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 高中化学新教材同步讲义资料 阶段重点突破练阶段重点突破练(六六)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下图为一原电池装置,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铜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B盐桥中的 K 移向 ZnSO4溶液 C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铜是正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答案A 解析该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锌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较不活泼的铜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子由负极锌流出,经导线流向铜电极(电流的方向与之相反),负极、正极的反应分别为负极:Zn2e =Zn2 ,正极:Cu22e=Cu;盐桥中的阳离子向正极区 CuSO4溶液中迁移。 2将 Al 片和 Cu 片用导线连接,一组插入浓硝酸中,一
2、组插入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形成原电池, 在这两个原电池中,负极分别为() ACu 片、Al 片BAl 片、Cu 片 CAl 片、Al 片DCu 片、Cu 片 答案A 解析浓硝酸常温下使铝钝化,所以在浓硝酸中铜反应为负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铝反应为负极。 3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装 置 现 象 电流表指针未发生 偏转 电流表指针发生偏 转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热铁片所在烧杯,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 B用 KSCN 溶液检验铁片、附近溶液,可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2022 高中化学新教材同步讲义资料 C铁片、的腐蚀速率相等 D“电流表指针未发生偏转”,说明铁片、铁片均未被腐蚀 答案A 二、原电
3、池的应用 4(2019河南安阳林虑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下列有关电化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反应 CaOH2O=Ca(OH)2可以放出大量的热,故可把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 能 B某原电池反应为 Cu2AgNO3=Cu(NO3)22Ag,装置中的盐桥中可装含琼胶的 KCl 饱和溶液 C原电池的两极一定是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 D理论上,任何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答案D 解析A 项,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不能把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错误;B 项,某原电池反应为 Cu2AgNO3=Cu(NO3)22Ag,装置中的盐桥中可装含琼胶的 KNO3饱和溶液,不能装含
4、琼胶的 KCl 饱 和溶液,因为氯化钾与硝酸银会发生反应,错误;C 项,原电池的两极不一定是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 也可能是一种金属和一种能导电的非金属,错误。 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反应 2KMnO410FeSO48H2SO4=2MnSO45Fe2(SO4)3K2SO48H2O 设计如下原电池,其中甲、乙两烧杯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 1 molL 1,溶液的体积均为 200 mL, 盐桥中装有饱和 K2SO4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此原电池的正极是石墨_(填“a”或“b”),发生_反应。 (2)电池工作时,盐桥中的 SO 2 4移向_(填“甲”或“乙”)烧杯。 (3)写出两烧杯中的
5、电极反应式: 甲_, 乙_。 (4)若不考虑溶液的体积变化,MnSO4浓度变为 1.5 molL 1,则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_mol。 答案(1)a还原(2)乙 (3)MnO 45e 8H=Mn24H2O 5Fe2 5e=5Fe3 (4)0.5 解析(1)根据题目提供的总反应方程式可知,KMnO4作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故石墨 a 是正极。(2) 电池工作时,SO 2 4向负极移动,即向乙烧杯移动。(3)甲烧杯中的电极反应式为 MnO 45e 8H=Mn2 2022 高中化学新教材同步讲义资料 4H2O;乙烧杯中的电极反应式为 5Fe25e=5Fe3。(4)溶液中的 MnSO4 浓度由 1 mo
6、lL 1 变为 1.5 molL 1,由于溶液的体积未变,则反应过程中生成的 MnSO4的物质的量为 0.5 molL10.2 L0.1 mol, 转移的电子为 0.1 mol50.5 mol。 三、新型电源 6 乙醇燃料电池中采用磺酸类质子溶剂, 在 200 左右时供电, 电池总反应式为 C2H5OH3O2=2CO2 3H2O,电池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池工作时,质子向电池的负极迁移 B电池工作时,电流由 b 极沿导线流向 a 极 Ca 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C2H5OH3H2O12e =2CO212H Db 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2H2OO24e =4OH 答案B 解
