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多年前发表的文章: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四化”建设 的思考 2019-04-07 搞好学校德育工作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四化四化”建建设设的思考的思考 (浙江嘉兴第四高级中学,浙江嘉兴314051) 【摘要】我们几乎从生下来开始就接受德育教育,开始主要是来自父母亲人 的,上学后主要是来自学校老师的;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教育者做了大量工作, 而取得的德育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更是受到多方面的指 责。这不能不让人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德育如此的低效?我想,我们的德育工作肯 定是有问题的。本文在分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两大错误后,从四个方面提出如何搞 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四化”建设。 【关键词
2、】学校德育“四化”建设 作者简介:(1976),男,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浙江嘉兴第四高级中学语 文教师,工作近十年,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先后有二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发 表在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基础教育(上海华师大主办)教育文摘周报 语文教研(浙师大主办)新教育(中央教科所主办)中学生报语文 报考试报新作文实践新课程素质教育大参考基础教育参考 等教育刊物、报纸上,另有二十余篇论文在市、省、国家级论文评比中获得一、 二、三等奖。主研方向:作文课堂有效教学、德育的有效性 联系电话:013957394632电子信箱: 我在一篇文章的开头写道:“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开始接受学校所谓 的德育,但说谎、作弊、打
3、架,甚至偷窃,这些事在校园里还是经常发 生。做学生的都知道考试作弊一旦被发现,就要受处分,一些大学甚至会 因此而开除学生,可作弊还是屡禁不绝,签考试诚信承诺书都没有 用一些学生做了坏事被发现,周围的其他很多人都说那是因为他运气 不好,我们的德育工作是不是太低效了?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应该好好反 思了。”(参见发表在素质教育大参考2010 年第 6 期的拙文从道德 故事看德育的误区)看看大量的德育实践,我感觉学生其实基本是在 “被德育”。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两大一、学校德育工作的两大错误错误 用用“管教管教”代替代替“管理管理”。什么才是管理?我国管理学高校教程现代管 理学中说:“在借鉴中外学者对
4、管理概论的认识,我们把管理定义为: 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和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职能活 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预期目标的 活动过程。”管理是基于人性和人群差异性基础上的民主化、科学化操 作,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的四个特征是:空间,时间,生命 与爱。很明显,真正的管理是把被管理的对象当作一个个有血有肉、有自 己独立思想和人格特征的生命,作为管理者要带着爱,作为被管理者,渴 望被爱。而管教(discipline)指在严格限制下所实施的一种赏罚严明的教 育。此种教育一般由在上者(教师或家长)指导实施,如用之于个人自己,则谓 之自律(self-di
5、scipline)。对照这两个定义,我们的德育工作有多少“管理” 的成分?有些老师可能会说:“我对学生倾注了全部心血,怎么会不爱他 们?”有一位班主任伤心的说:“我资助的一位家里贫苦的学生在评教时居 然对我不满意。”我们总是在责怪学生不懂事,学生“无情义”,却很少反思 自己“爱”的方式可能出了问题。如果教育者的“管教”伤害了学生,他们就 很可能体会不到你其他方式的爱。 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常常习惯于用各种管理制度制约学生,让 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男生不能留长发、女生不能化妆、不能带手 机等等,学校的育人工作细化、泛化为一些所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制度条 例。在这里,教育者教育的潜在逻辑是
6、:学生遵守规定,就给予一定的奖 励,相反则要接受校规的处分!但是实际情况呢?学生往往会因为校规的 高压和不断的强化训练,去暂时服从学校的规定,但他们并没有从内心认 同这些规则,更没有把这种德性生活作为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去体认和欣 赏。所以,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还是层出不穷,学生不断的和教育者玩着 “猫捉老鼠”的游戏。当他们离开学校后,原先被压抑的毛病就都露出来 了。很多学生,在学校时是好学生,一出校门就像“小混混”,甚至所谓的 “好学生”怀孕了,老师和家长都不敢相信。还有一种让很多教育者感叹不 已的“52=0”现象:学生在学校里的 5 天都是“好孩子”,放假回家呆一天 就变成“坏孩子”了。只是我
7、听到的评论往往是感叹“学生家长太不会管教孩 子了”之类的话。 我们所要求的一切并没有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 把德育当做智育的陪把德育当做智育的陪衬衬。都知道学习最重要的是“学做人”,都知道“越 聪明、越有学问的人,如果品德有问题,他对社会的危害性越大”,但 是,实际工作中智育学生的成绩总是摆在首位,而且很多老师所谓 “重视德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学的主要任务是 向学生传授知识,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作准 备,因此智育的地位优先于德育。这种观点和做法将学校生活仅仅视为生 活的手段和阶段,而不是生活本身。杜威早就批判过视学习为生活的准备 这种观点,他指
8、出学校生活不是生活的预备而是生活本身。因此学校生活 应该围绕学生的兴趣来组织。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上,有太多的人持一种 重智轻德的态度。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由来已 久;而激烈的社会竞争、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与实践都在为这种偏向推波助 澜。这种观念对德育的影响极大,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德育的地位低下, 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观念上人为地将教育整体割裂开来,将德育与智 育视为可分裂的两个部分,实在是对教育的误解。 我们总是担心学生的成绩,所以千方百计、威逼利诱,好让学生好好 学习,而实际上,教师越这样做,学生就越厌学;于是教育者又采取更加 严厉的措施逼着学生学,于是学生就更加厌学我们
