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规范练课时规范练 7 地表形态的变化地表形态的变化 (2020浙江联考)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是近年来在国际上迅速崛起 的洁净、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下图是山西省东南部沁水盆地南部 3号煤层中煤层气含量与水文、 地质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12题。 1.沁水盆地富气区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地堑 D.地垒 2.有利于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的条件是( ) A.煤层的埋藏深度浅,裂隙不发育 B.变质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 C.地下水活动较弱,地下水封闭好 D.煤层气覆盖范围小,且距离市场远 降水时含盐溶液从岩块上部孔隙中渗入,饱和后又从岩块下部渗出。在
2、干燥岩面,渗出的含盐溶液水 分易蒸发而形成盐类结晶物。盐类结晶时产生的张力,促使岩块表面最终形成凹槽。盛行风影响雨 滴飘落路径,从而造成岩块表面干湿差异。下图示意某砂岩岩块垂直剖面。据此完成第 34 题。 3.该岩块所在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4.形成图中岩块表面凹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溶蚀 D.流水堆积 (2020广东茂名一模)1999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开始运行后,大坝以下河槽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 为 20002015 年小浪底至利津段河床高程及河槽断面形态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 57题。 5.20
3、002015年小浪底至利津段河床高程发生变化,是因为( ) 小浪底水库拦截泥沙 黄河下游植树造林 大坝加大了水位落差 降水增加,流量增大 A. B. C. D. 6.与花园口夹河滩段相比,泺口利津段河槽横向展宽不明显最可能是因为该河段( ) A.流速较快,河流下蚀更突出 B.治理黄河工程导致河槽两侧比较稳定 C.两岸岩石比较坚硬,很难被侵蚀 D.河床底部泥沙淤积较松散,更易被侵蚀 7.近年来,花园口利津段河槽下蚀的趋势变缓,主要原因是( ) A.河床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大 B.气候变干,河流流量变小 C.河流含沙量增大,淤积增强 D.沿岸人们生活生产用水增加 黄海南部的沙洲群以海岸浅湾为顶点向海洋
4、呈辐射状分布,由沿岸浅滩、隆起的沙脊和深切的水槽 组成,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辐射状沙洲群。该沙洲群滩浅、槽深,拥有涨潮为大海、落潮为巨滩的别 致地貌景观,每天都在经历着“沧海”和“大地”之间的快速变换。其形成主要取决于黄海海岸轮廓、 海洋动力和泥沙补给。历史上黄河尾闾摆动变迁频繁。从北宋开始,黄河大致每隔数十年便南下由 今苏北入海一次,直到 1855 年,黄河由渤海入海的格局才稳定下来。约 10 000年前长江也曾在苏北 弶港一带入海,之后长江入海口不断南移,逐步远离沙洲群中心地带。下图示意黄海南部辐射沙洲群 的位置、范围、水深及潮流方向。据此完成第 810题。 8.黄海南部沙洲群的泥沙来源于(
5、 ) A.黄土高原和长江上游 B.渤海和黄海的底部 C.朝鲜半岛和山东半岛 D.近岸的沙丘和沙滩 9.形成现在黄海南部沙洲群滩浅、槽深景观的主要外力分别是( ) A.河流堆积、河流侵蚀 B.河流堆积、潮流侵蚀 C.潮流堆积、潮流侵蚀 D.潮流堆积、河流侵蚀 10.黄海南部沙洲群每天都经历着“沧海”和“大地”之间的快速变换,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A.海陆风转换明显 B.径流季节变化大 C.地壳运动显著 D.潮差大、潮流强 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 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间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
