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26 讲讲 新时期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和科教文化新时期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和科教文化 一、新时期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 (一)邓小平理论 1背景 (1)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思想解放。 (2)1978 年底,邓小平发表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 论的宣言书。 (3)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过程 阶段 时间 内容 明确提出 1982 年中共十二大 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系统概括 1987 年中共十三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走向成熟 1992 年南方谈话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 的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
2、准 形成体系 1992 年中共十四大 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最终形成 1997 年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 中国共产党章程 3地位: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伟大旗帜。 教材补缺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4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5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7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
3、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 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10国家统一:“一国两制”。 11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地位: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 特别提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1)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三个代表”
4、重要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共同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三)科学发展观 1内容 (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地位 (1)2007 年,在中共十七大上,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 (2)2012 年,在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内容 (1)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2)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等基 本问题。
5、(3)对经济、政治、法治、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2地位:2017 年,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 导思想。 二、新时期中国的科教文化 (一)科技 1“两弹一星”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核威胁。 (2)成就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改革开放后,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和平利用核能。 1964 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 1970 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特别提醒 “两弹一星”
6、研制的目的 “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 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载人航天技术 (1)决策:1992 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成就:2003 年 10 月,“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果:1973 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 (2)意义: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提高了 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4
7、计算机技术 1983 年研制成功“银河号”巨型计算机,此后不断进步,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5生物技术 (1)1965 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及“左”倾思想影响,将学术问题、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进行 批判,损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敌我矛盾基本解决,党和国家要调动一 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1956 年 1 月,中共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肯定知识分子中的绝 大部分
8、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1956 年 2 月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冲破苏联模式的决心。 2提出:1956 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特点:基本性的和长期性的方针。 5实质:“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学术自由。具体地讲,在文艺和学术问题上有独立思考的 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 6贯彻实施 (1)初见成效 原因:受“双百”方针的鼓舞,艺术家创作热情高涨。 表现:优秀作品有老舍的话剧茶馆 ,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 春之歌等。 (2
9、)经历挫折 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 表现: 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 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作者多被划为“右派” 或“反动学术权威”。 危害: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 响。 (3)文艺的春天 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了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表现: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易错辨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 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 新中国时期“双 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
10、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 (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开基创业 (1)制定方针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建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 国的人民教育事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2)成就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教材补缺 1扫盲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 扫盲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2001 年,中国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2高校院系调整 1952 年 6 月至
11、9 月,中央人民政府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经 过全盘调整,许多高等学校被拆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 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私立教育退出历史 舞台。学界对本次调整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多趋向于弊大于利。 3探索时期教育的失误与调整 1958 年出现“教育大跃进”,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校,扩大招生人数,片面强调“突出政 治”,大量增加学生的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1961 年开始对教 育进行调整,使之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2遭遇挫折 (1)表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
12、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1966 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危害: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人才的缺乏和断层,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 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3复兴发展 (1)教育改革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实 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国家制定义务教育法 ,大力普 及九年义务教育。 20 世纪 90 年代,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 工程”计划。 (2)教育投资:在实行国家拨款的同时,倡导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
13、 (3)边远和落后地区教育: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 发展。 图示解史 现代中国的教育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1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 (1)1926 年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 ,对大块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提出假说,这是地质 力学的萌芽。 (2)1945 年在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一书中,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 (3)1948 年出席第 18 届国际地质学会,作了题为新华夏海的起源的学术报告,从此,地 质力学这一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 (4)20 世纪 60 年代初的地质力学概论成为地质力学研究的代表和里程碑。 2在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1)古生物学
14、研究方面,创立 科化石鉴定的 10 条标准,被国内外古生物学家普遍采用。 (2)冰川学研究方面,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得到国际学术 界的公认。 3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 (1)根据地质力学理论,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至 60 年代,相继找到大庆油田、大港油田、 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 (2)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作出了贡献。 (3)研究地震的生成和预测,加强了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 考点一 科教兴国、自主创新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863 计划 1986 年 3 月,邓小平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
15、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 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1986 年 11 月,“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正式启动。“863 计划”以前沿技术研究为重点,充 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旨在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 2星火计划 “星火计划”是经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1985 年 5 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 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誉名为“星火计划”,意为科 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农村大地。1986 年初
16、,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 3“科教兴国”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 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针对练 1 (2018 衡阳一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的理论基础。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舟”飞船飞行成功 C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D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答案 B 解析 “科教兴国”战略始于 1995 年。1964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故 A 项错误;
