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第 6969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 “诗 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 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 潜说: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 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 一等
2、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 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 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 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 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 “情志一也” 。情 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 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
3、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 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 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 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 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 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4、苏轼在词 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 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 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 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 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 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
5、千气象 )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 “读词之 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 涵泳玩索之。 ”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 蕙风词话 卷一) 。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 的“交流”与“对话” ,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 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 “艺术家的宗旨,
6、无非 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 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 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 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 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 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 人“讨教” “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 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
7、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 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 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 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 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 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 。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 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 “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 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
8、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 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古
9、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 ,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请简要
10、说明不同之处。 (4 分) 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 ,请对此简要说明。 (6 分) 语文阅刊公众号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 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 人间词话 ) 。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 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 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老舍 近来忙得出奇。恍惚之间,仿佛看见一狗,一马,或一驴,其身段神情颇似我自己;人 兽不分,忙
11、之罪也! 每想随遇而安,贫而无谄,忙而不怨。无谄已经做到,无论如何不能欢迎忙。 这并非想偷懒。真理是这样: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反之,凡自己不喜 做,而不能不做,做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想当初,苏格拉底终 日奔忙,而忙得从容,结果成了圣人;圣人为真理而忙,故不手慌脚乱。即以我自己说,前 年写离婚的时候,本想由六月初动笔,八月十五交卷。及至拿起笔来,天气热得老在九 十度(约等于 32)以上,心中暗说不好。可是写成两段以后,虽腕下垫吃墨纸以吸汗珠, 已不觉得怎样难受了。七月十五日居然把十二万字写完!因为我爱这种工作哟!我非圣人, 也知道真忙与瞎忙之别矣。 所谓真忙