9、的教育就这样陷入 了恶性循环。正如教育专家林格所总结的那样: “导致当前中国学生厌学有三个非体制原因:一是教育者按照自己一厢 情愿的教育设计,迫使孩子们”就范“,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 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们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二是教育者过于执 着用大脑教育孩子,而忽略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另外一颗心灵,这就导 致很多老师和父母,说的话都是好话,但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三是教 育者过于迷信教育模式与技术,或者盲目的把舶来的心理教育方法奉为圭 臯,而不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 (教育是没有用的P6,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3 月) 二、学校德育工作
10、二、学校德育工作应应搞好搞好“四化四化”建建设设 (一)德育活(一)德育活动动“课课程化程化” 德育工作每天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诊断问 题。我以为要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低效的问题,必须把那些零零散散的德育 活动当做课程那样重视起来,做到德育活动课程化。 每一位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者、每一位班主任乃至学科老师想一想, 我们有多少时间是在进行系统的德育工作?我们是否把德育活动当做一门 必修的课程去认真对待?一般每一个星期都有一节班会课,而这节课常常 成了班主任的“训诫课”,成了布置班级工作课,甚至成了自修课。其他时 间呢?要么就是找学生谈谈心,要么就是学生“出问题”了,老师找过来批
11、 评教育。除了以上这些,我们所谓的德育还有什么?我的感觉是:几乎没 有了。从学校管理层面上看,德育活动只被当做“小吃”、“夜宵”,没有成 为“正餐”;从教师层面上看,教师(主要是班主任)常常扮演着“救火队 员”的角色,常常是“事后诸葛亮”。这样开展德育活动,必然低效。 原有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即学科的,新的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知识,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课程改革的发展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 势,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综合化、社会化、生活化的趋势。 德育活动的课程化正是顺应了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将内容不一、形式 多样的活动按照课程理念加以整合,使之成为领域广泛、复合交叉的综合 课程,
12、成为较为稳定、便于实施的课程。德育活动课程化可以解决学校德 育活动散、乱、不成体系、应景式处理、针对性、时效性不强的局面,使 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序、稳步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校教师可以在德育活 动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评价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 (二)德育(二)德育过过程程“生活化生活化” 道理讲了无数遍,学生已经“耳熟能详”了,他们内心其实也都明白父 母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但是,知道并不能等于认同,认同不等于内化。不 让孩子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只会说“我和你爸爸那么辛苦的工作,你就 不能懂事点”之类近似于乞求的话,孩子是很难真正理解并接受的。真正 有效的学习是,学习者不仅理解、认同所习得的知识,
13、还要内化为自己的 思想内核,并外化到具体的行为实践中。从某种角度上看,当前学校德育 有时所关注的仅仅是工作本身,而不是学生本身的成长。学校道德教育较 少地关注青少年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的发展,更多地受外在功 利的制约,于是,导致极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对规范与守则的盲 目遵从与机械的行为操练。德育过于注重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太考 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比较强调灌输,强调的是形式的新颖,而不去了解受 教育者的看法和感受。久而久之,学校德育开始走样了。那些“你们应该 怎么样”、“你们必须怎么样”,只是让学生追赶德育的终点,不让他们感悟 教育的真谛,在强烈、明显的德育目的下,学生成了一群
14、被不时驱赶的 羊。 德育过程生活化就是引入“生活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 受到教育,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生活教育思想中包含了德育生活化的诸多理念。纵观古今中外,关于 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 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 “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他认为,教育应体现生活、 生长和发展的价值,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所需的信仰不能 硬灌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去、但是个人生存的特定的生活条件引导 他看到和感觉到一件东西,而不是另一件东西;它引导他制定的计划以便 和别人成功地共同行动;它强
15、化某种信仰而剥化另一种信仰作为赢得他人 赞同的个条件。所以,生活条件在他身逐渐产生某种行为系统,某种行为 方向”。教师的责任在于组织、安排好这 “特定的生活条件”,教师在学校 中并不是要给学生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 成员来选择对于学生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学生对这些影响做出适当的 反应。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陶行知生 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他认为“生活即教育”意味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 含有教育的意义;意味着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必须作用于人的生活;意味 着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陶行知先生多次把生活教育阐述为 “生活的教育”、 “用生活来
