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散文,或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或抒情议论,展示了丰富多 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这几篇散文的表现手法各有特色,所抒发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如朱自清的背影一 文抓住“背影”这一独特的角度,集中表现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以真挚朴素的语言表现 出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茅盾的白杨礼赞则运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的不平凡 形象,托物言志,讴歌了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激人奋起; 散文二篇中,严文井的永 久的生命用简短精粹的议论,表达出对生命的思考和讴歌,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 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引发人对
2、生命意义的深思;汪曾祺的昆明的 雨以优美的语言、如诗的笔调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展现昆明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和诗意, 令人回味。 教学本单元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以 “我” 为主,读懂理解作者之“我”抒发的情感态度;多读、多品、多思、多悟、多总结,把握 散文的写法,品析散文的语言,从而获得生活的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单元的写作主题是“语言要连贯”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围绕中心合理安排写作 顺序,注意段落内的语句连贯,保持文章整体的连贯性。在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 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互联网对自身的影响,进而思考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 改变,对互
3、联网形成理性的认识,并围绕主题开展活动。 分类分类内容内容课时课时教学要点教学要点 课文 14.背影2 1.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 感悟和思考,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指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把握各 类散文写法的独特之处。 3.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散文语言 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优美语言的欣赏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围绕中心合理安排写作顺序, 15.白杨礼赞2 16.散文二篇2 17.昆明的雨1 写作语言要连贯1 综合 性学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1 保持文章整体的连贯流畅。 5.引导学生审视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理性认 识互联网,学会更好地利用网络学习语文。 习
4、1414 背背 影影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2.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理解父爱。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 ,可当我们面对着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 神、他的举动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升腾起对他的一种 尊重之情。今
5、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 ,来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认识 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 (板书:背影 朱自清)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由父爱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后面理解父子深情、学习写人叙 事散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感知,读懂父爱二、初读感知,读懂父爱 1.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2)字词积累。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作者简介是对新课导入的必要补充,背景知识的了解更有助于学生深入 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 2.朗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思考:根据数字提示,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一个,二年,三处,四次,五 句。 预设一个背影,二年未见,三处嘱咐(不解) ,四次流泪(背影) ,五句叮咛。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三处嘱咐:他再三嘱咐茶房;他嘱我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三处不解: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 么?四次流泪:见父睹境思祖母时的悲哀之泪,望父买橘时的感动之泪,父子离别时的感 伤之泪,再现背影时的伤心之泪。 本文写了“我”与父亲月台惜别,父亲为“我”买橘子的事。表现了父亲对“我”的 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愧疚、感念之情。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此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7、,根据数字的提示整合文本关键 信息;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并归纳文章的思想感 情。 三、精读细品,读懂“父爱” 1.情感触发点 师: “一个背影,二年未见,三处嘱咐(不解) ,四次流泪(背影) ,五句叮咛”几个 主要内容中,哪些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想一想是什么触动了作者。 (以学生发言为主,不必拘泥于问题的先后顺序来理解) (1)一个背影。 设问 1:请认真研读第 6 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背影的。 预设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先用外貌描写来描写父亲,即“父亲是一个胖子”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表现出父亲买橘子的不易。这一段描 写看
8、似没什么,但是联系“我”的“紫毛大衣”来看,却十分感人,父亲因家境惨淡只能 穿着简陋,却让儿子穿着紫毛大衣去求学。这对比中显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再用动作描 写, “蹒跚地走” “慢慢探身下去” “攀着” “向上缩” “向左微倾” ,似一个慢镜头一般,作 者将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影仔细刻画,忽又定格在月台上,形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形象。而在父亲离开时,又将众多的人影作为陪衬,写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里。 设问 2:结合全文,说说“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预设从内容上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 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上看, “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
