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 届高考语文八省联考后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新高考现代文阅 读专项训练四 141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19 分) 材料一: 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 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 “山水” 不仅寓指自然的空间和时间的长度,它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 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 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 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 代以来“西风东渐”的
2、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 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突出的核心位置。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 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我们倘 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 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 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其承载的人们对中华文明文化视觉、 知觉与感觉的无限变化与可能性,包含 了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
3、想、文化乃至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 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 传统晢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 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的烙卬;其二,山 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 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
4、营造及文化价值塑造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审美意象、形神兼备的 气韵审美等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日臻完善、 深 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当然,应当看到,中国山水画经历了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当下已进入到信息化、 互联网、多媒体乃至人工智能新时代,世界文化交流语境和社会发展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作为置身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必须要保持文化上的警醒与自觉,必须要秉 持艺术上的自律与创造,必须要葆有精神上的反思与追求。 那么,我们必须面向传统山水艺术的 发端源头,在时间的流变中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底线;我们还要
5、保持和发扬山水艺 术长期形成的品质与特征,在空间的格局中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这两个方面 的整合与归一方能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方能凸显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与 顽强生命力,也才能有足够的度量来吸收消化时间河流中的新文化、 新艺术基因,凝结成 “山水” 命题的当代意义与人文艺术精神旨归。 (摘编自蔡劲松山水艺术与中华人文精神) 材料二: 中国拥有漫长的农耕历史,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渗透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思想文 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土地山水田园是农业社会的根本,因为它是托身之所, 依靠它养育生命、繁衍子孙,乃至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所以即
