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第第 2 课课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语言建构与运用 基 础 知 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氾 (f n)南 佚 (y )之狐 夜缒 (chu )而出 B越国以鄙 (b)远 君之薄 (b )也 共 (gng)其乏困 C朝济 (j )而夕设版 秦伯说 (yu ) 失其所与 (y) D若不阙 (qu)秦 逢 (p ng)孙 戍 守(sh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 而出 缒:
2、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阙 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削减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 晋 佚之狐言于 郑伯曰 B. 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 - 2 - C. 敢以 烦执事 以 乱易整,不武 D. 吾其 还也 又欲肆其 西封 5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辍耕之 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 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 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B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吾不忍其觳觫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的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 远 C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 郑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9下列对课文中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郑伯”指的是郑文公;“侯”和“伯”指 的是爵位,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
4、五等。 B子,中国古代对人的尊称。文中郑伯用以尊称烛之武,表示恭敬礼貌。 C师,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以三千五百人为师。在文学作品中,用来泛指军队。 D“寡人”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其后的皇帝一般都以 “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10烛之武在劝说秦伯退兵时很讲究技巧,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时,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法,直言“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解除了对方的戒备心理,拉近了双方的关系。 B在分析郑国的存亡时,烛之武从秦国的利益出发,讲明存郑之利和亡郑之弊,最终使 秦伯放弃了攻郑的计划。 C鉴于秦、晋是
5、同盟关系,烛之武措辞委婉而谨慎,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 性,而是巧妙地点明了秦、晋两国的各自利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D烛之武从现实说到历史,分析晋国的忘恩负义,提醒秦伯,晋国灭郑之后,必欲灭秦, 让秦伯对晋国产生警惕之心。 - 3 -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思维发展与提升 文 本 阅 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 ,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 以口舌退师,功高莫
6、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 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 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 ,三军 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 八旬 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 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 “郑危而遂安者, 君明而士贤也; 郑安而复危者, 赏功之过欤, 抑邀功妒贤欤?”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7、的一项是( ) A秦晋既还 ,郑遂安 还:撤军 B厚赏以利 郑也 利:利益 C武往说师,老母系 之 系:挂念 D君恩四海,天下惠之 惠:得到恩惠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B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C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D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幕僚,在古代称将军幕府中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一般指有官 职的)。 B秦晋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
8、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亦指双方和睦相处永 结秦晋之好。 C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 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 D旬是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三旬);十岁为一旬;旬也可指 12 年,一般说大一旬或小一 旬是指一个属相周期 12 年。本文是指后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 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 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 4 -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
9、为自己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对退秦师有功,应 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 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译文: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译文: 名句名篇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中 , 点 明 晋 国 、 秦 国 联 合 围 攻 郑 国 的 理 由 的 句 子 是: , 。 (2)烛之武退秦师中,写大敌当前,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诚恳自责的句 子: , , 。 (3)
10、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中 , 郑 伯 晓 之 以 理 , 劝 说 烛 之 武 出 使 秦 军 的 句 子 是: , 。 (4)烛之武退秦师中,写烛之武以一个假设否定秦国出兵的合理性,并借此掌握了谈 话的主动权的句子是: , 。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读到“三月桃花开”“八月麦子成熟”之类的句子,常觉得句中的月份多余 。中国幅员 辽阔,南北有差异,东西有差别,桃花在你家三月开,可在别的地方,可能一月开,也可能 四五月才开;麦子可以八月熟,也可以四五月熟。若使大家不多心,只要“桃花开了”“麦 子熟了”就足
