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史易错易混概念辨析与点拨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 1关于商朝都城 辨析:商朝曾多次迁都,其各个时期的都城是不同的,容易搞错,学生主要 应注意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都城的位置。商建立时(前 1600 年)定都毫 (今河南郑州),商朝中期盘庚迁都至殷后基本稳定下来,故又称殷朝,商灭亡 前的都城在朝歌(今河南淇县)。武王伐纣时交战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就是在 朝歌郊外。 2西周的分封制 辨析:分封制是高考的常考点,必须熟练掌握。易错点:对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不能作出准确的理解和判断。第一,商朝已有分封,西周分封制始于周武王时 期,西周将这一制度完善。第二,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代。
2、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第三,受封侯必须服从命令、交纳贡 赋、朝觐述职等。第四,西周分封制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推动西周王 朝走向繁荣,巩固了其统治,传播了周文化,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第五,诸侯国随着其势力的膨胀,逐渐演变成割据势力,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 争霸,表明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 3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霸 辨析:从影响看,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霸有一致的地方,都削弱了奴隶主贵族 的力量,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和发展;表明分封制走向崩溃;加快了全国 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易混点将两个概念张冠李戴。春秋争霸的实质是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掠夺 战争;重大事件:葵丘会盟、
3、城濮之战、楚王问鼎。战国争霸的实质是新兴地主 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重大事件: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4商鞅变法的影响 辨析:商鞅变法是一次成功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要全面分析其影响。第一, 变法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实现了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 承认土地私有等,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得到确立。第二,变法取消贵 族特权,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商鞅也因此被贵族处死。但其实施的新制度顺应了 历史发展潮流,取得了明显成就,因此新法得以保留。第三,变法以法律形式废 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权,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 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
4、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为统一 六国打下了基础。第四,变法全面贯彻了以法治国的主张,带有明显的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的特征,也体现了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第五,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但不利于中国商品 经济的发展。 5西汉封国制 辨析:易错点:对其内容及含义容易忽视。西汉封国分为王国和侯国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 治民权,受所在郡县监督。 6分封制与郡县制 辨析:分封制与郡县制是古代史上重要的地方行制度,都在历史上产生了 重要影响。二者虽有一定的联系,但郡县制并不是对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而
5、是 对它的否定。从实行条件看,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条 件下实行的;从基础看,前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后者按地域划分;从传承方式 看,诸侯王位是世袭的,而郡县的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从官吏 权力看,诸侯王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而上述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 的关系方面,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 中央;从官员职责看,前者在封地内有行政权、土地管理权,而后者只行使行政 管理权,无土地管理权;从影响、作用看,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政权,拓展了疆域, 但也容易形据势力,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辨析:专制
6、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形成于秦朝,奠定 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 得到加强和完善。其包括两个方面: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指皇帝 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 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权的命令,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 封建社会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 是主要方面;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 8三省六部制 辨析:易错点: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隋文帝创立,综合魏晋以来的官制, 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首先,三省为最高政权机构
7、,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完善 于唐太宗统治时期,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它们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 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其次,三省的设置是加强皇权、分割相权的重要措施, 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也是为分割相权。注意:明朝实行三司分权, 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管理地方民政财政、监察司法 和军政,不是分割相权,而是地方分权。 易混点:易与相关(或相似)的概念发生混淆。相关的概念有秦汉时期的三 公九卿制,在三公九卿制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 和行政权,但在三省六部制下,丞相权力大为削弱(分为三),从而有效削弱 相权,加强了皇权。从这个角度讲,三省
8、六部制是对三公九卿制的发展,使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完善。相似的概念有西方的三权分立制,二者看似相似,其 实有着本质的差别。西方的三权分立是以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为核心,能有效 防止腐败,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而三省六部制的三省,虽能相互牵制 和监督,但都必须听命于皇帝,三省没有最终裁决权,所以不能从根本上防止统 治腐败和中央政令的失误。 9西汉刺史制度 辨析:易错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刺史制是汉武帝时的监察 制度,目的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后来演变为地方行政制度。西汉时剌史级 别不高,但权力大,可以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剌史的监察 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
