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木叶“ 林庚 课程目标 1.品味文中的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这一意象的意 蕴,把握其艺术特征。 2.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赏析诗歌语言的韵味。 3.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层次的能力。 学法指导 1.认真、细致地阅读文本,圈出关键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 组讨论,品味文中的语句。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诗句,总结并且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有规律 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些方法去鉴赏诗歌。 3.划分段落层次,厘清文章思路,探讨文章结构。 高考导航 1.熟能生巧” “相去无几”等成语为高考常考成语。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 素养“语言建构与运 用”的能力要求。
2、2.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考生在高考中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时需要经常注意 的方面。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能力要求。 3.本文出现的一些意象是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中常考的意象, 考生在平 时要多注意对它们的积累。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 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东方树叶” 和“东方木叶”同学们会选哪瓶喝 (树叶 or 木叶) ?为什么? 拥护正版打击山寨/木叶:干燥,微黄/树叶:润泽,碧绿 “木”与“树”在概念上差不多,但是给人的感受却相差很远。作为饮料的 形象,同学们那么突出地钟爱“树叶” ;作为诗歌的形象,北大中文系教授林
3、庚 先生发现,诗人们却非常钟爱“木叶” ,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林 庚先生是怎么说“木叶”的。 二、知人论世(PPT 简化,详见本教案) 1、作者 林庚( 1910-2006), 字静希。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文学史家,在文 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20 世纪 30 年代,林庚在清华 大学读书,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缃、 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 。现当代著名的人文学者如张中行、吴小如、 袁行霈、沈泽宜等均为其弟子。 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 文学史等方面, 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
4、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其研究 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 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 文学专著诗人李白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2、作品简评 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堪称真正的文学研究。在唐诗综论的一系列文 章中,我们看到鉴赏不仅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反而是文学及文学研究的基础、 本身和目的。而“鉴赏力”正是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与一般的鉴赏文章不同的是,林庚先生的文章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有开阔的 视野,有比较的眼光。林庚先生的文章能抓住对象的本质,而不是出于一般的泛 泛而论。但林庚先生的文章又从不对对象作硬性的概念的规定,他对很多问题的 解决都是从比较中确定对象的范围。
5、应该说这是一种超出了理性限制的研究方法。 而这一切,正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方法所独具的特点之一。(邓程妙赏唐诗, 百年一人读林庚先生) 3、文题解读 “说”是一种文体。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 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 “说木叶 ”就 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4、背景探寻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国的高潮是唐诗。深人浅出而富于生气的唐诗,给后人 无尽的新鲜启示,并为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这是林庚先生对于唐诗 的基本看法,也是他为什么特别喜欢并潜心研究唐诗的根本原因。先生以诗人的 悟性去研究唐诗,往往有其独特的感悟,
6、因而在论述时经常夹进感性的笔法,所 以他的论著如同创作一般,读来新鲜活泼,充满“理趣”。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 我们读这篇课文,就会真正领悟到它的艺术魅力。 5、知识链接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的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 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 中的“物”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 界,是一 种情景 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 同创造的结果。 三、初读文本 (一)字音(详见 PPT) (二)朗读
7、第 7 段 “东方树叶”口感不佳,大家不喜欢; 说“木叶” 大家也不喜欢,因为难 读。怎么办?有个好办法,先读结尾: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圈出关键词,说说其中所表达的意思。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 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质疑】课本的“一字千金”改为“一字千里” 。 【高考链接】把握常考成语的含义 一字之差:一字之差:原意是只相差一个字,用来比喻相差的很少。 相去无几:相去无几:两者之间距离不远或者差别不大。 一字千金: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千里:一字千里:在某句话中,只有一个字的
8、差别,表达出的意蕴却相差很大。 2、本文提及了木叶和树叶两个相差无几的概念,它们在艺术形象上到底有 哪些区别呢? (1) “树叶”VS“木叶” 场合:春夏之交 VS 秋风叶落 外形:繁茂枝叶 VS 窸窣飘零 颜色:碧绿褐绿 VS 微黄 质感:柔软湿润 VS 干燥 意味:繁茂 VS 空阔、疏朗 联想:密密层层的浓阴 VS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2)木叶和树叶这两个相差无几的概念,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呢? 因为,作为艺术形象,它的特征是暗示的,没明说。 例如:例子 1 男孩在周三约女孩周五见面:“下班后一起吃饭?”女孩回: “我下班要晚上 78 点,会不会太晚?”请问,女孩是希望你来找她,还是希
9、望 你换个时间更从容地约会?例子 2 初期约会的男女一起吃过午饭,男孩问:“接 下来有安排吗?”女孩回:“我打算去商场转一下,你有事情要办吗?”请问, 女孩的意思是希望你继续陪她, 还是希望你结束今天的约会?不少男士都会往乐 观的方向理解,就是女孩愿意见面以及愿意继续约会,但在实践中我们遇到的大 多数情况却是这样的:例子 1 当男孩说:“没关系,我去你下班地地方等你。” 女孩会说:“要不还是改天吧,加班有点儿累,状态不好。 ”例子 2当男孩说: “我没别的事情,要不一起逛?”女孩会说:“下次吧,我今天要逛的地方男士 跟着不太方便。”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悲催的结果呢?也许女孩的提问中已经暗藏了答案
10、。 例子 1,女孩的问句会不会太晚? 例子 2,女孩的问句你有事情要办吗? 这两个问题的肯定回答都是“是的, 太晚”以及“是的, 有事情要办”。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女孩心中已经做好了拒绝的准备, 但为了不让男孩尴尬, 通过提问给他留了个台阶。把自己的意愿藏在肯定回答里的好处是,能够让接下 来双方的选择显得一致。当然如果男孩情商不够,不能善解人意的话,那下一回 合也就只能明确拒绝了。 还是例子 1 和 2,面对男孩的邀约,如果女孩愿意周五见面或者午饭后继续 约会的话,她们会怎么表达呢?通常她们会这样说。 例子 1,女:“我下班要晚上 78 点,对你不晚吧?” 例子 2,女:“我想再去转一转,你
11、一会儿没别的事吗?” 这里的“不晚吧?”和“没别的事吗?”,肯定回答依然是“是的,不 晚”以及“是的,没别的事”。 由此可见暗示性更艺术。 (三)梳理文本结构 历代诗人的名句: “木叶、树叶、落叶、落木”资料量大 “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一用再用、熟能生巧、 “树叶”无人过问 关键在“木”这一字规律神奇:树叶、叶一般概念;木叶、木 诗歌语言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特征隐秘 语言形象具有暗示性理论高深 “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差别几乎是一 字千里。 从大量资料中发现了一种现象及其中的规律,通过寻找此规律产生的原因、 理论依据及使用范围的限定,证明规律(结论
12、)确实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我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潜在力量, 于是明白了概念背后丰富 多彩的言说。 如: 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在送别的场合下,运用江水的形象所含有的绵 绵不绝的因素(意味) ,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感情(思想、 心境)这是“水” 这一概念背后潜在的形象特征 四、赏析文本 (一)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 1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 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飞。 2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3 3、木叶下,江波
