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46.75KB ,
文档编号:1677116      下载积分:2.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1677116.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1207392380yun)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1207392380yun)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教案.docx

1、20212021 年新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第三三单元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9 9. .地球的表面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1.分别触摸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初步了解这两种地球仪的不同之处。 2.知道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 如高原、平地、山地、盆地、丘陵等等。 3.了解高原、平地、山地、盆地、丘陵等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4.通过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进一步体会各种地形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多样的陆地地形。 2.体会高原、平地、山地、盆地、丘陵

2、等陆地地形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地形,体会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 制作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所需材料:硬纸板、旧衣服或塑形布、废纸或者海绵、丙 烯颜料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 25 页第 3 单元的一首小诗: 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山? 当然是喜马拉雅山呀! 世界上最大的洋是什么洋? 当然是太平洋啊! 那喜马拉雅山上 怎么会出现 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这首小诗的内容。 全班交流 3.通过朗读这首小诗,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 喜马拉雅山。 4.世界上

3、最大的海洋是什么? 太平洋。 5.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地球的 表面和内部的奥秘。 6.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地球的表面情况。 7.板书课题:9.地球的表面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触摸两种地球仪,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1.教师出示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引导: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种地球仪吗?这两 种地球仪,一个是政区地球仪,一个是地形地球仪。 2.学生分别观察两种地球仪,初步了解两种地球仪的不同之处。 3.学生触摸这两种地球仪,说一说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有什么不同之处? 预设: 政区地球仪表面光滑,有不同色块,蓝色代表海洋,其他颜色代表国家,相邻国家的

4、颜色 不同。 地形地球仪表面高低不平,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陆地海拔高度。蓝色表 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也就是说,这两种地球仪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颜色的含义不同,地球仪上的文字注释也不 同。 活动二: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地形 1.教师引导:在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地形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表面,说一说通过观察地形地球仪,你知道了 地球表面的地形有哪些特点? 3.出示课本 26 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片,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 形。 4.全班交流,预设: 图片大部分呈现的是陆地,右下角是海洋。岩石和土壤

5、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地 形。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是陆地的五种基本形态。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 的,有盆地、平原、丘陵、海沟等地形,并不像游泳池底部那样平整。 5.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地形地球仪以及课本 26 页下面的这幅图片,进一步体会地球表面 的地形特点。 6.教师小结:在地球的表面有陆地和海洋,陆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 形态多样的、高低起伏的陆地地形,同样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 活动三:了解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1.教师引导:在陆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各种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 陆地地形,那么这些地形分别有怎样的特点呢? 2.出示课本 27 页上面的

6、4 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别说一说高原、平原、山地、 盆地、丘陵的主要特点。 预设: 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坡度陡,沟谷幽深。山地一般呈脉状分布。 平原地势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平原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 区。 丘陵地势不高,地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丘陵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一般分布在 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 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与澡盆相似。盆地一般被山地或丘陵包围。 高原的地形特点是地势高,起伏小。但难以找到特征显著的照片,因为形成年代较近的高 原一般比较平坦,而年代较远的则因长期受风化侵蚀变得比较低矮,看起来和山地一样。 所以没有在此呈现。 3

7、.教师相机出示山地的一组图片、平原的一组图片、丘陵的一种图片、盆地的一组图片 以及高原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这些图片,进一步体会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活动四: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上有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有 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等。下面我们就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包含两 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2.出示课本 27 页下面的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想一想,这两幅图片上展示 的是哪两种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预设: 左边的立体模型用纸板堆叠而成,表现了丘陵和平原,是等高线地形表达法的立体呈现 方式。 右边的立体模型采