9、也是文章的 线索。 (2)三处嘱咐。 设问 3:一次“再三嘱咐” ,一次“嘱” ,一次“嘱托” ,中间还有一次“踌躇” 。想一 想:父亲真的是啰唆吗? 预设不是。父亲因为事忙,因此不打算送“我” ,且已经托人照顾“我” ,但终究还 是不放心而送了“我” 。这其中经过了父亲“再三嘱咐” “终于不放心” “踌躇” “终于决定” 的犹豫反复心理,可见在父亲眼里, “我”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需要他关怀照料的儿子。 (3)五句叮咛。 设问 4:读读这五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预设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家境困难,身心最艰难的便是父亲,而父亲却 依然坚强并回过头来安
10、慰“我” ,这在表现父亲坚强的同时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预设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 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父亲为儿子考虑得很周到。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预设这两句话包含了父亲对“我”的牵挂、惦念、体贴、依依不舍之意。 2.理解“背影” 师:文中一共几次写到父亲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预设四次。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而其中承载的 思想感情却是一样的。分别是: (1)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 ,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感情氛
11、围。 (2)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 艰难、蹒跚地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3)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 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4)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 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 ,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师小结:父爱往往是含蓄而深沉的。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此话不虚。作者 开始对父爱的理解是不深刻的,直到在困境中看到了感人至深的“背影” ,这种被忽略的 亲情才
12、浮出水面。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关键词句和语段的精读细品,引领 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为下一步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做铺垫。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把握情感变化,感受父子之情。 2.抓住描写特点,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懂了含蓄又深沉的父爱,那么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情感发生 过哪些变化呢?我们今天继续深入理解文本。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本课,简洁明了,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 二、质疑解惑,读懂作者二、质疑解惑,读懂作者 1.态度转变 师:在这
13、篇文章中, “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我”对父亲的情感很深厚,但不曾表现,且一开始表现得略有些不耐烦。如 看到父亲送站时和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 我” , “我”觉得他“迂” 。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 台之时, “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 “背影”让“我”看到了父亲对“我”的好,让“我” 十分感动。文中的事件发生在作者 20 岁时,自然是觉得自己长大了,一切可以自主的年 纪。等到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已经 28 岁了,认识到了自己当时的幼稚,所以文中的两处 反语都写出了作者的愧疚与体悟
14、。 提示: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我”的四次流泪,即见父睹境思祖母时的悲哀之泪,望 父买橘时的感动之泪,父子离别时的感伤之泪,再现背影时的伤心之泪。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915 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 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 ,父亲很生气。 1917 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 背影 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 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 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 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朱
15、自清只能怅然离开。父子开始长达 多年的冷战。 1925 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 影 。 1928 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 。父子冷战解冻。 1945 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 “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 要耽误他才好。 ”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 样待我们来着!人性许真是二元的,我是这样地矛盾;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 朱自清儿女 师小结: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作者与父亲之间曾有种种不合。直到后来,作者才深深 理解父爱。所以,作者借背影不只在写父爱
16、,更是表达自己的愧疚与感念。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想引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理解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和儿子 顿悟后的愧疚与感念。 2.读读屏幕上的语句,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读完这些,你想对文中的父亲或自己的 父亲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1928 年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 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 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 ,只见他的手不住 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2)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
