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集体备课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从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内容主题来看,都在表现亲情。 秋天的怀念 散文诗二首抒 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散步表现了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 世 说新语二则讲述了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也能让人感受到魏晋士族家庭的文化修养和 生活情趣。在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实现“理解作者 情感”与“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的。 从阅读技能的角度看,本单元继续学习朗读,训练朗读技能,包括外部语音技能和内 部心理技能,其中外部语音技能包括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内部心理技能则 包括“情景再现”和“把握情感基调” ,后者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另
2、外,从文章写法的 角度看,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特点也是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一个重点, 散步 荷叶母亲 等课文,抒发的情感比较显豁明了,可以让学生直接把握,而秋天的怀念表达的感情 则非常深沉含蓄,需要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本单元的写作“学会记事”旨在教会学生抓住要素,条理清晰地叙述,并引导学生尝 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情感。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分为两个板块, 这两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是一个有机整体。 “交友之道”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 资料搜集的方法; “向朋友展示自我”意在引导学生在策划组织活动中培养良好的聆听、 说话、写作的习惯。 分类分类内容内容课时课时教学要点教学要点 阅读
3、 5.秋天的怀念2 1.积累字词,识记作家作品和相关文学常识。 2.训练朗读技能,学会在朗读中再现情景,把 握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3.品味探究,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和 丰富学生的亲情体验,同时深化理解,尝试读出亲 情之外的情感内涵。 6.散步2 7.散文诗二首2 4.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明确记叙要 素,学会在记事中抓住细节,锤炼语言。 5.学习文言文,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感知课文内容,训练文言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句 及古代敬辞、谦辞。 6.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培养良好的 交流习惯。 8.世说新语二则2 写作学会记事2 综合性 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2
4、 5 5 秋天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把握朗读时感情基调的变化。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 3.领悟文中“好好儿活”的内涵,珍惜生命,学会感恩。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初步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 师:母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自古以来,无数人吟诵、赞颂它。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孟 郊就曾写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诗
5、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今天,我们 将学习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 ,来看看他对母 亲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 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受到感染, 在关注细节中加深对母爱内涵的思考, 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识作者 结合教材以及相关资料,了解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 名片”栏目) (生自主学习并讨论交流) 师补充: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 21 岁时就双腿瘫痪,又 长期患病,但他一直与病魔抗争。在他特殊的人生旅途中,是他的母亲给予他“好好儿活” 的动
6、力,给予他爱的温暖,对自己的母亲,史铁生一直怀有一种特别的怀念。 2.明背景 借助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 师:看课件上史铁生说的一段话,你感受到他怎样的情感呢?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 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 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 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 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
7、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 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预设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之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 情;在成长中完全理解了母亲的情感 师:正如作者所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因此当母亲离他而去 后,怀念伴随他终生,所以作者选取了母亲离开人世的那个秋天的故事来抒写复杂的怀念 之情。 3.理脉络 朗读课文,自主完成下列任务。 (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预设 课件课件出示:出示: 第一部分(第 1、2 段) : “我”双腿瘫痪后,重病的母亲安慰“我” 。 第二
8、部分(第 36 段) :母亲在准备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前,因病离开了人世。 第三部分(第 7 段) :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 “我们”明白了母亲 的心意,决心“好好儿活” 。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在识作者、明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在听读中受 到感染,引发思考;通过梳理叙事要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层次结构。 三、朗读悟情三、朗读悟情 1.指导朗读 (1)请四名同学分别朗读第 12 段、第 34 段、第 56 段、第 7 段。 (2)根据下面的朗读三级目标,评一评四个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哪个目标层级。 (以学定教,结合评价指导,重点指导几个儿化音,比如“咱娘儿俩