12、,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如发现九尾彗星,如在灵感下写诗作画,虽废寝 忘食,亦无所苦。这是真正的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人在这样忙 的时候,把自己已忘掉,眼看的是工作,心想的是工作,做梦梦的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 金钱等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也被工作洗净,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不久即成圣人 矣。情书往往成为真正的文学,正在情理之中。 所谓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得没意义, 大家并不愿做那些事,而不敢不做;不做就没饭吃。在这种忙乱情形中,人们像机器般地工 作,忙完了一饱一睡,或且未必一饱一睡,而半饱半睡。这里,只有奴隶,没有自由人;
13、奴 隶不会产生好的文化。这种忙乱把人的心杀死,而身体也不见得能健美。它使人恨工作,使 人设尽方法去偷油儿。我现在就是这样,一天到晚在那儿做事,全是我不爱做的。我不能不 去做,因为眼前有个饭碗;多咱我手脚不动,那个饭碗便“啪”的一声碎在地上!我得努力 呀,原来是为那个饭碗的完整,多么高伟的目标呀!试观今日之世界,还不是个饭碗文明! 因此,我羡慕苏格拉底,而恨他的时代。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忙成个圣人,正因为他的社 会里有许多奴隶。奴隶们为苏格拉底做工,而苏格拉底们乃得忙其所乐意忙者。这不公道! 在一个理想的文化中,必能人人工作,而且乐意工作,即便不能完全自由,至少他也不完全 被责任压得翻不过身来,他能
14、把眼睛从饭碗移开一会儿,而不至立刻“啪”的一声打个粉碎。 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家才会真忙,而忙得有趣,有成绩。在这里,懒是一种惩罚;三天不做 事会叫人疯了;想想看,灵感来了,诗已在肚中翻滚,而三天不准他写出来,或连哼哼都不 许!懒,在现在的社会里,是必然的结果,而且不比忙坏;忙出来的是什么?那么,懒又有 什么不可以呢? 世界上必有那么一天,人类把瞎忙从工作中赶出去,人人都晓得,都觉得,工作的快乐, 而越忙越高兴;懒还不仅是一种羞耻,而是根本就受不了的。自然,我是看不到那样的社会 了;我只能在忙得瞎忙要哭的时候这么希望一下吧。 (选自益世报 “益世小品”第十五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
15、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始终围绕中心议题“忙之罪”展开,给“忙”下了准确的定义,论述思路清晰, 主线鲜明,给人明确的思想指向。 B “饭碗文明”时代,为了生存,人们只好强迫自己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忙碌大多 就成了“瞎忙” 。 C在作者笔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而对“忙”有了正确认识,作者希望每 一个人都能“真忙”而不是“瞎忙” 。 D文章指出,只有人人得其工作所乐,乐意工作,快乐工作,才能消灭“饭碗文明” , 达到理想的文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篇点题,借助幽默的语言,既凸显了作者的忙碌,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无
16、形中也流露出作者对瞎忙的厌恶之情。 B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形象的叙述中让读者明白了“瞎忙”与“真忙”的区别,暗 示了作者渴望过越忙越幸福的生活。 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自身的行为体会,对“忙”进行了阐释说明,增强了 作品感染力,让人感到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D文章似乎是即兴命篇,随意写成,但别有风味,其语言晓畅质朴、典雅精致,确实是 大家手笔,平而不凡。 8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人兽不分,忙之罪也?”的作用。 (4 分) 9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结合马克思的论断,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对“忙”有了怎 样的理
17、解和感悟?(6 分)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在自然和文化的共 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 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 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 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 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一切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
18、定是保护的前提。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 美和科学价值。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 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 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乡土建筑是乡居文明的物质和 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 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建筑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 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 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
19、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 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 ,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 ) 材料二: 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 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 始建造居所。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 空间。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 损毁等残损现象,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
20、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 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所以,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 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 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 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和自然共处中摸索 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 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 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