9、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易混点:与相关概念发生混淆。宋朝在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在地方设 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但通判和提刑按察使司都是地方机构,不能代表中 央,且与地方长官互相牵制,不像西汉刺史那样专职从事监察职能。 10科举制 辨析: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史上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选官制度,是高考 常考点。 易错点:不能准确理解其发展历程。科举制创立于隋朝,隋炀帝设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完善于唐朝,贞观时增设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 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发展于宋朝,考试分三 级,殿试成为定制,减少考试科目,实行糊名法;明朝走向极端,考试
10、仅从儒家 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文体必须是“八股文”。 易混点:易与相关概念混淆。科举制产生之前的选官制度有汉朝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和“德,但缺乏客 观的量化标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声望”,使世家大族长期把持从 中央到地方的要职。从对比中可以看出,科举制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客观 的原则,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素质,促进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11元朝行省制度 辨析:元朝行省制是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一制度影响 至今,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行政区划的基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 的管理。 易错点
11、:对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理解不够准确。行省制度包含中央与地方的管 理体制,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其中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 构,行使宰相职权。地方设行中书省或称行省(省),其中河北、山西和山东由 中书省直辖。 易混点与类似概念及机构发生混淆。与宋朝地方机构相比,行省拥有经 济、军事大权,从而保证了地方行政职能的履行,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与分封制、郡县制相比,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权力和地 位可以世袭;郡县制是中央政权管辖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 接任免;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此外,明朝的 “省”并不等同于元朝的“省
12、”,元朝的“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明朝的“省” 指地方分权后的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12府兵制与募兵制 辨析:府兵制和募兵制是隋唐时期的军事制度,二者易被混淆。府兵制源于 西魏,发展于隋唐,崩溃于唐开元年间。募兵制在唐玄宗时实行。隋唐时的府兵 制与均田制结合,其特点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兵将分离,其服役期 间免征赋役,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募兵制的实行是因均田制遭到破坏,作为职 业兵,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此外,在古代史上,具有“兵农合一”性质的制 度除隋唐时的府兵制外,还有阿骨打推行的“猛安谋克制”,努尔哈赤建立的“八 旗制度”。 13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 辨析:(1)
13、相同点:目的相同,都是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性质 相同,都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最终结果相同,都因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 对而失败。 (2)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以理 财为中心;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作用 及影响不同,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成效,国家收入大为增加,军事实力有所增 强,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其影响更大。 (3)内在联系:庆历新政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教训,为王安石全面改 革奠定了基础。 14秦、清时期的疆界 辨析:秦、唐、清是三个重要王朝,秦第一个完成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奠 定了中华民族的
14、基础;唐将封建王朝推向高峰,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清是最 后一个封建王朝,虽与时代潮流相违背,但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方面起了 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对照地图掌握其疆界。(图略)秦,东到大海,西到陇西 (今甘肃临洮),北抵长城,南濒南海。唐,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中亚内湖, 在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东北至外兴安岭,南到南海。清,西跨 葱岭(新疆帕米尔高原),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 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南包括南海诸岛。 15清朝的行政区域 辨析:清共有 25 个省级行政区划,其中 18 个省,5 个将军辖区和两个办事 大臣。5 个将军辖区指盛京(今辽宁)、吉林
15、、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两 个办事大臣指西藏和青海。但要注意的是,清在蒙古仿照八旗制度实行特殊的盟 旗制,并没有包含在 25 个省级行政区域内。乌里雅苏台在今天的外蒙古。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16西周井田制 辨析:易错点:对概念的内涵领会不准确。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一切土地属周王所有(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有着本质的区别),周天子把土 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奴隶主强 迫奴隶集体耕种。它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分封制的基础。 易混点:首先,井田制走向瓦解的标志是春秋时期大量私田的出现,因私田 出现导致公田(井田)无人耕种;春秋时的诸侯争霸是分
16、封制走向瓦解的标志。 其次,春秋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由私田主人控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 了土地的私有权。 17青铜时代 辨析: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由此夏、商、周称为“青铜 时代”。易混点:青铜技术的发展历程,商朝青铜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西周 产品趋向生活化。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金银错新技术和雕铸艺术的发展,使青铜器 皿更为精致美观。装饰也从过去的花纹图案发展为完整的画面。如成都出土的嵌 错赏功宴乐铜壶,上面刻画有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等多种场面,表现出精湛 的艺术技巧。 18隋唐商业的繁荣 辨析:隋唐商业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其表现在众多方面。易混点:第一, 唐前期出现新的货币
17、开元通宝。该钱币在唐朝建立不久就开始铸造,故“开元” 有“开国奠基”之意(非唐玄宗“开元”年号);同时,开元通宝的铸制与流通, 在我国钱币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所以“开元”又有开辟货币新纪元之意。 唐以后的历代货币都以它为范式。此外,古代史上的货币还有,秦始皇统一货币 方孔圆形半两钱,其形制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影响长两千多年, 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汉武帝时发行的五铢钱,一直沿用到唐前期开元通宝出现, 长达 700 多年,是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第二,唐朝出现了商业服务机 构邸店和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 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早六七
