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2.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排比、设问、用典等多种修辞格的写法,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抒情、记叙、 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3. 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学习革命先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 思想和高尚情操。 与妻书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 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民主革命者。15 岁考 入全闽大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 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从事 革命活动。1911 年春,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 士赴广州参加起义。1911 年4 月27 日
2、夜,林觉民在起 义时加入敢死队,带头冲入两广督署,撤出途中中弹受 伤,被捕,后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作者 简介 写作 背景 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无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 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 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 在我国南方,“中国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 等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协助起义。 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一百人攻入总督衙门,发现两广总督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
3、等起义勇士即与清军展开激战,因与敌人兵力悬殊,起义将士大部分牺牲,黄兴仅率少 数人突围。事后,广州民众收拾烈士遗骸七十二具,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林觉民知自己必死,就给妻子陈意映写下了这 封信,表现了他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怀和杀身成仁的决心。 资料链接 古代书信的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 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如台端、台甫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 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1. 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 2. 用于长辈:几前、
4、尊前、尊鉴、赐鉴、尊右等。 3. 用于师长:函丈、尊鉴、道席等。 4. 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等。 5. 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 6. 用于夫妇:俪鉴等。 7. 用于女性:芳鉴、淑鉴等。 课文探究 1.赏析语句,分析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1)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作者深知自己的处境,“世中一人”与“阴间一鬼”的鲜明对比, 表达了革命志士抱定必死的信念,义无反顾,英勇赴死,透出一种撼 人心灵的凛然正气。 ( 2 )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说明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
5、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说明了作者担心妻子不理解,不得 不“忍悲为汝言之”的悲伤和矛盾的心情,交代了作者“言之”的原 因,引出后文对“吾衷”的论述。 (3)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至爱汝”既是对妻子的真情告白,又为下文的说理做好充分的 铺垫。与后文中“爱”字的含义从爱一人扩展到爱天下有情人,再扩 展为爱天下人遥相呼应。 2.“司马青衫”“太上之忘情”“老吾老”“幼吾幼”三个典故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用“太上之忘情”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关心民众的痛苦,无法做到 不动感情。用“老吾老”“幼吾幼”的典故,表
6、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 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 一切。 3.作者追忆夫妻间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是为了表明什么? 作者追忆夫妻间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是为了表明自己绝非无情 之人。作者从爱怜妻子之情出发,想到妻子一定承受不了失去丈夫的 痛苦,所以宁愿“汝先吾而死”。作者本来并不希望抛舍妻子而使她 独自承受悲痛,暗示现在要舍身取义虽有违初衷,却实在是迫不得已。 4.作者对夫妻恩爱生活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婚后夫妻恩爱生活的回忆,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妻子 的深深眷恋,更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 高境界。 5.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
7、日事势观之”两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 层面。 6.描写触目惊心的衰乱景象,有什么作用? 运用排比列举当时社会上种种触目惊心的衰乱景象,将矛头直指 社会惨状及其根源,与上文温馨和谐的画面形成强烈反差,说明在这 种悲惨的社会里“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是不现实的。 7. “教其以父志为志”与上文哪句话意思相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与上文“使之肖我”意思相近。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追求的革命理 想矢志不渝、永不言弃的革命精神。 内容小 结 主题归 纳 这封遗书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发 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的亲人之爱要服从
8、革命 需要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 牲个人幸福的崇高革命精神。 深入探究 文章第1段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 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引出下文“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 死也”。 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 第3段中夫妻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以及第4段开头对往事的回忆,集 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前文的“吾至爱汝”。 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 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那么,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第5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
9、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 也”这段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进 一步呼应“吾至爱汝”。 第6段表达了作者“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的心愿。 第7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 幸”,实际上也是紧扣全文的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 自己“就死”。 第8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 此结束全文。 作者主要回忆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夫妻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说明 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 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
10、子的 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承受不住沉重的悲痛。 作用:都反映了作者生前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之细。用事 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2.作者在抒写“吾至爱汝”的感情时,主要回忆了哪几件事?作用是什么?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 想感情,在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作者在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 的强烈的情感浪涛,如第1、5 段。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 事,如第3段和第4段。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感情外,还在于 “即此爱汝一念,使
