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第 6767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李子柒, “现象级”网红。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 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 的美好画卷。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 Youtube 上备受追捧,收获 735 万粉丝,影响力堪 比 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 “求英文字幕跟进” 。 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 村的旧
2、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 ,是负面文化输出。 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 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礼赞工业成果 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 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 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
3、”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 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与其 说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 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 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 藉。 当然,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 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从这个 角度来看,李子柒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崛起中的东方古国,
4、不仅 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 文化输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记得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的视 频下,很多外国人惊诧不已,然后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中国古老的造纸术。文化 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 ,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 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取材于北京日报 2019 年 12 月 11 日) 材料二: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
5、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 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 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 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 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 友的共鸣。 【甲】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 ,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 “文化输出” 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 【乙】李子 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
6、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 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 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 【丙】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 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 规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 【丁
7、】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 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 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取材于经济日报2019 年 12 月 10 日) 材料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文化输出”是文创领域高大上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一种行为,需 要很强大的包装能力。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 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 开始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套用上面这种逻辑,李子柒显然不算文化输出,她只是误打误撞,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 中国的乡村生活和
8、美食文化。而且,客观地说,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 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 活的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对于他们而言,李子柒来自哪不重要,重要 的是看到她的视频能获得愉悦,得到放松,仅此而已。 那些认为李子柒不算文化输出的观点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即李子柒把中国落 后的一面展示给了外国人, “中国人不是这样生活” ,李子柒这样做其实是中国人的罪人。准 确地说,这种观点并非否定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而是认为李子柒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那么这里所要讨论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输出?
9、 呈现中国真实甚至落后的一面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几十年前就有过讨论。1972 年,享 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大型 纪录片。但因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而按照安东 尼奥尼的说法, “其实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电影” 。并表示“我没有坚持去寻找一个 想象中的中国,而是把自己交付给了能看到的现实,我觉得是做对了” 。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 很多大奖,一直被视为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那个年代重要的影像资 料,极具历史价值。 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敏感,它成了怀旧的珍贵素材,很多人因此感激安东尼奥尼的工 作。从对有关