18、百年。第三,隋唐市场发达,城市里有固 定的交易场所市,唐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在广大农村有定期 举行的草市。第四,商业性城市增多,最主要的有北方的长安、洛阳,南方的扬 州和成都。长安城里有专门的住(坊)和商业区(市),宋朝商业更加发达, 打破了“市”“坊”界限。 19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水利工程 辨析:重大水利工程名称、位置及影响: 重大工程置影响 芍陂淮河流域灌溉田地,使淮河流域的粮食产量大增,并很快成为楚 国的经济要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 成都起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是迄 都江堰岷江流域今为止,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
19、程。(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 郑国渠关中地区灌溉田地,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在中国和世界水利史 上具有重要地位。(春秋时韩国水工郑国所建) 邗沟连接江淮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为隋朝大运 河的开凿奠定了基础。(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 20古代的灌溉工具 辨析: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翻 车由曹魏时马钧改进而成,以人力为动力。筒车是隋唐时创制的新的灌溉工具, 以水为动力,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近似概念有“水排”,“水排”是东汉南阳 太守杜诗发明的,它是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
20、21隋唐造船业 辨析:隋唐时造船业相当发达,当时制造了世界最大的海船,其到达波斯 湾时必须换成小船,有“海上霸王”之称。当时造船的地方主要有:洪州(南昌)、 扬州。当时还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22隋朝大运河 辨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成为历代史学家、政治家及诗人们的热门话题, 对此褒贬不一。 易错点: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为便于记忆和理解,对必须掌握的基础知 识可概括为“123456”。“1”指一个中心,即洛阳;“2”指两个终点余杭和涿 郡;“3”指三大作用,即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促使运河两岸城市经 济的繁荣;“4”指四段,即从北到南的永济渠、通济渠、邗
21、沟和江南河;“5” 指沟通五大水系,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6”指经过六省,即 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二是对开凿运河的目的和动机的理解不 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既有贪恋江南美景的动机,又 有搜刮江南财富的目的;既有耀兵江南的动机,又有攻打高丽的目的(方便运输 军粮)。三是对运河与隋朝灭亡的关系的理解出现偏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 帝的暴政,而不是大运河的开通,运河的开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当然,修 筑大运河能从一个侧面反映隋炀帝的暴政。四是将运河的开通错误地理解为经济 重心在南方,要知道,此时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说明此
22、时的洛阳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元朝时的运河由江南直达 北京,不再经过洛阳,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见证。 2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辨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有了较大发展,促使南北经 济趋于平衡,为后来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唐安史之乱之 后。 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经济因素: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 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又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自然因素: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宜发展农业。政治因素:统治者重视经济的 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社会环 境: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两宋时期,
23、中原人民反对北 方少数民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 24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辨析: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中,初税亩、编户制、租调制、租庸调制的共同 点是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而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的共同点是以土地财 产为征税标准。 从西汉到清代,赋税制度沿革的规律是: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 亩为主过渡,人头税所占比例越来越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农民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 展为可以代役。税种逐渐减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 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用银
24、两收 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反映。 25自给自足与闭关锁国 辨析: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其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 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闭关锁国” 是严格限制 海外贸易,但不是绝对禁止海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就是清朝特许的对外贸易 机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 这一政策的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 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使封 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助长了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思想。 26中代重农抑商政策 辨析: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中
25、国封建社会大多数统治者所推行 的一项基本政策,其目的是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其主张重视 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注意:并不是所有封建统治者都推行重农 抑商政策,如唐宋时期的统治者大多比较开明,很难找到其“抑商”的证据。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 策,促进了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 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 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依
26、 然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 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 萌芽的成长和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 导致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7“道家”与“道教” 辨析:道家学派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是民 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的结合,兴起于东汉时的民间,其主要经典是太 平经,不要误认为是道德经东晋葛洪利用儒家思想对道教进行改造,使 之成为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 道教的神仙体
