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师附中学生作品选粹: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一切从土地说起一切从土地说起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我们的细胞为何时刻生活在盐溶液之中? 因为生命是从海洋中一步步走出。 物质为何在无休无止地运动? 因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场爆炸。 追寻事物的缘起、探索一切的来由,是解释现存现象的有力方式。读乡土中国一书,中国社 会的缘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其实都是来自乡土,其原因与本质也都归结于 乡土。中国社会的种种特点,从何而来?因何而起?这一切,还要从那片土地说起。 生于土地, 凭土地过生活, 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深深扎根于土地之中, 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即 “土 气” 。这“土气”一词似乎是趋于贬义
2、的,但是实际上它只是一种对乡土社会客观的描述,自视清高 的现代都市人将之看作贬义词罢了。而这种“土气”最显著的一点特征便是稳定。 乡土社会之中,人们对于土地拥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眷恋。土地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生于 斯、长于斯的人们在土地的呵护下创造出了辉煌的文化,同时也受到了土地的束缚老根难移,故 土难离。这样一代又一代,土地上的人们愈发的契合自己生长的土地,与土地“融为一体” ,沾染了 “土气” ,变得像大地一样稳定,一样的缺少变化。这样,就形成了稳定的“乡土社会” 。 稳定来自于熟悉。乡土社会中的人们被土地牢牢锁定,最熟悉的当然是自己脚下的土地。而就人 类社会来说,无论是血缘还是地缘,都
3、是“熟悉”的感觉生发的有力基础。在乡土社会中,固定的人 们世世代代生存在固定的土地上,每一个人都与周围的人互相了解、相互熟识。即使是新生儿,也是 在乡民的见证下降生、一步一步成长,不存在陌生感。因此人与人之间几乎可以完全相互信任,也在 熟悉的基础上诞生了自然的感情与社会联系。 这样熟悉的环境之下,一代一代人面对的生活是近似的。需要或能够总结的经验规律是少有变化 的。因此,经验积累而成的文化也不会很复杂,以致只需口耳相传即可越过时间的障碍,将文化传递 下去。文字这种抽象的符号毫无出场的必要,人们只需要在那少得可怜的“意外”出现时在绳子上打 一个扣就好了。乡土社会之中,文化的传承是如此的简单,以致
4、文字这把“宰牛刀”毫无用武之处。 另一方面, 乡土社会之所以稳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可以十分容易地取得基础的生存资料 俯下身、洒下汗,大地就会给你一切生存所需。于是,一个人,最多是一家一户,便足以自给自足。 因此,乡土社会中演化出的基层结构是所谓“差序格局” ,即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像涟漪一样的, 一圈一圈向外划定圈子,越向外越淡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不多,如此一来变化也就愈发的匮乏了。 当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已久,开始谋求发展时,一个人的力量不足,自然而然 地以差序格局为基础, 向外寻求他人的帮助, 这时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当然是最熟悉的人物家人。 于是,拥有血缘的人们集合在一起
5、,开始做“事业” 。因此中国乡土社会中所谓的“家” ,作为社会中 的基本社群,并不同于人类学上所谓的“家庭” ,即“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 ,而是以父系氏族为主 轴,夫妻关系为配轴的,不单单以生育为目的的“事业社群”小家族。 小家族既然是事业社群,就要注重稳固、绵续和效率。于是家族中出现了凌驾于私情之上的纪律 “家法” “族规” 、女子的“三从四德” 、普适的“三纲五常”等等。纪律排斥着私情,使得私情 不能成为维系家庭的基本因素。因此,乡土社会中的感情,尤其是夫妻感情,较之西方的奔放、热烈、 自由,更倾向于一种事业上的合作关系,而不求双方心理上的契洽。这也就不难理解乡土社会中有目 的的联姻和“
6、包办婚姻”存在的缘由了。 从维持稳定的角度看, 这种感情的淡漠是有必要的, 毕竟就像自然界中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一样, 人与人之间缺乏激烈的感情, 是有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的, 而稳定, 正是乡土社会所追求的第一要务。 缺乏了因不了解并试图相互了解而形成的激烈的感情, 人们自然会倾向于那种由熟悉产生的较为平淡 的感情;没有异性间心理上的契洽,人们自然会寄感情于同性。于是两性之间的感情交流愈发浅薄, 因此乡土社会之中, “男女有别”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情形的出现也能从“熟悉”的角度寻得答案。毕竟两性的生理、心理差异犹如鸿沟,比之时 间所形成的差异更加巨大(事实上时间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留下的印痕并
7、不十分明显,而人会经历不 同的年龄段却无法亲身经历男女两种性别) ,因此两性相互理解、做到彻底的熟悉几乎是不可能的, 也就难以诞生持久的、平实的感情。这样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乡土社会中会出现“兄弟如手足,妻子 如衣服” “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等等理论了。 乡土社会的起源就决定了其最本质的特征与追求稳定。 而因此发生的许多社会现象也促进着、 加固着它的稳定。经过千载绵延的积淀,这种稳定已经刻入了人们的骨髓,难以改变,以致当近代化 的大潮扑向中国的面门,令人们不得不做出改变时,思想文化的改变也是姗姗来迟且困难重重,时至 今日,仍有人离不开自己世代所居的土地,不愿改变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大部分