9、” “好好儿活” ) 课件课件出示:出示: 朗读的三级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 (3)方法指导。 师:正确、流利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是要有感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不 断打磨朗读技巧。注意将上一个单元学习的外部技巧(主要是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 的把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巩固,本单元重在练习内部技巧,学会把握“情景再现”与 “感情基调” 。 2.教师范读 学生听朗读并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预设深沉含蓄。 3.给例子,学方法 生齐读第 1 段,师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 (1)重读的词语:突然、砸碎、猛地、摔。 (再现“我”暴怒无常的情景) (2)轻读:悄悄地躲、偷偷地听、又悄悄地
10、进来、眼边儿红红的。 (再现母亲揪心与 小心翼翼的情景) (3)通过节奏感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文段“望着望着(缓)我会 (急) ”与“听着听着(缓)我会(急) ” ;对话时母亲劝说的话(缓) ,朗读“我” 痛苦时的语言、动作的词语时一气呵成(急) ,面对“我”的暴躁绝望的言行时,母亲的 行动、话语(急) 。 (4)用“我”和母亲的对话语气、语调的强烈反差表现人物:母亲的语言轻柔,重 读“总” (表现母亲的苦心) ; “我”的语言急促,重读“狠命” “捶打” “可恨” “喊” (突 出我的绝望痛苦) ;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的三个连续动作“扑” “抓” “忍”要快读 (突出母亲的苦痛)
11、,而一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应停连, 读出伤痛和乞求(表现母亲的坚忍、心痛) 。 师小结:第 1 段应抓住重点词句,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再现情景, 读出感情,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暴躁绝望和母亲的慈爱、包容和坚忍。 4.选段落,用方法 (1)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根据前面学到的方法边读边揣摩 其他段落。 (2)全班交流朗读心得,明确全文感情的变化。 预设第 2 段:写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语气陡然低沉,应读出“我”内心的沉 重与愧疚。 第 3 段:写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母亲因“我”的答应而喜出望外,语气略有点 轻松愉快。 第 4 段:
12、独句成段,母亲骤然离去,又陡然低沉,要读得缓慢、沉重,表现“我”的 愧疚、悲痛之情。 第 5、6 段:写母亲临终前对“我”和妹妹的牵挂,要读得沉重、痛心,强调“我” 与母亲天人永隔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自责。 第 7 段:写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要读得沉着、淡定,而且在读 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突出“我们”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心要好 好地活下去。 师小结:文章记叙了身患重病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 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 内敛,但情感在行文中是起伏变化的。朗读时要揣摩语气、语调,读出人
13、物感情的变化。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 本环节将朗读技巧的指导、 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机结合, 突出朗读教学与情感教育之间的联系。朗读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 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 课后用删减比较法品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删减几个“悄悄地”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读下面的话,比较用“悄悄地”和去掉“悄悄地”有什么不一样。 原句: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 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
14、 去了。 ” 调整后: “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 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 ” (2)同一个“悄悄地”表达了母亲不同的情感。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 西,是什么?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删减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帮助学 生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通过分析细节描写和关键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 2.在品读中了解本文的抒情特色,懂得感恩,珍惜生命。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交流展示一、检查作
15、业,交流展示 师指名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并点评。 预设(1)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 “耐心”和“小心” , 更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 ,使得母亲的形象在细微之处变得感人。 删去后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共同的东西是母亲的爱。 二、研读课文,理解母爱二、研读课文,理解母爱 师:读过课文后,我们知道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直到临终前还牵挂自己的孩子的人,这 种伟大的母爱令人动容。文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母爱呢?文中的母亲具体是个怎样的人 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思考一下。 1.自读课文,理解母爱 圈点出文中体现母爱的词句,并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_的人,这体现在 _
16、”的句式说说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预设(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 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 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细心的人,这体现在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 子的“细心” “耐心”和“小心” ,更是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 。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 活”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坚强的人,这体现在她面对“我”痛苦地捶打自己的腿绝望地 喊时,忍住哭声劝“我” 。 “扑” “抓”两个动词形象地再现了母亲的痛心焦急。
17、(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 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 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 出内心的绝望。 (4)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乐观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兴奋的动作语言中表现出的喜出望 外。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 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敏感细心的人,这体现在她“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 儿,她比我还敏感”等