8、用覆盖式方法制作,表现的是山地和盆地,侧重表现地表轮廓。 3.提出要求: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先确定制作包含哪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然后选择相 应的材料动手制作。 4.教师指导:石膏塑形布是制作地形模型的专用材料,如果没有可以用皱纹纸、旧衣物 来代替。 装饰时,可以在模型上涂自己需要的颜色,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模型表面涂白乳胶, 粘上草粉。(将草干燥后粉碎而成的粉状物质。) 5.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活动,先讨论再选择合适的材料动手制作模型。 6.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本小组制作的是哪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并展示本小组制作 的立体模型。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表面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包

9、括陆地和海洋,陆地上 有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等等,这些陆地 地形各有不同的特点。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球表面的 知识。 10.10.火山和地震火山和地震 教学目标 1.了解火山喷发的场景以及火山喷发后的情景,懂得陆地和海洋都有火山,火山是地球 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2.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进一步体会火山喷发的危害,初步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以 及地震给地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3.通过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实验,进一步体会地震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地震带来 的严重后果。 4.了解一些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逃生技能。 教学重

10、点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知道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 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了解地震和火山喷发给地球带来的危 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地震逃生口诀等。 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材料:铁盒、土豆泥、番茄酱、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等。 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实验材料:多层海绵、木片、泡沫板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在地球上每年都会爆发很多次的地震,以及一些火山喷发,这 些地震和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呢?他们又会给地球带来哪些灾难?今天这节课我们 就来探讨这些

11、问题。 2.板书课题:10.火山和地震 二、新课学习 活动一:火山 1.教师引导:大家见过火山喷发吗?谁来说一说火山喷发的场景? 2.学生说一说自己在书本上、电视上、网络上看到的有关火山喷发的场景,描述火山喷 发的情景。 预设: 火山喷发时,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从火山口冒出来,弥漫空中;会有大量温度 很高的红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被抛到空 中的岩浆落地时会形成火山弹;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的物体。 喷发后,红色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灰尘、有毒气体和熔岩会严重影响火山周围居 民的生活,如飞机停航、庄稼死亡当然火山物质也为人类提供了有益资源。 3

12、.教师出示课本 28 页上面三张有关火山喷发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体 会火山喷发的可怕情景。 4.教师出示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的火山喷发时的照片,并描述火山喷发时的情 景。 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的火山喷发时,曾经形成了一条长达 500 米的裂缝,并产 生了壮观的熔岩喷涌现象,熔岩喷涌沿着火山口堆积形成数座充满泡沫的火山岩小山。 5.出示课本 28 页中间的一段文字: 陆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 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 缝中涌出或喷出。 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 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学生读一读

13、这段文字进一步了解火山喷发的情景,以及火山喷发的危害。 6.初试课本 28 页下面两幅图,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初步了解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 巨大灾难。 两张图分别呈现了火山喷发后岩浆摧毁树木和火山灰覆盖村庄的场景,展现了火山喷发 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7.出示庞贝古城的遗址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相机介绍有关维苏威火山的喷发情 况。 公元 79 年,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爆发,把著名的庞贝城掩埋在地下,使他们历经千余 年,才得以重现人世。 8.出示我国的长白山天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片,教师相机介绍长白山天池的形 成。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的熔岩之后

14、,在 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 时间一长积水成湖, 而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堆积在火山口周围, 形成了屹立在四周的山峰。 9.教师小结:火山爆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他不仅会掩埋城市和乡村 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还会对地球的地形产生影响,那么火山喷发究竟 是怎样形成的?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一下。 10.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1)出示课本 29 页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 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以及使用方法。 全班交流 (2)实验材料:土豆泥、铁盒、番茄酱、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等等。 (3)实验方法: 在铁盒里放一些土

15、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再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将铁盒放到三角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4)在这个模拟实验中,番茄酱、土豆泥、酒精灯分别模拟的是什么? 番茄酱模拟岩浆,土豆泥模拟火山,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巨大能量。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了解火山喷发的形成。 (6)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提醒学生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并且在使用酒 精灯加热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碰铁盒、三脚架、石棉网等,以免烫伤。 全班交流 (7)指生说一说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 预设: 用酒精灯给铁盒中的土豆泥加热时会发现一开始,土豆泥出现

