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密绝密启用前启用前 试卷类型:试卷类型:B B 2021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语 文文 本试卷共本试卷共 1010 页,页,2323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150150 分。考试用时分。考试用时 150150 分钟。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2B 铅笔将铅笔将 试卷类型(试卷类型(B 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
2、上角“条形码粘贴处条形码粘贴处”。 2 2. 作答选择题时作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用 2B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洗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洗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应位置上;如
3、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 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
4、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 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 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 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 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 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 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
5、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 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 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 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 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 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
6、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 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 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 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 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 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 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
7、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 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 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 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 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 材料二: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 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
8、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 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 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 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 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 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 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
9、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 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能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 诗。徐凝观钓台画图 :“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 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四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 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 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 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 1. 下列材料相关内
10、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 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 的一面。 C. 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 物穿衣与否。 D. 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 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
11、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 “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 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A. 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 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4. 请简要分
12、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 B2. C3. D 4. 材料一以莱辛的著作引出观点“诗画不同质”,再详细论述了莱辛得出观点的过程,即对史诗和雕像中 对拉奥孔被蛇缠绞表现的三点不同,来增强结论的说服力。接着以作者自己对观点的理解来阐述诗画在时 间和空间领域各有所长的观点,并针对诗画是否绝对不能描写其擅长领域以外的疑问进行了解答:化静为 动,化动为静即可。通篇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式,通俗易懂。 材料二作者以莱辛的观点引出中国古人的观点,又进一步论述莱辛的观点更为深刻
13、,重点论述绘画能表现 的时间是“最小限度”“一刹那内”,并再次引用中国古代的故事、诗歌来论证该观点,中西艺术观点彼 此比较,突出画作不能表现时间“后继”的特点。 5. 因为“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所以绘画时,只能画出一瞬间的动作,手挥五弦这一瞬间 动作是能够在画面呈现出来的;但“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故而尽管画家可 以画出人物遥望鸿雁高飞的情景,却无法表现其“送归鸿”的意境,目光绵延,须一直送“归鸿”至消失 于视野之中,画面无法表现该连续动作,所以说“目送归鸿难”。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 B.从第四段
14、“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 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 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 挛曲的丑状”中可见,雕塑拉奥孔没有呈现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错误,根据原文“用语言来叙述 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可见, 只是用语言来描述一件事情更容易,并不是说绘画来描述事情比不上诗歌生动明白。
15、B.“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过于绝对、武断,根据材料一“图画叙述动作 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见,画作也可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 D.“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错误,根据材料一“图画叙述动作时, 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 绵延”可见,绘画也可以叙述动作,抓住一个关键画面表现动作全过程;诗歌也可以描绘静物,只是要化 静为动,如王维的诗歌,大多是以动衬静,故而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非没有道理。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
16、论证关系的能力。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意思是:诗歌要空灵,才是好诗,可以入画的 诗还是眼中有“金屑”,即诗歌如果能入画,那就还有障眼之物,不算空灵的好诗。本句主要强调的是诗 歌要有空灵的意境,而画则要有形,二者虽不同质,但莱辛的观点是“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 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是从空间与时间来划分的,此选项不能支持莱 辛的观点。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意思是:文章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文章,两种 艺术形式不同而志趣一致。这是诗画同质。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
17、的艺术意境”,认为诗画能圆满结合, 显然是认为诗画同质。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这句描写中前一句 写图画摄取的连贯动作的某一画面,而后句写诗歌可以描绘出人被爱神之箭射中的后续过程,能支持莱辛 的观点。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先以莱辛的著作拉奥孔来引出论点“诗画并不同质”,接着概述史诗内容和莱辛对比史诗中对 拉奥孔被蛇缠绞的描写与雕像中的三点不同来得出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 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动作是诗
18、 的特殊题材”。接着是作者阐述自己对莱辛观点的理解,“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 动作”,并各自举例论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紧跟着针对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 写静物么”进行了解答,即“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采用引 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式,通俗易懂。 材料二的作者是把莱辛的观点与中国古人的观点进行对比,首先提出“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 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接着引用中国古人对于绘画和诗歌的议论来证 明该观点,指出中国古人划分“丹青”和“雅颂”的界限是一善于状物一善于记事。接着分析莱辛的议论 更
19、加深刻,他“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 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而该观点在中 国古代中也有例子可循,举例沈括质疑王维可以通过图画看出乐曲处于那个节拍,提出“凡画乐,止能画 一声”的观点,又由此联想到唐诗“欲作三声出树难”的理解,通过这些例子,证明“菜辛所谓绘画只表 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的观点。把中西方艺术观点进行横向对比,突出画作不能表现时 间上的“后续”的特点。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两句,通过诗歌文字可
20、以让人想象到诗人目送鸿雁飞去,双手拂动琴弦的画面。 而呈现在画面上,由于“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 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所以画“手挥五弦易”,因为琴不移动, 手指也可以抓住某一刹那的动态进行描绘;而“目送归鸿”则是一个连续性的动作,画家只能画出诗人遥 望高飞的鸿雁的姿态,却无法画出“目送归鸿”的连续画面,故说画“目送归鸿难”,符合材料一“画只 宜于描写静物”“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和 材料二“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
21、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门阵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 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 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 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
22、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 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
23、,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 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 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
24、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 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
25、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 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 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 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
26、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 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 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 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 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 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
27、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 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 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 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 年秋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 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 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