18、细节描写中。 2.理解词句含义 “好好儿活”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两处“好好儿活”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 预设第 1 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鼓励与爱,告诫儿子对生活 中的艰苦要有坚强积极的态度。第 7 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表现出儿女对母亲的无限思 念之情,告诉读者儿女已经读懂了母亲的一言一行。 作用:从表象看,前者是母亲劝慰我的话,后者是我感悟后重复母亲的话。从结构 上看,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从内容上看,前者是母亲劝慰我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放 弃生活,坚强地活着;后者是我读懂母亲此话的含义,勇敢地面对苦难生活,表达对母亲 的怀念与感激。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
19、生理解重点词句,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加深对母 亲形象的理解。 三、拓展思考,感悟母爱三、拓展思考,感悟母爱 师:曾经,儿子理解不了母亲,秋天过去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 妹也懂了。大家回顾一下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补充母亲未说完 的话。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预设在一起要好好活,活得坚强,活出尊严。 1.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选段,自由谈谈后来的史铁生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的。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 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
20、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 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 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预设后来的史铁生认为,母亲的“好好儿活” ,就是教给儿子坚强地面对有缺憾的 生命,不向命运低头。 师补充:由于身体原因,史铁生经常发高烧,有好几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静淡然地看 待这一切,依然坚守着“好好儿活” 。残疾的是身体,健康的是精神,所以推荐课后读一 读他的几本书我与地坛 病隙碎笔 务虚笔记 。 2.诵读结尾,理解主题 再次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 ,你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启 发? 预设感
21、受: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我 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 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 启发: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有缺憾有痛苦,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依然 能找到生命的价值,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对克服困难抱有信心,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结束语:如果你在本文中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当你面对困境时,一定能想起老师和 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给你带来的启示。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对细节的研读感悟中,在补句训练中,在相关
22、文字 的延伸阅读中,深刻领悟“好好儿活”的内涵,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及思维能力, 深化学生对母爱丰富内涵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珍惜。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写一篇 100 字左右的文章。 (1) 妈妈,我想对您说 (2) 史铁生,我想对您说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而写作训 练与阅读有机结合,凸显了素养提升的途径。作业的设计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设计亮点】 朗读是本单元、本课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素养。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将朗读感悟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品味思考
23、,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情 感的逐步深入领悟,到联系现实思考,逐层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有层次 地将朗读技巧的训练、对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把 握文章看似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情,突出了朗读教学与情感教育之间的联系。 第 1 课时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中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第 2 课时则围绕母亲的让儿子“好好儿活” , 采用细节分析、品味重点词语、想象写句等方法, 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想象体验, 帮助学生细细品味母爱的深刻内涵不仅有无私的关爱, 更有生命的启迪与人生的责任。通过细细品味作者的悔责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悟,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
24、突出教学重点。 【名家点评】【名家点评】 1.这篇秋天的怀念承袭了作者回忆性文章一贯清新质朴、感人肺腑的特色,以歉 疚的笔调追忆了自己瘫痪后和母亲去世前的一段相处时光。母亲为了不增加儿子烦恼,隐 瞒了自己早已病入膏肓的实情,仍旧无怨无悔地照料抚慰脾气暴躁的儿子,看似平凡的母 亲,在看似平常的日子里,一言一行中却藏匿了对孩子无限深沉的母爱,读来感人至深。 (文珍大语文童年的铁皮鼓 ) 2.这种在菊花盛开季节中的怀念,是那样的苦涩、凄切而悲凉。 (李朝全散文百年 经典(19172015) ) 3.情真是散文的灵魂。情真与质朴是密不可分的。 秋天的怀念是作者用心血写成 的文字,它不同于一般作家体验生
25、活、观察生活而得出的情思与颖悟。 (崔宝国看山集 ) 4.全文无一处、无一字提及母爱,但母爱渗透于每件事、每句话、每一表情动作,甚至每 个字上;句句含情,字字如金,铸就一篇感人至深的经典美文。 (胡山林史铁生散文精 选 ) 【素养提升】【素养提升】 如何在指导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何在指导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都需要通过培养语感来获得。语言 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的结构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来感 受,使学生能够品尝“文中味” ,悟出“文外意” 。 本文的朗读语气不容易把握,因此要从四个方面突破。一是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
