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暑假作业 03第二单元(基础练)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田畴(chu) 煞费苦心(sh) 造诣(y) 前合后偃(yn) B.蘩漪(fn) 戛然而止(ji) 狩猎(shu) 汗涔涔(cn) C.棕榈(l) 瓜熟蒂落(d) 枭下(xio) 虚与委蛇(y) D.蟊贼(mo) 怙恶不悛(qun) 粗犷(kung) 断壁残垣(yun)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考生要在平时多积累相关的字的字音, 注意养成正音正读的好习惯,多识记字形易混淆读音的字。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
2、” ,如此题中的, “畴” “偃” “涔” 。形似字 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如此题中的“垣” 。D 项, “犷”应读 gung。故选 D。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古代戏曲的语言很有特色,鉴赏时要注意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进行_ _。 窦娥冤被誉为世界悲剧的“千古绝唱” ,被认为是悲剧抒情艺术的_。 戏剧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因此鉴赏它_要理解戏剧语言的语意,更要体会其情味。 A.品味典型不是B.品味典范不仅 C.品位典范不是D.品位典型不仅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3、,看哪个成语和它吻 合,此题注意“品位”指档次、格调;“品味”是体会、鉴赏的意思。根据句意,应选“品味” 。即可排除 C、D 两项。第三句是 表示递进关系的,要选择“不仅” 。因此答案选 B。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几十年间雷雨不断地被翻新,这让人想起同是人艺保留剧目的茶馆 。这部更具经典地位的话剧经历了无数次的重排和无 数批的观众, ,渐渐地人们不再通过自己的口齿来体味它的苍凉,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穿着整洁的衣衫平静地坐在剧场里, 去观看一个故事,好像在完成一门中国人的文化必修课。 A.已经轻易见不到了那些老北京们用正宗京片子学说茶馆里台词的情形 B.已经轻易见不
4、到的情形是那些老北京们用正宗京片子学说茶馆里的台词 C.那些老北京们用正宗京片子学说茶馆里台词的情形已经轻易见不到了 D.那些老北京们用正宗京片子学说茶馆里台词的情形已经不被轻易见到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境填空能力试题,考生要注意,回答这类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语段的具体内容,一是空格前后的意思和表 述的主体等。语段主要表述的是过去和如今人们观看话剧的不同。空格处要表述的是过去人们观看话剧茶馆的情形,即老北 京学说茶馆里的台词。由前后内容与描述风格可知,此处用正常的陈述句更合适,所以排除 A、B、D 项,选择 C 项。 【点睛】 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
5、,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 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主要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古希腊戏剧因 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是严格的话剧。 B.地名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的见证、情感的寄托,切忌不可因长官意志或眼前经济利益而“任性”修 改。 C.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而且要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
6、相互学习, 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D.“公车腐败”的原因大多是监管不严、审批不当、部分领导干部享乐主义、贪图小便宜造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 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 项,不合逻辑,删掉“切忌”或“不可” ,也可将“切忌”改为“切记” ;C 项,成分残 缺,缺少介词,在第二个“和”前或后补上“与” ;D 项,句式杂糅, “原因大多是造成的”不当,应删去“的原因” 。故选 A。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通常每本四折
7、一楔子,剧本由“唱” “白” “科”三部分组成。 B.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有悲剧、喜剧、正剧之分,也有独幕剧、多幕剧之分。 C.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丹麦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D.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生于天津,现代剧作家,其代表作有雷雨 日出 北京人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 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考生要注意平时积累文学文化常识的时候要注意,
8、从作家简介、作品梗概、文体 题裁常识等角度进行积累。本题选项 C,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故选 C。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话剧雷雨(节选) ,完成下面小题。 周朴园(在门口)你叫什么?还不上楼去睡? 蘩漪(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 周朴园(见侍萍、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 蘩漪(拉四凤向周朴园)这是你的媳妇,你见见。 (指着周朴园,向四凤)叫爸爸!(指着侍萍,向周朴园)你也认识 认识这位老太太。 鲁侍萍太太! 蘩漪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给这个妈叩头。 周萍(难堪)爸爸,我,我 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侍萍)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 蘩漪(惊)什么?她是侍萍? 鲁侍萍(慌
