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24 唐诗三首唐诗三首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3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教学石壕吏教学石壕吏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句式特点。 2.品味诗歌构思,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公元 755 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 ,它 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 同学们, “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们的眼睛,因为那是生灵涂炭、哀鸿
2、遍 野的战争,那是浸满眼泪、铺满鲜血的灾难。在这苦难的时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 记录历史的如椽大笔,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 “三别” 。这节 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篇石壕吏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由“安史之乱”引入作者和作品,介绍背景,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 读兴趣。 二、朗读诗歌,读出情境二、朗读诗歌,读出情境 1.教师范读,标注字音、节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城戍(sh)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 生,死者/长已
3、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课文,咬准字音,读准节奏,体会古体诗的句式特点。 2.再读课文,读出层次 师: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关注文中指明 时间的词,思考课文的叙事脉络。 (生交流明确,师引导补充) 预预设设 课文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诗人日暮投宿, 到天明登程告别,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是对话,以“耳闻”为线索,从差吏夜间捉人, 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
4、潜归。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 完整,层次十分清楚。 3.理解构思,想象情境 师: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请同学们演读老妇的语言, 说一说这个家庭“苦”在何处? (生交流明确) 预设预设 一个苦难的家庭: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战乱丧子之苦) 儿媳出入无完裙,孙子尚在乳下。 (家境困窘之苦) 老妪暮年从军,老翁妻离子散。 (力衰应征之苦) 师: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 ”来点出他的威势, 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 。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 ,用心 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请同
5、学们慢读想象:差役是如何逼问老 妇的?试着补白暴吏的语言。 (生合作交流) 预设预设 石壕吏:家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尚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请人速应役!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师:请用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 (生交流明确) 预设预设 差役怒(嗔怒、蛮横) ;老妇苦(艰难、悲苦) 。 师小结:差役的“怒” “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同桌之间角色演读,体会诗歌情境)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此环节意在引导
6、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句式、韵律特点;理读课文,把握层次, 理清课文的叙事脉络;并通过想象情境感受构思的巧妙,最后进行角色演读,进一步理解 故事内容。 三、走近杜甫,体悟情怀三、走近杜甫,体悟情怀 师:这首诗近乎纯用叙述展开,除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两句就再无议论 抒情句,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态度的呢? (生交流明确,师小结) 预设预设 诗人将褒贬之情融于精准客观的叙述中,用精练的词句去感染读者。 如“有吏夜捉人”一句中, “夜” “捉”二字除了客观叙述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让读者 感到:统治阶级于人民入睡的黑夜捉人,其突然袭击的凶残面目可想而知!作者如实而又 准确的叙述,揭露批判
7、之意不言自明! 再如写故事结局的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 人在客观点明事件结局的同时,已暗藏了对事件的感受:从“暮投”到“夜久”再到“天 明” ,反映了老妪哭诉、官吏威逼时间之长,同时也表现诗人整夜难眠,极度关注事件的 心情; “幽咽”二字把年轻寡妇忍气吞声、无力回天的悲惨命运刻画了出来,也表现了诗 人的同情之心; “独”字写诗人与孤单的老翁分别的情形,诗人的悲痛之情也尽在其中。 可见,作者在叙事当中,笔端饱蘸无限深情,虽不着一句议论,不着一句抒情,但凄 苦、悲愤之情尽在不言中。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怎
8、样的思想感情? (生交流明确)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 , 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 ,并四处抽 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 ,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 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都是离家出征时的悲凄哭声。 “三吏” “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 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预设预设 这首诗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服役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统治 者的残暴,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师
9、小结: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 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诗人才明写老妇, 暗写差役,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既 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又写出了老妇一家 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往往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设计意【设计意图】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站在诗人的角度,讲
10、述事件,体悟诗人苦闷复杂的心 理,理解诗人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吟诵诗歌,感受古体诗的韵律特点。 2.品味诗歌中的精彩描写,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领悟作者的奉献精神。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过“诗圣”杜甫的石壕吏 ,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师生 齐背) 。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他的传世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再次走进杜甫的心灵 世界,去触摸他最细腻的情感。 (板书文题) 2.介绍背景 师:这首诗也写于安史之乱期间。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安
