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ZIP , 页数:0 ,大小:418.60KB ,
文档编号:1610906      下载积分:5.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1610906.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TECH)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新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教学设计(全册打包).zip)为本站会员(TECH)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新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教学设计(全册打包).zip

1、1 走进科学 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本课是一年级第一次科学课,学生通过网络等手段对科学的认识是 片面的,本节课引领学生走近科学。 教学目标:能说出科学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能提出科学感兴趣的话题。 能对吹纸片的结果进行假设。 能如实描述观察的现象,与他人分享交流。 教学重难点:对纸片结构进行假设,并验证结论。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科学的第一课,那么谈到科学我们会想到什么?下 面我们看一下第一幅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第二幅图雨是怎样形成的?那看了这幅图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第三幅图气球为什么会飘到空中?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

2、 教师:第四幅图火车怎样跑得快,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教师的情况提问,比如你们看到教室里的花,你想知道什么?看到我们 用的多媒体你想知道什么?看看我们的周围你想知道什 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 些事情想知道?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当我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科学课学习就开始了。 (进入第二部分) 教师:我们的科学学习开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回答这些科学问题呢?同学们 看看小朋友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朋友在吹纸条,在我们科学上把这种寻求问题的方法叫作科学探究。 我们做科学探究的开始就是要假设,假设的意思是猜猜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下 面我们来猜一猜,向两片纸中间吹气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

3、猜想 教师:我们的猜想不一定正确,下面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分组:同桌为一组,一人实验,一人记录。 实验步骤:撕两条细长的纸条,分别捏在两个手中,垂直放下。先观察静止时 纸片的状态,然后向两纸片中间吹气,观察纸片变化。变换角色,重复试验 2- 3 次。 注意:旁边同学最好不要走动。不要在有风的地方实验。纸片不要太厚,要细 长。 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指导学生讲述实验过程与结论。 让学生说说通过这个实验有什么感受?猜想不一定正确,需要实验验证。 (进入第三部分) 教师:我们学习科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下 面我们来折纸飞机,放飞我们的科学梦想吧! 活动:折纸飞机(教师教学

4、生折多种多样的纸飞机) 注意:讲解不要太快。也可以放视频学生一起学习。 总结: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科学课,我们可以探究宇宙的奥秘,研究各种动植 物,可以亲自动手实践,可以实验探究探索奥秘。你一定会爱上科学! 板书 走近科学 1、科学的开始:发现提出问题。 2、科学探究:向两纸片间吹气。 3、科学操作:折纸飞机 2 我的感官 教学设计 【课题】:我的感官 【课型】:新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橘子”和“盒子里有什么”等活动,让学生学习运 用感官器官来认识自己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感官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掌握感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 2、科学探究目标:能对感官

5、有哪些和它们的作用进行探究。 3、科学态度目标:学会合作分享,培养探究兴趣,追求创新,实事求是。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关爱生命,从小做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学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 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与学生分组探究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 1:小猫、小鸟录音;白醋、水;乒乓球、玻璃球。 活动 2:橘子 活动 3:盒子、毛绒玩具、铃铛、闹钟、黄瓜、柠檬 【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6、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谜语:两间房子一样宽,大门常开也 常关,房里可容千万人,难容沙粒在 里边。 引出课题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谜语指的是我 们身上哪个器官么? (二)情境 与问题 1.我们的感官都有哪些? 2.它们能帮助我们做些什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三)探究 活动 活动 1、蒙 眼辩物体 学生戴眼罩分辨三组物体 第一组:小鸟和小猫音频 第二组:水和醋 第三组:乒乓球和玻璃球 用哪些器官可以辨别这些物体? 学生由此可知我们可以通过眼耳鼻舌 皮肤来感知物体。 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感 官有眼耳鼻舌皮肤等。 活动 2:观 察橘子 同桌进行。用感觉器官观察橘子,你 们感