6、便在今天,很多中国农 村依然保留有土地崇拜的凤俗。不仅如此,围绕山水田园还形成了灿烂的山水文化。中国自古 就有“乐山”“乐水”的传统观念,山水可游、可观、可居,还是涵养性灵、寄托情怀的精神庇 护所,如诗歌吟唱的“亼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水诗先于山水画发展成熟,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山水文化的核心表达。在形成于魏晋时期的山水 诗的带动下出现了专门以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并在五代两宋时期发展达到高峰,形成了诗画交 融的传统,渐而与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演变合成诗、书、画一体的独特的绘画表达。尽管历经 元明清的朝代更迭,山水精神和诗书画的传统依然在封闭、节奏缓慢的封建农耕社会
7、的历史时 空中随着时代不断传承、变异,安静地发展了近千年,直至 20 世纪。所以,山水既是物质的,又 是人文的。物质的山水是生命的依靠和寄托。人文的山水则传递了代代相传的艺术传统、人文 精神和哲学思考。故而,山水不仅是山水,很多时候它就是人身之外的一切;在中国传统的天人 合一的思想中,它代表着“地”,代表着“天”,代表着至上的“道”。 (摘编自李诗文山水不仅是山水) 【注】画道:中国画学加上传统哲学而形成的中国画道理论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应当承担起实现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凸 显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
8、和生命力的重任。 B.“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的“山”是物质的,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 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山水是人文的。 C.魏晋时期的诗歌创作带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并在五代两宋时期形成诗画交融的传统, 二者共同构成中国山水文化的核心表达。 D.山水不仅是物质的,是生命的依靠和寄托,还是人文的,包含了世代相传的艺术传统、人 文精神和哲学思考,它代表着世间万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历史中,“山水”寓指自然的空间和时间的长度,更寓指历代文人画 家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 B.儒家象征式山水观、道家非对象性山水
9、观、魏晋情感化山水观,三者都蕴含了古人对自 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体察和感知。 C.要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既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术的品质与特征,又要拓 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 D.中国自古就有“乐山”“乐水”的传统观念,缘于山水不仅可游、可观、可居,还是涵养 性灵、寄托情怀的精神庇护所。 3.下列各项中,带有中国传统哲学框架中的“画道”的烙印的一项是( )(3 分) A.高克恭的云横秀岭图,远景主峰突兀,群峰环绕俯仰,近景山坡杂木茂密,丛林掩映云 底,整齐有序,层次分明。 B.蒋乾的赤壁图根据苏轼的后赤壁赋绘制,画面传达岀文人在游赤壁时的感慨: 虽朝代屡次更迭,但山水依旧。 C
10、.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不拘于刻形着物的风格,脱离真山真水,传达出一种写胸中 块垒、传意中山水的倾向。 D.陈宗渊受胡俨之请按实景创作洪崖山房图.图中抒写了友人在明初严酷的环境中身 居庙堂、心怀归思的志向和情怀。 4.中国山水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1515 (一 ) 现 代 文 阅 读 (本 题 共 5 小 题 , 19 分 )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 完 成 1 5 题 。 材 料 一 : “ 袅 袅 兮 秋 风 ,洞 庭 波 兮 木 叶 下 。”( 九 歌 )自 从 屈 原 吟 唱 出 这 动 人 的 诗 句 ,