10、中国评价的变迁不难看出,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正逐渐被抛弃,只是时不 时还会冒出来吓唬人。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 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 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 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 因。澄清争议,走出误区,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 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取材于新媒网 2019 年 12 月 07 日)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11、是() (3 分) A李子柒的作品在海外异常火爆,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 B国内网友质疑李子柒的原因是认为其作品展示了中国落后的一面,而且不够真实。 C作者认为李子柒作品是否是文化输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文化输出的深层思考。 D文章采用了驳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先反驳网友的观点,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2下面一句话放回材料二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3 分) 楼宇烈先生曾指出,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 A 【甲】B 【乙】C 【丙】D 【丁】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
12、二认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创业者,她的作品虽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 地不同文化语境,但算不上真正的文化输出。 B 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 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 C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最初并不受欢迎,但是因为它的真实性,最终获得了广泛 认同,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 D材料三认为,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 生活,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4根据三则材料,概括李子柒的作品能够火爆的原因。 (4 分) 5综观三则材料,李子柒的故事对中国文化输出有怎样的启示?(6 分) 现代文阅读
13、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 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 5 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 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 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 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1938 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 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
14、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 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 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 ,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 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 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 鱼翔浅底,乌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 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 ,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
15、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 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 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
16、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 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 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 ,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 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竞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 。我 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 1938 年 8 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 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 ”朱自清先 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
17、们的农村,我们的 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 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 自比作了“世外桃源” ,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 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 ,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 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 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 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
18、“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 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荼亭中,伴 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 作里说, “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 。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 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 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 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 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 然而
19、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 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 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 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 “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 有依依不舍的情绪。 ”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 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 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 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
20、,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 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学院的师生到达蒙自后,受到了当地的热烈欢迎,美丽的南湖成 为师生们的一隅精神家园。 B.“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中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句子。 C.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 ,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 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7.下列对本