7、觉到了什么?观察过程中,感觉 器官帮助你做了什么? 掌握观察的方法 活动 3:盒 子里面有什 么 在一个箱子里放毛绒玩具、铃铛、闹 钟、黄瓜、柠檬等物品,让学生猜出 拿到的是什么。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哪些感官帮了你? 通过游戏的方法,巩固 感官的作用。 应用与拓展关爱生命从自身做起。如何正确使用 感觉器官? 生命教育 板书设计第 2 课 我的感官 眼、耳、鼻、舌、皮肤 3 放大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 2、能正确使用放大镜并描述观察结果。 3、能对放大镜产生浓烈的兴趣,了解工具是我们学校科 学的好帮手。 重点难点:重点,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途。 难点,能

8、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途 教学准备:放大镜、带盖的瓶子、装水的烧杯、带有花纹的布条、树 叶小花、 布条、报纸、小字的书、指纹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会了如何使用自己的感官来研究科学。提出问题:今天 老师穿的裙子漂亮吗? 学生议论。 顺势提出老师裙子上有好多漂亮的花纹,大家看的清吗?(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的习惯) 看不清楚怎么办? 引出今天授课的内容:放大镜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小花图片。 自己找到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进行总结。(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找孩子上台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教师进行总结: 1、固定书本,移动放大镜,找到最清晰的像。

9、2、固定放大镜,移动书本,找到最清晰的像。 讲故事:野外生存,冰块取火。 提出注意问题: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以免灼伤眼睛。 2、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布条、报纸、小字的书。 学生间进行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 3、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指纹 观察指纹,画出自己指纹 4、自制放大镜 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放大镜,让学生尝试制作。 4 身边的植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 兴趣和热情。 2.想了解

10、与植物有关的事情。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顔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重点难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提问:你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吗?(370000 种),这么多植物你认识多少? 我国明代的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就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 给植物进行了分类。真了不起! 那这节课我们从周围开始,也来仔细的观察、 研究一下我们身边的植物,好吗?(板书:身边的植物) 二、认识周围的植物 (一)师:我们周的围有哪些植物,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什么样的即是指植物的特征,如果直接说特征,学生可能不明

11、白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老师也带来几种常见的植物,你能对号入座吗? (二)、师:看来孩子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这些植物给你们的感受是什 么?想知道植物的某些特点,应该怎样观察呢?(小组讨论) 交流观察方法:1.用眼睛看一看植物的颜色、形状 2.鼻子闻一闻植物的味道。 3.手摸一摸植物的表面。4.舌头尝一尝可以吃的植物。 引导归纳观察植物要用到多种感官,如手眼鼻。 (三)师: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同学们带来的这些植 物好吗?观察前老师有小小的要求;1、小组认真观察植物的特征(用多种感官 观察植物,可以对植物的枝叶花果实的情况,或各部分的颜色,形状,大小有 无毛刺

12、等方面描述),记录员及时记录。2、不同的植物要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 不要破坏他们,还要防止被植物扎伤。(教师参与小组活动,适时点拨) (四)交流汇报: 我们发现仙人掌。 我们发现多肉植物。我们发现水竹。 小结:观察时我们要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认识植物,不同的植物可以选择不同的 观察方法。描述时可以从植物的枝、叶、花、果实的情况或者植物的颜色、气 味、外形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描述。 (五)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研究了许多植物的特点,对于这些植物你还想知 道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如:没有水植物能生长吗? 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绿色的?仙人掌为什么这样多肉多刺?它为什么不长叶 子?一棵植物的根究竟有