6、、 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完成第 1113题。 11.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运动情况是( ) A.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B.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C.不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D.不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12.地层 T3、T4、T5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 ) A.T3T4T5 B.T4T3T5 C.T3T5T4 D.T5T4T3 13.若地层年龄 T3T2T1,则该地有可能是( ) A.向斜谷 B.背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山 14.(2020 广东深圳第二次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大分水岭盆地位于美国怀俄明州中南部地区,平均海拔约 2
7、100 米。盆地内年平均降水量 120 300毫米,浅水湖面年平均蒸发量大于 750 毫米。地质历史时期由于造山运动形成盆地,盆地内发育 河流 R(现为时令河),R河向东通过垭口注入北普拉特河;冰川期的北普拉特河源头山区冰川广布。气 候转暖期冰川大规模消融,北普拉河径流量剧增;地壳运动使 R 河出口处的海拔逐步升至 1 990 米,大 分水岭盆地出口被封闭,由外流盆地演变为内流盆地并一直保持封闭状态(河流无法外泄)。近 1 万年 来,大分水岭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下图示意大分水岭盆地及周边地形图。 (1)简述冰川消融期造成大分水岭盆地封闭的内、外力作用过程。 (2)分析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的原因。
8、 (3)分析沙丘广泛发育对阻止 R 河外流的作用。 (4)大分水岭盆地自封闭以来,盆地底部地表物质中的盐类含量逐渐增加。请说明这些盐类物质的富 集过程。 15.(2020 山东济宁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甘肃酒泉盆地有着独特的河流地貌,其洪积扇和河谷地貌受构造运动影响显著。图 1 示意该区 域断层、河流及其洪积扇分布。河流出山后,有两个不同时期形成的洪积扇,在第一期洪积扇上,发育 着深切河谷(图 2)。 (1)描述该区域两期洪积扇的分布特点。 (2)分析构造运动对该区域洪积扇形成的影响。 (3)分析第一期洪积扇上深切河谷的形成过程。 课时规范练 7 地表形态的变化 12.1.B 2
9、.C 第 1题,根据水流方向和“滞流水区”等信息判断富气区有利于水体汇集, 应为向斜构造。第 2题,煤层气储存在煤层中,因此煤层有裂隙发育才有利于煤层气的开 发;煤层气主要分布在沉积岩中,变质岩分布面积、厚度与煤层气开发条件无关;地下水 活动频繁的地区,水的交替作用强,易将煤层气带走,因此地下水活动较弱的地区会形成 封闭环境,有利于煤层气的储存,利于煤层气开发;煤层气覆盖范围小且距离市场远,不利 于煤层气开发。 34.3.B 4.A 第 3 题,由题图可以看出,该岩块东北侧有堆积物,说明处于背风坡,故该 岩块所在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西南风。故选 B。第 4 题,“在干燥岩面,渗出的含盐溶 液水
10、分易蒸发而形成盐类结晶物。盐类结晶时产生的张力,促使岩块表面最终形成凹槽。 盛行风影响雨滴飘落路径,从而造成岩块表面干湿差异”,说明凹槽形成环境是在干燥岩 面,盐类结晶时产生的张力,促使岩块表面最终形成凹槽,因此形成图中岩块表面凹槽的 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化作用。 57.5.D 6.B 7.A 第 5题,由图可知,20002015 年小浪底至利津段河床变深,说明泥 沙沉积量小于侵蚀量。小浪底水库拦截泥沙,减少了泥沙的下泄,使下游泥沙沉积量减少, 正确。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地区,下游的植树造林对中游没有影响,错误。修建 大坝后,河流水位落差增大,导致流速加快,泥沙沉积量减少,正确。无证据表明该段时