11、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灾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 杜甫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最后抵达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 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 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侍酒自娱。但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那 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 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回顾杜甫的诗歌,拉近与诗人之间的距离,介绍背景,知人论世,是学习古诗文的重 要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诗。 二、读出韵律,感受情
12、境二、读出韵律,感受情境 1.读准字音和节奏 重点字音: 挂罥 (jun) 沉塘坳 (o) 俄顷 (qn) 布衾 (qn) 丧 乱(sn) 庇 (b) 突兀 (w) 朗读节奏划分示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从篇幅、长短句、韵脚来看,这首诗和我们平时所学的唐诗有什么不同? (生交流明确) 预设预设 篇幅长(24 句) ;句式灵活(七言为主,兼有二言、九言) ;韵脚(连续 的韵脚变换,第一节五句用不同的韵脚连续押韵) 。 2.概述事件,想象情境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按照老师示例的“风起茅飞” ,试着用四字词语概述事件。
13、 预设预设 风起茅飞,群童抢茅,云涌雨注,屋漏衾冷,娇儿蹬被,沾湿难眠,思得广厦, 大庇寒士。 师:请同学们吟读课文,把自己当成诗中的主人公,展开想象,抓住景物的特点,按 照事件的发展描述诗中的情境。 (生自由吟咏、表达)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古体诗在用韵及句式上特点;通过诵读,概述事 件,想象情境,理解诗歌大意。 三、品读语言,体悟情怀三、品读语言,体悟情怀 1.品味语言,揣摩情感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能体现景物或人的特征的诗句,讨论分析其状态特 点,揣摩其情感。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预设预设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14、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用“怒号” “卷” “飞” “渡” “洒” “挂罥” “飘转”等一系列动词,表 现出秋风的猛烈、威力巨大,形象地写出了风吹茅屋的情状,流露出诗人焦灼、苦痛,又 无可奈何的心情。 )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 “公然”写出了群童抱着茅草大摇大摆离去的模样, “唇焦口燥” “自叹 息”表现了诗人遭受孩童们欺辱却无能为力的愤懑、无奈。 )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云墨色” “漠漠” “昏黑”渲染了阴沉黑 暗的雨前景象,烘托了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 (4)床头屋
15、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无干处”写室内漏雨之严重,突出雨夜 室内环境的艰苦。 “雨脚如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秋雨的细密、连绵,侧 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 ) 2.导读思考,感悟世态 师:一场秋风秋雨,本来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却陷入如此窘迫的处境,如此 无助,愁绪如此繁杂多变!诗人的生活真的只是这场风雨就能摧毁的吗?文中哪句诗揭示 了更深的社会时代因素在深刻影响着诗人的生活? (生交流明确) 预设预设 自经丧乱少睡眠。 师:战乱不止,诗人饱受苦难。诗人将多年辛酸、贫苦的生活隐藏在哪两句诗中? (生交流明确) 预设预设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师:这一张冷似铁
16、的布衾往小的范围上说, 是诗人贫苦生活的写照,从更广泛的社会范围上讲,它还有什么意味呢? (生交流明确) 预设预设 一张冷似铁的布衾天下寒士的布衾天下寒士的贫苦生活 3.深入品读,体悟情怀。 师:我们借“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两句诗,横向思考,读出了它是 天下寒士贫苦生活的缩影。现在,请同学们由表及里,结合诗人的经历、生活状况、家庭 责任等深入分析这两句诗隐含了诗人哪些深切的情感和苦痛? (生交流明确) 预设预设 (1)四处逃亡:颠沛流离之痛。 (2)生活凄凉:饥寒交迫之苦。 (3)愧对家人: 无以养家之愧。 师:颠沛流离的诗人,饥寒交迫,茅屋又为秋风所破,可谓是心力交瘁。文中哪个
17、词 语能真实反映他现在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生交流明确) 预设预设 老无力。 师: “老无力” ,年老体弱,身体在衰老,心也在历尽磨难中逐渐衰老,身心俱疲。但 心力交瘁、饥寒交迫的他此时却发出了这样的呐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师生齐读) 师:此时的诗人自己饥寒交迫,自己眼前的危急都无法解决,但他却由自己的苦难想 到了天下寒士!我们将他这句发自内心的呐喊与他“老无力”的现实进行比较,探究一下 诗人的胸襟情怀。 (生交流明确) 预设预设 “老无力” :衰老、孤弱、落魄、心力交瘁、饥寒交迫。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安如山” :铿锵有力、激扬向上、气势宏大
18、、有 强烈希望。 胸襟情怀:超越个人苦痛、胸怀天下苍生、胸襟博大。 师:诗人由己及人,想到了所有的穷苦百姓,他甚至还想要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这种 理想?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小结:诗人即使一无所有,心中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也至死不渝。这就是杜甫, 他超越个人苦痛,化痛苦为济世情怀!为了天下苍生、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 等恢宏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 让我们一起用高亢的语调,再次深情地朗读一遍诗人那撼人心魄的呐喊,感受“诗圣” 博大的胸怀! (齐诵全文,激荡心灵)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由品读语言深入到个人情感的领悟,
19、由个人情感延伸到对社会世 态的体察,由对社会的感知再回到对诗人情怀的深切体悟,步步紧扣,使学生学有所悟、 学有所得。 第第 3 3 课时课时 教学卖炭翁教学卖炭翁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反映的悲惨的社会现实。 2.品味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理解诗人同情民生的情怀。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炭是怎么制作而成的吗? 生:木材经过诸多工序烧制而成。 师:没错,在我国古代,炭的烧制过程十分辛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炭有关的 古诗卖炭翁 。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读准字音节奏,读懂大意,读出层次,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特点,感知内容。 二、诵读诗歌,理解
20、内容二、诵读诗歌,理解内容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bn)/苍苍/十指黑。卖炭/得 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 雪,晓驾/炭车/辗(nin)冰辙(zh)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ch),回车/叱(ch) 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jin)/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ln), 系(j)向/牛头/充炭直。 (生练读课文) 2.读出层次,概
