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政治思想政治 2022 第十五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必修三 政 治 与 法 治 内 容 索 引 探究活动 落实素养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热点引路 知能训练 探究活动探究活动 落实素养落实素养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 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学习清单学习清单 1.描述与分类:了解各国法治发展的历程。理解法治的产生。 2.解析与论证:明确我国法治发展的具体成就。依法治国的目标,全面 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3.预测与选择:辩证分析我国法治发展的曲折历程。坚持全面依法治 国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2、 4.辨析与评价:依法行政不同于依法执政。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坚持依法治国,认同我国法治发展的成就。坚持党的领导,坚持 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科学精神:辩证分析各国法治发展的曲折历程。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国 情、从实际出发。 3.法治意识:继续推动依法治国进程。全民尊法、守法、用法,推动依法治 国进程。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关键能力 考点一 考点二 精梳细理精梳细理重基础重基础 考点一考点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的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
3、职能的工具。 3.发展的历程 (1)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 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 到中国,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考点一 考点二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1.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 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决定的。 3.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考点一 考点二 4.法的特征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2)
4、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4)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5.法的职能 (1)政治职能:即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2)社会职能:即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6.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 志的体现。 考点一 考点二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原因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 人民的实践。 考点一 考点二 2.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
5、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 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 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 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考点一 考点二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 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 断推进。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
6、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考点一 考点二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 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 权利。 (4)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想一想】有人认为:在我国,行政机关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你是如 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提示 行政机关坚持依法行政,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考点一 考点二 易混易错 1.法律是人
7、类社会的伴生物。 提示。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体现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提示。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 的社会生活。 3.东周列国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传布 法律。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 式传布法律。 考点一 考点二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 提示。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法产生、存在和发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5.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以
8、德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提示。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 考点一 考点二 博闻广积博闻广积提能力提能力 1.中国法治历史 时 间 状 况 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制定成文法 西汉时期 强调礼法结合 唐朝时期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鸦片战争后 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 未获成功 考点一 考点二 2.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而逐步产生的 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 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法的
9、决定 因素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法的历史 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法的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 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 规范 法的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考点一 考点二 3.准确理解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职能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区 别 含义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表现 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 阶级的统治地位。镇压被统治 阶级的反抗。调整统治阶级内 部关系。
10、维护经济基础 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 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 文化。规范某些技术指标 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 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 考点一 考点二 微研深究微研深究明方法明方法 命题点一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例题】 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实践的结晶,自原始社会末 期至近代,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中国制定成文法开始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西汉时期法律 开始“儒家化”,强调礼法结合 完备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是中华法 系的标志 中华法系作为最古老的法律文明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 要贡献 A. B. C. D. 考
11、点一 考点二 答案 B 解析 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是在夏朝,错误;西汉 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正确;唐朝时期形成的较为 完备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形成,正确;中华法系 并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律文明,错误。 解题指导 【命题点】根据中华法系的发展和特征,考查学生对中华法系 发展历程的认识。 考点一 考点二 对点金题1世界法律一般划分为五大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 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了解,指出传统 中华法系的特征是( ) A.重私法和法典权威,明确立法与司法分工 B.以礼入法,礼刑结合,国家确认家族
12、法规 C.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宗教教规入法 D.效法英美,中西结合,救亡图存色彩强烈 考点一 考点二 答案 B 解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外儒内法,礼法结合”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的, 国家确认家族法规,B项符合题意;重私法和法典权威,明确立法与司法分工 是西方英美法系的特点,A项与题意不符;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宗教教 规入法是印度法系的特点,C项与题意不符;效法英美,中西结合,救亡图存 色彩强烈属于思想特点,不是法系特点,D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项。 考点一 考点二 命题点二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例题】 回望古老中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古老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着