11、 “ 木 叶 ”的 鲜 明 的 形 象 ,影 响 了 此 后 历 代 的 诗 人 们 ,许 多 为 人 传 诵 的 诗 篇 正 是 从 这 里 得 到 了 启 发 。如 谢 庄 月 赋 说 :“ 洞 庭 始 波 ,木 叶 微 脱 。”陆 厥 的 临 江 王 节 士 歌 又 说 :“ 木 叶 下 , 江 波 连 , 秋 月 照 浦 云 歇 山 。 ” 在 这 里 我 们 看 见 许 多 诗 人 将 “ 木 叶 ” 这 一 意 象 作 为 他 们 笔 下 钟 爱 的 形 象 ,来 寄 托 情 感 。在 我 国 传 统 美 学 和 文 论 中 , “ 意 象 ” 是 一 个 古 老 而 又 新 鲜
12、的 话 题 。是 出 现 得 很 早 并 富 有 深 广 文 化 底 蕴 的 一 个 重 要 概 念 ,是 主 观 情 志 与 外 界 客 观 物 象 相 碰 撞 而 契 合 的 产 物 , 其 在 文 艺 创 作 和 文 学 鉴 赏 中 的 作 用 与 地 位 都 是 不 可 忽 视 的 。 “ 意 ”和“ 象 ”,最 早 见 于 周 易 系 辞 “ 象 生 于 意 ,故 可 寻 象 以 观 意 ”之 言 , 实 质 是 指 可 通 过 有 限 的 可 穷 尽 的 形 象 ,传 达 出 某 种 无 限 的 、不 可 穷 尽 的 内 在 意 义 。王 弼 在 周 易 略 例 明 象 中 还 进
13、 一 步 阐 明 了 意 、象 、言 三 者 的 关 系 :从 文 学 的 创 作 来 看 , 即 是 从 内 心 的 “ 意 ” 到 关 注 的 “ 象 ” , 再 至 依 托 的 “ 言 ” ; 从 文 学 的 鉴 赏 来 看 , 即 从 依 托 的 “ 言 ” 到 关 注 的 “ 象 ” , 再 至 所 传 达 的 主 观 “ 意 ” 。 将 “ 意 象 ” 引 进 文 学 领 域 并 实 现 其 根 本 性 语 义 转 换 的 是 晋 代 的 挚 虞 , 而 南 朝 梁 代 的 刘 勰 在 文 心 雕 龙 神 思 中 则 第 一 次 将“ 意 象 ”合 为 一 词 并 引 进 文 学
14、理 论 ,使 它 具 有 了 美 学 意 义 。实 际 上 ,刘 勰 是 将 营 构“ 意 象 ”作 为 艺 术 构 思 的 首 要 任 务 来 看 待 的 。 从 此 以 后 ,对“ 意 象 ”的 认 识 及 其 在 文 艺 美 学 上 的 地 位 就 确 定 了 下 来 , 在 文 艺 创 作 中 , 审 美 意 象 的 营 构 是 艺 术 家 们 必 须 要 经 过 的 一 个 步 骤 ,是“ 眼 中 竹 ”至“ 胸 中 竹 ”的 中 间 环 节 ,即“ 意 象 ”成 为 了 现 实 生 活 向 艺 术 作 品 转 化 的 必 不 可 少 的 中 介 ;而 同 样 ,在 艺 术 欣 赏
15、活 动 之 中 ,“ 意 象 ”也 起 着 一 个 读 者 从 作 品 中 获 得 审 美 感 受 的 桥 梁 作 用 ,亦 是 第 二 个 中 介 。在 艺 术 欣 赏 活 动 之 中 ,读 者 要 运 用 自 己 的 还 原 能 力 、再 创 造 能 力 去 复 现 、补 充 甚 至 丰 富 作 品 中 的“ 意 象 ”。这 是 从 创 作 构 思 角 度 提 出 了“ 意 象 ”这 一 关 学 概 念 。 由 “ 意 ” 、 “ 象 ” 至 合 成 词 “ 意 象 ” , 经 历 一 系 列 的 演 变 过 程 和 语 义 转 换 , 作 为 一 个 专 门 的 文 学 术 语 终 于
16、生 成 , 并 得 到 后 世 认 同 , 被 广 泛 运 用 于 文 学 鉴 赏 、 批 评 之 中 。 在 我 国 古 代 文 论 和 美 学 理 论 中 ,“ 意 象 ”的 具 体 含 义 有 四 个 方 面 。第 一 、“ 意 象 ” 是 意 中 之 象 ,可 理 解 为“ 人 心 营 构 之 象 ”,即 是 审 美 主 体 的 审 美 意 识 与 审 美 客 体 的 审 美 特 性 的 有 机 统 一 ,最 有 典 型 意 义 的 是 郑 燮 题 画 中 有 云 :“ 其 实 ,胸 中 之 竹 并 不 是 眼 中 之 竹 也 。 ” 这 里 的 此 竹 非 彼 竹 , 就 是 指 客
17、 观 的 竹 已 在 画 家 心 中 意 化 为 审 美 的 竹 , 形 成 了“ 意 象 ”。所 谓“ 成 竹 在 胸 ”也 是 艺 术 家 头 脑 中 营 构 出 的“ 意 象 ”。第 二 ,“ 意 象 ”指 艺 术 形 象 ,特 别 是 在 明 清 的 文 艺 理 论 中 ,普 遍 被 采 用 来 评 论 诗 歌 、绘 画 和 书 法 创 作 、 第 三 , “ 意 象 ” 指 自 然 景 物 的 形 象 。 第 四 , “ 意 象 ” 指 人 物 的 风 度 神 态 。 “ 音 象 ” 作 为 板 具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底 蕴 的 一 个 重 要 概 念 、 范 畴 , 它 经