11、够说明问题。 不仅桃花和麦子,所有的生物都可注释相应的季节,季节是长在植物身上的,也是长在 动物身上的。桃花开时,所谓的春风还镶着冬天的牙齿,水也冰冷,随时打算回过头去做冰。 可青蛙和蛤蟆管不了那么多,只要洒下一阵雨水,便在窗外大声歌唱自己的爱情,它们的歌 唱填满了空旷的夜晚。当一群身披黑色缎子的蝌蚪在水中反射着阳光、悄无声息地时聚时散, 春天才算坐稳了。 与桃花相呼应的,是布满田野的蚕豆花香。中纬度地区,霜降前后种植蚕豆。蚕豆不择 生长的地方,狭窄的田埂边、角度倾斜的坡地上、巴掌大的荒地上、房前屋后,只要有一抔 土,只要能容下一粒种子安身,它便蓬蓬勃勃地把命立起来。到这时节,蚕豆茎秆长成两尺
12、 来高,半腰上,全是蚕豆花。蚕豆花的香味是不可复制的,清新中有透明,纯粹中有高雅, 浓淡适宜,轻重适当。长相也好看,无论是白色的花瓣还是红色的花瓣,花瓣中央都有一对 黑色的眼睛。 - 5 - 1下列句子中的分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 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 B唐代大诗人白乐天诗,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往年网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 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 C那夹江两岸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 躲闪不及;有的像仙女
13、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D我一时恐难出狱,书店事望兄为我代办之。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 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 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句子简要分析。 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田野的各个角落,只要能撒下一粒种子,它就能长得 很旺盛”,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答: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 比较以前任何一部著作, 。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 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 ,尤其
14、为后人称道。 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大战役。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 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 简练而不乏文采的语言一一交代清楚。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 。 5运用所给材料,补写对联,注意故事与人物要吻合。 材料 纵刘失增 功名古已传 鸿门设宴 退秦存郑 深夜出城 是非今难断 上联:楚霸王 下联:烛之武 6结合下列材料和课文中烛之武的形象,给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 史记中记载“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虽是只言 片语,但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
15、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致到了朝堂之上,“左 右无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答: 7假如你的爸爸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他戒烟,可每次谈话都是不欢而散。学习烛之武 的说话艺术,对你爸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写一段劝他戒烟的文字吧,150 字以内。 答: 拓 展 阅 读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甲】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于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 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 。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 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 将兵助晋
16、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 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 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 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径数 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 “子 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侯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 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 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 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
17、军即败,必于 殽阨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 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 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 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 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 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 ,发 兵遮秦兵于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节选自史记 秦本纪) 【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 师,而又
18、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 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 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 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宋 吕祖谦东莱博议) 【注】 秦缪公(?前 621 年):也作秦穆公。衰绖(cu di):古代丧服。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A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 B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 C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