16、小裂缝,有白气冒出,土 豆泥中的番茄酱冲破土豆泥,不断上涌,最后冒着热气并伴随着大量气泡,从薄弱的火 山口喷涌而出。 (8)火山喷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地球内部充满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之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 而出,从而造成火山喷发。 活动二:地震 1.教师引导:除了火山喷发,地震也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那么地震又 是怎样形成的呢? 2.出示课本 29 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 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地震也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大地震会

17、使房屋倒 塌、道路毁坏,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全班交流 3.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预设: 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的震动,释放 出长期积累的巨大的能量,从而形成地震。 4.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又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呢? 预设: 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大地震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严重危及 人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5.出示课本 29 页下面的 4 幅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 难。 6.出示 2008 年汶川大地震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教师相机介绍 2008

18、年中国汶川大地 震的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过渡:地震会给人类带来这样大的灾难,那么地震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通过模 拟实验来观察地震的形成。 7.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实验 (1)出示课本 30 页上面的三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 步了解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全班交流 (2)实验材料:多层海绵、木片、泡沫板。 (3)实验方法: 挤压多层海绵,观察“岩层”褶皱的产生。 掰断木片,体验“岩层”断裂的感觉。 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观察“地球板块”的错动、抬升。 (4)学生分小组活动,分别利用这三种方法模拟盐城岩层和地震的形成过程,

19、进一步 体会地震的形成原因。 全班交流 (5)指生说一说进行以上操作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预设: 挤压多层海绵时,海绵会因为挤压而产生褶皱。 用力掰木片时,木片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断裂的现象。 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时,两块泡沫板的连接处会发生错动、抬升的现象。 (6)地震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预设: 地震是一种极其普通和常见的自然现象,发生地震的原因是因为地壳板块运动。岩石层 因过度挤压会形成褶皱,承受不了作用力时便会发生断裂、错动与抬升,从而导致地震。 8.教师引导:地震具有极大的破坏力,每年地球上都要爆发大大小小的地震十几次乃至 几十次,我们在地震面前该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我们的

20、安全呢? 9.出示课本 30 页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地震中逃生的最佳时机。 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这段时 间也是采取正确逃生措施的最佳时机。 10.教师讲解: 一般来说,大地震发生时,从地光、 地声、 大地晃动到房屋倒塌大约要 1020 秒。房子晃动时,应找安全地方躲避。房子停止晃动至下一个晃动来袭前,是采取正确逃 生措施的最佳时机。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在地震来临时,这些做法对不对? 11.出示课本 30 页下面 5 幅插图,学生认真观察这些插图,并说一说这些图中的人物在 地震中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预设: 地震来临时,乘坐

21、电梯和站在阳台上大声呼救是错误的。因为在地震发生时,乘坐电梯 容易被困在电梯中。在地震中阳台也是一个危险的地带,地震容易使阳台断裂塌陷,因 此站在阳台上呼救也是错误的。 其他的三种做法都是正确的,在地震中,如果在楼上就要选择走楼梯下楼,如果来不及 下楼,就要在家中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护住头部蹲下来,等待救援。 12.关于地震中如何逃生,如何保护自我安全方法非常多。出示地震逃生口诀: 地震逃生口诀 震来莫慌张,就近藏一藏。 厨房有危险,厕所把身藏。 就近三角地,护头要牢记。 高楼遇地震,电梯不能乘。 楼梯要通畅,沿墙安全撤。 阳台不能站,顶层可上房。 切忌胡乱跑,目标是广场。 13.学生读一读这

22、段口诀,进一步学习一些在地震中逃生的技能。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火山和地震,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 灾害之一,他们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 关火山和地震的知识。 11.11.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收集并阅读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历史。 3.知道地球内部结构像一个大鸡蛋,从地表到中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4.通过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实验,懂得正是地球岩石板块的漂移和碰撞,才形成 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5.能够根据发现的化石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