17、 1999 年,“神舟”飞船飞行成功,故 B 项符合题意;“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 初步形成,故 C 项错误;D 项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 1“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和平的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2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政治: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18、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民主法制逐步 发展完善,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经济: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国力迅速增强,对科技的需求大大增强。 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继承并借鉴中外优秀科研成果,并在创新中求发展。 其他: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等。 (2)不利因素 主要在于“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 些不应有的失误。 历史上轻视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比较直接的是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 位,他们普遍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 相当一段时期闭关自守,缺乏对
19、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交流。 3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时期 新中国成立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背景 (1)美国敌视新中国, 企图扼杀新 生政权 (2)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急剧 恶化 (3)美苏争霸, 造成世界局势紧张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3)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侧重点 发展军事科技, 如原子弹、 导弹、 氢弹、人造地球卫星,以提高国 防实力 (1)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 的和平利用,进入国际卫星发射 市场等 (2)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 于提高综合国力 影响 (1)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 为社
20、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 外部环境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 发达国家的差距 考点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代中国的教育与“双百”方针 知识青年 简称知青,指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末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 1955 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 年上山下乡的口号。1966 年, 高考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 工作,领导层为避免局面失控,根据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 年许多年轻人大规模下乡去农村。从 20 世
21、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末 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约在 1 200 万至 1 800 万之间。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事业的特点 (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 (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针对练 2 (2018 河北衡水中学 3 月月考)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 将全国教科书的编纂、
22、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 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纂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 B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C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 D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举措加强了国家对教科书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故选 A 项。 材料信息仅涉及对教科书的管理和编审,无法体现对义务教育的影响,故 B 项错误;材料信 息无法体现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故 C 项错误;对教科书编审有利于人民教育的发展,但无 法说明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故 D 项错误。 2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调整的原因及评价 (
23、1)原因 国外因素:国际局势的推动与苏联教育模式的吸引。 政治因素:巩固政权、发展教育的需要。 经济因素:国民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思想因素:思想纯化提供的便利。 自身因素:革除高校自身弊端的内在要求。 (2)积极影响 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优化了教育结构。 扩大了高校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功能的转变。 改善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促进教育平衡发展。 (3)消极影响 削弱了综合大学的影响力,人文社会学科被边缘化。 专业设置过细,学术生命萎缩。 过度重视意识形态导致指导思想偏颇。 准备不足、工作过
24、粗、速度过快,有“左”倾倾向。 3“双百”方针实施的意义与经验教训 (1)现实意义 “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 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技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 针。 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 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双百”方针实施的经验教训 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25、 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这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关系。 家国情怀恢复高考制度是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壮举 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 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 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 对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 近现代英语在我国教育地位的变迁 1862 年,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所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宣告成立。 1902 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
26、章程”,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由此开启 了我国全国规模的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的先河。 1933 年,教育部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堂外语课仍以英语为主。 1954 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4 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84 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 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要求:分析材料,指出近代以来英语在我国教育变迁的历程。 信息: _ _ 答案 20 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以前开启了全国规模的外语课以英语课为主的先河; 新中国成 立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英语丧失了我国教育第一外语
27、的地位;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英语 又重新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出现了英语热现象。 材料二 1952 年 6 月至 9 月,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 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了服务于集权体制的“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 1952 年的院系调整 虽然能缓解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但其缺失不 容轻忽。当时,中国政府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实况缺乏了解,将苏联的教育经验作 泛政治化理解,甚至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混同起来,进而全面否定欧美国家以及民国 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
28、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也从过去的多元 化改变成一元化。 据陈辉1952 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整理 要求:分析材料,指出 1952 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所造成的缺失之处。 信息:_ _ 答案 将教育政治化, 全面否定了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 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变成一元化等。 材料 解放后, 岑仲勉、 吕思勉 1957 年、 1959 年先后在其论著中, 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 棘毫政绩可纪”。1959 年 10 月 16 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 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
29、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 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 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 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但 是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 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要求:依据材料,论证解放后我国对武则天的研究受历史环境的影响这一结论。 论证:_ _ 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党和政府提倡“双百”方针,主张文学艺 术领域的“百花齐放”, 在对武则天评价
30、问题上出现了各抒己见、 言论自由的良好氛围。 “文 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和“四人帮”对文化思想的控制,使“双百”方针遭到 破坏,在对武则天评价问题上,歪曲历史事实,严重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后, 在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双百”方针重新焕发生机, 在对武则天评价问题上,给予了客观公正的地位。 材料 2017 年,中国科技史作为一个学科、一项职业化和建制化的学术事业走过了一甲子岁 月。随着编著古代科技史丛书,即 26 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顺利进行,我国学者们 在思考如何尝试新视角、新方法和新范式。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开展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 时尝试
31、了社会史、文化史等视角同时深化文化遗产认知、科技典籍整理、科技与社会、 科学传播等方面的工作,以期突破过去的“成就阐释”模式,努力在微观考释和宏观叙事方 面有新作为。 张伯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家六十年之探索(发表于光明日报2017 年 1 月 26 日) 发现问题:教材对我国新时期科技的发展阐述较少,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成就显著。 思考:材料体现了在新时期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取得哪些成就?有哪些新突破? 试答:_ _ 答案 成就:完成了古代科技史丛书的编撰;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等视角开始研究中国近现代 科技史;深化了文化遗产认知、科技典籍整理、科技与社会、科学传播等方面的工作。突破: 在微观考释和宏观叙事方
32、面有新发展,突破了“成就阐释”模式。 全国卷考题统计 年份 考题 2017 年 卷,31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 卷,3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 2015 年 卷,3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俄语热 2013 年 卷,31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教科书改革 1(2017 课标全国,31)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 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 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