8、的人虽然离开了土 地,披上了“体面”的外套,却依然难以改变乡土社会中养成的本能。 比如说“差序格局”在现今社会中仍有体现,熟悉所产生的信任的力量依旧不可忽视。人们在选 择一个值得托付大事的人时,几乎不会脱离自己的亲友之列。人们其实很难从以自己为核心的圈子中 彻底地脱离出来,视众生如一,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必要。 然而, 乡土社会中适用的原则, 拿到现代社会, 反而会起反效果。 乡土社会中, 人们遵循 “礼治” , 其中“礼”是一种习惯,是人们相互熟识、知根知底情况下的约定俗成的信任和信用。然而,在现代 社会,人与人越来越陌生,曾经的那一套习俗已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强行使用,反而会引发诸 多问
9、题。这些问题,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逐渐显现了出来。 在我看来, 中国的现代化, 即由传统的乡土社会为主向现代社会为主转型的过程, 是略显急躁的。 迫于世界形势,中国大梦初醒便开始全速奔跑,没有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的平稳过渡,使许多乡土习俗 被直接搬到现代社会来,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无处不在的人情。人与人彻底的熟识产生的信任 被陌生冲垮了, “人情”却还在,人与人无法真正的完全信任,那么“人情”就成了形式、成了虚伪、 成了束缚人的枷锁。 土地,是中华文明植根的所在;乡土社会,更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了解乡土社会,才有机会彻底 了解现代社会,才能从本质上看清社会问题的根源,进而解决它。让我们以书为媒介
10、,走近乡土,看 看一切的起源。 看清我们的来路,找到我们的去路看清我们的来路,找到我们的去路 再读乡土中国再读乡土中国 2019 级高二年级 5 班臧宏宇 寒假的时候,我便已经读过一遍乡土中国,并写了一篇书评。如今, 再次翻开这本书时,仍觉收获颇丰,并且对这本书中提到的内容也有了一些 新的思考。 乡土中国这本书分析了中国乡村基层社会的几点基本特征。按照费 孝通先生的分析,由于种植业本身对土地依赖性强、缺少变化以及自给自足 程度高等特点, 我国乡村基层社会便出现了许多与现代工业化社会截然不同 的特征, 如流动性差、 社会关系呈现“差序格局”、 男女关系淡漠、 “礼法” 深入人心、年长者为尊等。我
11、们的社会特征、文化传统以及思维方式,正是 在“乡土”这一基础上,一步一步构建起来的。 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才能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更接近于本 质的理解。比如,为什么“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在 后来社会思想更加开放、 包容的唐宋时期形成的呢?费先生的解释很有说服 力: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变迁急速”;而在大一统成为常态后,我 国社会则整体趋稳, 主体学说完全可以用“注释”的方法来适应社会的微弱 变动。此外,在读这本书之前,尊崇墨家思想的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是儒家 思想而不是其他思想在百家争鸣时期过后得以被“独尊”。 费先生的一番话 使我感到醍醐灌顶: “孔子的道德系统
12、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他 不像耶稣或中国的墨翟,一放不能收。”的确,墨翟的思想确实容易使我们 中的一些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但在当时,他的学说,却未必适合在各家各户 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产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费先生的分析, 使我找到了对于这个问题,比所谓“维护统治”更令人信服的解释。儒家思 想,在现在看来可能确实存在诸多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弊端,但在当时,“独 尊儒术”,可能就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最优解。 了解我国基层社会的特征,对于我们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等, 也是很有帮助的。以我们中国人“尊老”的传统为例,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说 法,由于乡土社会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老一辈人
13、的经验往往都足 以供下一代人应付他们所遇到的困难、瓶颈,在这样的社会中,年轻人在遇 到自己没有能力解决的事情的时候,年长者的智慧便会发挥作用,因此,老 一辈人的“教化权力”也就得以形成,在社会继替的过程中,年长者自然而 然就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再比如,我们在接触西方文化之前,对于两性关 系的态度,始终是“男女授受不亲”。这当然也是有社会背景的。中国的 “家”, 在执行生育功能的同时, 亦有事业组织的功能。 做事业就要讲效率, 求效率就要讲纪律,纪律面前,“私情”便要退让三分。另外,按照作者的 说法,在追求稳定的乡土社会,浮士德式的两性关系,势必会对稳定造成冲 击,因而这种亲近也是不可取的。男女
14、间的界限,便使得我国传统的感情定 向偏于向同性方面发展。作者说“结义性的组织,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 死的亲密结合, 多少表示了感情方向走入同性关系的一层里的程度已经并 不很浅。”这话倒也不无道理。 对我国的旧社会有了较为充足的了解后,我们就也不难了解我们的社会 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 传统农业社会中, 人们自给自足, 不需依赖“团体”而生存, 在这样的社会中, 所有社交关系的中心就是个人, 整个社会由这样一张张以个人为中心的关系网构成,就呈现出了“差序格 局”, 或者, 不按作者的原话说, “圈子”格局。 当这些原本生活在“圈子” 里的人们走入现代化契约社会时, 发生的事情便也