9、)不,不,您弄错了。 周朴园(冷冷地)我想你也会回来的。 鲁侍萍不,不!(低头)啊!天! 周朴园(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周萍(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 周朴园(严厉地)混账!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萍(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郑重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 (向侍萍)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 在既然你又来了 鲁侍萍不,不!四凤,我们走! 周朴园(暴怒地,对周萍)跪下,认她!这是你的生母。 鲁四凤(错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 (侍萍不语) 6. 下列对戏剧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
10、项是( ) A.蘩漪有意揭开真相的那些话,多多少少有些温情。 B.周萍不愿认鲁侍萍这个生母的主要原因是嫌鲁侍萍是个老妈子,地位低下。 C.周朴园强迫周萍认鲁侍萍生母的举动再次显示了他那一贯道貌岸然的嘴脸。 D.舞台说明“侍萍不语”表明鲁侍萍准备接纳周萍的相认。 7. 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侍萍)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一句中,他明白了什么?“怎么”隐含了周朴园怎 样的心理状态? 8. 结合课文,分析侍萍、蘩漪、周朴园在揭开真相前各自了解多少真相。 【答案】6. C 7. 周朴园自以为明白了事情的缘由,想责备周萍又考虑到场合不对而没有将话说出。 8. 侍萍知道了一切:周萍是自己的儿子,和亲妹
11、妹浑然不觉中乱伦。蘩漪知道了周萍和四凤的恋情,故意当众揭开,以便让重 视门第的周朴园阻止他们,她事先并不知道四凤之母就是侍萍。周朴园以为侍萍对周萍说了真相,他不知道儿子与四凤、蘩漪的 恋情。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戏剧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 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蘩漪的话满是嘲讽意味,无温情可言;B 项,周萍不愿认鲁侍萍这个 生母的主要原因是他明白了自己和恋人鲁四凤是亲兄妹,他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D 项, “不语”显示了鲁侍萍的无比的痛 苦和无奈, “准备接
12、纳周萍的相认”是曲解文意。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句能力,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分析句子的意思,通过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然后透过人物的 心理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本题题干是这样设问的:“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侍萍)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一句中,他 明白了什么?“怎么”隐含了周朴园怎样的心理状态?考生要注意揣摩“明白”的话外之音,是指周朴园自认为已经吃透了 鲁侍萍前来清算感情账的目的。 “怎么”是周朴园的反问,体现了周朴园愧对之下的强颜欢笑的虚伪的心理。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和赏析能力,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从人物的语言中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本
13、题题干是这样设问的: 结合课文,分析侍萍、蘩漪、周朴园在揭开真相前各自了解多少真相。根据对文本的理解,鲁侍萍:在再次来周家的时候是知道 周家的一切底细的。樊漪:是不知道之前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的,但是她知道四凤和周萍的关系,所以故意公布两个人的私情, 为了自己得到周萍而做准备。周朴园:知道事情的所有详细情况,但是他不知道周萍、四凤、樊漪三人的真正关系。 【点睛】 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 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 的人物
14、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三、语言表达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我国戏剧中的“丑角” ,_,有忠厚老实的,也有奸刁促狭的,是戏曲中表现面最广泛的行当。诚然,多数的丑角_, 似乎丑人都是坏人,但是,丑陋的人物类型中也有属于值得表彰的好人,也有厚道本分的丑角,如盗甲中的时迁。我国的戏 曲是一种唯美的艺术形态,美始终是其一贯追求的目标。但是,没有丑,也就没有美,_,美的表现必须以丑的衬托来实 现,所以丑角在戏曲领域中具有特殊的功能。 【答案】 (1). 表现
15、的人物类型非常广泛 (2). 比较适合表现心术不正的类型人物(或:表现的是容貌和品行都不好的人 物) (3). 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文段探讨的是戏剧中丑角的功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下文说“有忠厚老实的,也有尖刁促狭的”“表现面 最广泛” ,可推断出应填“表现的人物类型非常广泛”一类内容;由下文“似乎丑人都是坏人”可推断出应填“比较适合表现 心术不正的类型人物”或“表现的是容貌与品行都不好的人物”一类内容;由上文“没有丑,也就没有美”和下文“美的表现 必须以丑的衬托来实现”可推断出应填“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一类内容。 10.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自问世便引起社会的轰