16、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 领略杜威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最突出、最深刻的一点就 是:德育教育必须把握住德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教育的生活意 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德育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每个人思想品德的成长 往往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生活中形成对道德要求的认同。德育并不是 离现实很远,相反,它就是生活本身。我们要着眼于高中学生的思想实 际,立足于学校的教育现状,让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德 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探索学校德育教育的模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 活、自主的活动进行自我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要让学生在真实 的社会关系中了解道德的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判断
17、和选择,让学生 从中学会容让和坚持。比如,利用各种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我校开展 以来就很受学生欢迎。 (三)德育手段(三)德育手段“个性化个性化” 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学生,是有差异的,他们具有自己的个性特 点,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德育教育不 是要消除这些特点与差异,相反是要使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合适而完 美地展示出来,强调差异性,也就是要求德育工作同学校教学工作一样,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重视个别差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 规律,有针对性实施教育,使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全 体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所谓德育手段个性化,就是指从学生现实个
18、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 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 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 个性自由和谐发展。实施个性化德育要求在学校德育中尊重学生主体,注 意人的层次结构,注重个性化人格的培养,帮助学生发展优良的个性品 质,抑制和克服不良的个性和特点,使学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当年我的高中历史老师说:“如果你考上了大学,我的名字倒着写!” 听了这话,我拼命努力,后来考生上了,并且也理解并感激老师当年的教 育。可是这种教育方式用在另一个学生身上,得到的却可能是对你一辈子 的憎恨。所以,德育手段个性化就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原则,
19、规 范与个性兼顾,以培育遵规守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合格学生为目标, 尊重学生主体,注意人的层次结构,注重个性化人格的培养,帮助学生发 展优良的个性品质,抑制和克服不良的个性和特点,使学生个性得到和谐 发展。德育手段个性化旨在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格健全独立的,会做 人的、懂生活、能工作的社会公民。它能够开拓德育崭新局面,改善自 我。反思以往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忽视人的 个性发展,忽视人的千姿百态的差异,忽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表 现为培育“听话的人”、“模式化的人”和“现状的固守者”。这种模式教育把 学生定位于自觉的、机械的“听话人”,既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现
20、实 生活脱离,又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排斥人 的个性发展。德育手段个性化要求我们重视德育活动,以学生个性特征为 基础,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平台和空 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 学工作中,要运用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特长,形成与众不同的教育风 格,允许学生独立思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以自己充满独 特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张扬个性的动力。 (四)德育工作(四)德育工作“细节细节化化” 加强德育,已经成了社会各界的共识,“墙上纸上、制度、措施、计 划,一应俱全;大会小会、理论、经
21、验、成绩,头头是道。”但事实却 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成为现实德育建设的写照。 事实上,我们并不缺少德育规划与目标,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也 不缺少各类管理的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 气象学上的“蝴蝶效应”和管理学上的“破窗理论”都告诉我们,德育工 作要细节化。一个学生偶尔的一次情绪反常是大事还是小事?对此漠不关 心或视而不见,就是工作不细的一种表现。也许就因这一次偶然的忽略, 会造成悲剧的发生,乃至造成我们工作的被动与遗憾。在德育工作中看不 到细节,不把细节当回事,对工作敷衍了事的人,不可能真正感悟德育的 真谛,也无法体现德育的魅力。因此,德育工作必须细节化,要树立细节 理念,发扬细节精神,发现细节,把细节做实;执行细节,反浮躁之风。 需要注意的是,有人把德育工作细节化理解为“管好学生的每一分 钟”,把学生一天的时间细分为“起床、早锻炼、早餐、早自习”等等时 间段,要求老师在这“每一个细节”上都要“抓好、管好”,这样的“细节化” 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好像在坐牢”,只会让他们反感。 教育家杜威认为德育是依据于“人的本性的科学”,只有当我们的德育 符合被教育对象作为人的本性的时候,我们的德育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思考,努力实践、探索,提高德育工作的实 效性。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