13、多长? 师:你想怎样解决?(引导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观察实验,或者课后查阅有关资料, 或者像果农请教) 三、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师:同学们的真是合格的小科学家,伟大的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曾给植物进 行了分类,在科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你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把这些植物 分类吗?把你们的方法记录下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明分类依据,记录员及时记录分类方法, 2.小组汇报交流分类方法。 3.汇报,教师记录。 4.引导学生总结::我们可以根据是否植物体的特点分木本和草本,可以根据植 物的价值分分为粮食作物和非粮食作物;还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来分分为 陆生和水生。 师:你一定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14、,请说一说小组内交流一下。(如根据植物的 大小分,根据植物的形状分,根据花的颜色分,根据能吃和不能吃分,根据茎 的粗细分等) 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法,合理的分类可以给我们的生活 带来方便。 植物的种类繁多,但只要掌握了分类方法,就可以更好的区分认识它们了! 四、认识有趣的植物 1.师:孩子们,看来植物界还藏着很多奥秘等着你去发现呢! 师:王老师今天就给孩子们带来两种有趣的植物,想认识他们吗?(师介绍) 你们的科学书的 12 页,也介绍了几种有趣的植物,想认识他们吗?翻开书去看 一看吧(介绍捕蝇草,霸王花,纺锤树,含羞草) 2 师:了解了这些有趣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那据你了解

15、植物到底有哪些用途呢? (生自由说师生总结)看来植物的用途可真多,让我们保护植物,从身边做起 吧!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认识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说出周围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 、能在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能利用多种感官和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 、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怀结论,并和同学讨论与交流。 、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能对常见花草树木的外部形态及用途表现出探究兴趣。 、能实事求是、客观地描述对常见植物的观察和发现。 、交流过和中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对常见植物的理解,具有很好的全作意识。

16、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的时候,一定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繁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放大镜 松枝、牵牛花等植物 教学重点 运用学的感官知识,了解植物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出各种植物的不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材图片,让学生说说是否认识这些植物,然后直接引入 问题: 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 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观察植物的颜色和形状 明确目的:植物的特点很多,我们先来观察植物的叶子、花的颜色和形状。 小组活动:学生观察,并将植物特点记录在活动手册第七页,不 会写的可以画 下来贴照片。 提示:观察过程

17、中要保持桌面卫生,爱护身边的环境。 集体交流:把观察的植物的特点如实进行描述。 活动:闻气味 辨植物: 学生代表蒙上眼睛,只能用鼻子闻,有能用手拿,其他同学不能提示。 让学生发现: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气味。 三、应用与拓展: 比较观察活动,根据当地植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从高矮、粗细、软硬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可以从植物的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认识它们的特点, 学会了从多方面比较植物的不同。 板书设计 、认识植物 植物的特点 植物的不同 颜色、形状、气味 高矮、粗细、软硬 课后反思 、可以让学生各自从家里带植物来观察,材料的多样性可以增

18、加课堂的信息 量,丰富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交流的时候要鼓励学生注意倾听。 6 观察蒲公英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植物”是生命科学领域的起始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 道植物无处不在,让学生学会关爱植物、关注每一个生命体,激发学生探究植 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整 体性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本课是“植物”单元的最后一课,与上一课是一般到特殊的关系。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运用感官、借助观察 工具,以蒲公英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蒲公英”这个探究活动,让学生更深 层次地探究具体植物的特征。 学生分析:蒲公英美丽漂亮,是儿童

19、所喜爱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植 物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材料。 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对植物有了一些认识,但不够完整,不够全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能简单描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 科学探究: 1、能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观察蒲公英的特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认真观察蒲公英,且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实事求是、客观描述对蒲公英的观察和发现。 3、交流过程中愿意倾听他人的见解,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

20、、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的时候,一定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繁盛。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运用感官和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全面地观察蒲公 英的特征,并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教学策略: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分小组观察,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培养学生 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好不好? 出示谜语:小伞兵,随风飞,落土地,扎根基。 学生猜出谜底“蒲公英”。 师:那么蒲公英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 本节课的学习。】 二探究与发现 1、教师出示一株蒲公英实物,与学生一起讨论:我们要