17、们向我显露最深的爱的时候,也 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什么时候,我们能够面对面地看一眼,不再隐藏彼此, 也不只在文章里偷偷地写出来,什么时候我才肯明明白白地将这份真诚在我们有限的生命 里向你们交代得清清楚楚呢。 三毛背影 (生交流讨论) 师小结: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爱的隔膜,正是背影之所 以不朽的原因。 背影中的爱的隔膜有着特别的深度。错位的爱是普遍的,作为儿女应 该更用心地去解读父爱,体悟父爱。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链接自己,去感悟父母之爱, 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拓展反思,读懂背影三、拓展反思,读懂背影 1.分析语
18、言特色 师:有人说,本文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匀净而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 力,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预设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他注重语 言,绝不是堆砌辞藻。 背影的语言有以下特色: 朴素:本文并未用华丽的修饰词,而是如口语一般。在描写的过程中,又多用白描手 法,简洁而表现力强,这更加体现了本文用语的朴素平实。 典雅:文中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如“赋闲” “勾留” ,这类词语既增强了语言的概括 力,穿插在文中,又使文章显得典雅。 匀净细腻:本文短短一千多字,将一个“背影”刻画得如此生动,在省略内容上下了 大功夫,只写与“背影”相关的内容,与“背影”
19、无联系的内容全然不写,使全文用语显 得匀净。在表现“背影”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细节,使得文章整体的叙 述描写给人细腻之感。 2.分析段落作用 师:本文的重点在通过父亲的背影表达父子之情,那么又为何要写与背影无关的第 2 5 段呢?请你简要分析。 预设第 2、3 段介绍家庭情况,看似与“背影”无关,却是“背影”故事的缘起与 前奏;第 4 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第 5 段写送儿子上了车, 是“背影”故事出现的准备。因此,这几段虽然未直接写背影,却与背影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对于父亲而言,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又丢了工作,在这祸不单行的时候,他一心还 是想着照顾好已
20、经 20 岁的“我” 。这几段丰富了背影的内容,也深化了父亲伟大的形象。 师小结:父爱沉沉,一个买橘的背影打动了无数读者,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我们的 父亲和我们自己。爱需要付出,需要理解,需要时间,需要成长。古人说: “此情可待成 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亲情亦然。让我们珍惜拥有,再一次齐读:我读到此处,在晶 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深入文本、理解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为学 生写写人叙事散文打基础。 四、学以致用,刻画形象四、学以致用,刻画形象 师:在你的印象中,是否也有人给你留下过如此感动
21、的回忆呢?请你仔细回忆当时的 场景,具体到对方做了什么动作,他(她)是什么形象,或说了什么话,将这些叙述出来, 记住要表现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 (生回忆并课后写一篇作文) 点拨:作者在描写父亲背影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的方法。在描 写外貌时,抓住父亲穿着简陋与身材肥胖的典型特征,在动作描写中也集中体现出父亲攀 月台不易的形象。作者这种抓住典型特征做简要勾画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叫白描手法。学 生在习作过程中,可恰当使用各种描写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才能学有所获。这个环节是引领学生将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内化 为技能,运用到写作中去。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背影背影 【
22、设计亮点】【设计亮点】 这节课分三步进行,读懂父爱读懂作者读懂背影 。先通过重点分析“背影” 把握父亲的形象,深刻理解父爱;然后探究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及原因,深入把握文章主 题;最后引导学生关注本文写作风格,即构思技巧与语言特征,深化学生对写人记事散文 的认识。此外,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我” 由与父亲有隔阂到理解父亲的情感变化,超越“父子情深”的浅层认识。 资料链接资料链接 朱自清二三事朱自清二三事 一提到朱自清,大家脑海里闪现出的便是荷塘月色 背影 匆匆等美文。位于 昆明司家营的朱自清旧居,这座“一颗印”老宅不仅承载着七十多年前以朱自清为代表的 清华文
23、科研究所师生的家国情怀,也记录着朱自清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将撕 开朱自清身上“散文家” “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的标签,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 朱自清! “时尚达人时尚达人”朱自清朱自清 1942 年冬天,昆明天气格外寒冷,如何温暖过冬成了朱自清头疼的大问题。身上的旧 皮袍已经缝补了许多次,早已抵挡不住瑟瑟寒风。掏掏口袋,发现生活费都够呛,更不要 说缝制新棉袍,于是朱自清做了一个决定。 趁着龙头街赶街的日子,朱自清给自己挑了一件赶马人穿的、制作粗糙、价格便宜的 毡披风。朱自清一毡多用,出门时,他就将毡披风披在身上御寒,晚上睡觉时,毡披风一 脱就当被褥。朱自清上街,里边穿西装,
24、外边穿赶马人的毡披风,给联大师生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被誉为“联大三绝” ,也成了他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 以至于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 “段子手段子手”朱自清朱自清 朱自清教学一丝不苟,他开了一门“文辞研究”的选修课,只有 2 个学生选修,也教 得非常认真。因为没有教材,就搜集资料写在卡片上,上课时再抄到黑板上。 朱自清演讲还非常风趣,在一次文艺晚会上,朱自清以“五四以来的散文”为题做演 讲,看着现场几千名观众随随便便地坐在草地上,他冒出一句: “什么是散文呢?像诸位 这样的坐法就是散文的坐法了。 ”这堪比段子手的说法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他的每次演讲, 几乎
25、都能引发这样的笑声。 柴米油盐、生活琐事在这些背后却看到了这位伟大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另一 面。 在实地采访朱自清嫡孙朱小涛先生, 详细了解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的工作、 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大家深感朱自清为人温厚朴实、中正平和。朱家几代人都有着一身 正气、崇德向善、诚以待人的优良品质,这应该也是朱家百年家风长期熏陶的结果。 阅读推荐阅读推荐 三毛背影 章中林父亲的背影 1515 白杨礼赞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领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