21、括内容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故事示例: 一个卖炭的老翁,一年到头都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脸色完全是烟熏 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 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 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生自由朗读,根据课下注释理解内容,讲故事) 师:请同学们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概述卖炭翁的遭遇。 (生交流明确,师引导) 预设预设 诗歌主要讲了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 空的故事。 师:这首诗围绕
22、着“炭”叙事,如果主体事件用“失炭”来概括的话,前面还记叙了 哪些事?请同学们填空。 ( )炭( )炭失炭 预设预设 (烧)炭(运)炭失炭。 三、品三、品析语言,体悟情感析语言,体悟情感 1.品“描写句” 师: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卖炭翁和宫使。 (生交流明确) 预设预设 卖炭翁: (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年岁 已高。 )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矛盾的心理:衣 着单薄却盼望天气更冷。 )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 描写满怀希望,早起送炭。运炭的艰难:路远
23、、车重、牛困、人饥。 ) (4)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 描写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 宫使: (1)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外貌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 (2)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仗势凌人、专横跋扈。 ) 2.品“对比句” 师:课文写宫使的飞扬跋扈,卖炭翁的艰辛痛苦,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交流明确) 预设预设 对比手法。 师:诗中既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也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请从课文中找到这些句 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生交流明确) 预设预设(1)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4、” (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 出卖炭翁矛盾的内心活动,反映出老人的悲惨境遇。 ) (2)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与“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 (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困苦 凄惨,统治者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 (3)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 (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 一丈绫”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衬托出宫使的残酷无情。 ) 3.体悟情感 师:一辆破败黝黑的牛车,一位步履蹒跚的老翁,在这样一个天寒地冻的白茫茫的世 界里,面对宫使的抢夺,却不能讲道理,也没法讨价还价。作者通过一步步地
25、铺垫渲染, 通过细腻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述说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都说 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 ,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 社会现实?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交流明确) 预设预设 这首诗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 掠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等普通劳动人民 的同情以及对宦官及其爪牙的憎恶, 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控诉。 体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吟咏诗歌,直至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描写句” ,体会人物形象;品
26、析“对比句” ,进一步领悟诗 人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理解诗歌的主题。 本课教学设计为三首唐诗设置了三个课时,每首诗安排一个课时,三个课时有共性: 以“读”为线,以“情”贯穿,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时每一个板块都从不同角度不断深入, 反复训练。三个课时也各有个性: 石壕吏用补白的方式再现情境,走进文本,拉近学 生和作品的距离,帮助学生体悟诗人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分段细读的方式引导 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带领学生逐步理解诗人情感; 卖炭翁则设计细腻的语言品析活 动,品“描写句” ,品“对比句” ,在语言品味中领悟情感。这是三节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实践
27、课,可在实践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资料链接资料链接 宫市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自注云: “ 卖炭翁 , 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四年,正是宫市 为害最深的时候。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主官采买;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 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 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门户钱”及“脚价银” 。名为“宫市” ,实 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杜甫的济世情怀杜甫的济世情怀 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8、思 想的影响很深。杜甫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军事家、学者杜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 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他 7 岁作诗,15 岁便名扬天下,从小就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 25 岁,登泰山立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 天宝六载(747) ,他来到长安应试,却遭到小人的谗言,没有得到重用。天宝十四载 (755) ,安史之乱爆发,看到人们当时困苦的生活情景,他在春望中写道“烽火连三 月,家书抵万金” ;59 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依然用热辣的泪写道 “战血流依旧,军 声动至今” ,仍以国家灾难为念。 杜甫的一生,无论是身在顺境,还是身处逆境,都心怀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孟子有 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而杜甫是“达则兼善天下,穷亦兼善天下” !文化知 识 歌行体歌行体 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它有如下特点:篇幅可短可长;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句式比 较灵活,即长短句兼有,一般是七言,可穿插二、三、五、九言的句子;通常用“歌” “行” “歌行”命名。歌行体,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具 有“行”的动感。歌行体诗歌的创作往往都是诗人有了现实的触动,心中有强烈的渴望, 诗句才会这样不假修饰,自然地由胸中涌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一首歌行 体古诗。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