18、历 了 一 个 由 哲 学 、文 化 概 念 向 文 艺 理 论 和 美 学 范 畴 演 变 的 过 程 。以“ 意 象 ”品 评 文 学 作 品 ,更 能 准 确 地 表 述 作 家 构 思 谋 篇 过 程 中 的 审 美 心 理 活 动 及 其 呈 现 在 诗 中 的 形 态 与 情 态 , 也 更 能 准 确 地 表 述 读 者 阅 读 鉴 赏 时 所 获 得 的 审 美 快 感 。 总 之 , “ 意 象 ” 是 有 意 味 的 具 体 形 象 , 或 者 说 是 显 现 在 具 象 中 的 意 味 ;是 “ 意 ” 与“ 象 ”的 融 合 。不 是 对 现 实 的 一 种 图 像 式
19、 的 重 现 ,而 是 一 种 在 一 瞬 间 呈 现 的 理 智 与 感 情 的 复 合 体 ,是 一 种“ 各 种 根 本 不 同 的 观 念 的 联 合 ”。 “ 意 象 ”如 同 是 组 件 、基 础 、 构 架 ,不 同 的“ 意 象 ”有 机 结 合 而 组 成 文 学 作 品 ,作 品 的 意 义 和 整 体 审 美 效 应 也 由 具 体 可 感 的 “ 意 象 ” 生 发 而 来 。 我 国 浩 瀚 的 古 典 文 学 作 品 沉 浸 在 “ 意 象 ” 的 海 洋 之 中 , “ 意 象 ” 也 成 为 评 论 文 学 作 品 的 重 要 标 准 之 一 。 (摘 编 自
20、雷 江 红 浅 析 中 国 传 统 “ 意 象 ” 的 起 源 与 发 展 ) 材 料 二 : 古 希 腊 的 柏 拉 图 曾 试 图 给 “ 美 ” 下 一 个 永 恒 完 整 的 定 义 : “ 美 是 有 用 的 ” “ 美 是 恰 当 的 ” “ 美 乃 视 觉 和 听 觉 所 生 的 快 感 ” 等 。 一 次 次 对 美 的 概 念 的 界 定 , 乍 看 恰 当 , 再 品 又 觉 片 面 ,经 反 复 推 敲 又 一 再 推 翻 ,周 而 复 始 ,最 终 柏 拉 图 找 不 出 准 确 的 语 言 定 义 “ 美 ” , 只 能 无 奈 地 概 括 为 : “ 美 是 难 的
21、 。 ” 关 于 美 , 不 应 悬 置 在 一 个 孤 立 静 止 的 语 境 中 谈 其 本 质 、 属 性 及 内 在 关 系 , 更 不 能 机 械 地 认 定“ 美 是 客 观 的 ”或 者“ 审 美 是 主 观 的 ”,否 则 永 远 跳 不 出 二 元 对 立 的 逻 辑 思 维 定 式 和 理 论 模 式 。 美 究 竟 是 什 么 ?美 是 客 观 的 吗 ?美 乃 人 类 对 世 界 的 意 象 感 知 。 美 在 感 知 中 , 毕 加 索 曾 说 :“ 我 是 依 我 所 想 来 画 对 象 , 而 不 是 依 我 所 见 来 画 的 。 ” 美 亦 在 “ 情 景 ”
22、 中 , 正 如 庄 子 所 言 :“ 非 彼 无 我 , 非 我 无 所 取 。 ” 人 与 “ 情 景 ” 互 生 互 存 , 交 融 亲 和 , “ 情 景 ”并 非 独 立 于 人 之 外 的 客 观 实 在 ,而 人 也 非 独 立 于 宇 宙 之 外 的 所 谓 主 体 。因 此 ,当 人 与 天 、 地 融 为 一 体 时 , 在 恰 当 的 “ 情 景 ” 中 , 美 即 闪 现 出 来 。 美 在 感 知 中 , 亦 在 情 景 中 。 美 属 于 一 种 意 象 , 而 审 美 是 种 境 界 。 所 谓 “ 意 ” , 即 人 的 精 神 维 度 观 照 的 意 象 思
23、维 ,当 美 在“ 意 ”中 ,人 可 感 知 到 模 糊 的 、不 确 定 的 、稍 纵 即 逝 的 、瞬 息 万 变 的 抽 象 之 美 ,诸 如 观 念 艺 术 、互 动 艺 术 、虚 拟 艺 术 等 艺 术 样 式 借 助 抽 象 之 意 与 受 众 发 生 关 系 。 所 谓 “ 象 ” , 即 “ 情 景 ” 的 物 理 维 度 观 照 的 具 象 思 维 , 当 美 在 “ 象 ” 中 , 艺 术 家 可 捕 捉 到 可 视 、 可 听 、 可 触 、 可 品 的 形 象 之 美 , 造 型 艺 术 、 影 像 艺 术 、戏 剧 艺 术 等 在“ 象 ”中 与 受 众 产 生 共
24、 鸣 。可 见 ,美 具 有“ 意 ”和“ 象 ”的 双 向 性 , 当 美 在 意 象 之 中 流 动 并 闪 现 , 艺 术 家 便 进 入 “ 物 我 两 忘 ” 的 创 作 之 境 。 艺 术 作 品 的 价 值 贵 在 情 感 , 而 审 美 价 值 存 在 于 人 、 艺 术 作 品 和 宇 宙 艺 术 三 要 素 之 中 ,当 三 者 在 一 个 共 同 的 维 度 ,且 美 在 意 象 之 中 流 动 并 引 发 情 感 共 鸣 ,艺 术 作 品 的 审 美 价 值 才 真 正 得 以 实 现 。 “ 眼 中 之 竹 ,胸 中 之 竹 ,手 中 之 竹 ”,郑 板 桥 的“ 三
25、 竹 说 ”反 映 了 艺 术 创 造 中 人 、自 然 和 作 品 之 间 的 这 种 审 美 互 动 。美 的 闪 现 , 美 的 感 知 , 美 的 捕 捉 ,美 的 体 悟 ,皆 在“ 物 化 ”的 意 象 中 完 成 ,并 且 通 过 艺 术 家 之 手 ,以 笔 墨 的 形 式 落 实 到 纸 面 上 。当 美 在“ 意 ”中 ,美 是 流 动 的 、不 确 定 的 、难 以 捕 捉 的 ,它 需 要 艺 术 家 和 宇 宙 的 情 感 交 流 和 精 神 感 应 ,将 抽 象 之 美 在 意 念 中 不 断 强 化 ,通 过 艺 术 家 个 人 的 审 关 行 为 ,将 无 形