21、做哪些准备?如何观察? 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并总结:准备好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和笔;观察要细 致,边观察边记录;不要损害植物。 3、分小组观察。每个小组发一株蒲公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教师引导学生主要从花、叶、种子等方面进行观察。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 蒲公 英的特点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8 页的表格中。 4、画一画:指导学生画一株蒲公英。教师先示范,然后学生画。 5、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蒲公英的外部特征,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补 充。 结论:蒲公英的花是黄色的;叶子是绿色的,叶子的边缘像锯齿一样;种子像 白色的绒球;它一般生长在草地上、田野里。 【设计意图:分小组观察

2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 动中来,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三应用与拓展 1、课件出示“蒲公英、凤仙花、狗尾草、菊花、向日葵的花、叶或种子”的图 片,学生判断图中的花、叶、种子是哪一种植物的。 2、观察课本第 14 页“应用与拓展”中的四种植物:凤仙花、菊花、狗尾草、 向日葵,说一说它们各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比较这四种植物的不同特征。(画的 颜色,叶的形状,茎的粗细、直立或弯垂等等) 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对多种植物的观察和比较,让学生了解了更多植物的形态特 征,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

23、我们观察了蒲公英,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生活离不 开植物,植物把我们的世界装扮得更美丽,使我们心情愉悦。所 以我们要爱护 植物,保护植物。 板书设计: 观察蒲公英 (画一株蒲公英并涂色) 教学反思: 观察蒲公英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蒲公英是再熟悉 不过的一种植物了,校园里、田野里,随处可见。 上课伊始的“猜谜语”游戏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 学生运用感官和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全面地观察蒲公英的特征,并用语言描 述观察的结果。为此,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们分小组观察,

24、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全班交流这一环节, 孩子们能够积极踊跃地发言,表现欲非常强。 由于学生刚升入一年级,组织起来有点吃力,需要老师给他们分好工,并多次 重复活动中的注意事项。总的来说,大多数孩子顺利地完成了活动任务。 10 动物的感官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了解动物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4.在认识和利用动物资源的时候,一定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资源,让动物与人类 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通过感官感知周围环境 教学难点 如实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一、情

25、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我们生活动有许多的动物梦够帮助我们人类解决一些困难,你们都知道有 那些吗? 生:帮助警察叔叔找坏人的警犬,帮助盲人的导盲犬,救人的搜救犬,信鸽帮 人传递信件。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接下来请大家看一段视频,看时思考一个问题“导盲 犬是通过什么帮助盲人回家的呢”? 生:靠眼睛看路,靠鼻子问气味。 师:眼睛可以帮助人类感知环境,盲人的眼睛有了毛病,可以借助导盲犬来减少失 明造成的不便和困难. 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课,知道了我们人具有感官,动物们同样 也具有感官,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动物是怎么感知周围环境的。(板书:动物的感 官) 二、讲授新知

26、 (出示课件图片,并提问学生图片中的动物在干什么) 生:在看东西,在用鼻子闻气味,再用舌头舔东西(品尝味道),用耳朵听声 音。 (板书:眼睛、鼻子、舌头、耳朵)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可以知道,小狗通过眼、鼻、舌、耳这 4 个感官去感 知? 生:环境 师:那其它动物如何感知环境的呢? (出示课件图片,让学生回答猪和老鹰通过哪个感官感知什么) 师:除了老师刚才讲的两种动物,你们还知道那些动物是如何感知环境的? (分组讨论) 生:蛇通过舌头感知猎物 师:同学们打开活动手册第 13 页(做练习题,做完找几个同学说说他们的答案, 并进行点评) 三、应用拓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可以用眼睛感