23、以前的情况,进一步体会地球内部结构在不 停的运动之中。 6.通过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比较今天的地球与 2 亿年前的地球有什么不同, 从而体会地球内部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 教学重点 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模拟实验以及观察比较等方式,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懂得 地球的内部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 教学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模拟实验、观察比较等方式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懂得地球内部处在不 停的运动之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 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实验材料:水、烧杯、泡沫块、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 火柴、粘稠的液体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第

24、 10 课火山和地震,初步了解了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他们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地球的内部又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形成火山和地震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 地球的内部情况。 2.板书课题:11.地球的内部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推测地球内部情况。 1.出示课本 31 页上面三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三幅插图。并且试着根据火山、地震、地 热这些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 根据火山喷发可以推测出地球内部不是空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存在炙热的岩浆。 根据地震能推测出地球内部是不稳定的,会运动和变化,岩层会承受很大压力,所积聚的 能量需要释

25、放。 根据地热可以推测地球内部有大量的热能,可能比地表温度高。 2.过渡: 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跟随人类探索地球内部形态的脚步去看 一看。 活动二: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历史 1.出示课本 31 页的文字资料,学生认真朗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2.出示课本 31 页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地球的圈层。 预设: 地球从地表到中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最薄的,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 39-41 千米, 而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 70 千米,平原陆地地壳相对较薄,海洋地壳则远 远比大陆地壳薄,厚

26、度只有几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岩浆的发源地,厚度在 2800 千米以上。 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和压力极高。 3.出示鸡蛋的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比较鸡蛋的剖面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示意图,体会鸡蛋和地球的相似之处。 预设: 鸡蛋和地球从外到内都有三个圈层组成。鸡蛋的蛋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鸡蛋的蛋白部 分相当于地球的地幔,鸡蛋的蛋黄部分则相当于地球的地核部分。 教师小结:如此分析来看,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确像个大鸡蛋。 4.出示课本 32 页上面的一段文字资料,学生认真朗读这段文字,并观察文字下面的这 幅图片,初步了解地球板块构造说的观点。 5.出示课本 32 页上面的一幅图片

27、,师生共同观察这幅图片,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构造 学说的观点内容,懂得地球的内部板块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正是这些运动形成了地球 表面的基本面貌。 活动三: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 1.教师引导: 地球内部板块的漂移与碰撞究竟会给地球带来怎样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 一个模拟实验来探索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 32 页下面的实验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 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及方法。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水、烧杯、泡沫块、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粘稠的液体如牛奶等。 实验方法: 在盛有水的烧杯里放一些泡沫块,给水加热,仔细观察泡沫块的运动。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28、,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并 且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要触碰加热中的烧杯,以免烫伤。 5.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给水加热时,泡沫块的运动情况。 预设: 当加热时,水的热对流运动会更显著,泡沫块会随着下方水的热对流运动从温度高的地 方向四周温度较低的地方移动,呈现出或分离或靠近的现象。 6.如果把水换成粘稠的液体,如牛奶等等,泡沫块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继续实验,把实验中的水换成牛奶进行加热,仔细观察泡沫块的运动情况。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给牛奶加热,泡沫块又会怎样运动? 预设: 把水换成牛奶加热,因为牛奶比较粘稠,因此泡沫块运动速度较缓,但是在加热的过程 中,泡沫块仍然会移动

29、,并且在移动中泡沫块之间还会发生碰撞。有的是轻微的碰撞, 有的碰撞比较激烈。 7.实验总结 在这个实验中,水和牛奶、泡沫块就相当于地球内部的什么? 水和牛奶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岩浆,而泡沫块相当于地球内部的板块。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地球内部岩浆在不停的运动,从而使地球的板块不停的移动,并且在移动 的过程中还会发生碰撞,这些碰撞有的比较轻微,有的比较剧烈,正是因为这些板块的 碰撞和漂移,才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活动四:根据发现的化石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况 1.出示课本 33 页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喜马拉雅山脉,并说一说自己知道 的有关喜马拉雅山脉的知识。 2.教