26、的语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 悄地出去了”和“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这两个句子在朗读时语气、语调、语速完全 不一样,应在这种不一样中揣摩母亲的内心世界,读出母亲对残疾儿子的用心与爱心。二 是在阅读训练中,如删减三个“悄悄地”的训练,在删减关键词进行比较朗读中体会感情。 三是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而内 敛,朗读时要用丰富细腻的语气读出深沉的感情。四是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呈现一张一 弛的波澜变化, 富有节奏感, 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达到了和谐一致, 如第一段对话中 “我” 的绝望与暴躁(语调上升) ,母亲
27、的隐忍与劝慰(语气轻缓、谨慎) ;第三段对话中,母亲 的喜出望外、絮絮叨叨(语速快、充满喜悦) ,说到敏感字词,突然停止的低沉。如“她 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体会“再也”所表达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终生的感情,然后反复 朗读。 【疑难探究】【疑难探究】 文中三次写到文中三次写到“看花看花” ,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写“看花”是春天,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想让“我”在盛开的春花中感受生 命的美好,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第二次写“看花”是秋天,母亲央求“我”去北海看菊 花,她想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陪“我”去看看象征生命力的菊花,渴望“我”从绝望中走 出来;第三次写“看花”是在秋天, “我”和妹
28、妹去看花,实现了母亲临终的愿望。菊花 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 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 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 “好 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三次看花,串起了人物的情感轨迹,让我们体会到“看花”已不仅仅是看菊花,而是 象征着母亲的人生信念:无论命运怎样,人生如何,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生命 的价值。 “好好儿活”是对瘫痪儿子与未成年女儿的深深期待,这里的母爱也不仅仅 是生活中的关心爱护,更是母亲博大的胸怀和人生信念。 【文化素养】【文化素养】 菊与人文精神菊与人文精神 1.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屈原九歌礼魂 (殉道者的信仰)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29、。苏轼赠刘景文 (中国文人的傲骨) 3.至死不变英气多,举头南山高嵯峨。郑思肖菊花歌 (正气凛然的民族精神)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其五) (回归自然、物我两忘的情 怀) 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对失意人生的有情关怀) 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蓬勃生命力的象征) 【延伸阅读】【延伸阅读】 史铁生文章的节选片段 1.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 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 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
30、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 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 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 我与地坛 ) 2.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 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 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 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 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 病隙碎笔 ) 【推荐阅读】【推荐阅读】 我与地坛 病隙碎笔 务虚笔记 6
31、6 散步散步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训练朗读语气、节奏的技巧。 2.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体会作品中的人 性美。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自我,加深对亲情、社会责任的理解。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文章中展现的亲情美。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师:家是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疲惫时给我们依靠;家是人生的加油站,当我们感到沮 丧时,它总是
32、给我们前进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的散步 ,走进他笔下温 暖的家。 1.初识作者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2.明确写作背景 资料助读: 课件课件出示:出示: 本文写于 1985 年。莫怀戚的父亲刚过世,照料父亲多年的母亲一下子生活没有了目 标,身体也不好。做医生的弟弟私下说母亲处于丧偶综合征中,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 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同时,作者在和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的时候发现 他对中国人的敬老爱幼大加赞赏,认为是“文化的精髓” ,因此在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 步的时候产生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 这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 与陪伴相伴的,
33、是作者对 “生 命”的感受和思考。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以比喻导入新课,自然而贴切。资料助读,既能让学生随堂巩固对作者 信息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又能让他们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朗读悟情,整体感知二、朗读悟情,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文中找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预设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探究学习 比较:下面改写后的句子和原句相比,哪个更好?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 预设第(1)句更好。 “我的”重复出现,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主体,一是突