21、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 展现了他们 “刚 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 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 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 ,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 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8.作者说南湖短歌 “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 加以赏析。(4 分) 9.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
22、联大的一段特殊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 ,在 “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 分)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典籍记载,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曾经发明文字。仓颉的传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 他被奉为创造汉字的神,尊称为“字祖” 。至今在中原地区的濮阳南乐、开封、鲁山、虞城、 洛宁、新郑等地,还可以看到仓颉庙、仓颉祠、仓颉造字台、仓颉墓冢等遗存。 关于仓颉其人,我们已不可确知。不过,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肯定经过了一个由无序到 有序,由少到多,由表意到意音兼备,约定俗成,逐步系统化的过
23、程。文字系统的形成不可 能由一个人或一个时代来完成。我们推测,大约在黄帝时期,可能确实存在过史官仓颉这样 身份的人。他不一定独自创造了文字,却可能是最初对文字萌芽进行整理和传播的代表性人 物。历史上对文字最早进行规范化整理的人还有李斯。他身为秦相,作有秦刻石和仓颉篇 字书,曾辅助秦始皇统一文字。历史上最早把古汉字作为知识体系进行全面解说的是东汉许 慎。从文字学史的角度看,东汉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 ,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 字的重要字典,也是一部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经学、小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汉字字 源,并根据汉字的构形特征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的经典性文字学著作。自说文解字问世以 来,历代
24、都有学者致力于汉字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字学。 近百十年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我国商周古文字资料的主要出土地。这里地下出土的古 文字门类齐全,资料丰富。仅殷墟、周原出土的 10 多万片甲骨文和河南、陕西、山西诸省出 土的 8000 余件带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16000 余片温县、侯马春秋盟书,9000 余件魏晋隋唐 墓志碑刻等大宗资料就足以震惊世界。它不仅推动了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熟,而且也 令世人对黄河文明刮目相看。如今在许慎家乡漯河境内的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还有 8000 年前新石器时期刻画符号的重要发现,由此已引起学术界对中华文字起源的新思考。近 几十年河北蒿城台西出土的
25、象形符号及郑州小双桥商代陶器朱书文字,加之上世纪 50 年代发 现的郑州商城二里岗期刻辞甲骨,使我们对商代前期的古汉字又有了新的认识。山西襄汾陶 寺文化朱书陶文、偃师二里头和登封王城岗陶文,则透露出虞夏文字的若干重要信息。所有 这些无不表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与汉字文化渊源的独特联系。 据统计,目前海内外刊布的各种殷墟时期的著录刻辞甲骨已达 90000 余片,历代出土的 相当于殷墟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多达 6500 多件。以这些甲骨文、金文为典型代表的商代文字符 号,是我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古汉字系统。殷商文明是在吸收、借鉴夏代文明的基础上 形成的。商代文字当承自夏文化,而且在殷墟时期尤其是从商王武
26、丁以后有迅速发展的迹象。 那时候,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时人大多是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可惜今天已不易见到, 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翻铸在青铜器上。今所见殷墟时期 的单字字目已达 4100 余个,可释字目在 1340 多个。这些存活着的古汉字多为人、首、口、 大、小、山、川、木、虫、鱼之类的基本字,它们是汉字的基础,后世通过它们又不断地孳 乳出新字。 从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金文到周秦时期的篆系文字、六国文字,还有秦汉以后的方块汉 字,包括古隶、八分隶、魏碑、楷书,各时期的汉语文字资料丰富完备。北宋学者沈括在其 梦溪笔谈一书中,详细记述了印刷工匠毕异于北宋庆历年间发明活
27、字版的经过,并记录 了毕昇活字版的工艺技术。这种字体萌芽于北宋汴京,所谓“横平竖直,横轻竖重,字形方 正,笔画匀称” ,也许因为这个,后世的“宋体”便成为出版印刷最为理想的正文字体。可以 说,宋代是汉字真正成熟的时期。 (摘编自王蕴智黄河学视野中的汉字) 材料二: 汉字发展规律有三:一、汉字形体存在简化趋势。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汉字最初的形体大 都相当复杂,在数千年的使用过程中,汉字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自然演变过程,简化的途 径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图形为符号,删减多余和重复的偏旁,用笔画简单的字体代替笔画复 杂的字体,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代替本字等等。汉字字形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 书魏碑楷书几种
28、形体,还有两种辅助性的字体:行书和草书。 二、汉字形体趋向规范化。早期的汉字形体没有一定之规,偏旁位置不固定,或左或右、 或上或下,同字异体现象也相当严重。汉字在简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规范化。汉字规范 化主要由政府完成,当然,个体也可能影响汉字的规范化,例如撰写说文解字的许慎。 三、汉字形体存在形声化趋势。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甲骨文中主要是象形字和会意字, 形声字所占的比例仅为 20%,到了许慎说文解字 ,形声字已占 80%,今天汉字中的形声字 所占比例更高达 90%以上。可以看出汉字的发展存在一个形声化的过程。 可见,汉字是一种与时俱进、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不断自我调整的文字。 (摘编自徐
29、光春汉字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根据仓颉庙、仓颉造字台等遗存以及文字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历史上确实存在史官仓 颉这样身份的代表性人物。 B.中原地区出土的大量魏晋隋唐墓志碑刻资料,不仅推动了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 熟,而他让世人刮目相看。 C.殷墟时期甲骨文字中依然存活着的古汉字多为人、山、川、木、虫等基本字,后人以 此为基础不断创造新的文字。 D.汉字形体的简化、规范化以及形声化趋势,是汉字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而不断 自我调整的必然结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我们将来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