26、文的基本特征。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感情。 2.领会并学习运用欲扬先抑、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诗歌朗读,导入新课一、诗歌朗读,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歌,猜一猜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植物。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生:白杨树。 师:没错,就是白杨树!你们看,它笔直的干,聚拢的枝,白得朴素,绿得生机。茅 盾先生第一次见到白杨树时,他便“惊奇地叫了一声” ,并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
27、文章 白杨礼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篇课文,来看看茅盾眼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 吧! (板书:白杨礼赞 茅盾)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由诗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诗句为课 本补白部分的内容,这一环节也有助于提醒学生关注课本信息,拓展知识面。 二、初读感知,寻找二、初读感知,寻找“不平凡不平凡” 1.基础预学 (1)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2)字词积累。 2.朗读课文,找关键句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第 1 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 4 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
28、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 6 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 8 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 9 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师: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用词的变化。从“那”到“这” ,从“实在”到“决不是” ,从 “赞美”到“高声赞美” ,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的。这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 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师: “不平凡”在直接赞美的语句中出现了 4 次,有何作用? 预设“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行文的感情线索,也就是说,本 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 【设计意
29、图【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和体悟 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让学生在文章有感染力的语句中,心灵有所触动。 三、学习技巧,感悟三、学习技巧,感悟“不平凡不平凡” 1.欲扬先抑 设问 1:文中第 2、3 段作者的感受是怎么变化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雄壮单调惊奇。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地惊叫起来,意在突 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地为下文详细描写白杨树做好情感铺垫。 设问 2:第 7 段作者为什么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 “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后又夸它 是“树中的伟丈夫”? 预设欲扬先抑。前 3 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 “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30、 ,接着又说它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样写使得文章 波澜起伏,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烘托 师: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 预设交代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 烘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 3.对比 师:文章最后一段写楠木有什么作用? 预设与白杨树形成对比。将两种树的不同品格和所代表的不同人物进行对比,突出 赞扬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对句段写作技巧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文中的写作技巧。 四、分析
31、形象,了解四、分析形象,了解“不平凡不平凡” 师:想要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需要由表及里地分析白杨树的形象。阅读课文可知, 本文第 5 段开始着重描绘白杨树的形象特点。同学们朗读第 5 段。圈画文中的关键词句。 1.感受外形特点 师:这一段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 (请同学们在课本里圈画出来)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干:笔直、绝无旁枝、丈把高 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 皮:光滑、有晕圈、淡青色 师:文中哪一个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体形象呢? 预设力争上游。 师小结: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向上的“外形美”便直观地呈现在我 们的眼前。文章通
32、过对白杨树干、枝、叶、皮四个方面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 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形象。 2.探寻内在品质 师:从白杨树的外在形象,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从本段中找出能表 现其内在品质的词语。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内在品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师小结:本段中用“力争上游”总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特点,并用“倔强挺立” “努力 向上” “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结束语:刚刚我们初步了解了白杨树的形象特点,那么作者仅仅是在写树吗?作者写 白杨树的这些形象特点,意在突出什么?你们能联想到什么人具有这样的品质?请同学们 课下思考。
33、【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善于寻找关键词句的能力,以及在搜索白杨树外形 特点的同时初步感知其内在品质。散文应多阅读,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语言美和精神 美。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精神品质,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 2.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分析品格一、问题导入,分析品格 师:根据上节课我们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同学们觉得白杨树还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我从白杨树的看出它具有的优秀品质。 预设我从白杨树树皮的淡青色看出它具有朴实无华的优秀品质。 设问 2:你能联想到什么人具有白