13、眼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 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关于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和今天”说法正 确的是( ) 古代中国关于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了巨大成就 古代的中华法系是 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今天我国的法治状况是由人们的精神文 化需求特点所决定的 今天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 A. B. C. D. 考点一 考点二 答案 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 大成就,不符合题意;“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古老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 了重要贡献”说明古代的中华法系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符合 题意;今天我国的法治
14、状况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错误;我国形成 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 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符合 题意。故本题选C项。 考点一 考点二 解题指导 【命题点】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方 面都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背景,考查我们对不同阶段所取得的法治成就的认 识。 【易错点】注意法治与法制、法治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区分。 考点一 考点二 对点金题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根 据民法典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
15、律;没有法律规定的,可以 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表明在国家治理中( ) 法律和道德可以协同规范民事纠纷行为 法律的实施有赖于道德的 支撑 道德的践行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道德法制化是培养良好社会 风尚的根本措施 A. B. C. D. 考点一 考点二 答案 B 解析 根据民法典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没有法律规定 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表明在国家治理中法律和道 德可以协同规范民事纠纷行为,道德的践行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正确; 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撑,同时,材料强调法律对道德的作用, 排除;道德法制化有助于培养良好社会风尚,但不是根本措施,错误。
16、故 本题选B项。 考点一 考点二 精梳细理精梳细理重基础重基础 考点二考点二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 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考点一 考点二 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具体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
17、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 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考点一 考点二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 根本的保证。 (2)要求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 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 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考点一 考
18、点二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 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 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考点一 考点二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 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 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
19、实保证 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 压法、徇私枉法。 考点一 考点二 知识拓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三方面内容:任何公民,不分民族、 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 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也都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 法律所规定的各项义务。在公民的一切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 护的同时,任何人不论其地位多高、权力多大、身份多特殊,一旦违法犯罪 都要毫无例外地受到法律的制裁,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 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
20、外的惩罚。 考点一 考点二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要求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 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 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 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 彰。 考点一 考点二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的根本遵循。 (2)要求:必
21、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 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 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 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考点一 考点二 【想一想】有人认为,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从实际出发即可。你是如何认识 的? 提示 我国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坚持依 法治国,还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考点一 考点二 易混易错 1.道德是治国之重器,德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提示
22、。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 提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 考点一 考点二 3.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一体建设,坚持法 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推进。 提示。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4.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提示。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3、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 遵循。 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的根本遵循。 考点一 考点二 博闻广积博闻广积提能力提能力 1.从“人治”到“法治” (1)40多年的中国法治轨迹,总括而言,就是从人治到法治。法治与人治是 两种互相对立的治国方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是高度 重视法制的。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把法律作为办事的参考,社 会主义法制建设跌入低谷,宪法被虚置,成为一纸空文,导致各种各样的问 题出现。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 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深刻地阐述了厉
24、行法治、摒弃人治的历史规律和深 远意义。他指出:“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 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 考点一 考点二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 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 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考点一 考点二 3.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
25、治国是党领导人 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2)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依法治国也才能有可靠的政治保证。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法律手段实现和保证 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 考点一 考点二 4.坚持依法治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1)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将事关人民 群众的利益需求,尽可能纳入法律调整范围,转化为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并为 大多数人接受的法律规则,让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 得到人民拥护。要把人民作为衡量法治建设水平和能力的最高裁决
26、者和 最终评判者,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把法律监督工作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监督评 判之下。 (2)法治建设要依靠人民。要创新公众参与立法的方式,深入推进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 考点一 考点二 (3)法治建设要造福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 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4)法治建设要保护人民。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定不移深化司法 体制改革,让公平正义之光普照每一个人。 5.坚持依法治国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 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