30、要探究某些汉字的起源,研读说文解 字或是很好的选择。 B.我国商周古文字资料主要出土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或许可以推知汉字文化的源头就在 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C.殷商文明吸收、借鉴夏代文明,因为文字发展具有传承性,也因为夏代文字载体的门 类非常丰富。 D.汉字形体源于以象形和会意为主的甲骨文,定形于楷书,这既有历朝历代官府的作为, 也有个体的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汉字发展规律范畴的一项是(3 分)() A.编写汉字简化方案 B.秦相李斯主持“书同文” C.毕异发明活字版技术 D.武则天造一个“曌”字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说文解字的作用。(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
31、行文脉络。(6 分)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水在水之外活着 葛水平 一条宽阔的谷地间,曾经有一条河流过,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滚出山间,向更远处 四散而去。这生殖的土地,鲜花盛开,青草繁茂,正适合羊们的口粮。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 数丈宽的河道,下游一位年长的老汉说: “往山里走是它的源头,公家人叫它沁河源。走到我 的脸前头我们喊它秋水河,因为当年秋天雨水多它的声音大便有了这个外名。 ” 沁河,南北贯穿晋东南。我们立足的这个县就叫沁源。沁源,因三晋名水沁河六出其源 于山中而得名。山间沁河的六个源头清泉喷涌,碧水成溪,汇成了绿水沁河。 它魅惑了天地两
32、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车开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着,有青草填补了它们的缝隙,黄绿交织,有繁荣,有寂 灭,也有疼痛。 河谷两岸没有人烟。云朵让天空无限扩大,空了的村庄让我六神归位。这样的时候,因 了空气的绝对新鲜和纯净,声音的穿透力也特别强,不知名的小鸟啁啾声声,在空旷中游走, 那啁啾声便遥远了一切,透明了一切。我们奔跑而去,让景色生动起来。一条道被水漫过, 人走在水道上,两行杨树形成密匝匝绿色拱道,在一个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开到两边山脚 下。 “源”至此而出。 泉水清澈,冰凉清甜,东边泉眼水流湍急,西边泉眼水流平缓,两股泉水流出数十米后 汇成一股,顺河谷而渗入地下。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
33、能感觉到在远古那些洞都有水出, 水流分散,涡流丛生该是怎样的景致!浅浅的一汪至山间流出,我把手伸进去,它的深度淹 不住我的胳膊肘。水流出泉眼,慢铺开来形成小河,水面刚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走过河 对岸,鞋面不小心会被水打湿,也许是故意的,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水面上 因了阳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颗粒状,有别一番模样。对岸有碑亭,新修却已经残破,是 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设立下的“沁河源头纪念碑” 。 它不是原来就这个样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开着五朵花瓣的 黄花,自在地生动着,羊群走来,放羊人撒了细盐,我听见羊舌头抹布一样擦着,像一支曲 子在低声部回旋。放羊人挥着皮鞭
34、,鞭梢带着响,羊群聚集在一起,那一只头羊昂着头,相 比于那些勾着头吃草的羊,那只头羊扩大了我的视野。源头在我身后一百米远的地方,就已 经看不到水了。我坐下来,粪蛋蛋落在草丛间,索性躺下,我的情绪复杂。源头的河床这么 宽,那是常年流水落下的影子,我现在只能用幻觉来填补它的空缺。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用 心灵与眼睛观察的习惯,快乐是持久的,痛苦则是刹那之间,而人都喜欢飞蛾扑火,为眼前 的利益狂欢而死。 明代诗人王徽诗云: “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 ”在沁河两岸的冲积平地和原 有台地上,由于沁河总体水量的减少和沁河水被过度的开发利用,昔日汹涌的河水变成了今 天的涓涓细流,日常流量从过去的每秒几
35、百立方米下降到几立方米。放羊人说: “也就几年光 景。 ”台地上的秋庄稼卷曲着叶子,旱大了。放羊人说: “看着是河的源头,却使唤不上水。 ” 一条河的旺衰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领导人在社会转折关头的抉择也非常重要。对资源的争 夺,可以爆发最激烈的战争,谁都知道。无节制地开采资源,使一座城市变为一片废墟,一 座最繁华的都会变成一片草场,沧海变桑田,有谁知道我们少了什么?走走走走走,汲取什 么才能够让水茁壮成长?我看到薄淡轻疏的云彩,正俯视数十万烟灶的生命,并不是太久的 岁月,放羊人说: “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 ”那些植物和人一样喜欢喝清水,黄花遍开, 如经脉一样的腰肢风姿绰约在阳光下,放羊人
36、甩开鞭声,羊群们奋力撂开蹄子顺着河道走往 山外,放羊人的鞭声坚硬而空旷。 谁能知道眼泪是生命最后一抿唾液? 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写河谷空阔、羊群遍野、空气纯净、鸟鸣山幽,意在表达尽管沁河两岸少了河水 的滋润,但这一切让作者心旷神怡、喜不自禁。 B.文章以“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来描写泉水带给我的不寻常的感受,意 在表现泉水的神圣、灵性和生命力的顽强。 C.文章写“沁河源头纪念碑”新修却已经残破,暗示出人们漠视和遗忘了曾经养育自己 的沁河,因此也就有了今天沁河的干枯。 D.文章以
37、“日常流量从过去的每秒几百立方米下降到几立方米”来解说“昔日汹涌的河 水变成了今天的涓涓细流”的情景,直观又理性。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写“它魅惑了天地两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作者触景生情,以抒情笔调表达 了在沁河探源过程中所兴发的情感波动。 B.文章引用诗句“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 ,是由所见所思引起的相关联想, 意在引发读者进行古今沁河的对比反思。 C.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凝练而富有诗意,如第八段连用的五个“走”字饱含着作 者对探访沁河水源的满腔热情。 D.文章由眼前景象引发深度思考, “谁能知道眼泪是生命最后一抿唾
38、液?”以警策之笔表 达了对未来人们生存状况的深沉忧虑。 8.文章多处提到“羊群” “放羊人”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分) 9.文章结尾写到“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6 分)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答案与解析 (第(第 6767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1.A 2.D 3.A 4.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具有浓浓的中国风;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的好奇。能够给那些在都市强大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带来慰藉。 (答出 一点给 1 分,答出
39、两点给 3 分,答出三点给 4 分。 ) 5. 文化输出要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华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不一定是宏大 叙事,普通人的故事同样感人;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要敢于展示真实的文化现状; 在输出方式上首先要做到“动人” ,要能引发不同国家人们的共鸣;文化输出是个长期过程, 需要更多人加入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军;文化输出不要太过刻意,融合过程要符 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 (答出一条给 2 分,答出三条即可得 6 分)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6.D【解析】 “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错 误,依据第四段“蒙自分校,虽然只