16、动,特别是明清之际,注家蜂起,译本迭出,出现了一股“西厢热” , 西厢记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连当时的手工艺人也深受影响,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令人追忆凭吊的艺术品。下图是清朝嘉庆时期 描绘西厢记中场景的青花瓷大缸。请发挥你的想象,描摹画面的故事内容。 【答案】画面表现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场景:杨柳旁、古槐下,莺莺在丫环的陪伴下持酒送别,与张生依依不舍。丫环执壶, 张生与莺莺含情脉脉地对视着,难以举杯。旁有一书童持琴,一书童牵马,他们急切地盼望主人上路。 【解析】 【分析】 【详解】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 分
17、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 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此题仔细观察瓷缸上的画面,并结合王 实甫的西厢记剧情组织答案,如实反映画面内容。考生要先看清画面的内容:杨柳旁、古槐下、送别场景、长亭。然后要结 合对西厢记剧情的了解,添加人物和故事情节,并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合理的想象。最后考生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和通顺。 暑假作业 04第三单元(基础练) 一、论述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
18、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 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 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 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 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 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
19、”都带有密密 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 “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 “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 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 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
20、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 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 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 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 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 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
21、叶子。也 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 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 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 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 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
22、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 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 ,不过是一字之差,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 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节选说木叶 ) 1. 下列各项中,对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替代“树叶”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C.“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 “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 D.古典诗歌中习惯用单词,因此也就很少见“树叶”
23、这个词。 2. 下列各项中,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木”具有“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所 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 B.“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人们一看到“木” ,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 “木”是秋风叶落情景中的鲜明的形象。所谓 “暗示性” ,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 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
24、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 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 ,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 。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是因为“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等, 九歌中的“木叶”才特别生动。 B.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和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都是在细雨中的叶子,与“木叶”形象不同。 C.“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而“落木”就把“木叶”中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去除干净了。 D.“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二、实用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