27、知环 境,那不同的动物眼睛 的位置一样吗? 生:一样,不一样。 (找几个学生举几个例子) (出示课件例子让学生观察,然后说说眼睛都在哪个位置,头的前方还是两侧, 为什么会长在这里?学生能回答上来更好,答不出来也不强求) 师: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身体结构不同等原因,不同冬菇我的眼睛的位置也不 同。 四、总结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不错从中学到了有关动物的一些小知识,明白了动物 们利用感官去感知周围环境,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再课后多观察,多思考, 加深对动物的了解。 板书 动物的感官 导盲犬 眼睛 鼻子 舌头 耳朵 看东西 闻气味 尝味道 听声音 眼睛的位置 长在前方 长在两侧 课后反思 本课的学习内容

28、的设计思路也是先从自己熟悉的感官 入手,再认识感官的功能, 最后拓展到对动物感官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个环节实际上是包含四个小活动:就是分别用眼 睛、耳朵、舌头、 皮肤、鼻子来观察,知道动物也是依靠感觉器官来感知周围信息的。这个就丰 富了学生对人和动物感官的这种感性认识。为能够动用各种感官全面地观察事 物描述其特征做了一点点准备。 7 身边的动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动物名称。 2、能在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重点: 1、能在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需要指定的计划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

29、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教材选取的是一个生活场景:一个小朋友在家门口像另外一个小朋友介绍: “我家的鸡、狗等都是动物”教材在此说明了什么是动物。然后通过小鼠标的 引导语“校园里还有哪些小动物,去找一找”自然而然的进入下一个探究环节。 从学生家里的生活场景引入,学生感觉亲切又熟悉,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尤 加利到校园,思考校园又会有哪些小动物,极易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探究与发现 在“动物大搜索”里展示了两幅图。 第一幅图:展示的是学生在校园里寻找和观察动物的活动场景。画面中以学生 的活动和语言的形式做了提示,如:“大树周围有什么动物?”“树上有什么 动物?”交代了活动的地点、内容、形

30、式和方法。 “小声点,别吓着蚂蚁!”提示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做到:爱护小动物,不惊扰、 不伤害它们。“用放大镜看看这只小虫子吧!”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感官和借助 工具观察小动物,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 第二幅图:展示的是观察结束后“表达交流”环节。教材利用小鼠标的话: “说一说我们都观察到了哪些动物?”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教材通过学术交流 情境图和语言图框,说明了交流的形式、内容和方法。 最后小鼠标出示提示“请爱护动物!,在认识动物、利用动物资源的时候,一 定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资源的繁盛,让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 三、扩展应用 “本环节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哪些联系。”教材依次出示的

31、是“导盲犬” “蜜蜂采集”“春蚕吐丝”三幅图片,这些图片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孩 子从多方面回忆并归纳动物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好处,从而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 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8 认识动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说出动物都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科学探究 、能利用感官观察动物的特征。 、能简单归纳出动物的某些特征。 、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怀结论,并和同学讨论与交流。 、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能对观察动物表现出浓厚兴趣。 、能实事求是、客观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 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

32、境 在认识植物、利用动物的时候,一定要爱护植动物,保护植物资源,让动物与 人类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放大镜 小鱼、蜗牛 教学重点 运用学的感官知识,了解动物的特征,并能归纳动物的某些特征。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材图片,让学生说说是否认识这些动物,然后直接引入 问题: 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呢? 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与发现: 、课前观察。观察一两种小动物,它们吃什么?怎么运动?怎样呼吸?记录 他们的特点。 、活动:课堂观察 获取信息:观看视频,整理课前观察。 分析信息:汇报看视频的结果,交流课前观察的情况。 得出结论:每一种动物

33、都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由此可以得出动物的 共同特征是: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交流评价: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活动:观察实物 要求:一要爱护小动物。二要保持安静,不要打扰小动物的正常活动。 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到手册的第页。 三、应用与拓展: 比较观察活动,根据当地植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从高矮、粗细、软硬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动物都需要食物。它们吃的食物一样吗?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渗透动物的食性。 板书设计 、认识动物 动物的共同特性 需要食物、能