21、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 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一种生活态度。 进行乡村遗产保护,我们还需要将它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明清时期,商业 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同样,在现代频繁的 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比如位于浙江省兰溪县的诸葛村。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借由水运条件,在勃兴的兰溪药 业中脱颖而出。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城乡间互动更加频 繁。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成型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上世纪 90 年代后,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
22、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2018 年,诸葛村带动 400 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 60 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 入破亿。通过对家园的共同维护和旅游产业的开发,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 较大提升,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 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 (摘编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田野中的家国情怀 ) 材料三: 早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就有过发展的“外源型”和“内源型”争论。最典型的是联合 国第一个发展十年计划(1960-1970) ,由于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试图让亚洲、非洲和 拉丁美
23、洲的大部分地区复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无功而终。到 20 世纪 90 年代,内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了联合国向国际社会推介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内源型发展 模式指的是“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 。内源型发展战 略否定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 化发展的模式。 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与现实 载体。在各个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 历史文化遗产不单是各个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本,也是各个村落内源性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挖 掘、利
24、用和提升乡村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乡村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静态”历史 文化遗产,转变成为与乡村现代化进程有机嫁接起来的“活态遗产”和“动态遗产” ,成为乡 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李宇军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 B.在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时,应在乡土遗产的视野下重点对其建筑本体价值进行审视。 C.红河哈尼梯田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灵活运用自然要素的智慧,敬畏亲近自然的理念。 D.诸葛村成为乡村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
25、聚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关注乡土建筑的本体价值,研究其背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以价值 为导向的乡村遗产保护理念。 B.永泰庄寨保护过程中强化当地居民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给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 乡村遗产保护道路提供了思路。 C.内源型发展模式是以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为基础的,它的发展道路不是唯 一的,它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 D.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源性生产要素,使其由“静态遗产”转变为“动态遗 产” ,能够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乡村过去留下的“老房旧俗”在一
26、定程度上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包袱,所以对此 必须破旧立新,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 B.有必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形成 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C.贵州“千户苗寨”所拥有的民族文化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近 年来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D.传统村落孕育出的乡贤文化具有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作用,应使其再度成 为农村靓丽的文化风景,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4 分) 5.某地规划兴建一座古城,以重现历史繁华,改善旅游生态,提升城市形象。请你结合 材料,对这一规划提出一