34、杨树这样的优秀品质吗? 预设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白杨树的品格及内涵进行理解。 二、学习象征手法,礼赞不平凡之人二、学习象征手法,礼赞不平凡之人 师:通过白杨树茅盾先生联想到什么人? 预设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 师补充:通过联想和想象,借某一具体形象(本体)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这种 写法叫象征,也可称为“托物言志” 。 师: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预设白杨树笔直的干给人正直之感,靠拢的枝象征着团结的精神,向上的叶让我们 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上进,皮光滑并泛出淡青色流露出旺盛的生命力,有一种坚强之美。所 以说白杨树的
35、形态之美折射出来的精神与农民和哨兵身上的坚强不屈、傲然挺立极其相 似,这样就构成了象征。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 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象征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它是一种写作技 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是借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象征的作用主要是,将作者 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 现力。 师补充:白杨树与歌颂的根据地军民二者之间有相同的地域特征:文中所写的白杨树 生长于黄土高原,革命圣地延安也位于黄土高原。礼赞黄土高原的白杨,也就概括了生活 中白杨树
36、的所有特征;歌颂“北方的农民”和“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也就是歌颂了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所有的抗日军民。 师:白杨树除了象征农民和哨兵外,还象征什么? 生齐读: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 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师小结: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 “不被人重视” ,但它“虽在北方风雪的 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 “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这与当时根据地军民“朴质、坚强、 力求上进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师:同学们齐读第 7 段,在字里行间感受茅盾先生对西北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朗读 的时候要注意,
37、最后四句是排比句、反问句。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排比的作用是增 强语势。朗读时要读出坚定、自豪、赞美的感情,语气逐渐加重。过渡语:大家如果能 在作文中适当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某物上,会使行文曲折,表达含蓄,给 文章增色不少,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说一说这些形象可以象征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明确本体与象征体的联系,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让这种精神内化为个人力量。 三、练习象征手法的运用三、练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形象可以象征什么?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落叶、荷花、蜡烛、梅花、翠竹、鹰、太阳、孔雀、牛 生答
38、: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象征舍己为人的品质,可以象征教师。 师:大家的思路逐渐被打开了,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开始写作。注意:本文前半部分 是对白杨树的自身形象进行描绘,再通过联想和想象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所以同学们 不要一开始就写什么物象征什么。 结束语:同学们,一篇优秀的散文,就如一幅无形的画,又恰似一首读不尽的诗,茅 盾先生的散文达到了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白杨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 涵。让我们再次以茅盾先生写的小诗题白杨图作结,向白杨树的精神致敬,向中华儿 女身上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致敬! (师生同读教材 P81题白杨图一诗) 【设计意图【
39、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作出适当的联想,并结合课后练习题,学习使 用象征手法写片段作文,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技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白杨礼赞 【设计亮点】【设计亮点】 本节课思路清晰,框架完整,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旨在提升 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象征手法进行片段写作,感受陕甘 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以及作者对他们浓浓的礼 赞之情,并指导以后的生活实践。 资料链接资料链接 白杨树生活环境白杨树生活环境 白杨树是西北地区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白杨树是不 太讲究生存条件的
40、,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哪里就是它生存的地方。它不追求雨 水,不贪恋阳光,哪怕在坚硬的土地上,只要给它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 抽芽。只需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它就能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它不需要人 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给它一点宽松的环境, 让它吸收自由的空气,它就会挺拔向上。素养提升 “象征象征”和和“比喻比喻”的区别的区别 1.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和感情”都是抽象的; 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不过也有少量比喻句中喻体是抽象的思想感情,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41、2.象征是着眼于全文或是局部文章的构思,是文章技法,如白杨礼赞 ;比喻则通 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 3.象征和比喻常常结合而用,即象征中必有比喻,而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 4.象征讲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神似” ,而比喻只讲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 。 推荐阅读推荐阅读 杨迎新白杨礼吊 朱金平一棵小白杨 顾晓蕊十万残荷 1616 散文二篇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的特点。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第 1 1