34、运动、会呼吸。 课后反思 、可以让学生各自从家里带动物来观察,材料的多样性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 量,丰富学生对动物的认识。 、学生的观察侧重于表象,不善于归纳发现。 、交流的时候要鼓励学生注意倾听。 观察金鱼教学设计 【背景和教材分析】 本课应该是在学生学习了观察陆生动物之后进行教学的,但由于时间原因。本 课将以鱼为对象,开展对动物个体的观察活动。鱼类分布广泛,易得、易养, 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它的身体形态与蜗牛等陆生动物有较大的区别,具有 明显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特征,有鳍、有鳃等,这不仅是动物分类的重要依 据,还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指向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观察并

35、描述鱼的外形特点、鱼的运动和鱼的呼吸三大 板块。通过引入“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 特点进行探究,然后通过观察发现鱼的运动主要是靠鱼鳍来完成的,接着思考 鱼嘴不停地一张一合鱼鳃一开一闭,到底是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鱼是怎样 呼吸的,最后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白鱼因为生活在水里所以用鳍运动、用鳃呼 吸、身上还长有鳞片等特征,从而归纳出动物身体的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是有 关系的。 【学情分析】 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也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情 景引入,引导他们观察,并能科学地描述鱼身体的主要结构特征。对“鱼是怎 样运动、怎样呼吸的”这些问题,一年级学生的认

36、识比较笼统,一般会回答尾 巴、身体、嘴巴等答案。如何通过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证据,对于一年级 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时教师 可以采用观察实物、播放微视频等方法,将原本看 不见的“游泳”“呼吸”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另外,本课还会激发学生根 据生活经验自发将鱼的运动和呼吸与人进行比较:人用脚走路,鱼用鳍游泳; 人在陆地上呼吸,鱼在水里呼吸;鱼呼吸时鳃在动等等,有效促进学生对鱼的 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鱼有鳞片、鳍、鳃等身体特征。 2.知道鱼生活在水中,它的身体适应水生环境。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 2.观察鱼,描述鱼的身体特征。 3.了

37、解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4.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2.能够认真观察鱼的形态和运动,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难点: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橡皮等。 教师:教学课件、鱼图片、鱼、鱼缸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新课 问题导入: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小动物?课件播放美丽的鱼的视频,给

38、予学生 视觉冲击。 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动物啊?你们喜欢它们吗?鱼生活在哪里啊? 生:鱼,喜欢,水里。 接着课件分别出示鱼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里的图片,边出示边讲解:无 论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中都生活着鱼。鱼的生活最离不开什么呀? 生:水。 教师: 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里呢?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 观察鱼在水中是怎样生活的。(板书:观察鱼) 二、探索观察鱼的特点 (一)观察与画鱼 (1)观察鱼 教师:让你观察鱼,你会怎么看?谁来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科学的观察鱼的方法和顺序:首先看一看鱼的整体形状,再 观察鱼的某一部位(整体到局部)。按照从头部到尾部,再从上部到

39、下部的顺 序进行观察。观察过程,保持安静。如果观察的过程中鱼游动了(从静态到动态) 或者观察不清楚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观察可以从正面看看、侧面看看和上 面看看鱼的身体是怎样的。 学生跟读科学的观察鱼的方法和顺序。 教师:你们想不想观察鱼啊? 生:想。 教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鱼,小组长领鱼做好后。准备好了吗?那就开启我 们的探索之旅吧! 教师:按照科学的方法和顺序仔细观察鱼,看一看鱼的身体都有什么啊?一边 观察一边用嘴巴小声的和同学说一说。开始吧! 教师:时间到,谁来按照老师说的科学的观察顺序(按照从头部到尾部,再从 上部到下部的顺序进行观察)。说一说你观察到的鱼的身体都有什么啊? 学生汇报