15、不难想见有的人乱丢 垃圾、大声喧哗,无视公共秩序;有的人随意贪占公共财产,俗话叫“占公 家便宜”;还有的人只要办事,都要“找人”“走关系”。这样的事情,我 们见得还少吗?现在大家都讲“文化自信”,要传承、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与精神。但是,在我们逐步实现工业化、社会正在经历转型的大背景下,总 是揪着以前那一套不放,真的好吗?在我看来,和发扬传统文化比起来,更 重要的,是要形成一套真正能适应现代契约社会的价值观,并使之代替旧的 价值观、深入人心。 最后引用费孝通在这本书中说过的一句话: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 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现如今,我们国家 从经济、军事等方
16、面来讲确实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国,但一些旧时的观念,还 停留在我们的大脑里,决定着我们的思维与行为。我们之所以要了解乡土社 会,一方面,是要知道我们的过去,找到我们的根;另一方面,则是要以之 为镜,看看正在步入现代社会的我们还如何陷在土里,这样才能从泥泞中拔 出双腿,快步向着更美好的明天迈进。 探寻乡土文化,守护美丽中国 乡土中国读后感 张凇韬 最近读过费孝通先生所作的乡土中国一书,感触颇深。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国情、乡情、民情的学术性著作, 其内容的丰富、真实、尖锐引起了我强烈的思索。 乡土中国从社会学角度解析了乡土社会的特征,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国情民风,还可以让我们从 理性的高度理解国人种
17、种行为习惯和意识形态的成因。 著作诞生正值古老的中国逐渐卷入世界体系之时, 西方的现代化浪潮席卷了我们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世世代代 所遵循的传统习俗被打破,固守了千年的观念逐渐瓦解。费孝通先生在作品中深刻剖析了中国的社会与国情,提出 了差序格局、礼俗秩序等等概念。今天的中国,虽然与封建时代的乡土社会有差别,但我们仍面临着诸如人情关系 淡薄、故步自封的心态等问题。同时,在急速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也痛失了很多优秀的传统。 圈层效应圈层效应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 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
18、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 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多解扣子, 少敲锤子”的黄植忠, 身为“全国优秀法官”, 凭借多年的基层办案经验, 总结出“调解四法”, 化解了不少矛盾。如果说“案结事了”体现法官水平,那么实现“人和”则体现法官境界。 随着新冠病毒不断蔓延,欧洲国家也都深受其影响,但欧洲国家并没有因此团结一致,而是纷纷陷入“抢口 罩”“扣留物资”等乱局。这种不管其他国家的截留物资、只顾自我圈层利益的行为,有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全局意识。 黄植忠顺应“乡土中国”熟人社会的特点,尊重千百年来的风俗伦理,显示了执法对人情的尊重,也符合我们 对“政通人和”的价值追求。欧洲各国的
19、做法则从相反的方向揭示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圈层意识”对法制观念和全 局意识的冲击。 两个例子一中一外,体现出费先生对“圈层效应”这一话题的思考和推论。 乡愁文化乡愁文化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 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 是从小就看惯的。 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聚焦于中国古老隐秘的村落,把令人着迷的山乡奇景与浩瀚历史连为一体,进而展现 了古老村落的现状与文化传承,可是乡村正在逐渐消失,人们的乡愁也漂浮在虚无的路途上,无处安放。 江苏南京晶桥镇的芮家村村落
20、史馆,陈设着当地的民俗文化、村规民约、长寿之星、道德规范、莘莘学子及历 届村支书的资料图片。它是承载人文乡愁的一个缩影,既是历史留存的见证,也是帮助村民和游子留住乡情、记住 乡愁的依托。 纪录片的拍摄,村史馆的设立留存了一代代人的记忆、一代代人的习惯,留下前尘往事、今生今世的证据,才 能使每个人看到自己身上的祖先印记,产生文化认同,从而形成中国文脉。在费先生的文字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浓浓 的乡愁与乡土气。 文明礼治文明礼治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 则化为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外在的权利,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
21、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 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近几年,“霸座”现象接二连三成为社会热点。每当这样不遵守社会秩序的人出现,都会被大众职责。不重修 身克己的人,终将遭文明社会唾弃。 廉政文化动画片郑义门播出时便受到观众好评。它通过 12 个生动故事,体现“家风”和“规矩”的重要 性。片中展示了许多良好家风,激励世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良好家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前者让我们反思礼俗教育的缺失, 以及寄希望于人们内心“自动遵守规矩, 不必有外在的监督”的理想礼治秩 序的现实之痛。后者从正面表现优秀的传统家风对优良品性的教育功能,是从礼序延续文明的主动选择。两者一正 一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现象,均可以用费孝通的“礼治”和“规矩”来进行深度说理或主题升华。 “探寻中国文化,守护美丽中国”,这本乡土中国看似仅是薄薄一册,但却浓缩了中国千百年来的种种制 度与风情,是当之无愧的社会类文学之光!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