33、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 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 C 项正确。A 项表述太 绝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 B 项;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 D 项说法错误。 2(2017 课标全国,31)下图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 ,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 C 解析 图片是新中国扫盲教育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现实主义绘
34、画风格的特点,故 C 项正确。 文人画注重写意,浪漫主义绘画强调艺术想象力,都与图片中的写实风格不同,排除 A、D 两项。同时期(二战后)西方流行的是现代主义绘画,排除 B 项。 3(2015 课标全国,31)到 1952 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 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 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1952 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 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
35、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 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 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 D 项。 4(2013 课标全国,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 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 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 A 解析 材料列举的相关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
36、了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再结合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 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故 A 项符合题意。 1(2019 滨州模拟)1979 年 11 月 26 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 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 ) A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 B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 D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目中“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得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37、,故 D 项正确。 21956 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 80 万元增加为 546 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 刊 2 000 种。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 成就。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 5 个增加到 10 个。这反映了当时(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 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 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中国科学院已成为科研的领导机构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力支持,且西方国家并 未解除对中国的封锁,故 A 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故 B
38、项 错误; 材料体现当时中国迫切发展科技的愿望, 反映出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科学院在当时科研机构中的地位,故 D 项错误。 3“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和业余大学是一条腿。教育 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 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邓小平的这一看法旨在( ) A初步建成国民教育体系 B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C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D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答案 B 解析 初步建成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故 A 项错误;题干中“教育制度中的
39、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 生中直接招考学生”, 可知这是高考制度恢复, 故 B 项正确;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在 1995 年,故 C 项错误;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 D 项错误。 4 (2018 西宁检测)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 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沙家浜 海港 奇袭白虎团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著名作家 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 记忆创伤
40、。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大革命”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 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C样板戏打上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的烙印 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 答案 C 解析 “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文艺现实不是虚假繁荣而是现实的凋零,故 A 项错误;使文艺 创作出现万马齐喑现象的是“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而非样板戏本身,故 B 项错误;通过剧 名就不难知道,这八个戏都是带有鲜明“文化大革命”色彩的,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恶性发 展的产物,故 C 项正确;样板戏并没有歪曲历史和红色经典,而恰恰相反正是历史的代表和 产物,故 D 项错误。 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41、 1 (2019 衡阳模拟)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 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 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 B各自具有片面性 C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答案 A 解析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义利观认识的不同, 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故 A 项正确;各自具有片面性说法错误,故 B 项错误;毛 泽东的义利观是为了革命,故 C 项错误;二者的观点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故 D 项
42、错误。 2 (2018 齐鲁名校冲刺模拟卷四, 31)有人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党的历史上自延安整 风运动以来的又一次马克思主义的解放运动。他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真理标准问 题”的讨论( ) A系统纠正党内的主观主义 B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 C全面纠正“文革”的错误 D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党的历史上自延安整风运动以来的又一次马克思主义的解放运动”可知主要 强调的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思想解放作用,依所学,“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得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非“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故 B 项正确。 3(2019 许昌模拟)邓小平时代中记
43、载:“1978 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 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 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 A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答案 B 解析 材料仅涉及对外开放,不能体现对内改革问题,故 A 项错误;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 士交谈, 与中美正式建交没有必然的关系, 故 C 项错误; “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台的问题, 而非对外开放的问题,故 D 项错误。 41978 年底,邓小平作了
44、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这两次讲话都(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答案 D 解析 1978 年尚未建立经济特区,故 A 项错误;1978 年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深化”言之 过早,故 B 项错误;1978 年对外开放刚刚开始,“加速”言之过早,故 C 项错误;1978 年 的讲话主张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了思想,1992 年的南方讲话,提出社会主义 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设想, 都解放了思想, 故 D
45、 项正确。 5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造成经济增长率在 4%6%的低点 徘徊。在民间,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 斗争了”。面对这一局面( ) A我国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 C国家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D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答案 B 解析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故 A 项错误;面对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困境,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解放了 思想,故 B 项正确;从改革开放时期就
46、已经开始改革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故 C 项错误; 材料内容与开放浦东没有直接联系,故 D 项错误。 6(2018 乌鲁木齐一模)从地面迈向天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 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 答案 C 解析 人造卫星是属于太空航天方面的成果,A、B 两项明显不相符。D 项时间较晚。故 C 项正确。 7(2018 贵阳高三摸底,14)2017 年 7 月 30 日,庆祝中国人民
47、解放军建军 90 周年阅兵在朱 日和训练基地举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 先后亮相歼20、歼10C,红旗22 等六种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这一 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 A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 B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 C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 D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先后 亮相歼20、歼10C,红旗22 等六种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可知这 一变化反映出改革开放后国家武器装备中科技含量的提升,故 A 项正确。 8(2019 威海模拟)美国普渡大学名誉教授汤 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科学家:“他增产的粮食 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把西方国家抛 到了后面”这段话反映了 ( )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 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 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材料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评价, 1973 年, 袁隆平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使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故 C 项正确。 9(2018 唐山模拟)1959 年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