34、出“我” 在家庭中的重要,二是突出“我”与“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和儿子之间的至爱亲情。 师小结:开头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交代了事件、地点、人物,而且从朗读中我们初 步感受到了这一家四口三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3.思考:请概要地说说散步的过程 预设散步的起因散步的快乐产生分歧分歧圆满解决。 4.对比中明确感情基调 比较:与秋天的怀念相比,本文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预设 秋天的怀念沉痛、感伤、压抑、深沉,结尾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散步愉悦、温馨、舒缓。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将朗读技巧的指导与对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机结合,突 出了朗读教学与文章感情基调之间的联系。 三、品读明
35、情,感受亲情三、品读明情,感受亲情 1.从人物关系的角度读“亲情” 师:散步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但在莫怀戚的笔下,却处处显现出它的不一样。那么, 作者一家人这次散步与我们平常的散步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散步 的过程体现人物关系的角度(母子、父子、夫妻、祖孙) ,分组谈论阅读中的发现。 (小组讨论后,从人物关系角度,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预设从文中的“散步”一事,我读出了家人之间的关爱、尊重,读出了祖孙之间的 和谐、谦让,读出了儿子对母亲的孝顺。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引导学生从人物关系的角度,通过分组品读赏析,体会一家人之间的亲 情,于细小之处见真情。 2.赏析课文第 2、3
36、段 学生默读第 2、3 段。 (1)小组讨论:你从这两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了母子情深? 预设第 2 段几个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充分展示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 儿子的诚恳、孝敬,跃然纸上。第 2 段最后一句回环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 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 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 (2)重点研读,体会第 2、3 段中字词句的韵味。 “熬”字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预设好。 “熬”字说明母亲已经老了,身体十分虚弱,度过冬天艰难,暗示“我” 能与母亲相处的时日已不多了。 文中除了母亲,还有谁也在饱受着煎熬呢? 预设“我”也饱受
37、着煎熬。因为“我”担心母亲会突然去世,就像“有一些老人挺 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 。 第 3 段中,当春天来了的时候,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预设担忧。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 ”欣慰。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 “总算” 体现出作者对春天的期盼,春天来临时的轻松,还有母亲终于熬过严冬时的欣慰。 第 3 段中“又”字大有深意,仔细品一品。 预设“又”体现了母亲的身体是极不好的,说明每个严冬对于母亲来说都是煎熬。 因为在父亲离开人世后,母亲最需要儿女陪伴。这个时候,莫怀戚的四兄弟决定轮流陪伴 母亲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孝心可见,感人至深。 师小结: 文章在朴实亲
38、切的叙述中, 在如话家常般的语言中表现出作者十分关心母亲, 珍惜与母亲在一起的每一刻。这就是文章举轻若重的体现,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大家可以 再朗读这两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短句、回环句进行研读赏析,同时通过朗读训 练加深感悟,融情于读。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体会文章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重点词句,探究作品的语言特点及以小见大的手法。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自我,加深对亲情、社会责任的理解。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前后连贯一、复习回顾,前后连贯 师: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一
39、家在平常的散步中所表现出来的浓厚的亲情、感人的 孝子之心。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二、品读明情,明确主题二、品读明情,明确主题 1.读出“生命” (1)快速读课文第 4 至 8 段,找出文中两处景物描写。 预设第 4、7 段。 (2)指名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 4、7 段,读出美好、愉悦之感。 (3)在这样的田野里,看到这样的景色,作者自然联想到什么? 预设生命。 (4)这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这些景物描写很好地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递出春回大地的生命感慨, 还表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烘托了一家人的幸福心情。 2.读出“责任” 师:幸福的一家人也难免在生活中产生分歧,这次散步过程
40、中发生的分歧让我们看到 了怎样的一家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 6 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面对分歧,这一家四口分别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预设一开始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当我决定委屈儿子而走大路时,母亲又 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2)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出来了她“要走大路” 。儿子顺从了她,她又“变了主 意” 。这是因为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预设母亲改变了主意是因为她不想让儿子为难,更是对孙子的疼爱,还有小路那边 有美丽的景色。 (3)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预设因为一切取决于“我” , “我”正好处在家庭的核心地位,上有老、下有小, “我” 的选择、 “我”的行
41、为都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家庭和睦。所以“我”感到中年人 的责任重大。 (4)分组研读并讨论:文中的几个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预设“我”孝顺稳重;母亲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 (5)再次齐读第 6 段,体会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担当。 师小结: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因为亲情是永恒的情感,所以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 了一个重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从景物描写的作用及解决分歧的角度分析,引导学生品读明理,多角度 理解文章内涵,突出重点。 三、品析语言,积累学习三、品析语言,积累学习 师:这篇文章感染力强,是因为它的语言。如果我们细细咀嚼、品
42、味,会感受到它的 非凡魅力。下面请同学们赏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 因。 1.选好品析的角度 可引导学生从遣词、修辞、句式、情感表达等角度品析。 2.学生交流展示 交流时请用上“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或“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 它”等句式。 预设我喜欢的句子是“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 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因为这句话描绘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 “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与疼爱。 3.师引导、点拨并展示重点句子分析 课件课件出示:出示: 写景的句子写景的句子 (1)这南方初春的田