13、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译文: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缓缓飘落,微风吹动着江水泛起一波波无尽的涟 漪,深秋的圆月照在河边从从的浦草上,些微的云朵停歇在山腰上。 4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 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 “木叶” 在秋风中纷纷飘落, 想来此时此刻, 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 5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后皇:地和天 7 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14、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 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一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 快落下来了。 9 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一时好,指一时之美好。 指“云间月”圆而又缺, “叶中花”开而复凋。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10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水边平
15、 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东。、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东。 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 催落树叶的声音。 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苦思念的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 12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 视奔流不息、 滚滚而来的江水, 在写景的同时, 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 边” “不尽” ,使“萧萧” 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 长江汹涌之
16、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131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1414、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木,枯 黄的树叶纷纷飘零。 1515、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616、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赏析: 写春光已去,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 梅子在雨中肥大了。 午阴嘉树清圆, 则
17、化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中日午树阴正句意。 “清圆”二字绘出绿 树亭亭如盖的景象。以上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并反映出作者随遇而 安的心情,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 1717、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年青的姑娘美艳优雅,在岐路采桑,桑树枝条柔动,落叶轻飘。 1818、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注释:见宿,留下住宿。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 贫。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二)“木
18、”的两个艺术特征 (1 1) “树叶树叶”与与“木叶木叶” 【提问 1】 “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 ,那么,二者有 什么不同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 3、4 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 的区别。 ) 树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 然则“高树”则饱满, “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 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 似乎才更近于“木”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
19、第一 个艺术特征。 树、叶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木叶疏朗绵密 落木萧瑟、凄凉 高木空阔 高树饱满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 “木”的第 一个艺术特征) (2 2) “落叶落叶”与与“木叶木叶” 【提问 1】精读课文第 6 段: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 叶”的不同意味。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飘零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饱含水份,繁密 静夜无四邻, 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微黄但不干燥, 无飘零之意 【朗读】第六段【
20、朗读】第六段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 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带来疏朗的清秋 气息。 【提问 2】 “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 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请大家快速浏 览第五段、第六段) 落叶落叶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 木叶木叶不仅强调了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不仅强调了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 燥之感燥之感 【朗读】第六段【朗读】第六段 第一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
21、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 的颜色性。 第三句: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 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第五句: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 “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 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 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 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过渡【过渡】由于“木叶”一词更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所以古代 诗人就特别钟爱“木叶”一词了,甚至推陈出新,在诗中运用“落木”一
22、词。比 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起“木叶”又有什么 暗示性的信息呢? (3 3) “木叶木叶”与与“落木落木” 【朗读】第六段倒数三到六行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 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 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 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4 4)下结论)下结论“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诗歌语言具有暗 示性。 (三)齐读第 5 段:说明“木”为什么具有这个特征 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 的存在。
23、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 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启发性、感染性诗歌语言 如本文的“木”暗示“落叶” 因为“木”具有“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 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得到启示: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五、拓展延伸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 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文化心理暗示即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 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练
24、习 1】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 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忧愁情绪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离别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圣洁 坚贞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思念之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俗之境 【练习 2】仔细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填空 A、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叫夫婿觅封侯。 ( 闺怨 唐 王昌龄) B、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 劳劳亭 唐 李白)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D、山下孤烟远
25、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 田园 乐唐 王维) 柳树在中华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丰富多姿,因此历代咏柳的诗、词不计其 数, 文人更常借柳寄托情意: 因柳是温柔谦逊的象征, 所以古人常以之自勉自励, 如( C ) ;因受陶潜影响,柳也是后人向往的桃源所在,如( D ) ;柳与“留” 同音,因此折柳赠别也可以表达分别时留恋难舍之情,如( B) ;后来更以见 柳兴起对远方发人的思念之情,如( A ) , “柳情”真是蕴涵丰富啊! 【小结】传统意象凝固性 1、送别类意象柳、长亭、南浦、酒 2、思乡类意象月、鸿雁、莼羹鲈脍 3、愁苦类意象梧桐、流水、杜鹃 4、抒怀类意象菊、梅、松柏、黍离 5、爱情类意象红豆、莲、比翼鸟 6、战争类意象投笔、楼兰、请缨 7、闲适类意象五柳、东篱、三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