40、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 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 “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 步而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可知, “后生学子”造访南湖,主要是因为南湖是西南联 大曾经的校址,大师们曾经在此求学研究。 7.D【解析】原文为“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 ,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 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 ,并不是安居乐业。 8.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首尾呼应等手法,(1 分)借对蒙自南湖风光的欣赏和赞 美,(1 分)强烈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1 分)也饱含 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
41、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1 分) 【解析】 “我远来是为的这-园花”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以反复手法表达了对南湖 风光的赞美: “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运用反复手法,与“让梦里听一声 故国的钟”共同表达对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思念;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 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则表达对南湖美景的沉醉及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 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 9.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生活;(3 分) 在宁静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 国。(3 分) 【解析
42、】 “激流”指的是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抗战局面; “平静温柔的 流水”指的是南湖远离战火的平静生活和西南联大师生坚持研究学问的沉稳心态。 “宁静”句 指的是在潜心研究学问的生活中西南联大师生对祖国局势的关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故此宣 传抗战,呼吁唤醒国人,甚至亲赴战场。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1. 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 寻找相关的语句,最后进行辨析。A 项或然变必然,“历史上确实存在史官仓颉这样身份的代 表性人物”错,将“可能”说成“必然”,相关信息在
43、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可能确实存 在过史官仓颉这样身份的人”。B 项缩小范围,“中原地区出土的大量魏晋隋唐墓志碑刻资 料”错,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三段,原文说“它不仅推动了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熟, 而且也令世人对黄河文明刮目相看”,根据上文,可知“它”所指的不仅是魏晋隋唐墓志碑 刻资料,还包括甲骨文、春秋盟书以及带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等。C 项缩小范围,“殷墟时期 甲骨文字中依然存活着的古汉字多为人、山、川、木、虫等基本字”错,相关信息在材料一 第四段,原文为“以这些甲骨文、金文为典型代表的商代文字符号”“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 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翻铸在青铜器上”,可知殷墟时期的文字
44、主要包括甲骨 文字和金文。故选 D。 2. C【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其次细读题干及选项,回 归原文;最后分析选项各句子间的关系,并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分析。C 项弄错时间,“也 因为夏代文字载体的门类非常丰富”错,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四段,原文为“而且在殷墟时 期尤其是从商王武丁以后有迅速发展的迹象。那时候,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那时 候”指的是“殷墟时期”, 所以“文字载体的门类非常丰富”的时期是“商代”, 而不是“夏 代”。故选 C。 3. 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所给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其次要从原文
45、中找到相关 的区域,最后将各个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分析。D 项答非所问,相关信息在材料二,根据原文 内容,“汉字发展规律”指汉字形体具有简化、规范化和形声化的趋势,A 项直接与汉字简化 有关,B 项和 C 项都与汉字规范化相关,而 D 项“武则天造一个曌字”仅是因一己之私, 显然与汉字发展规律的三个特点都不相关。故选 D。 4.可以解释古代汉字;为研究汉字构形特征、探究汉字字源提供了理论依据;说 文解字开汉字研究之风,成为中国文字学的发轫之作;促使汉字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评分标准】任答一点 2 分,两点 3 分,三点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
46、】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在原文中寻找相关区 域,将有效信息加以分类,最后概括要点,形成答案。此题要求考生概括“说文解字的 作用”,材料中与说文解字有关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一第二段,有两个长句,第一句 表面上是解释说文解字这本书的,其实也暗示了它的作用:首先它是一本字典,就可以 解释字词;其次是一本文字学著作,也就可以给人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第二句直接写说文 解字对中国文字学的作用,考生稍加概括即可。材料二有两处提到了说文解字 ,各有一 句话,第一句是“例如撰写说文解字的许慎”,关键信息在此句的前一句“个体也可能 影响汉字的规范化”上,考生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句的话,就可
47、能作答不全;第二句与作用 无关。考生对三处有效信息加以概括,就可以形成答案。 5.首先解说仓颉的影响,以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引出对古汉字的整理与研究;接 着介绍黄河中下游地区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并分析这些古文字与汉字之间的关系;最后指 出各个时期的汉字资料情况,以及汉字的真正成熟时期。 【评分标准】一点 2 分。意思相近即 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把握每一段的大意,然后根据文章内容 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最后归纳要点,整理答案。材料一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 写仓颉对后世的影响,
48、第二段由仓颉引出整理汉字的有关情况,第三段介绍黄河中下游地区 出土的文献资料及其影响,第四段分析中原地区的古汉字与汉字之间的关系,第五段先说汉 字发展的大概脉络,再由梦溪笔谈指明汉字的成熟时期。第一段引出第二段,二者理当 分作一层;第三段和第四段分别从不同角度指明中原地区文字与汉字的渊源关系,此两段为 一层;第五段为一层。对此加以概括,就可以形成答案了。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6.A(“意在表达这一切让作者心旷神怡、喜不自禁”不正确,美景带给作者的不仅 仅是喜悦。 ) 7.C(五个“走”更多的是表达出作者对于恢复沁河盛貌的焦虑之心。 ) 8.(4 分)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之一,羊
49、群及牧羊人的叙述贯穿全文,伴随作者沁 河探源的整个过程。内容上,多次提及的羊群、牧羊人与黄花、清泉等景物构成了作者在 沁河探源过程中所见的独特风景,反复渲染,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沁河风物图。主题 上,羊群出现于河床与曾经的沁河涡流丛生形成极大反差,牧羊人的言语更是直接指出了沁 河的古今风貌,引发读者对沁河干涸缘由的追问与思考。 (每点 2 分,答到任意两点即可。 ) 9.(6 分)作者前往沁河探源,只见干涸的河床,却不见沁河里的流水,作者为此而着 急不已。作者为人们过度开发利用沁河导致沁河断流的现状感到着急焦虑,揭示了作者对 沁河现状的反思与拷问。河流孕育生命,水的干涸意味着昔日农业文明的日渐消亡,作者 借此表达了对农业文明消逝的忧虑与哀叹。 (每点 2 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