30、师补充有关喜马拉雅山脉的知识。 3.出示课本 33 页菊石化石和鱼龙复原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教师讲解:20 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这些生物原本是生活在海洋中的, 但是现如今却出现在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 山脉上,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你能推测出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况吗? 预设: 喜马拉雅山上出现了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可以推测出喜马拉雅山 脉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是由于地壳的运动才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活动五: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 1.出示现在地球的图片,学生观察,教师引导:这是我们现在的地球图

31、片,可是大家知 道吗?在 2 亿年前,我们的地球不是这个样子的,2 亿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为 什么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 2.出示课本 33 页下面的一组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了解地球在 2 亿年前、1.5 亿年 前以及现在的样子。 3.提出要求: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比较今天的地球与 2 亿年前的地球有什么 不同? 预设: 现在的地球大陆板块是相互分离的,地球上分成了 7 个大陆板块,而在 2 亿年前,地球 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 4.出示课本 33 页最下面一幅图片,教师讲解:这就是 6 块最大的板块从地球上分开来 的样子,同学们,为什么连在一起的大陆板块会分离开

32、来呢?请同学们联系今天所学的 知识进行解释。 预设: 今天地球大陆板块分离的样子是由于地球板块不停的运动的结果,地球的板块在移动的 过程中,要么向两边张裂,要么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今天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 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内部构造, 知道地球从地表到中心分为地壳、 地幔、 地核三个圈层。同时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形成了我们现在地球表面的基 本面貌。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球内部的知识。 1212. .地表雕刻师地表雕刻师 教学目标 1.懂得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外部力量也在改变 着地表的形态。 2.通过

33、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风对地表的影响等实验,初步了解温度、风、水对 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通过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初步了解地球表面岩石的生成方式。 4.懂得地表的雕刻师有风、水、温度等等,地表的雕刻师改变了地表的形态。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风、水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作用。 2.通过变质岩的形成模拟实验,初步了解地球表面岩石的生成方式,进一步体会温度、 风、水在改变地表形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温度、风、水对改变地表形态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 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实验材料:酒精灯、坩埚钳夹、页岩、火柴、水槽、冷水

34、。 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实验材料:托盘、小石头、玉米碎粒、玉米粉、吸管、护目镜等等。 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塑料垫板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地表地形图,教师引导: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 的力量之外,外部力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他们就像一个个雕刻师一样,不停的雕 刻着地表的形态。 2.这些地表雕刻师究竟是谁?他们又是如何雕刻地表形态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 起走近地表雕刻师,欣赏他们的雕刻技能和作品。 3.板书课题:12.地表雕刻师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了解地表雕刻师 1.教师引导:地表雕刻师究竟是谁呢? 2.出示课本 34 页上面

35、的 5 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了解地表雕刻师分别是谁? 预设:地表雕刻师是温度、风、水。 3.温度、 风、 水这些地表雕刻师又是如何不断改变地表的形态的呢?下面我们继续探究。 活动二: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出示课本 34 页下面的一幅实验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 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所需的材料及方法。 全班交流 2.实验材料:坩埚钳夹、薄片页岩、酒精灯、火柴、冷水、水槽等等。 3.实验方法: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薄片页岩,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然后迅速浸入冷水中,接着再加热, 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页岩薄片的变化。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仔细观察页岩薄片的变化,

36、思考温度变化对岩石究竟有什么样 的影响。 5.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提醒学生注意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注意在实 验过程中小心烫手。 全班交流 6.指生说一说,经过反复几次之后,页岩薄片有什么变化? 预设: 页岩薄片在冷和热的不断作用下逐渐碎裂。 7.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 自然界中的岩石在冷热的不断作用下会发生碎裂的现象。 活动三: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温度对岩石的影响,下面我们继续探究风对地 表的影响。 2.出示课本 35 页风对地表的影响实验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 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

