,懂得。 师之:师之:以之为师。“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师。“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师:用作动词。师:用作动词。 夫:夫:发语词。发语词。庸知:庸知:庸,岂、哪;知,了解
9、、知庸,岂、哪;知,了解、知 道;道;之之,取独;,取独;于于,表比较。,表比较。 无:无:无论无论 所存: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 来比我早,我跟随他来比我早,我跟随他, ,以他为师;出以他为师;出 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 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 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 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 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
10、地方,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 老师也就在那里。老师也就在那里。 1、人为什么要从师?、人为什么要从师?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学者必有师;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非生而知之者。 思考: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思考: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 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
11、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必要性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非生而知之者 择师的原则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从两个角度阐释从两个角度阐释 研读第二自然段 嗟乎,嗟乎,师道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古之圣人,其矣!古之圣人,其出人出人也远矣,也远矣,犹且犹且从师从师而而问问 焉;今之焉;今之众人众人,其,其下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圣人也亦远矣,而耻耻学于学于 师。是故师。是故圣益圣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愚益愚,圣人之所以所以为圣,愚为
12、圣,愚 人之所以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其皆出于此乎?皆出于此乎? 师道:师道:从师的风尚从师的风尚 之: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人:出人:超出(一般)人超出(一般)人;犹且犹且:尚且,还;尚且,还; 而:而:表承接表承接 众人:众人:一般人一般人 下:下:低于低于 耻:耻: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羞耻。为羞耻。 圣益圣: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圣人更加圣明 所以:所以:的原因。的原因。 其: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约语气副词,表揣度,大约.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 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难哪!古代的了,想要人们没有疑
13、难问题难哪!古代的 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尚且跟从老 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低于圣人也 很远了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 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的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的 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 于这个原因吧?于这个原因吧? 简答: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简答: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 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 了怎样的结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
14、愚益愚。圣人之所以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于其身也,则其身也,则耻耻 师焉;惑矣!师焉;惑矣!彼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其 句读句读者,非吾所谓传者,非吾所谓传其其道解其惑者也。道解其惑者也。句句 读之不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不焉,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于:于:对于对于 彼:彼:远指代词,那,那些。远指代词,那,那些。 其:指书其:指书 句读:句读:文辞的休止和停顿。文辞的休止和
15、停顿。 其:其:指示代词,那,那些。指示代词,那,那些。 句读之不知: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 读”。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读”。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不:通“否”通“否”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们;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们;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 为耻;糊涂啊为耻;糊涂啊 !那孩子的老师,教给他书!那孩子的老师,教给他书 又帮助他学习书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又帮助他学习书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 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 知句读,不能解决疑难
16、问题,有的请教老知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请教老 师,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师,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 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 的地方。的地方。 思考: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在从思考: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在从 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 样的一个事实?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焉 习句读习句读 惑不解惑不解 小学大遗小学大遗 未见其明未见其明 在对比中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在对比中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
17、要性 巫医乐师百工巫医乐师百工之之人,不耻人,不耻相师相师。士。士 大夫大夫之族之族,曰师、曰弟子,曰师、曰弟子云者云者,则,则群群聚聚 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 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 之不之不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不 齿齿,今其智,今其智乃乃反不能及,反不能及,其其可怪也欤!可怪也欤! 之:之:代词,这些。代词,这些。 相师:拜别人为师相师:拜别人为师 之族:之族:这类人。族,类。这类人。族,类。 云者: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有
18、“如此如此”的意味。 群:群:名词作状语,成群。而:表修饰名词作状语,成群。而:表修饰 复:复:恢复恢复 不齿:不齿:齿,并列齿,并列 乃:乃:竟竟 其: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巫医、乐师和各类工匠这些人,不以相互巫医、乐师和各类工匠这些人,不以相互 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 的,就成群聚集在一起讥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的,就成群聚集在一起讥笑他。问他们为什么 这样,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这样,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 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羞愧,以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羞愧
19、,以 官职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乎谄媚了。官职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乎谄媚了。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 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 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 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道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道 值得奇怪吗?值得奇怪吗? 思考:第二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思考:第二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 “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 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
20、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群聚而笑 之,曰:位卑则足羞,之,曰: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官盛则近谀 结局:结局:巫医乐师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君子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今其智乃不齿,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反不能及。 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 研读第三自然段 圣人无圣人无常师常师。孔子。孔子师师郯子、苌弘、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郯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孔子曰:“三人行行,必有我师。”,必有我师。”是故是故弟弟 子子不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不如
21、师,师不必贤于于弟子,弟子,闻道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攻,如是而已。,如是而已。 常师:常师:固定的老师固定的老师 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为师。 之徒:之徒:这些人这些人 行:行:走。走。 是故:是故:所以。所以。 不必:不必:不一定。不一定。 于:于:介词,比。介词,比。 闻道:闻道:懂得道理懂得道理 专攻:专攻:专门研究专门研究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 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 们的贤能赶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们的贤能赶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
22、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 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 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 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思考: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思考: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 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孔子曰:“三人 行,必有我师。”行,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证明观
23、点 “学者必有师”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所存也。” 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研读第四自然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六艺经传皆,六艺经传皆 通通习习之之,不拘,不拘于时于时,学,学于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作师说以贻以贻之。之。 古文: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 通:通:普遍普遍 之: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于:于:介词,可译为“被”。介词,可译为“被”。 时:时:时俗时俗 以: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连词,表目的,译为
24、“来”。 贻:赠送贻:赠送 李家的孩子蟠,十七岁,爱好古文,李家的孩子蟠,十七岁,爱好古文, 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过,不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过,不 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 行古人的从师之道,写这篇行古人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师说来来 赠给他。赠给他。 思考题思考题 1、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 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 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
25、倡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 导从师。导从师。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全文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并从两个角度阐释中心论点。并从两个角度阐释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23):):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证一: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对比论证一: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对比 论证二:论证二:择师教子与自身耻师对比;择师教子与自身耻师对比; 论证三:论证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 夫之族耻师对比;夫之族
26、耻师对比; 论证四:论证四: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4):):交代写作缘由,赞许李蟠。交代写作缘由,赞许李蟠。 1、对比论证、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古之圣人古之圣人从师从师 今之众人今之众人耻师耻师 爱其子爱其子择师而教择师而教 于其身于其身耻学于师耻学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士大夫之族耻相师耻相师 其智乃其智乃 反不及反不及 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圣益圣圣益圣 愚益愚愚益愚 小学大遗小学大遗 未见其明未见其明 3、引用论证、引用论证
27、 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2、举例论证、举例论证 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知识点归纳知识点归纳 1、师者,所以传道、师者,所以传道受受业解惑也。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或师焉,或不不焉。焉。 通假字通假字 受,通“授”,传授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今异义字古今异义字 1、古之、古之学者学者 必有师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古:求学的人 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今:学术
28、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小学小学而大遗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学校教育今:小学学校教育 3、今之、今之众人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普通人古:普通人 今:很多人今:很多人 4、吾、吾从而从而师之师之 古: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古: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合成一个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今:合成一个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吾从而、吾从而师师之孔子之孔子师师郯子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为师) 2、于其身也,则、于其身也,则耻耻师焉不师焉不耻耻相师相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为耻) 3、其、其下下圣人也亦远矣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用作动词,低于)(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文言句式文言句式 1、判断句、判断句 师师者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 2、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句读之不知,惑之之不解。不解。 3、被动句、被动句 不拘不拘于于时时 4、介宾后置句、介宾后置句 而耻学而耻学于师于师。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