26、之“ 美 ”落 实 成“ 象 ”,使 之 成 为 有 形 之 态 。可 见 ,情 感 性 的 意 象 思 维 贯 穿 于 艺 术 创 造 、艺 术 表 现 和 艺 术 欣 赏 的 全 过 程 ,而 艺 术 作 品 承 载 着 将 意 象 思 维 转 化 成 形 象 思 维 , 将 无 形 之 美 转 化 为 有 形 之 美 的 价 值 属 性 。 判 断 艺 术 作 品 审 美 价 值 的 标 准 是 错 综 复 杂 的 。 艺 术 作 品 的 审 美 价 值 存 在 层 次 上 的 差 异 ,有 高 低 之 分 ,有 雅 俗 之 别 。标 准 难 以 统 一 并 不 会 弱 化 审 美 的
27、重 要 性 。法 国 美 学 家 杜 夫 海 纳 说 :“ 审 美 经 验 揭 示 了 人 类 与 世 界 的 最 深 刻 和 最 亲 密 的 关 系 。 ”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立 足 中 国 文 化 ,以 中 华 美 学 传 统 为 核 心 ,汲 取 中 西 美 学 精 华 ,让 中 华 美 学 精 神 在 今 天 释 放 其 巨 大 的 包 容 力 和 生 命 力 ,既 应 和 时 代 的 呼 唤 ,也 契 合 国 人 美 好 的 精 神 需 求 。 (摘 编 自 王 可 美 在 意 象 ) 1.下 列 对 材 料 相 关 内 容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28、 3 分 ) A.作 为 单 纯 具 体 形 象 的 意 象 是 能 够 广 泛 应 用 于 文 艺 创 作 中 的 理 智 与 感 情 的 复 合 体 。 B.“ 意 ” 与 “ 象 ” 融 合 从 根 本 上 实 现 了 语 义 转 换 , 正 因 为 此 意 象 才 具 有 了 美 学 意 义 。 C.柏 拉 图 对 “ 美 ” 下 了 多 次 定 义 , 都 被 自 己 推 翻 , 最 后 才 找 到 一 个 永 恒 完 整 的 定 义 。 D.艺 术 作 品 的 审 美 价 值 因 不 同 的 标 准 有 高 低 、 雅 俗 之 分 , 这 不 会 弱 化 审 美 的 重 要 性 。
29、 2.根 据 材 料 内 容 , 下 列 说 法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A.“ 意 ” 与 “ 象 ” 的 合 成 及 运 用 , 一 定 程 度 上 带 来 文 学 创 作 的 提 升 , 文 学 理 论 更 丰 富 。 B.在 发 现 美 的 时 候 , 人 不 应 独 立 于 景 之 外 , 景 不 应 独 立 在 人 之 外 , 应 是 情 景 融 为 一 体 。 C.品 评 文 学 作 品 时 , 作 家 构 思 谋 篇 的 审 美 心 理 活 动 能 够 通 过 意 象 更 准 确 地 表 述 出 来 。 D.艺 术 家 创 作 时 的 情 感 越 深 , 创
30、 作 出 来 的 艺 术 作 品 的 价 值 就 越 大 , 审 美 价 值 也 就 越 大 。 3 根 据 材 料 内 容 , 下 列 各 项 中 对 “ 意 象 ” 分 析 理 解 错 误 的 一 项 是 (3 分 ) A.意 象 可 以 指 自 然 景 物 的 形 象 , 即 取 自 大 自 然 的 景 物 借 以 寄 托 情 思 。 许 多 古 诗 名 句 如“ 野 火 烧 不 尽 ,春 风 吹 又 生 ”“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 ”,其 中 的 意 象 , 都 是 自 然 形 象 。 B.“ 象 生 于 意 , 故 可 寻 象 以 观 意 。 ”
31、秋 后 的 蝉 是 活 不 了 多 久 的 , 寒 蝉 就 成 为 悲 凉 的 同 义 词 。透 过“ 寒 蝉 凄 切 ,对 长 亭 晚 ,骤 雨 初 歇 ”可 感 知 到 一 种 足 以 触 动 离 愁 别 绪 的 气 氛 。 C.与 文 中“ 胸 中 之 竹 并 不 是 眼 中 之 竹 也 ”的“ 眼 中 之 竹 ”一 致 ,“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句 中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等 意 象 ,都 融 入 了 作 者 的 主 观 情 感 , 成 为 审 美 意 象 。 D.融 入 在 “ 鸡 声 茅 店 月 , 人 迹
32、板 桥 霜 ” 中 的 意 象 词 , 使 人 与 “ 情 景 ” 交 融 亲 和 , 把 旅 人 住 在 茅 店 里 ,听 见 鸡 声 就 爬 起 来 看 天 色 ,看 见 天 上 有 月 ,就 收 拾 行 装 ,起 身 赶 路 的 特 征 都 有 声 有 色 地 表 现 了 出 来 。 4.请 简 要 梳 理 材 料 二 的 行 文 脉 络 。 (4 分 ) 5.请 结 合 材 料 一 简 要 赏 析 下 面 送 别 诗 中 “ 笛 声 ” 折 柳 曲 这 一 意 象 。 (6 分 )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李 白 谁 家 玉 笛 暗 飞 声 ,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 此 夜
