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郎织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 带有神话色彩。课文内容符合小学毕业生的认知水平,便于从小学到 初中的过渡衔接。 2、教学目标:本文是民间故事,所以将目标定位在掌握情节的 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从而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 文章主旨。 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能够认读和识记七个生字(嫂、棚、衰、趁、挣、扎、 汹) ,认读两个生字(舔、拽) 。 (2)人文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 感受到民间故事情感的美好熏陶。 (3)能力目标: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且讲这个故事。 3、教学重难点:人物和情节是故事的主
2、要组成部分,故事总 是用来讲的,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情境表达。 限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时代背景, 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 体会以牛郎 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农村学生语文基础较差, 思考深度不够, 因此教学以阅读课文为主体, 熟读以至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条原则。 “读书百遍,其义 自见”是有科学道理的,把思考和读书结合起来,提倡“精思” 。 “大 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 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 (朱熹)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晰情
3、节, 把握人物形象, 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最后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说教法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 材时,保证语文课堂中学生边读边想的时间,把它作为一种良好的语 文学习习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四、说学法 在自主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达到生字词最大限度的解决,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意识;畅谈感受和情境表达培养口头表达 能力;养成及时记录的书写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 七夕节 八月十五 登高插茱萸 端午节 九月初九 拜月乞针线 重阳节 七月初七 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 五月初五 赛龙舟吃粽子 以传统节日
4、导入,学生既不陌生又颇感兴趣,容易激发好奇心,体现 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又结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2、人物认识 直观性教具的使用,用图片来介绍人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找出故 事主要的人物和故事框架。 3、故事历史背景及民间故事特点 由于民间故事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不可避免地 带有时代的印记,有些情节不易为今天的青少年读者所理解。因此, 有必要介绍一下产生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民间故事的特点。 4、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自主解决生字新词。 (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自主意识和习惯,并在合作中学会求助。 ) (2)检查自读情况 按照情节的发展,将故事分成四个相对清晰的
5、部分,并概括内容。 (故事情节脉络清晰,重点训练学生对情节的概括归纳能力) 5、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再次从读中体会整个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6、板书设计 牛郎织女 牛郎 相识 相知 老牛 相守 织女 相离 王母 (简洁明了,条理清楚的提炼课堂学习内容) 7、作业布置 (1)收集其他的民间故事的相关资料(扩大课外的知识面) (2)查一查“挣扎” “汹涌”等你不明白的词的意思 (3)家听七个课后字(自主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 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不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强调谈学生本人的感受,将文章情节和生活感受联系起来, 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挖掘独特的生活体验;要求书写理由,培养 随时记录的习惯,从而培养写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