19、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 D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 的最高爵号。 B子,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多数情况下是对对方的敬称,如孔子、孟子、庄子、墨 子等。 C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如“孤家”“孤王”。也用于一方之长称谓,如袁绍任冀州牧 时曾给公孙瓒写信道:“孤与足下”。 D贾人,古代一般指商人,如琵琶行并序中“委身为贾人妇”。古时也指官府掌管 采购物品的人员。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王室兄
20、弟阋墙,日渐衰微。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郑国,向秦、晋求告,最 - 7 - 后还是依靠秦穆公、晋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杀死弟弟。 B烛之武审时度势,一言纾难。烛之武陈说利害,指出灭掉郑国只会利晋而无益于秦, 还会给秦国埋下祸患,最终促成秦国退兵,保全郑国。 C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时而动。秦穆公本来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马上叛晋而亲郑, 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 D晋文公借力使力,晋国坐大。晋文公借助秦的力量回国登位,又在秦穆公的带领下助 襄王回朝。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大破秦军。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
21、? 译文: (2)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译文: 12 烛之武退秦师 、 史记 秦本纪节选文字、 东莱博议节选文字都叙述了烛之武 退秦师这一事件,但叙述的详略和方式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 : 史记 秦本纪节选文字: 东莱博议节选文字: 第第 2 课课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必备知识基础练必备知识基础练 1解析:A 项“氾”读 f n,“缒”读 zhu 。 - 8 - 答案:A 2解析:B“刑”同“型”。C“知”同“智”。D“共”同“供”。 答案:A 3解析:“行李”指出使的人。 答案:C 4解析:D 项,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代词,它;A 项
22、,均为介词,对; B 项,均为连词,假如;C 项,均为介词,用,拿。 答案:D 5解析:C 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C 6解析:A.夫人:那人,指秦穆公。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B.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D.古今都指“因恐惧而战栗”。 答案:D 7解析:“退”为使动用法,使撤退。A.阙:使动用法,使减少。B.鄙:意动 用法,以为边邑。C.亡:使动用法,使灭亡。D.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答案:B 8解析:C 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C 9解析:应是“以二
23、千五百人为师”。 答案:C 10解析:“从现实说到历史”错,根据课文内容可知,应为“从历史说到现实”。 答案:D 关键能力综合练关键能力综合练 1解析:利,对有利。 答案:B 2解析:“狐求见郑伯曰”不能连在一起,排除 B、D;C 项“见”的宾语是“秦君”, 不能断开,排除。 答案:A 3解析:本文应是使用中间的意思,即“十岁为一旬”。 答案:D 4解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无中生有。 答案:B 5答案:(1)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2)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 【参考译文】 佚之狐,
24、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才识很多。担任幕 僚,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 晋侯、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 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联军撤回之后,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 - 9 - 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 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烛之武终 归属于隐士一类,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 下里认为应当受到
25、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 第二天,有位村夫到朝堂参拜,郑伯迎接了他。问他何人,原来这人是烛之武的哥哥烛 之文。烛之文说:“皇上的恩惠遍及四海,天下的人都得到恩泽,这是全国百姓的荣幸。烛 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联军撤回,即使是三军也敌不过他,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然 而,家里有老母亲,已经 83 岁了,每天必须有人侍奉。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母亲天天记 挂在心,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眼睛都不眨一下,也应该受到奖赏。再说烛之武本来不 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郑伯奖赏了这位村夫。 没过多久,郑伯身边的人和众大臣上书请求得到奖赏的人络绎不绝,郑国
26、国内一片喧哗。 晋君听说这件事,趁机来攻打郑国,郑国又陷入危险的境地。 史臣说:“郑国从危局到安定,是皇上圣明与臣属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 危局,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 6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3)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学科素养升级练学科素养升级练 1解析:ABC 与文中的分号都表示并列关系,D 项的分号表示目的关系。 答案:D 2答案:通感、比喻、拟人。“蚕豆花的香味是不可复制的,清新中有透明,纯粹中有 高雅,浓淡适宜,轻重适当”运用通感,将嗅觉写得有
27、重量而且不可复制。“当一群身披黑 色缎子的蝌蚪在水中反射着阳光”运用比喻,形象写出蝌蚪的颜色和形态。“所谓的春风还 镶着冬天的牙齿,水也冰冷,随时打算回过头去做冰”运用拟人,把春风和水人格化。 3答案:不好。原句表意更准确具体。写出了蚕豆不择环境,“生长在狭窄的田埂边, 角度倾斜的坡地上”等。原句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感染力。“安身”写出蚕豆适应性 强的特点,“蓬蓬勃勃”展现出蚕豆旺盛的生长状态。 4解析:这段文字围绕左传的叙事能力展开叙述。处将左传与以前的著作相 比,由“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可知,该处应填“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进步”之类的 内容。“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大战