27、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 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考点一 考点二 6.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项目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 别 实施方 式不同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 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 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发挥的 作用 不同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 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 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 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 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 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联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
28、国是依 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 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 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考点一 考点二 微研深究微研深究明方法明方法 命题点一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例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以此来加 强党对法治建设的统一领导。这是对未来全面依法治国最大的组织保障。 十九大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加上十八大以来对一系列党内重要法 规诸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 督条例等的制定完善,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 设、纪律建设
29、和反腐败斗争在制度层面得以进一步落实。下列法治体系 中与上述材料对应正确的是( ) 法律法规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法制监督体系 A. B. C. D. 考点一 考点二 答案 B 解析 题目以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 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规章制度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 党内法规体系与国家法律法规体系的区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 是对未来全面依法治国最大的组织保障,这体现的是法治保障体系。关 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 的制定完善,体现的是党内法规体系,符合题意;与题意不符合。 考点一 考点二 解题指导 【易错点】区分不同
30、行为主体在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和作用 (1)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2)科学立法的主体主要是设区市以上人民代表大会。 (3)严格执法的主体主要是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是行政机关。 (4)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依法审判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法院。 (5)守法的主体指的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个人等。 考点一 考点二 对点金题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于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目标 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的长 治久安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
31、然要求 总目标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我国已经将全部社会关系法律化,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提供了保障 A. B. C. D. 考点一 考点二 答案 A 解析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 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正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说 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确;不可能将全部社会关系法律化,错误。故
32、本题选A项。 考点一 考点二 命题点二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例题】 (2019 天津卷)2019年3月,天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落实中央和 市委相关指示精神,回应广大市民和人大代表呼吁,制定了天津市文明行 为促进条例。条例起草过程中,有50余万人通过信函或网络发表意 见,提供了有价值建议260余条。上述材料表明( ) 立法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人大代表行使了提案权和决定权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最高立法机关 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 度参与民主决策 A. B. C. D. 考点一 考点二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落实中央和市委相关指示精神”表明立法工作应坚持党的领 导,符合题意;公民通过信函和网
33、络对条例积极建言献策,表明公民 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符合题意;题干中的行为主体是人 大常委会而不是人大代表,且决定权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错误;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说法错误。 考点一 考点二 解题指导 【易错点】法治应当体现国情与特色 (1)世界上既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法治体系,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法治 模式。一国的法治体系总要与该国的国体、政体相适应,规定并反映国家 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等,从而具有显著的“个性”。 (2)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体系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它与这个国家实际情况是 否适应。因此,“良法善治”意味着法治既要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相 符合,
34、也要切实体现一国的国情与特色。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不能凭空想 象,而必须从实际出发。 考点一 考点二 对点金题2(2021年1月辽宁省适应性测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上海 虹桥街道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基层的立法建议可以直达全国人大常委会。 2020年8月,该联系点走进某中学,同学们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 护法(修订草案)提出9条建议,其中1条已被立法采纳。该联系点的设立 有利于( ) 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 畅通民意反映渠道 在立法层面生动实 践全过程民主 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A. B. C. D. 考点一 考点二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学生表现出应有的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应有序参加
35、选举, 理性思考,审慎投票,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符合题意;这些学 生通过行使选举权选出人大代表,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错误; 这些学生应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选择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当选人大 代表,而不能只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当家人,错误。故本题选A项。 热点引路热点引路 知能训练知能训练 背景材料背景材料 全面依法治国实践 2020年8月24日,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 次会议两周年的日子,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工 作正式全面启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 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6、为指导,深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强党的集中 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一批关系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法律法规制定 出台,一批法治建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进展,一批事关 全面依法治国全局的制度设计、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正在形成,全面 依法治国实践迈出新步伐。 思维解码思维解码 信息提取 知识对接 一批关系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法律 法规制定出台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批法治建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举措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 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备考猜练备考猜练 1.宪法至上,法治才有
37、权威和尊严。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 本大法。这是因为( )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是国家所有法律的总和 宪法规 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 严格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因为宪法规定国家生 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章程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符合题意;错误, 宪法不是国家所有法律的总和。 2.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 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这是因为 ( ) A.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B.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 C.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D.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最高行为准则 答案 C 解析 之所以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是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