27、些合理建议。 (6 分)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三条河流 王小忠 农历十一月初五,下了一夜大雪。天亮,雪停了,路面上积雪足有七寸厚。怕是一个月 都不能出山了,大雪封锁住整条车巴沟。抱着火炉,听着车巴河的细声细语,望着黑压压的 森林和群山之上的积雪,我又想起了那三条河流。住在那三条河流岸边的朋友们,此时的他 们也抱着火炉?白塔四周的经幡还在烈风中不停地念经?游人络绎不绝?想到这里,我兀自 笑出声来。我坚信,最美好的、最真实的河流,一定是在冬天。对夏日过分被装饰的河流, 我原本就不大喜欢。深秋的时候,扎西叫过我好几次,我的各种借口大概也伤了他的心。实
28、 际上,我并不是抽不出时间,总想着落一层薄雪再去。然而,我面对的却是冰天雪地的现实, 也只好抱着火炉,等鸟雀再次归来,等冰雪彻底融化的那一天了。 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城东三十公里,即则岔石林景区入口处,有一个美丽的牧村 贡去乎。牧村四面环山,三条河绕村而过,潺潺流水叮叮咚咚。 扎西的家就在贡去乎。扎西大学毕业后又读了研究生,研究生学位拿到之后,他没有去 城里找工作。扎西的父亲是本地牧民,没有文化,除了放牧,扎西就是他最值得骄傲的谈资 了。扎西没有去城里找工作,他的父亲很不高兴,以前见人就夸的语气也有所转变,甚至愤 怒,愤怒里还夹带着看不起儿子的意思。扎西对他父亲也不似以前那么顺从了。当然不是说
29、 扎西长大了,就不怕父亲,而是他对生活有了新的想法。扎西不像他父亲那样,他不愿将自 己的思想固定在这条沟里的牧场上。扎西看到这条沟里春夏秋冬都有外地人进进出出,他们 或摄像;或画画;或成群结队,出没于山林之间:或踽踽独行,歇息于河流之畔。于是,扎 西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想法。 2018 年 6 月,我和扎西刚认识。那次我的目的地是则岔石林。刚进入贡去乎,我就看见 一个小广场。广场旁边的山丘上有一座白塔,白塔四周挂满了经幡。广场前方有一条走廊, 墙壁上画了八宝。站在走廊边上,我又看到了河。三条河一一热乌河,则岔河,多拉河,三 条河流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在贡去乎汇聚一起,然后向北奔流,流入洮河,显得很
30、壮观,却又 不张扬。相比高山峡谷中的河流,它们不但谦虚,而且显得腼腆。 扎西的家在村子的最边上,房屋是按农区传统风格修建的,土木结构,全院转角二层楼。 楼上房间很多,房间里挂看来自不同地区的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或雪山,或草原,或森林, 或河流,每幅照片下面都有说明。房间干净整洁,装饰简单,大方静雅,且都摆放着一盆从 草原上挖来的三叶草。这样的装饰,是城市里的宾馆无法拥有的。楼门顶之上,是很大的露 天阳台。阳台上摆放着几盆长寿菊、几个木墩子,还有两张用树根做成的桌子。这样的布局 和设计,扎西的父亲怕是永远都想不到,自然也就做不到,观念很重要。 扎西的父亲一生都在牧场劳作,所有想法都围绕着牛羊转圈。
31、扎西的种种想法,还是得 到了家里其他人的支持,也得到了政府的帮扶,否则只能是春梦一场。扎西家拆旧房盖新楼 也不过三两年时间,可这三两年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全家十几年放牧的收入。幸福指数建立在 大胆的想象之上,然后通过不懈地追求和努力得以实现。理想必须践行,才能达到目的。我 还想到了这一点,成功源于机遇。扎西抓住了机遇,他成功了。 只有十二户人家的贡去乎,终于被世人皆知,就源自扎西的藏家客栈。藏家乐的出现, 升级了牧区经济形态,使藏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牧业也开 始向现代商业迈进。这种转变看似缓慢,但渗透性极强。多少年来,生存在洮河沿岸的农牧 民,一直沉醉于传统的耕作与放牧
32、中,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求新求变思维方式的形成,需要 一定的时间,乃至机遇。 热乌河在则岔沟蜿蜒十八湾。十八湾所经之处,山形奇特,森林茂密,河水潺潺,格桑 花盛开,河谷中空气清新。穿过热乌河,沿小路前行,三条河流便各自去了一边。极目远眺, 千里草原平铺,唯河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则岔石林之景观气象万千,雄伟壮观。蓝天白云 下,黛青色的森林绵延于山峰间,加之大小不一的各种溶洞,以及岩壁之上富有各种传说的 壁画,这里的一切还是很难逃脱与神话的纠缠。 那天,我和扎西坐在门楼顶的露天阳台上,喝奶茶,吃糌粑,说着理想的伟大和人生的 艰辛,都有些激动了。三条河流送来的清冽之气和陶然轰响,又令我们暂时忘却其他,
33、只沉 醉于眼前的美景。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 ”若将眼前所有美景据为己有,心里的那个贪字就写得太大了,还是与他人分享的好。 此时,却是大雪封山。看不到行人,也听不见鸟鸣。坐在朝西的小二楼上,抱着火炉, 我心有愧意。我答应过扎西的,一定要去则岔石林。那么,现在就动身吧。哪怕大雪深埋我 的足迹,而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认为最美好、最真实的河流是冬天的河流,但下文介绍的三条河流的景色虽不 是冬天之景,却仍给人深深的美感。 B. 文章用细腻的笔触介绍扎西藏家客栈的布
34、局和设计,意在批评扎西父亲的观念已经落 伍,思想行为没有发展空间。 C. 扎西的藏家乐三两年的收入远超以前,它的出现促进了藏区经济的转变,凸显了时代 背景下个人选择和机遇把握的重要。 D. 文章引用“耳得之而为声”等语句,表现“我”对美景的沉醉; “我”希望将美景与 他人分享,表达了牧区发展的愿景。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我”的回想内容为主体,叙述了我与扎西的交往、了解和成为挚友的过程, 始终以“我”的视角叙述让读者感到亲近和真实可信。 B. 文章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扎西父亲对扎西前后态度的对比、扎西与父亲的对比、牧 村前后变化的对比等,意在反映
35、藏区的改变和进步。 C. 文章最后一段以“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结尾,给人以无限想象,为的是 表现冬天的则岔石林有有别于其他季节的独特魅力。 D. 文章的语言平实朴素、流畅简净,多用散句,对扎西事迹的叙述渐次深入,客观地表 达了对藏区可喜变化的感受,又蕴含着深挚的情感。 8. 文章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情感增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文章在叙述藏区变化时,用不少笔墨穿插介绍了三条河流的情况,请谈谈你对此的理 解。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答案与解析 (第(第 6969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1 【内容理解】
36、 (3 分)C(A 原文中没说“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 楚辞和明 清诗词” ,属于无中生有;B“多是”不当,原文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 雄行为的赞美”是举例证明“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 “基本价值观” ,不存在 范围、数量的判断;D 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 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 ,颠倒了二者关系。 ) 2 【理解分析】 (3 分)B(这既不是作者的观点,也不是陆机的观点,陆机的“诗缘情” 并非否定“诗言志” ;文中是说“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 ) 3 【分析推断】 (3 分)D(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同“唐宋诗