28、役”,是处补写的最佳提示,因此 此处应填“关于战争的描写”之类的内容。前面将左传关于战争的叙事能力作了充分阐 述,那么它对后世的历史或文学著作应该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由此可知处应填“具有 重要意义”之类的内容。 答案: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进步 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 都具有极重要的 意义 5解析:对联的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内容相关(即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不能彼此孤立)。根据对联的特点从所给材料中选择内容进行组合即可。 答案:上联:(楚霸王)鸿门设宴,纵刘失增,是非今难断。 下联:(烛之武)深夜出城,退秦存郑,功名古已传。 6解析:颁奖词一般要求饱含真挚情感,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
29、神,使大众了解人物的事 - 10 - 迹以及其所展现出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从而取得一种教育的效果。一般从大处着眼, 抓住人物最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因此,颁奖词不必详尽交代人物事迹的来龙去脉, 有针对性地展现出人物的风采和神韵即可。解答此题时,需要结合所给材料和课文内容,用 优美的语言文字对烛之武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 答案:烛之武,须眉尽白,仍心怀天下;其貌不扬,却机智聪慧。能了然利弊,善洞察 人心。以退为进,步步深入,逞抱负于交锋,息蜗争于顷刻。他是小人物,更是大英雄! 7答案:(示例)爸爸,香烟是健康的杀手。香烟里面含有大量的尼古丁,对人体的危害 不言而喻。听到您抽烟的咳嗽声,
30、我和妈妈的心也跟着揪得紧紧的,您的身体健康可是牵动 着全家人啊!另外,吸烟在危害您健康的同时,也影响着我和妈妈。有关医学研究报告指出, 被动吸烟比主动吸烟的害处还要大呢!爸爸,为了您爱的人和爱您的人,把烟戒掉吧。 8解析:先通读文段,在基本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臣”“军”“臣子”三个主语 进行分析判断,就可以选出答案 D。本句的意思是“为臣不敢阻拦军队。军队要走了,我俩的 儿子在军队中也将前往;如今我们年岁已大,他们如果回来晚了,恐怕就见不着了,所以才 哭”。 答案:D 9解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是春秋战国时期对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不是“对 对方的敬称”。 答案:B 10解析:D 项
31、,张冠李戴。 【甲】文用秦穆公在位时间纪年,穆公二十八年发生城濮之 战,穆公三十二年重耳去世,所以“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大破秦军”错,“大破秦 军”的是晋襄公。 答案:D 11解析: (1)“且”是“况且”的意思,“庸知”是“怎么知道”的意思,“以”是 “把”的意思。(2)“一”是“一旦”的意思,“怵于烛之武之利”是被动句,“亦何有于郑 乎”是状语后置句及宾语前置句。 答案: (1)况且, (既然)有人出卖郑国, 怎么知道我国就没有把我们的实情告诉郑国的人呢? (2)(秦穆公)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 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12解析:这是
32、一道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命题参照 2018 年高考实用类文本简答题的形 式,有很强的创新性。回答此题既要考虑各个文本对事件叙述的文字多少,又要顾及叙述的 内容,同时还要分析各个文本的出处,因为不同的出处或文本特点决定着叙述的角度及详略。 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详细叙述了烛之武退秦师的全过程,侧重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刻 画和其外交辞令的表达。 史记 秦本纪节选文字简要叙述烛之武劝退秦师最主要的一句话及秦师罢兵的情况。 东莱博议节选文字中退秦之事,只是作为论证的材料(论据)。 【参考译文】 【甲】二十四年春天,秦国派人告诉晋国大臣,要送重耳回国。晋国答应了,于是派人 护送重耳回到晋国。二月,重耳登位成
33、为晋君,这就是晋文公。文公派人杀了子圉。子圉就 是晋怀公。这年秋天,周襄王的弟弟带,借助翟人的军队攻打襄王,襄王出逃,住在郑国。 二十五年,周襄王派人向晋国、秦国通告了发生祸难的情况。秦缪公率兵帮助晋文公护送周 襄王回朝,杀死襄王的弟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在城濮打败楚军。三十年,缪公帮助晋文 公包围了郑国。郑国派人对缪公说:“灭掉郑国,其结果是使晋国实力增强,这对晋国是有 利的,而对秦国却无利。晋国强大了,就会成为秦国的忧患。”缪公于是撤军,返回秦国。 晋国也(只好)撤军。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去世。 - 11 - 郑国有个人向秦国出卖郑国说:“我掌管郑国的城门,可以来偷袭郑国。”缪公去问蹇 叔、
34、百里傒,两个人回答说:“路经数国地界,到千里之外去袭击别人,很少有占便宜的。 况且,(既然)有人出卖郑国,怎么知道我国就没有把我们的实情告诉郑国的人呢?不能袭击郑 国。”缪公说:“你们不懂,我已经决定了。”于是出兵,派百里傒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 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兵。军队出发的那天,百里傒、蹇叔二人对着军队大哭。缪公听说了, 生气地说:“我派兵出发,你们却拦着军队大哭,这是为什么?”二位老人说:“为臣不敢 阻拦军队。军队要走了,我俩的儿子在军队中也将前往;如今我们年岁已大,他们如果回来 晚了,恐怕就见不着了,所以才哭。”二位老人退回来对他们的儿子说:“你们的军队如果 失败,一定是在崤山的险要
35、处。”三十三年春天,秦国军队向东进发,穿过晋国,从周朝都 城北门经过。 周朝的王孙满看见了秦国的军队以后说: “秦军不懂礼仪, 不打败仗还等什么。 ” 军队开进到滑邑,郑国商人弦高带着十二头牛准备去周朝都城售卖,碰见了秦军,他害怕被 秦军杀掉或俘虏,就献上他的牛,说:“听说贵国要去讨伐郑国,郑君已认真做了防守和抵 御的准备,还派我带了十二头牛来慰劳贵国士兵。”秦国的三位将军一起商量说:“我们要 去袭击郑国,郑国现在已经知道了,去也袭击不成了。”于是灭掉滑邑。滑邑是晋国的边境 城邑。 这时候,晋文公死了还没有安葬。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刚刚丧父,趁我办 丧事的时候攻破我国的滑邑。”于是把
36、丧服染成黑色,(以方便行军作战,)发兵在崤山阻截秦 军,晋军发起攻击,把秦军打得大败,没有一个人逃脱,晋军俘获了秦军三位将军返回都城。 【乙】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 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 秦国、 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 “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 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 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 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 (秦 国)改变得怎么这么快呢?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 舍弃强大的援军, 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招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走向危难。 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 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 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 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