11、 期降水量增大,错误。第 6题,利津接近黄河入海口,泥沙淤积严重,“地上河”形势更严 峻,在黄河的治理过程中对河岸堤坝的加固更坚硬,河槽不易被侧蚀。第 7题,小浪底水 库建设后,河流的侵蚀作用大于淤积作用。河床堆积物是由大小不一的颗粒物组成的,在 多年的侵蚀作用下,体积小、质量小的堆积物逐渐被侵蚀并搬运走,留下的堆积物大多直 径较大,质量较大,不容易被侵蚀,因此下蚀趋势变缓。 810.8.A 9.C 10.D 第 8题,黄海南部沙洲群所在的位置在早期曾是黄河的出海口及 长江的出海口,长江和黄河从陆地上带来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长江的泥沙主要来自河 流的上游;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入海
12、。第 9题,现在黄河南部的沙洲群 在改道之后主要受海洋影响。潮流势力较弱、地势平坦的地方堆积形成浅滩,潮流势力 强的地区,侵蚀作用强,形成深槽。第 10 题,“沧海”和“大地”之间的快速变换,说明潮流的 涨退变化快,潮差大,且潮流势力强。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对潮流影响不 大;影响该地的河流(长江、黄河)已改道,缺少能强烈影响该地的径流;地壳运动不可能每 天都很显著。 1113.11.C 12.A 13.A 第 1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地层正常排序是 T1至 T5,比较河流 东西两岸地层顺序可知,河流东岸缺少 T4地层,T3与 T5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地壳运动情 况可能如下:当地先沉积
13、形成了 T1至 T3地层;到 T4地层形成时期,河流东岸地区地壳隆 起形成了陆地,沉积中断;到了 T5地层形成时期,地壳再次下沉,沉积形成 T5地层。故选 C。 第 12题,图中东西两岸相同地层大致处于同一水平面,说明没有发生过剧烈的地壳运动, 地层顺序没有颠倒,故海拔越低的地层形成时间越早,地层年龄越大。故选 A。第 13 题, 若地层年龄 T3T2T1,那么从河谷地层向两翼地层年龄由新到老,该河谷是在向斜构造 基础上形成的。故选 A。 14.答案 (1)内力作用:大分水岭盆地出口处地壳抬升,使大分水岭盆地封闭。外力作用:盆 地内地势较低,冰川分布少,冰川融水补给较少,且盆地内地势平缓,河流
14、侵蚀能力较弱,无 法切穿原出口处的高地。 (2)山脉阻挡盛行西风气流,降水少,蒸发旺盛,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发育差, 昼夜温差大,地表物质风化作用强,沙源丰富;盆地内部地势平坦,堆积空间广阔。 (3)盆地东北侧的沙丘增大了地表高度,阻碍河水外流;增大地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 流量,降低流水侵蚀能力,使流水切穿原出口处高地的能力下降。 (4)地表径流不断从四周将盐分带到盆地底部;蒸发旺盛,地下水蒸发过程中不断将 地下的盐分带到表层;降水稀少,盐分难以下移。 15.解析 第(1)题,对于区域内两期洪积扇的分布特点,根据图中的分布进行描述即可。第 (2)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二期洪积扇都发
15、育于断层线上。洪积扇是河流挟带的泥 沙流出山口,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山前堆积的结果,说明断层使洪积扇发育地区坡度变缓, 洪水期河流挟带泥沙在此不断沉积,形成洪积扇。第(3)题,第二期冲积扇形成于第一期 洪积扇的边缘,说明第一期洪积扇形成之后,该地地势抬升,河流挟带的泥沙不能在此堆 积,至洪积扇的边缘地带才发生堆积作用。第一期洪积扇地势抬升之后,区域高差不断增 大,河流下蚀增强;洪积扇的沉积物较为疏松,易被流水侵蚀,最终形成第一期洪积扇上的 深切河谷。 答案 (1)第二期洪积扇位于第一期洪积扇北侧,镶嵌于第一期洪积扇中(第二期洪积扇与 第一期洪积扇相连);两期洪积扇的扇顶均位于断层线上(答出洪积扇分布与断层的关系 即可)。 (2)断层抬升使地面坡度变缓,洪水期河流挟带泥沙在断层线北侧不断沉积,形成洪 积扇。 (3)构造运动(断层活动)使第一期洪积扇不断抬升;区域高差不断增大,河流下蚀增强, 洪积扇沉积物易被流水侵蚀下切。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