42、 课时课时 永久的生命永久的生命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品味文中语言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铺垫蓄势,导入新课一、铺垫蓄势,导入新课 董卿在朗读者第二季第三期生命的开场白中说: “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 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生命可以是能够被毁灭,但不能够被打败那般顽强, 也可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般博大。生命如果有颜色,会不会看上 去就像凡高的向日葵和星空 。生命如果有态度,是不是听上去就是贝多芬的田 园和英雄 。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
43、 而为人,生而为众生。 ”是啊,有同感吗,同学们?在新冠肺炎面前,人类的生命是多么 脆弱,但是所有最美逆行者都用他们的坚持与努力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又是多么顽强。今 天,让我们一起聆听严文井关于生命的心灵感悟,听听他对生命有着怎样的解读! (板书: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董卿的开场白既富有哲理,又有文采,可读性很强。用她的开场白导入, 再联系 2019 年岁末、 2020 年初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 “生命” , 带着思考,带着感慨走进课文。 二、初读感知,诵读二、初读感知,诵读“生命生命” 1.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 (2)字词积累。 2.感知内
44、容,诵读“生命” (1)理解标题。 师:朗读标题,请同学们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预设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 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 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以黑板展示、屏幕显示等形式,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是否存在 永久的生命?这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 对生命的关注。 (2)主要观点。 师:朗读全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预设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
45、段落和语句: 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 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整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从题目入手 猜读文章主旨,再读文章了解主要观点,三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 (3)拟小标题,理清思路。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小标题补充完整。 预设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第 1 段:慨叹有限的生命。 第 2 段:感动神奇的生命。 第 3 段:感谢永久的生命。 第 4 段:赞美永存的生命。 第 5 段:咏叹生命的奇迹。 师小结:作者为了表达其观点,先是将抽象的理论以比喻修
46、辞呈现,而后又以现实生 活现象呈现,同时又将其寄寓于哲理性语句中去。构思十分巧妙。 三、质疑解惑,思考三、质疑解惑,思考“生命生命” 1.请同学们读课文边文中的“自读提示” ,思考一下,看你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提示:要关注其中的关键词,如“个人生命有限” , “ 生命自身的不朽” , “分开来” “合起来” , “凋谢”和“永存” 。 设问 1:整体的生命是永久的,个体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的这种 奇妙状态?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有限的个体生命? 预设因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去做对 整个人生有价值的事,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梦想而努力。师补充:学生
47、的当务之急,是完 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技能,为未来人生梦想的实现奠定基础。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切努力都有其意义,因为生命的整体是永久的,我们要在这永久的生 命中留下光彩的一笔,同时又要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一定的休憩之外,须 立即报以百分之百的努力。 设问 2:个体生命遇到不幸或痛苦该怎么看待?(生交流讨论) 预设作者直接宣告: “我们没有时间悲观。 ” 紫藤萝瀑布中有一句话: “花和人都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们不应该沉溺于暂时的不幸, 而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生命的不朽。我们应该保持旷达、乐观的心态。 设问 3:怎么理解“我们应
48、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预设生命在永不休止地繁殖、蔓延。柔弱的小草能抵抗风寒,一年一年“欢乐地迎 着春天的风” , “一万年前” “一万年以后”都是一样的;小牛犊炫耀着它们“永远的金黄 色茸毛” 。作者通过对生命更替的生动描述,形象地展现了新生命不断创造的流动与传承。 设问 4: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怎样理解“分开来” “合起来”? 预设“分开来”指的是个体的生命; “合起来”指的是整体的生命。 整句话的意思是: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整体的生命是永久的,这是生命的奇迹。 如一年一年的小草、一代一代的小牛犊,个体消逝了,整体生命却生生不息
49、、永不休止。 作者从哲理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永久在于整体生命的生生不息与生机盎然。 设问 5: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 芳”一句中的“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预设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 它孕育出了果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同时 也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的消逝与不朽比作花朵的凋 谢与永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师小结:作者认为,人们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个体生命有限, 但我们的整体生命永恒。这是一种乐观积极、豁
50、达向上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2.文章第 1 段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而最后一段却盛赞生命就是“奇迹” ,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 预设一开始突出写个体生命的有限,并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 ,第 2 段却忽然转 折,将我们带入永久生命的美好视野,完美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同时,作者为了表 达其观点,先是将抽象的理论以比喻修辞呈现,而后又以现实生活现象呈现,同时又将其 寄寓于哲理性语句中。整篇文章构思十分巧妙。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文是自读课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关注“自读提示” ,学会自读,学 会在自读提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边文中的四个自读问题是有梯度的,它们暗中把文 中难以理解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