7、析通入乙醇的一极(a 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通入氧气的一极(b 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池工作时,阳离子(质子)向电池的正极迁移,A 项不正确;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相反,电流由 b 极沿导 线流向 a 极,B 项正确;a 极上乙醇应该失电子被氧化,所以 C 项不正确;因为电池中使用的是磺酸类质 子溶剂,所以电极反应式中不能出现 OH ,D 项不正确。 7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通常以 NaCl 溶液或 NaOH 溶液为电解液,铝合金为负极, 空气电极为正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 NaCl 溶液或 NaOH 溶液为电解液时,正极反应都为:O22H2O4e =4OH B以 N
8、aOH 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Al3OH 3e=Al(OH)3 C以 NaOH 溶液为电解液时,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电解液的 pH 保持不变 D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 答案A 解析B 项,以 NaOH 为电解液时,不应生成 Al(OH)3沉淀,而应生成 AlO 2;C 项,电解液的 pH 应 减小;D 项,电子通过外电路从负极流向正极。 8甲醇燃料电池具有容易携带、容易存储等优点,目前被认为将会替代传统的电池成为携带型设备 的主要电源。如图是甲醇的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Y 极为电池的负极 2022 高中化学新教材同步讲义资料 BX 极的电极反
9、应式:CH3OHH2O6e =CO26H C若常温下用该电池电解 100 mL KCl 溶液至 pH12 时,向质子交换膜迁移的 A 为 0.01 mol D空气以 20%为氧气计算,X 极每消耗 1 mol 甲醇,Y 极必消耗 168 L 空气中的氧气 答案B 解析根据 X 极、Y 极所通入的物质,可以判断,X 极为负极,Y 极为正极,其电极反应式为 X 极(负 极): CH3OHH2O6e =CO26H; Y 极(正极):3 2O 26e 6H=3H2O。 C 项, 2KCl2H2O= 电解 2KOH H2Cl2,n(OH )0.01 molL10.1 L103mol,所以向质子交换膜迁移
10、的 n(A)应为 0.001 mol; D 项,没有给出氧气所处的条件,不能求出氧气的体积。 9寻找新能源是解决温室效应的一条重要思路。磷酸亚铁锂(LiFePO4)是一种新型汽车锂离子电池, 总反应为 FePO4LiLiFePO4,电池中的固体电解质可传导离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放电时,Li 作负极 B放电时,正极反应为 FePO4Li e=LiFePO4 C充电时,Li 和 Fe2向阴极移动,PO3 4向阳极移动 D充电时,阴极反应为 Li e=Li 答案C 解析放电时,电极反应式为负极:Lie =Li,正极:FePO4eLi=LiFePO4;充电时,电 极反应式为阴极:Li e=Li
11、,阳极:LiFePO4e=LiFePO4。C 项,充电时,Li在阳极生成,移 向阴极得电子生成 Li,Fe2 失去电子生成 Fe3,Fe3和 PO3 4结合生成 FePO4。 10碳呼吸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已知草酸铝Al2(C2O4)3难溶于水。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B正极的电极反应为 C2O2 42e =2CO2 C每生成 1 molAl2(C2O4)3,有 6 mol 电子流过负载 D草酸盐溶液中的阳离子移向 Al 电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此装置为碳呼吸电池,是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故 A 错误;根据电池原理,正 极反应是 CO2参与,电极反应
12、式为 2CO22e =C2O2 4,故 B 错误;生成 Al2(C2O4)3,以 Al 进行计算,转 移电子物质的量为 123 mol6 mol,故 C 正确;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阳离子向正极移动,Al 电极 为负极,因此草酸盐中阳离子向通入含 CO2空气一极移动,故 D 错误。 2022 高中化学新教材同步讲义资料 11(2019贵阳质检)化学家正在研究尿素动力燃料电池,尿液也能发电。用这种电池直接去除城市废 水中的尿素,既能产生净化的水,又能发电,尿素燃料电池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电池工作时 H 移向负极 B该电池用的电解质溶液是 KOH 溶液 C甲电极反应式:CO(
13、NH2)2H2O6e =CO2N26H D电池工作时,理论上每净化 1 mol CO(NH2)2,消耗 33.6 L O2 答案C 解析A 项,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则电池工作时 H 移向正极,错误;B 项,该原电池是酸性 电解质,质子交换膜只允许氢离子通过,错误;C 项,负极上是 CO(NH2)2失电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 则负极反应式:CO(NH2)2H2O6e =CO2N26H,正确;D 项,电池的总反应式:2CO(NH2)2 3O2=2CO22N24H2O,每净化 1 molCO(NH2)2,消耗 1.5 mol O2,则在标准状况下氧气为 33.6 L,由于没 说明是标准状况,所
