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沪科版数学学科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沪科版数学学科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 “10.1 相交线相交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对顶角的概念。 2、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感知并理解对顶角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索,培养学生尝试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渗透一些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对顶角的性质。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对顶角性质的探索。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畅所欲言畅所欲言 师:我们周围见到的许多图
2、形中,纵横交错的直线条都给我们相交直线与平行直线 的形象。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相交线。 师: 我们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了平行线, 本节课将要和同学们一起进一步研究相交线。 师板书:“10.1 相交线”。 师:为了能有效的进行学习,请大家分成学习小组,并准备好直尺或三角板、练习本。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通过教师 的引导,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二、学习探究学习探究 1、观察并讨论:、观察并讨论: (1)、请你画出两条相交直线,并标出字母,我们说直线 AB 与直线 CD 相交于点 O。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关注: 学
3、生能否从位置上对这些角进行分类,能否主动参与, 勇于探究。 2、探究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探究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的两条相交线构成的四个角, 根据图形进行 分类,然后描述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特征。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 邻补角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 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对顶角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 角叫做对顶角。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通过对图形中角的位置关系的探究, 经历从图形到文字再到符号的转化过程, 使学生加深对相对顶角概念的理
4、解。 通过对概念的归纳, 培养学生的总结概 括能力,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判断下列各图中1 与2 是否为对顶角,并说明理由。 (1)(2)(3)(4) 3、探究对顶角的性质。、探究对顶角的性质。 (1)、量一量、量一量 师:量一量各对对顶角的度数,它们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生 1:1=3=;2=4=。 生 2:我发现它们的度数相等。 (2)、猜一猜、猜一猜 师:猜一猜,说出你的结论。 生:对顶角相等。 2 2 OO A A B B C C DD )( 1 1 3 3 (3)、两两相配共组成几对角? 生: 1 与2, 1 与3, 1 与4. (4)、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存在怎样的 数量关系
5、? 生:1 与2 相邻,1 与3 相对. 4 4 (2)、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 生:有四个,1,2,3,4。 1 2 1 2 121 2 (3)、证一证、证一证 师:请证明你刚才得出的结论。 生:1+2=180 3+2=180 所以1=3。(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并进行讨论。 ) (4)(4)、说一说说一说 师生共同总结:对顶角相等。 (师板书。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度数的测量,使学生认识到对顶角的性质,使学生从对对顶角的感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 1:如图,直线 a、b 相交,若1=40,求 2、3、 4 的度数。 变式 1: 若2 是1 的 3 倍,求3
6、的度数。 变式 2: 若2-1=40,求3 的度数。 三、学习评价学习评价 1、一个角的对顶角有()个,邻补角最多有()个,而补角则可以 有()个。 2、如图,直线 AB、CD 交 EF 于点 G、H, 2=3,1=70 度。求4 的度数。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尝试,一是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二是让学生养成说理的习 惯,做到步步有据。 四、四、学习反思学习反思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对顶角的概念。 2、对顶角的性质。 ) ( 1 3 4 2 ) ( A C D E G H 1 2 3 4 B F 师:你能告诉你的同学你的收获吗?你能给你的同学提出一些学习的建议吗? 生:畅所欲言,与同学相互交流收获,取长补短。 五、五、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1、必做题: 习题 10.1 第 1 题;选做题: 习题 10.1 第 2 题。 2、在生活中去寻找相交线的实例,寻找对顶角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 六、六、结束语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的努力学习激发了老师的灵感, 我写了一段话送给你们, 同时也送给我 自己。 我们相遇的现在就像是相交线的交点,希望我们从相同的起点,勇往直前,无限延 伸,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