40、。 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追问。 如:学生说是嘴巴,教师追问:嘴巴在干嘛呢,是什么形状的? 生:一张一合,张开时是圆圆的,合住时是弯弯的。 教师:眼睛是什么样的?有几只啊?鱼能够眨眼睛吗?为什么? 生:圆圆的;两只;不能,学生可能会说因为鱼没有睫毛、没有眼皮等。此时 给出学生科学术语:鱼没有眼睑。 如果学生观察不到鼻子,此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头部,还能看到什么?两个孔, 引出鼻子。鼻子有两个鼻孔。如果学生看到鼻子,追问学生是什么形状的,引 出两个鼻孔。 部分学生会观察说出鳃,此时教师引导问鳃在干什么呢? 生:一张一合。 生:鱼的身体上有很多鳍。追问:分别长在什么地方?鱼有几个鳍?(引导学 生细致

41、观察) 教师介绍:鱼长有胸鳍、背鳍、腹鳍、臀鳍和尾鳍。 接着带领学生数出鱼鳍 的数量(7)个。 生:鱼的身上有鳞片,鳞片呈半圆形,有光泽等。 (2)拼鱼 教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鱼,接下来我们用拼图的方式来拼一拼你们观察的鱼的 身体。谁能选择合适的形状来拼一拼鱼的躯干呢? 给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梭形供学生选择。接着要求学生按从 头部到尾部的顺序进行拼鱼。教师指导:拼出头部、鳃、鳍、鱼鳞等部位。 (3)画鱼 教师:你能按照观察鱼和拼鱼的方法,把你们观察到的鱼画到活动手册上吗? 学生:能。 开始动笔画。(教师提醒老师还没有要求你们动笔画呢,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教师要求: 1.边观察边画

42、,真实记录鱼的每一部位。 2.先画出鱼的身躯干,再按照从头部到尾部的顺序画出观察到的鱼的嘴巴、眼 睛、鼻子、鳃、鳍等,最后画鱼鳞。 开始画鱼吧!教师巡视指导。 鱼画好后,教师选取两幅作品,要求学生停下手中的笔,坐端正,认真听老师 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4)刚才我们看了鱼的外表,那鱼的里面都有什么啊? 学生:鱼肉,鱼刺,鱼骨等。 出示鲫鱼骨骼图片,规范学生用语:鲫鱼骨骼。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说出:支持躯体,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课件出示鱼化石的图片。 教师:经过漫长的岁月,鱼的骨骼变成了化石,可见鱼的骨骼是多么坚硬啊! (二)观察鱼是怎样运动的。 教师: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是靠什么运动的? 生

43、:脚,腿,胳膊等。 教师:鱼没有腿,在水中是靠什么运动的?请你仔细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告 诉同组同学。 教师提示:如果在观察时,鱼比较安静,小组长可以轻轻地敲一敲鱼缸,让鱼 动起来,再观察鱼的哪些部位再动。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如果学生不知从何处入手观察鱼的运动,此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你可以观察 鱼在运动过程中哪些部位在动啊?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鱼的嘴巴,鳃盖,鳍,身 体,尾部等在动。 教师:那是不是鱼靠这些部位进行运动呢?你再观察一下,鱼不游动的时候, 哪些部位还再动? 学生:嘴巴和鳃盖。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呀? 生:鱼不靠嘴巴和鳃盖进行运动。 鱼靠鳍运动。 教师:嘴巴和鳃盖在动,它们在干

44、什么呢?下一个问题咱们再探讨。 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鱼鳍是怎样运动的?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用手模仿胸鳍、腹鳍、背鳍、尾鳍的运动。 总结:鱼是靠身体各部位的鳍配合身体完成运动的。 (三) 观察鱼的呼吸 教师:观察鱼的头部,你发现了什么在动啊? 发现鱼嘴和鳃盖不停地一开一合,这是在干什么? 生:喝水。 呼吸。 1.如果学生回答喝水,教师提问:那喝的水都到了哪里?(生:肚子)都到了 肚子里吗?如果都到了肚子里,水就不会流出来了;如果没有到肚子里,水从 哪里出来呢?你想知道吗?咱们用有颜色的水让鱼喝进去,看看水到哪里去了。 教师播放小实验的微视频,学生观察得出:水从嘴里进去,从鳃盖出来了。 学生通过观