14、以氧气的体积不能求算,错误。 12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通入氧气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B通入氢气的电极为正极 C总反应式为 O22H2= 点燃 2H2O D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O24H 4e=2H2O 答案D 13世界某著名学术刊物近期介绍了一种新型中温全瓷铁一空气电池,其结构如图所示。 2022 高中化学新教材同步讲义资料 下列有关该电池放电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AO2 由 b 极移向 a 极 B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FeOx2xe =FexO2 C若有 22.4 L(标准状况)空气参与反应,则电路中有 4 mol 电子转移 D铁表面发生的反应为 xH2
15、O(g)Fe=FeOxxH2 答案D 解析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O2 由正极移向负极,即由 a 极移向 b 极,故 A 错误;a 极空 气中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4e =2O2,故 B 错误;标准状况下,22.4 L 空气的物质的量为 1 mol,则参与反应的氧气为 0.2 mol,则电路中转移 0.8 mol 电子,故 C 错误;由新型 中温全瓷铁空气电池的装置图可知,铁表面发生的反应为 xH2O(g)Fe=FeOxxH2,故 D 正确。 14(1)ZnMnO2干电池应用广泛,其电解质溶液是 ZnCl2NH4Cl 混合溶液。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 _。电池工作时,
16、电子流向_(填“正极”或“负极”)。若 ZnCl2NH4Cl 混合溶液中含有杂质 Cu2 ,会加速某电极的腐蚀,其主要原因是 _。 (2)如图为钠硫高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该电池的工作温度为 320 左右,电池反应为 2Na xS=Na2Sx,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M(由 Na2O 和 Al2O3制得)的两个作用是 _。与铅蓄电池相比,当消耗相同质量的负极活性物质时,钠硫电池的理论放电量是铅蓄电 池的_倍。 答案(1)Zn(或锌)正极锌与还原出来的铜构成锌铜原电池而加快锌的腐蚀 (2)xS2e =S2 x离子导电(导电或电解质)和隔离钠与硫4.5 解析(1)负极是失电子的一极,Zn 所失电子由负
17、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锌与还原出来的铜构成锌铜 原电池而加快锌的腐蚀。 (2)正极上是 S 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xS2e =S2 x;要形成闭合回路,M 必须是能使离子在其中 定向移动的,故 M 的两个作用是导电和隔膜。假设消耗的质量都是 207 g,则铅蓄电池能提供的电子为 2 2022 高中化学新教材同步讲义资料 mol,而钠硫电池提供的电子为 9 mol,故钠硫电池的放电量是铅蓄电池的 4.5 倍。 15(1)氢气直接燃烧的能量转换率远低于燃料电池,写出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 _。 (2)FeSO4在一定条件下可制得 FeS2(二硫化亚铁)纳米材料。该材料可用于制造高容量锂电池,
18、电池放 电时的总反应为 4LiFeS2=Fe2Li2S,正极反应式是_ _。 (3)如图所示原电池正极的反应式为_。 (4)一种可超快充电的新型铝电池,充放电时 AlCl 4和 Al2Cl 7两种离子在 Al 电极上相互转化,其他离 子不参与电极反应,放电时负极 Al 的电极反应式为_ _。 (5)酸性锌锰干电池是一种一次电池,外壳为金属锌,中间是碳棒,其周围是由碳粉、MnO2、ZnCl2 和 NH4Cl 等组成的糊状填充物。该电池放电过程产生 MnO(OH)。回收处理该废电池可以得到多种化工原 料。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_, 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 答案(1)H22OH 2e=2H2O (
19、2)FeS24e =Fe2S2(或 FeS24Li4e=Fe2Li2S) (3)Ag e=Ag (4)Al3e 7AlCl 4=4Al2Cl 7 (5)2MnO22e 2H=2MnO(OH) Zn2MnO22NH 4=Zn(NH3)2 22MnO(OH) 解析(1)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 H22OH 2e=2H2O。 (2)正极发生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即得电子,故参加反应的物质应是 FeS2,又知最后生成铁单质和 S2 , 故正极反应式为 FeS24e =Fe2S2。 (3)该原电池的实质是 Cu 与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 Ag 单质,所以正极是生成 Ag 单质的还原反应。 (4)放电时负极 Al 应失去电子, 根据放电时 AlCl 4和 Al2Cl 7两种离子在 Al 电极上相互转化可知, 电极 反应式为 Al3e 7AlCl 4=4Al2Cl 7。 (5)酸性锌锰干电池外壳为金属锌,锌是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Zn2e 2NH 4=Zn(NH3)2 22H 。中 间是碳棒,碳棒是正极,二氧化锰得到电子,则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2MnO22e 2H=2MnO(OH),总反应 式为 Zn2MnO22NH 4=Zn(NH3)2 22MnO(OH)。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