33、曲 中 闻 折 柳 ,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 1616 一 、 现 代 文 阅 读 ( 35 分 ) ( 一 ) 现 代 文 阅 读 I(本 题 共 5 小 题 , 19 分 )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 完 成 15 题 。 材 料 一 : 中 国 历 史 上 本 没 有 现 代 意 义 上 的 学 科 分 类 , 经 史 子 集 原 为 图 书 分 类 , 虽 然 也 具 有 稀 薄 的 学 科 分 类 意 味 ,但 毕 竟 和 现 代 学 科 分 类 有 巨 大 距 离 。所 以 ,中 国 现 代 学 术 分 类 体 系 , 无 论 大 小 , 皆 是 从 无 到 有 一
34、 点 点 取 自 西 方 , 这 是 有 目 共 睹 的 事 实 。 “ 五 四 ” 前 后 , 我 们 开 始 了 对 欧 美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体 系 的 第 一 次 大 规 模 移 植 。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我 们 曾 照 搬 过 苏 联 的 学 科 分 类 。改 革 开 放 之 后 ,我 们 再 次 全 盘 照 搬 西 方 的 学 科 ,大 规 模 地 从 西 方 移 植 了 社 会 科 学 ,特 别 是 经 济 学 、政 治 学 、法 学 、管 理 学 等 等 。 这 种 移 植 导 致 中 国 传 统 学 术 发 生 了 一 场 深 刻 的 学 术 革 命 ,填 补
35、了 现 代 学 术 空 白 ,没 有 这 一 引 进 就 没 有 现 代 学 术 , 其 意 义 不 容 低 估 , 但 “ 言 必 称 希 腊 ” 的 弊 端 也 如 影 随 形 , 相 伴 而 来 。经 过 上 百 年 ,尤 其 是 近 几 十 年 的 努 力 ,从 欧 美 移 植 过 来 的 这 些 学 科 本 身 尽 管 都 是 在 中 国 语 境 下 由 中 国 人 自 己 在 研 究 , 但 是 这 些 学 科 浓 厚 的 西 方 气 质 并 未 发 生 根 本 性 变 化 。 这 一 点 几 乎 表 现 在 所 有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学 科 上 。 这 里 的 关 键 问
36、题 是 , 我 们 通 过 这 些 具 有 浓 厚 西 方 气 质 的 学 科 , 究 竟 是 想 为 欧 美 造 就 人 才 ,还 是 为 我 们 自 己 造 就 人 才 ? 早 在 上 世 纪 30 年 代 初 ,就 有 人 尖 锐 指 出 过 : “ 中 国 现 在 还 有 许 多 人 不 知 道 中 国 的 政 治 、 经 济 、 社 会 , 以 及 他 们 的 历 史 是 值 得 研 究 的 , 必 须 研 究 的 , 而 且 是 可 以 研 究 的 他 们 看 见 英 美 各 国 的 大 学 有 些 什 么 社 会 科 学 的 课 程 ,也 就 照 样 设 立 这 些 课 程 我
37、们 的 大 学 不 是 在 这 里 为 中 国 造 人 材 ,反 在 这 里 为 英 美 法 造 人 材 。”尽 管 当 时 的 中 国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界 就 已 认 识 到 了 这 一 问 题 , 并 发 起 过 “ 学 术 中 国 化 ” 运 动 , 但 将 近 一 百 年 过 去 了 , 这 一 状 况 并 未 得 到 根 本 改 变 。 正 是 鉴 于 这 一 教 训 , 一 个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的 “ 中 国 化 ” 过 程 终 于 正 式 开 启 。 在 此 背 景 下 , 当 下 的 中 国 文 科 各 领 域 都 面 临 着 从 西 方 化 的 学 科 体 系
38、 向 中 国 特 色 的 学 科 体 系 转 型 的 挑 战 或 任 务 。在 笔 者 看 来 ,所 谓 新 文 科 与 旧 文 科 之 间 的 差 异 ,当 然 应 是 中 国 特 色 学 科 体 系 和 西 方 化 学 科 体 系 之 间 的 差 异 。以 中 国 特 色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为 核 心 内 容 ,即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呈 现 和 包 含 中 国 经 验 、中 国 材 料 和 中 国 数 据 的 文 科 ,当 然 就 是 所 谓 的 “ 新 文 科 ” 。 ( 摘 编 自 王 学 典 何 谓 “ 新 文 科 ” ) 材 料 二 : 光 明 智 库 : 未