37、班交流 3.实验材料:托盘、小石头、玉米碎粒、玉米粉、吸管、护目镜等等。 4.实验方法: 在托盘里放几块小石头。 铺上 1-2 厘米厚的玉米碎粒和玉米粉。 用吸管轻吹玉米碎粒和玉米粉。 观察托盘里的情况。 5.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想一想风对地表究竟有怎样的影响? 6.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预设: 当我们用吸管轻轻的吹托盘里的玉米碎粒和玉米粉、小石头的时候,首先被吹走的是玉 米粉,然后力气大一点,被吹走的就是玉米碎粒,最后剩下来的是小石头。 7.这个实验说明风对地表有什么样的影响? 预设: 发现风具有搬运作用。地表地形不同、疏松颗粒轻重不同,颗粒被搬运的

38、距离、堆积效 果也不同。 8.教师小结: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相比,风力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是缓慢的,是一个日积月 累的过程。风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极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 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被带走的沙子在风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 了沙漠。 活动四:分析各种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1.教师引导:温度、风、水等等都能改变地表的形态,下面这些地表形态主要是由哪种 因素造成的呢? 2.出示课本 33 页下面的 6 幅图片,学生观察这 6 幅图片,并说一说这些地表形态主要 是由哪种因素造成的? 预设: 图 1,昼夜或季节性温度变化导致岩石开裂。 图 2,风携带沙砾磨蚀岩石形成

39、典型的风蚀石。 图 3,海风搬运沙子堆积成沙丘。 图 4,流水在河道中速度不同,且不断侵蚀河岸形成弯曲的河道。 图 5,海浪不断冲刷侵蚀而成海蚀石。 图 6,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溶洞。 活动五:岩石的生成 1.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岩石,大家这些岩石是如何形成的吗?下面我们继续来探究。 岩石的生成方式 2.出示课本 36 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学生认真阅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岩石的分类以及 岩石时的生成方式。 3.全班交流 (1)地壳主要由哪几种岩石构成?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2)什么是岩浆岩? 出示岩浆岩和玄武岩的图片,学生观察岩浆岩,初步了解岩浆岩的外形特点。 地球内部

40、的岩浆有时会在地下深处慢慢冷却,有时又会从地表喷发出来后冷却,这种由 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3)什么是沉积岩? 出示沉积岩、 石灰岩的图片, 学生观察沉积岩以及石灰岩, 初步了解沉积岩的外形特点。 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经历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 岩石叫沉积岩。 (4)什么是变质岩? 出示变质岩以及大理岩的图片,学生观察,初步了解变质岩的样子。 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 石叫变质岩。 4.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 (1)出示课本 36 页下面的 4 幅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 次模拟

41、实验所需的材料及方法。 全班交流 (2)实验材料: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塑料垫板两块等等。 (3)实验方法: 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把它们搓成大小不同的圆球,堆在一块塑料垫板上。 用另一块塑料垫板放在橡皮泥上,不断加压。 观察在大小不同的压力下橡皮泥的状态。 (4)学生分小组实验,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在大小不同的压力下,橡皮 泥的状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全班交流 (5)指生说一说橡皮泥在大小不同的压力作用下,变成了什么样子? 预设: 大小不等的橡皮泥圆球在压力的作用下被挤压,形状完全发生了改变,并且各种不同颜 色的橡皮泥完全混合在了一起。 (6)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预设: 因为压力,小块橡皮泥都融合在了一起,橡皮泥的形状、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 个实验体现了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性质发生了改 变,形成了变质岩。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 力量,外部力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主要是温度、风、水在不停的改变地表形态。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查阅资料,想一想地球地表形态的改变还有哪些因素的作用。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