45、察视频知道鱼的呼吸过程,得出鱼靠鳃呼吸。 2.如果学生回答呼吸,教师提问:你是怎样呼吸的?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呼吸, 跟着老师一起做:吸气、呼气;吸气、呼气。我们是用鼻子一呼一吸,是肺呼 吸。那鱼在水中是怎样用嘴和鳃呼吸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教师播放小实验的微视频,学生观察得出:水从嘴里进去,从鳃盖出来了。 学生通过观察视频知道鱼的呼吸过程,得出鱼靠鳃呼吸。 师生模仿鱼呼吸的过 程。 总结:鱼在水中是靠鳃呼吸的。 三、你知道吗? 通过问题:鱼在水中靠什么运动? 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 生:鱼在水中靠鳍运动,靠鳃呼吸。 所以鱼能生活在水中。(首尾呼应) 四、知识拓展 1.观察鱼的呼吸,数一数鱼一分钟呼

46、吸多少次? 2.按照科学的观察方法和顺序观察校园中的蚂蚁,画出蚂蚁的图像。 【板书设计】 第第 1111 课课 认识物体认识物体 (1 1 课时)课时) 一、教材简析: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物质科学领域的起始课。教材中设计了“观察物体”这个探究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继续训练学生利用感官观察物体的方法,利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 征。通过比较、分析,知道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方 面的不同。 二、教学背景:二、教学背景: 在前 3 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能熟练地 运用感官感知物体的特征。物体无处不在,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 常见和熟悉的。但由于是物质

47、领域的起始课,学生对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 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利用比较法认识物体还没有进 行过专门的训练。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特征,比较物体的不同, 为下课学习“给物体分类”打下基础。 三、教学设计:三、教学设计: 教教 学学 目目 标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的基本特征 2、能比较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的不同 (二)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2、能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 3、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物体的观察表现

48、出探究兴趣。2、能如实的描述观察到的物 体。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 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基于对物体外部特征的初步认识,了解物体的不同特征对人类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感官能如实描述观察的物体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教学 准备准备 教具铅笔盒、作业本、词典、橡皮、铅笔、 乒乓球、网球、香蕉、苹果等 教教 学学 流流 程程 一、导入一、导入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感官能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 比如看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皮肤 能触摸。今天我们就利用感官的

49、这些作用来认识一下物体。” 接下 来为学生展示苹果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规范的语言描述物体:用眼睛 观察到物体的颜色是形状是等等。通过引导总结出物体在 形状、颜色、粗糙与光滑、轻重、薄厚等方面有所不同。 二、科学探究二、科学探究 活动活动 观察物体观察物体 教师为学生准备教材上出示的物品 ,让学生说说这些物品是什 么,让学生说出词典、铅笔盒、乒乓球、橡皮、网球、作业本、苹 果、香蕉这些物体。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 见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特征呢?” 1、明确任务:上面的物体不同的地方有很多,今天我们先从外 部形态上找找它们的不同。让学生明确任务,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2、掌握方法(

50、比较法)利用感官对物体的形状,薄厚、轻重、 表面粗糙程度等进行观察,观察过程中要尽量细致,最后提示学生 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观察纸上。 3、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对观察到的物体进行比较描述 4、得出结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 等很多方面不同。 3 3、应用与拓展应用与拓展 比较海绵与筷子的不同:海绵与筷子不同的地方有很多,如软 硬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用途不同等等。 游戏环节 盒子里面有什么 要求:一个学生把手伸进盒子里,通过皮肤 触摸感知物体,然后用语言描述物体外部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 这个物体是什么。本环节将采用小组竞答形式,抢答,答对一题给 本组加一分,得分最多的小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