43、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 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预设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 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 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 粼粼的鱼塘。 预设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与 疼爱,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课件课件出示:出示: 对称的句式 (1)有的浓,有的淡。 (2)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
44、和儿子走在后面。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4)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5)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 他高大的父亲。 (6)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7)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 也很轻。 预设作用: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总结语言特点 师:读完这些句子,大家总结一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预设语言朴素亲切,多用短句,如话家常;用写景烘托渲染;使用对称句与 回环句增强语言的诗意美。 师小
45、结:这里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这里有崇尚美德的人,这里更有动人心弦的情。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选择合作探究的方法,赏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 在交流展示中,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语言美并积累语言。 四、深入探究,突破难点四、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1.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下面课件出示的最后一段的几句话, 说说对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 个世界。 预设这句话揭示了文
46、章的主旨。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给我们以生 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和母亲,妻子和儿子,两对母子三代人,我和妻子肩负 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 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和婴孩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 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理解“大词小用” 不少名家评论这篇散文时都提到两个词: “大词小用”和“小题大做” 。请结合课文谈 谈你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预设文中“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是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 “分歧” , “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处是把自己
47、的话说成是“决定” ,一处是“好像我背 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表现出作者写这 篇文章的深意,作者是在借散步这件事强调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对中年 人在家庭中的责任担当的思考。 师小结:中年一代责任重大,他们既要赡养老去的一辈,又要呵护幼小的生命。有了 他们,我们的传统美德才能得以发扬,我们的家庭才能和谐美好!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 “举轻若重” “以小见大”的手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本环节在之前 对于生命和责任的解读基础上,紧扣主旨句讨论学习,突破难点。 五、联系生活,传承担当五、联系生活,传承担当 师:看看下面课件出示的广告语,联系
48、自己的生活,说说感悟。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广告语:尊敬老人,尊重你的未来。 爱护儿童,爱护你的过去。 尊老爱幼,人间美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自由发言) 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承担起责任,赡养老人,爱护孩子,珍 惜亲情,珍爱生命,这样每个家庭才能和谐、幸福。让我们齐读下面这首小诗,体会爱是 什么。 课件课件出示:出示: 爱,就是陪父母 在华灯初上的长街漫步 爱,就是为爱人 在阳光和煦的午后端上清茶 爱,就是给孩子 在晨鸟初啼的早上做好餐饭 爱,就是给予、陪伴 【设计【设计意图意图】选用尊老爱幼的公益广告和爱的小诗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品读中得到熏 陶
49、感染。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情境作文: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 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 200 字左右 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设计亮点】 本次教学设计主要对学生进行审美阅读的启蒙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联想和思 考,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及对称之 美,在朗读中揣摩体会,力求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情味和韵味,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 情感意境之美的体验。 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验远远不是一篇课文所能完成的,所
50、以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把 学生的关注点和思考点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其一是希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对家庭的理 性认识,能够把自己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其二是引导学生把社会生活作为自己学习的内 容。围绕亲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发现并且将亲情作为思维的一个 载体,启发学生对家庭、人生与社会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素养提升】【素养提升】 如何通过朗读了解人物,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通过朗读了解人物,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徐世荣先生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 , “朗 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