28、均确有其人。 D. 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战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 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 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 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 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 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 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
29、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 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8.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9.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B7. C 8. (1)反复手法,在形式上可以抓住村民的注意力,引导听众的思绪,让听众跟着讲述者的节奏走,比如: “干咳了一声”“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2)反复手法,在内容上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麻子盯住了一家的 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向左看:石头门。”
30、“向右看:石头门。”“石 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表现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特点,也使情节紧张跌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9. (1)一是指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门,即文中的“木头门”,如“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 烧光了”,木头门挡不住日本侵略者。 (2)二是指石头门,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大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是指众志成城把侵略者 挡在国门外。 (3)三是代指没有门,“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是老百姓对和平社会、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望。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在后文未见照应。 C.
31、 “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错。这些人物只是王木匠在讲故事时使用的称呼,是他自己 编的,从文中看不出“确有其人”。 D. “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文中只是说“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 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可见他是因为战乱才不能做。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驴叫声并非与故事毫不相干,“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驴叫表现了百姓对鬼子抢掠的憎恶,也渲染 了故事的紧张气氛。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写作手法的能力。 首先要在文中画出使用反复手法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
32、体会其作用。 第一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第二处,“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 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第三处,“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因为反复手法是王木匠讲故事过程中出现,分析效果时可从王木匠讲和听众听的角度,以及对表现人物的 角度进行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此题考查小说中“门”的含义,需要梳理文本,由浅入深地思考。 首先在文中找出写门的几处地方:“石门阵摆退鬼子兵”“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
33、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 石头门”“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守住了大门, 不用关二门。 对, 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 我们就夜不闭户”“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 接着进行分类梳理,文中的“门”有三类:木门、石头门、没有门夜不闭户。 最后再结合小说的主旨,分别写出这三类门的作用或深层意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 ,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
34、下故皇再从三从弟 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 宗室 ,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 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 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 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 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 政道。对曰
35、:“隋主好自专庶务 ,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 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 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 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 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 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
36、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 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 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 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
37、臣/遍 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 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 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 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 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 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
38、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 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 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 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 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 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14.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 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
39、0. B11. D12. B 13. (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 (2)君主讨厌听人揭短, 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 14.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 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 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
40、排除 A、D; “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 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 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 C。 整句话的翻译为: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 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 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
41、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 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 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 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
42、品, 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 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 君臣互动。 参考译文: 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 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 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 “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 劳力仆役,
43、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 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 ,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 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 “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 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 ” 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 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
44、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 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 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 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 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 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 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
45、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 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 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 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 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 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
46、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 ,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 经的集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 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 诗
47、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6.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16. 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 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 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 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 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第三句
48、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 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 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 “惠远东林住得无?”和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 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 1
49、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庄子逍遥游中说,到郊野去的人,只带一日之粮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 则需要“_”;而去往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须“_”。 (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 “_,_”,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 (3)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 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 【答案】(1). 宿舂粮 (2). 三月聚粮 (3). 窥镜而自视 (4). 又弗如远甚 (5). 城阙辅三秦 (6). 风烟望五津
50、【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舂、聚、窥、弗、阙、辅、津。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111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 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 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 党员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