39、 来 之 中 国 , 必 将 以 更 加 开 放 的 姿 态 拥 抱 世 界 、 以 更 有 活 力 的 文 明 成 就 贡 献 世 界 。 您 认 为 , 在 推 动 文 明 交 流 互 鉴 方 面 , 新 文 科 承 担 着 哪 些 使 命 ? 林 文 勋( 云 南 大 学 党 委 书 记 、云 南 省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研 究 中 心 研 究 员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始 终 关 注 人 类 的 前 途 命 运 ,致 力 于 揭 示 现 实 事 物 和 外 部 世 界 的 规 律 ,为 解 决 人 类 社 会 的 发 展 问 题 提 供 理 论 和
40、方 法 论 基 础 ,因 而 成 为 人 类 认 识 世 界 、变 革 世 界 和 完 善 自 身 的 强 大 思 想 武 器 。当 今 时 代 ,在 深 化 文 明 交 流 互 鉴 和 构 建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 的 过 程 中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承 担 着 重 要 的 职 责 使 命 。 人 是 文 明 交 流 互 鉴 最 好 的 载 体 。 只 有 培 养 出 具 有 世 界 眼 光 的 高 素 质 人 才 , 才 能 通 过 发 展 跨 文 化 交 流 ,促 进 民 心 相 知 相 通 。因 此 ,新 文 科 建 设 要 不 断 将 学 科 优 势 转 化 为 人 才
41、 培 养 优 势 ,培 养 出 具 有 国 际 视 野 和 跨 文 化 交 流 能 力 的 人 才 队 伍 。当 前 ,中 国 正 日 益 走 向 世 界 舞 台 的 中 心 。新 文 科 应 该 不 断 推 进 跨 国 研 究 、合 作 与 交 流 ,为 携 手 构 建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 蓄 积 青 春 力 量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新 文 科 必 须 以 服 务 国 家 战 略 和 区 域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为 目 标 ,追 踪 学 科 前 沿 ,不 断 加 强 资 政 建 言 、服 务 社 会 的 能 力 ,提 升 服 务 社 会 的 贡 献 度 与 美 誉 度 。
42、新 文 科 还 要 将 文 化 传 承 与 创 新 相 结 合 ,科 学 精 神 与 人 文 精 神 相 结 合 , 文 化 育 人 与 文 化 引 领 相 结 合 , 推 进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大 发 展 大 繁 荣 。 王 博 ( 北 京 大 学 副 校 长 、 北 京 大 学 习 近 平 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研 究 院 研 究 员 ):从 学 科 建 设 的 角 度 ,携 手 构 建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 要 求 新 文 科 建 设 在 坚 定 中 国 文 化 主 体 性 的 同 时 ,拓 展 国 际 视 野 ,秉 持 天 下
43、情 怀 ,更 自 觉 地 把 中 国 所 处 的 世 界 作 为 重 要 的 研 究 对 象 , 强 化 区 域 国 别 研 究 , 形 成 对 于 世 界 各 个 国 家 和 不 同 文 明 的 客 观 认 知 。 近 年 来 , 北 京 大 学 通 过 南 南 学 院 和 燕 京 学 堂 等 项 目 , 积 累 了 丰 富 经 验 , 既 提 供 了 让 不 同 文 明 背 景 的 人 共 处 合 作 的 空 间 ,也 为 未 来 世 界 提 供 了 彼 此 联 系 的 纽 带 。这 提 示 我 们 , 要 让 广 大 青 年 学 子 知 中 国 、 懂 世 界 , 不 断 夯 实 构 建
44、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 的 人 文 基 础 。 ( 摘 编 自 夯 实 构 建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 的 人 文 之 基 ) 1.下 列 对 材 料 相 关 内 容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A.中 国 现 代 学 术 分 类 体 系 之 所 以 都 是 从 西 方 移 植 而 来 , 是 因 为 传 统 的 经 史 子 集 不 具 备 学 科 分 类 的 特 点 。 B.若 没 有 三 次 对 国 外 学 科 的 移 植 , 中 国 传 统 学 术 不 会 发 生 革 命 性 的 变 化 , 中 国 现 代 学 术 也 就 不 会 产 生