25、针灸几千年来不断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 年,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医学是中医学中最早发现与应用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发展源流,也是中医经络学说和腧穴学说的起源。 针灸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生存实践中,与大自然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长期 的发现、提炼,_、_、_的过程,即由零星到整体,偶然到必然,被动到主动,无序到有序、散在到系统、自发 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运用。 几百万年前,伟大的祖先在广博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同大自然做残酷斗争和拼搏,慢慢学会了制造简单粗糙的石制工具, 这
26、其中就有用于针灸的砭石。而针灸工具的使用、针灸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丰富,奠定了针灸保健和治疗的基础。 针灸的手法之一是针刺。针刺的起源大体有两种说法:一种当起源于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些出土文物可能 佐证,此时期用于针刺的工具,已经被人为加工成一定形状。第二种可追溯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此时期人们使用的针具前 身是砭石,更趋原始与天然。 当人们驱赶野兽时或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石器,棍棒等,极易被碎石片,棍棒等击中或在劳作中受到意外创伤,这时人 们开始下意识地自我按摩及用物品敲打这些部位。天长日久,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利用尖锐的小石片或荆棘,松针来刺激某些部位, 以求止痛祛病。后来,人们还将
27、石片进行一定的磨制加工,以便更好地适应与方便应用,此即为砭石。这种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成 为一种最了不起的学术,即“以痛为腧” 。现今的病灶点、痛敏点、反应点、激痛点等针刺理论,即主要源于此。 以石为针,以砭而治,是早期针刺治病的萌芽阶段。当时在不同地区,不同医家,不同时期,对“砭石”的应用与叫法也 不同,有的叫针石,有的叫砭石,还有的叫馋石。这也开创了以针灸治疗为代表的中医外法的先河。 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技术进步,针刺工具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不断提高。继砭石,石针之后,出现过不同形态与质地的工 具,例如骨针、竹针、陶针。到了夏商青铜器时代至春秋铁器时代,由于冶金技术的发明,针具又更新为铜针,铁针、
28、银针,金 针等。各种金属针具的发明,推进了理论的发展,其中,以黄帝内经的诞生为针灸学成熟的标志。九针理论的出现,既是对 针具的细分与应用,更是针灸理论临床应用的结晶与升华。因此,九针,既是针具理论,更是针刺理论成熟的一个缩影。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元素的引入,针具日益丰富,未来的中医针灸,将在医学领域,保健领域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 无限的应用前景。 (取材于吴中朝相关文章) 材料二 针灸针与注射器折射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前者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后者则侧重于外源性的干预力量。 同样的病人使用相同的药物,但疗效各不相同,导致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体自身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与药物治疗
29、相比,在 扎针时,没有施加给身体任何外来物,只是通过针刺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调节能力,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注射器是通过注射针头向体内注射药物或抽吸血液的,与注射器相比,针刺疗法最不可思议之处在于,把针刺入人体再拔 出来而不放出血液或其他任何液体。毫无疑问,一根针灸针本身不具有任何治疗作用,但扎到人身上就产生了疗效,产生这种结 果的原因就是人体自身。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人体本身形成了一种自我调节和治病能力,当人体感受外部伤害或自身出现 失衡状态时,会自我调整恢复正常的功能,这种能力被中医称之为“正气” 。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体表的穴位, 激活或加强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
30、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目前为止已知的人体自我调节作用,也包括那些尚未知晓的自我调节功能。 很多患者在“冬至”节气前后根据病情,选择特定穴位予以针刺、艾灸或贴敷,能起到顾护初升阳气、扶正固本、调节阴阳、调 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调动人体潜能,激发正气,祛除病邪,恢复健康。 针灸是一种侵入性治疗,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外科手术,所以在美国,针灸针是被作为手术器械来管理的。最初针灸传到 西方时,操作者也是外科医生,但手术与针刺治疗理念完全不同。手术的施术部位是病灶,目的明确,如排除脓液、切除肿块、 缝合受损脏器组织等,也就是所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针刺强调要远离病变部位,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