27、系。 28“仁”与“仁政” 辨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精神就是“爱人”,主张以德治民, 爱惜民力。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为包括思想、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9儒、法、道家治国理念的综合认识 辨析:(1)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 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且三者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 儒家提倡德治、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 “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等,体现着朴素的民本思想。注意:春秋 时
28、的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则代表地 主阶级的利益。 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暴力统治,即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注意: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与今天的法治有着本质 的区别:古代“法治”指用严酷的法律来管理人民,是为了强化君主的权力,是 维护专制王权的手段;今天的法治体现人民的意志,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保 证国家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道家提倡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 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2)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的年代,军阀 割据,难以用儒家思想实现
29、全国大一统,而采用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 在动荡年代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遭到破坏,应该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 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 行严刑峻法力统治,而以采用儒家思想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 趋势。 (3)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 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 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政治权术为手段,成为封建 统治者的基本治国模式。 提醒:墨家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所以不为统治者所重视。 30儒学、新儒学、理学 辨析:儒学:其
30、创立者是春秋时的孔子,战国时孟子、荀子对儒学加以总结 和改造,使儒学成为初具规模的学术体系,但在当时备受冷遇。后经历代学者的 发扬、改造和统治者的提倡,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 新儒学:西汉时的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儒学进行 改造和发挥,在继承儒家民本思想的同时,大力宣扬“君权神授”主张,同时还 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学说,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 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 推崇的正统思想。 理学:理学是宋代的哲学思想,其代表人物朱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 教和道教的有益内容,使之
31、更理、系统化。特别是其用纲常名教为封建统治 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进行辩护,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提供了 理论依据。 31明末清初的民主启蒙思想 辨析:易混点:易将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或主张)张冠李戴。李贽:挑战孔 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家的虚伪;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 之大害”,提倡“法治”,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 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历史发展有规律,政治要 “趋时更新”。 易错点:民主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而不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与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相比较,其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所以不像西方启蒙思想那
32、样成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32张骞、班超与西域 辨析:易错点:对部分概念的准确理解方面。西域在历史上是地域概念, 而不是民族的名称或总称,这一地域大体上指今天新疆天山南北。西域都护是中 央政权在新疆境内设置的最高军政首脑。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在公元前 60 年,以西域都护的设置为标志,张骞通西域只是奠定了基础。 易混点: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目的。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与西域建立友 好关系(注:应该没有问题,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目的和结果可概括出来), 第一次是联络大月氏反抗匈奴,次是加强双方的联系,此时西域并不属于中 央政权管辖。班超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加强
33、对西域的管理(经营西域),他是中央 政权派往西域的最高军政首脑,从事对西域的管辖。班超经营西域长达 30 年, 与西域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使西域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从历史作用 看,二者有着共同点: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把 先进的文化到周边各民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加深了汉族人民与各 少数民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大团结;开拓了“丝 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又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33中国古代与欧洲的往来 辨析:中国古代与欧洲的往来始于汉武帝之后,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 绸之路”,与欧洲进行贸易往来,其主要是安
34、息通过“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 之间进行转手贸易。注意:汉代“丝绸之路”特指由长安向西直通欧洲的商路, 而不包括向东的商路。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是 166 年汉桓帝时,大秦 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到达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礼物赠给东汉皇帝。公元 97 年 甘英出使大秦,但只到达波斯湾。 34唐朝的对外交往 辨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1)特点:交往范围广泛,以亚洲为主,分布在东亚、西亚、南亚、欧洲 和非洲等,且从未中断;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渠道 众多,涉及官方、民间、公派、宗教等;内容明显差异,从中国传出的主要是制 度、文化、生产技术,而传到
35、唐朝的主要是土特产、种、艺术等;以和平交往 为主,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原因:第一,唐朝经济繁荣,制度、文化先进,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 都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第二,朝对外交通发达,为交往提供了条件;第三, 唐朝统治者较为开明,对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比较尊重;第四,唐朝辽 阔的疆域,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对外交往的发展。 (3)作用:一方面,唐朝对外关系的发展,使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 界上产生了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通过对外交 往,进一步促使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4)启示:唐朝对外关系发