37、词的内容与现代读 者没有距离” ) 4 【论证分析】 (4 分)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材料二侧重 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5 【分析探究】 (6 分)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 ,王国维选取了李 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 “澄思渺虑” , 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 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 (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诗人对话) ,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 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现代
38、文阅读 II II 6A(A 项, “始终围绕中心议题忙之罪展开”错误, “忙之罪”只是引起文章的论述, 文中重点论述了真忙和瞎忙的区别,并指出如何做到真忙。 ) 7D(D 项, “典雅精致”错误, “典雅”的语言风格,通常是说文章有典据而雅正,这在 文中并没有体现。 ) 8以问句作为标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引出下文。 (2 分) 点明文章主旨。表明作者对“忙”的态度,作者为生计“瞎忙” ,觉得自己颇似驴马兽 类,期望人类有一天能摆脱这种状态,过上越忙越幸福的生活。 (2 分) 9文中写了两种“忙” ,一种是“真忙” ,一种是“瞎忙” 。 “真忙” ,为自己喜欢的事 而忙,忙而无怨,忙
39、而充实,是作者赞同的人生境界; “瞎忙” ,做没意义的事或者不喜欢的 事,或者只为“饭碗”而忙,是作者批判的人生状态。 (3 分) 作者认为在一个理想的文化中,能人人工作,而且乐意工作。那时,人人都知道工作 的快乐,而越忙越高兴;懒不仅是一种羞耻,而且是根本就受不了的。这样, “劳动本身就成 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 (3 分) (意思对即可)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1.C(A 不能漏掉“不断适应”。B“重点”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 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D“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 社区凝聚力”错,由材料二可知,诸葛村的成
40、功是因为“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 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 2.C(“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错。材料三中认为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 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没有“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之意) 3.A(与原文观点相悖。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要重视社会文化发展,挖掘利用乡村历史 文化遗产,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4.首先提出观点: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认知和实践,协助他 们找到可持续的保护道路。然后分别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增强当地居民的乡土归属感和 参与感;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挖掘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 在城乡关系
41、的视角下定位乡村遗产,实现其价值的转化。 (共 4 分。第一点 1 分,第二点 3 分) 5.古城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体现当地居民长期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征求当地居民的建议。古城要走出一条旅游、文化、经济 和城市建设相融合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共 6 分。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6.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项, “意在批评扎西的父亲观念已经落伍,思想行为没有发展空间”错。依据“这样的 布局和设计,扎西的父亲怕是永远都想不到,自然也就做不到,观念很重要”可知,文章用 细腻的笔触
42、介绍扎西藏家客栈的布局和设计,意在表现扎西“求新求变思维”的成功及“观 念”的重要性。故选 B。 7. 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 项, “为的是表现冬天的则岔石林有有别于其他季节的独特魅力”错。 “三条河流会带我 到达诗意的前方”表达的是作者对景点的向往、对扎西的想念、以及对藏区美好未来的坚信。 故选 C。 8. 文章开头写被雪困,结尾再次提到大雪封山,形成呼应,使文章构成“现实一回想 一现实”的严谨思路。文章开头说“等冰雪彻底融化的那一天” ,结尾说“现在就动身” , 呼应的同时形成转折和递进,强化了对景点的向往和对扎西的想念。 【解析】 文章开头写“路面上积雪足有七寸
43、厚。怕是一个月都不能出山了,大雪封锁住 整条车巴沟。抱着火炉,听着车巴河的细声细语,望着黑压压的森林和群山之上的积雪,我 又想起了那三条河流” ,结尾再次提到“此时,却是大雪封山” ,首尾呼应,结构严 谨。 文章开头说“等冰雪彻底融化的那一天” ,结尾说“现在就动身” ,呼应的同时形成转折 和递进, “我”不顾艰险, “哪怕大雪深埋我的足迹,而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 ,强 化了对景点的向往和对扎西的想念。 9. 介绍三条河流的情况就是介绍藏区优越的环境,点明藏区开发的基础条件。介绍 三条河流“谦虚、腼腆”的特点,就是映射藏民的不张扬性格。三条河流的景色之美逐步 为外人所知,就说明藏民的
44、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了变化,藏区发生了缓慢但渗透性极强的 转变。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有一个美丽的牧村贡去乎。牧村四面环山,三条河绕村而过,潺潺流水叮叮咚 咚” “三条河一一热乌河,则岔河,多拉河,三条河流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在贡去乎汇聚一起, 然后向北奔流,流入洮河,显得很壮观,却又不张扬” “热乌河在则岔沟蜿蜒十八湾。十八湾 所经之处,山形奇特,森林茂密,河水潺潺,格桑花盛开,河谷中空气清新。穿过热乌河, 沿小路前行,三条河流便各自去了一边。极目远眺,千里草原平铺,唯河流在阳光下熠熠生 辉”等内容介绍了三条河流的情况,目的是介绍藏区优越的环境,点明藏区开发的基础条件。 “相比高山峡谷中的河流,它们不但谦虚,而且显得腼腆” ,三条河流“谦虚、腼腆” 的特点,就是映射藏民的不张扬性格。 “只有十二户人家的贡去乎,终于被世人皆知” ,三条河流的景色之美逐步为外人 所知,就说明藏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了变化,藏区发生了缓慢但渗透性极强的转变。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