31、之; 病在头取之足,病在足取之脑” ,这正是针灸整体性治疗的体现,也是与西医外科手术最大的不同。 (取材于白兴华相关文章) 材料三 据统计,目前已有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运用中医针灸治疗疾病,仅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向全球推荐可以使用针灸治疗的疾 病就有 43 种。然而针灸诊疗在我国本土发展却是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技术等领域,针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针灸的适应症没有真正确立。即使国家统一编写的针灸教材针灸学 针灸治疗学等,也只是依照其临床疾病的 分类进行了罗列,并没有系统地对其所治疗的疾病进行过科学的评价。这也是造成民众不约而同地认为针灸只能用于治疗疼痛方 面疾病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临床
32、一线的针灸工作者来说,一个很大的困扰是缺少可依据的确切的规范和准则。针灸医师主要通过辨病与辨 证相结合来制定治疗方案这是业界共识,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这种没有规则支撑的“共识”显得不够可靠,因此有一些患 者不能遵循医嘱,导致针灸效果打折扣。 标准和规则的缺失也导致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我国目前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人员,远远不限于通过正 式针灸教育在综合医院针灸科和针灸专科医院的临床医生,一些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生多半是“半道出家” ,这样就使得针灸 临床不够专业化。即使经过正规针灸教育的人员,因为各地教育机构和带教人员的水平差异,其医疗水平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 距。这一定程度上限制
33、了针灸疗法的发展。 (取材于方泓相关文章)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学的三个分类为针灸医学,经络学和腧穴学。 B.与西医相比,针灸疗法的神奇之处在于针灸并不具有治疗作用。 C.针刺工具的不断改进促进了针灸理论的长足发展。 D.只要适应症确立,针灸就可以治疗包括疼痛在内的各种疾病。 5.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灸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注射治疗则侧重外源性的干预力量。 B.药物治疗是对身体施加外来物,而针灸是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的调节能力。 C.制定好针灸相关的标准和规则,中医针灸就可以走出国门。 D.针灸被西方人认为属
34、于外科手术,实际上二者的治疗理念完全不同。 6. 根据材料二,下列所拟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针灸为什么能治病B.高明的针灸 C.中西医的比较D.治疗的不同选择 7.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写在横线上。 _ _ _ 8. 请联系三则材料,分别概括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纪录片冰峰 168 小时是根据 1988 年出版的乔辛普森的同名回忆录改编的。它艺术地再现了两名英国登山者在严寒冰 峰的极限条件下与死神抗争,用坚毅走出了绝境,演绎了_的生命体验。 乔辛普森在登顶返回时,不慎跌下陡坡,摔断了
35、右腿。下面是万丈深渊,向上却无法攀爬。他的同伴西蒙用救生绳紧紧 拉住他,在暴风雪中随他一起下滑。不幸的是乔又滑落进了一个狭窄的冰缝中,动弹不得,悬崖上的西蒙则悬在他的头顶。经过 一段时间的努力,维系两人生命的绳子已不堪重负,严寒几乎把两人冻僵,两人随时都有跌下山谷的危险。_的西蒙只 好绝望地割断绳索,自己攀上陡壁,回到了营地。几天后,他看到拖着伤腿回来的乔苏格兰登山协会的所有人_地 指责西蒙割断绳索的行为,西蒙_,陷入了自责与被指责的痛苦境地。但乔始终在公开场合替自己的搭档辩解:“他当 时割断绳索是唯一的选择,否则我们两个都有冻死在山上的可能,换了我也会这样做。 ” 这是一部关于拯救与救赎的电
36、影。人通常决定不了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决定自己( ) 。乔辛普森就是这样。 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艺术地再现了两名英国登山者在极限条件下,在严寒冰峰中与死神抗争,用坚毅走出了死亡绝境。 B.它艺术地再现了两名英国登山者的故事,在严寒冰峰的极限条件下,与死神抗争,用坚毅走出绝境。 C.它艺术地再现了两名英国登山者的故事,在严寒冰峰的极限条件下与死神抗争,用坚毅走出绝境的经历。 D.它艺术地再现了两名英国登山者在冰峰严寒的极限条件下与死神抗争,用坚毅走出了绝境的故事。 1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惊心动魄 万般无奈
37、异口同声 百口莫辩 B.惊心动魄 万念俱灭 异口同声 理屈词穷 C.荡气回肠 万般无奈 千夫所指 理屈词穷 D.荡气回肠 万念俱灭 千夫所指 百口莫辩 1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生命的强度,心灵的温度B.生命的宽度,心灵的硬度 C.生命的强度,心灵的硬度D.生命的宽度,心灵的温度 12.青蒿素“耐药性”问题一直为全世界科学家所忧虑,束埔寨、缅甸、泰国、老挝和中国已经出现了青蒿素的“耐药性”状况, 即青蒿素清除疟原虫的速度减慢,有些地方,传统的青蒿素 3 天疗程已不再起效。通过研究发现,屠呦呦团队总结出了让青蒿素 保持有效的办法。下面是攻坚“青蒿素抗药性”进
38、程图,请根据图中的信息,描述出让青蒿素保持有效的办法,要求:内容完整, 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我谓江南文化以灵动,水的灵动;我谓西北文化以沉稳,山的沉稳。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是 _;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古(五言古风) ,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 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西北文化则是_,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求之于时序,若江南文化是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阳春三月,是温飞卿的鲜艳秾丽;西北文化则是_,是王安石的朗肃内敛。上天以水的灵动 和山的沉稳分别滋润着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使得中国文化不至于太单调、太寂寞。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