36、达,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因此,今天 我们应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睦的民族关系为对外交往提供了必 要条件,因此,今天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 则;统治者开明的政策,是对外交往繁荣的重要因素,因此,今天我们应坚定不 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 35两宋时的民族关系 辨析:宋朝是局部统一的王朝,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政策以软弱性为主要特 征,但其经济、科技文化都相当发达。这引起了史学界的重视,近年来高考试题 多有涉及。 易混点:一是与两宋并立的主要民族政权及其建立者:北方契丹族建立辽, 建立者是阿保机;西北党项族建立西夏,建立者是元昊;东北女真族建立金
37、,建 立者是阿骨打。二是议和后的关系: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结为兄弟之国,各守边 界;与西夏和议后,夏对宋称臣,并接受北宋册封;宋金“绍兴和议”后,南宋 向金称臣。三是唐宋处理民族关系的区别:唐采取和亲、会盟、册封、设立行政 机构及战争等多种方式灵活处理,在民族关系中居于主要地位;宋多采用战争、 和议、贸易等手段,在民族关系中处于劣势,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制约。 易错点:对民族间斗争的评价问题:金对宋的战争是女真贵族为了满足自己 的私欲而发动的,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岳飞抗金,客观上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但同时也应看到,岳飞抗金的目于“精忠报国”,具有狭隘性;民族政权的 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彼此之间虽然经
38、历了激烈的战争,但议和后出现相对安定的 局面,客观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友好交流,这符合历史发展的趋 势。 36历建王朝与西藏的关系 辨析:西藏在唐朝时称吐蕃,但唐朝时吐蕃与中央政权是平等关系,其正式 归属中央政权是在元朝。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明清加强对西藏的管 理,明朝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人担当各级官吏,还建立僧 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清朝与西藏的关系更为密切,顺治帝时赐予五 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时赐予另一黄教首领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 德尼”的封号,雍正帝时派驻藏大臣,乾隆帝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37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管辖 辨析:公元
39、前 60 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 朝设安西都护府(太宗)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管辖新疆地区。清朝乾隆帝粉 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平定天山南路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重新统一新疆地区。1762 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38汉朝与唐朝对外关系的比较 辨析:(1)范围:汉朝时,往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比较频繁,往西与中 亚、西亚、南亚交往比较频繁;与欧洲的大秦开始往来。唐朝时,除原有地方外, 还与非洲有了直接往来。 (2)内容:汉朝时,对外交流主要是经济上的往来,朝鲜、日本、越南等 地的土特产传入中国,而中国将先进技术传入这些地区。唐朝时,对外
40、进行全面 交往,涉及经济、政治(互派使、思想文化等,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的主 要是先进的制度,与中亚、南亚、欧洲等互派使节,进行文化交往。 (3)方式:汉朝虽已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但主要以陆路为主;而唐 朝时则是水陆并进。汉朝的对外交往以单向为主,往往是中国输出商品、文化等; 唐朝则是双往,既有向外输出,也广泛吸收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成果。 39唐朝的民族关系 辨析: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比较灵活,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要注意 区别。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设机构管理: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在 西突厥地区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8 世纪前期唐朝建黑水都督府。 (2)册封:唐玄宗先
41、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东北粟末部首领大 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彝族和白族的祖先)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3)战 争:唐朝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维护了北部边境的安定局面。 (4)和亲: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分别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尺带珠丹; 从唐肃宗开始,几次与回纥可汗和亲。(5)会盟:唐蕃“长庆会盟”。 40唐朝时中外交流中的杰出人物 辨析:唐朝时,对外交流主要是中日、中印之间的交流。为中日交流作出杰 出贡献的是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为中印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是高 僧玄奘和义净。 五、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 41大衍历与授时历 辨析:易混点:容易将二者张冠
42、李戴。大衍历是唐朝杰出天文学家僧一 行制订的,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运行的规律,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授时历是元朝 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编写的,一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 早 300 多年。此外,还有反映古代天文、历法成就的相关知识。如世界上公认的 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是在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 613 年,春秋记 载“有星孛北斗”;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是汉武帝时制订的; 西汉有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对月食最早作出科学解释的是东 汉科学家张衡。 42关于造纸术 辨析: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
43、他不是纸的发明者,纸在西汉前期就有了。 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即为西汉时期的纸。魏晋南北朝时纸的产 量大增,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南北朝时最有名的造纸中心有北方的洛阳、长 安,南方的建业、扬州。(注意其在地图上的位置) 43祖冲之与圆周率 辨析: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的是魏晋时的数学家刘徽,而不是南朝的 祖冲之。祖冲之是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比外 国早近 1000 年。 44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辨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局面;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描绘气势恢宏的时代;魏 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华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 其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发展,促成 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 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展;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 芽的产生,使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