45、 。 C.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的 “ 中 国 化 ” 过 程 , 本 质 上 是 利 用 具 有 浓 厚 西 方 气 质 的 学 科 为 我 们 自 己 造 就 人 才 的 过 程 。 D.人 文 社 会 科 学 致 力 于 用 理 论 和 方 法 论 揭 示 现 实 事 物 和 外 部 世 界 的 规 律 , 解 决 人 类 社 会 的 发 展 问 题 。 2.根 据 材 料 内 容 , 下 列 说 法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A.虽 说 近 百 年 前 的 “ 学 术 中 国 化 ” 运 动 没 有 从 根 本 上 解 决 人 文 社 会 学 科 为 谁 培 养 人
46、 才 的 问 题 , 但 是 当 时 的 学 界 对 这 一 问 题 已 经 有 了 认 识 。 B.当 下 的 中 国 文 科 各 领 域 仍 未 脱 离 西 方 学 科 体 系 , 以 中 国 特 色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为 核 心 内 容 , 建 立 中 国 特 色 的 学 科 体 系 是 新 文 科 的 建 设 任 务 。 C.人 文 社 会 科 学 作 为 思 想 武 器 追 踪 学 科 前 沿 , 不 断 提 升 资 政 建 言 、 服 务 社 会 的 能 力 , 是 推 进 跨 国 交 流 、 建 构 人 类 命 题 共 同 体 的 必 然 要 求 。 D.中 国 未 来 将
47、 以 更 开 放 的 姿 态 拥 抱 世 界 , 以 更 有 活 力 的 文 明 成 就 贡 献 世 界 , 这 对 新 文 科 提 出 了 培 养 具 有 国 际 视 野 和 跨 文 化 交 流 能 力 人 才 的 要 求 。 3.根 据 材 料 内 容 , 下 列 不 符 合 新 文 科 要 求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A.“ 苏 州 科 技 大 学 城 市 发 展 智 库 ” 将 城 市 规 划 等 优 势 学 科 与 管 理 学 等 人 文 社 会 学 科 有 机 融 合 , 其 研 究 成 果 促 进 了 苏 州 名 城 保 护 相 关 法 规 的 出 台 。 B.大 数 据
48、 、 互 联 网 、 多 媒 体 等 信 息 技 术 浪 潮 , 正 极 大 地 改 变 着 学 习 和 教 育 方 式 , 应 深 度 融 合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 为 新 文 科 建 设 提 供 高 效 便 利 的 工 具 。 C.培 养 高 水 平 的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家 , 与 培 养 高 水 平 的 自 然 科 学 家 同 样 重 要 , 不 仅 要 在 国 际 上 讲 述 中 国 思 想 、 中 国 制 度 , 还 要 发 出 中 国 学 派 的 声 音 。 D.北 京 大 学 燕 京 学 堂 依 托 本 校 在 人 文 社 科 领 域 的 深 厚 历 史 积 淀 和
49、 雄 厚 师 资 力 量 , 开 设 中 国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项 目 , 以 培 养 沟 通 中 国 与 世 界 的 人 才 。 4.材 料 二 两 位 受 访 者 有 哪 些 一 致 的 看 法 ? ( 4 分 ) 5. 材 料 一 是 如 何 逐 步 解 答 “ 何 谓 “ 新 文 科 ” ” 这 一 问 题 的 ? ( 6 分 ) 1717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1(1(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 族基于时自己民族文化
50、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 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 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 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 多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 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伶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 方面、不同内客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 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