11、吾勇于就死”的道理。作者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 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 赴义的“理”才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这主要表现在第2段和第5段。 3.本文是怎样综合运用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 浅近平易,多用典故。 这封信使用的是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泪 珠和笔墨齐下”“吾心不忍”“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等,都同白话很接近。信中 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 中,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没有冗繁之感。 真挚感人,巧用修辞。 作者语言修养很高,说理时选择了带有
12、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 也涂上了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用“遍 地腥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在“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一部分中分析黑暗现状,接连使用了排比、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 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4.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观点一: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心胸所怀岂能只是儿女私情?与妻书中,“吾 至爱汝”“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 汝也”等句,都表现出作者对妻子依依不舍的深情。作者在文中花大量笔墨陈述 私情,一方面削弱了他对
13、祖国、人民爱的深度,另一方面也显得他优柔寡断,顾 虑重重。因此,作者如此写作有损其光辉形象。 5.有人认为:林觉民作为革命战士,在参加起义之时应以家国大事为念, 不应为儿女私情挂心,但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却用了大量篇幅陈说儿 女私情,似乎有损其光辉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二: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心胸所怀儿女私情并不损其光辉形象。一位革 命战士如果对儿女私情毫不顾念,很难想象,他的革命热情会有多浓烈。在 与妻书中,“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 不顾汝也”“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 永福也”等句,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尚人格、顾全大局
14、、勇于奉献,可以说, 他不愧为一名革命战士! 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如晤() 眷()属 称()心快意 几家能彀() 吾尝语()曰 必不能禁() 双栖()之所 虐()民 使之肖()我 依依旁()汝 的()的非吾所忍 一恸() w junchn guyjn qnxio bngd tng 2.通假释义。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 吾灵尚依依旁汝( )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 同“够” “旁”同“傍”,靠近 “念”同“廿”,二十的俗称 3.古今异义。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汝可以模拟得 古义:幸福和利益。今义:指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 医疗等)的照顾。 古义:想象,揣摩
15、。今义:模仿。 4.一词多义。 吾至爱汝 ( ) 至若春和景明( ) 时至轩中 ( ) 过 副词,极、最 连词,与“若”连用,表示另提一事 动词,来到 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 ) 顾视无可置者 ( ) 顾计不知所出耳 ( ) 顾 动词,顾及 动词,环顾 副词,表轻微转折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 )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 ( ) 且以汝之有身也 ( )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 ) 以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 )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 ) 吾亦望其言是实 ( ) 今则又望其真有 ( ) 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 ) 其 介词,用 介词,把 介词,因为 连词,表修饰 人称代词,他 人称代词,
16、他们 指示代词,这 代词,它 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 ) 何竟日默默在此 ( ) 竟 动词,完成 形容词,全、终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 ) 令人长号不自禁 ( ) 禁 当尽吾意为幸( )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 ) 幸 jn,动词,经受 jn,动词,忍住,自控 名词,幸事 形容词,幸运 5.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泪珠和笔墨齐下 ( ) 汝泣告我 ( ) 汝幸而偶我( ) 意洞手书( ) 名词用作动词,流下 名词作状语,哭着 名词用作动词,婚配,嫁给 名词作状语,亲手 (2)动词的活用 卒不忍独善其身( ) 当尽吾意为幸( ) 形容词用作动词,完善 形容词用作名词,幸
17、事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 (2)状语后置句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 ( ) (3)主谓倒装句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 (4)定语后置句 钟情如我辈者( ) “为”表判断 应为“汝于啼泣之余,体吾此心” 应为“几家能彀,称心快意” “如我辈”作定语,后置,应为“如我辈钟情者” (5)省略句 吾与并肩携手 ( ) 必以告妾 ( ) (6)固定句式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 “与”后省略宾语“汝” “与使,无宁”译 为“与其,不如” “以”后省略宾语“之”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几家能彀 B. 散六国之从 C. 今人又言心
18、电感应有道 D.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课后作业 答案:C 解析:A 项,“彀”同“够”;B 项,“从”同“纵”;D 项,“念” 同“廿”,二十。 2.下列句中加色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意映卿卿如晤晤:动词,见面 B. 吾至爱汝 至:动词,到 C.适冬之望日前后适:副词,正赶上 D.抑汝能之乎抑:连词,还是 答案:B 解析:至,副词,极其,非常。 3.下列句中加色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使之西面事秦西面:面向西 B. 所以饰后宫所以:因果关系中表结果的连词 C.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进而推广到 D.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想象,揣摩 答案:B 解析:“所以”在本句中的
19、意思是“用来”。 4.对下列句中加点多义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动词,告诉 低低切切,何事不语动词,说 B. 竟日不出门副词,竟然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动词,完成 C.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名词,书本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动词,写 D.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代词,自身 且以汝之有身也 名词,身体 答案:A 解析:B 项,前一句中的“竟”是形容词,“全,终”之;C项, 前一句中的“书”是“书信”的意思;D 项,后一句中的“身” 是“身孕”的意思。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B. 吾诚愿与汝
20、相守以死 C.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D. 汝不必以无侣悲 答案:B 解析:B项中的“以”是连词,其他三项中的“以”均是介词。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的说明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意洞手书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B. 汝幸而偶我偶: 名词用作动词,婚配,嫁给 C.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悲:动词用作名词,悲痛 D. 卒不忍独善其身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完善 答案:D 解析:善,应该是“保全”之意。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衫,青色的衣衫。在唐代,品级较低的文官的衣服是青色的。 B. 太上,就是“清静至极”的“道”,“太上”是“道”的意思(别名)。这是后人
21、尊敬老子的供奉之号。古代社会将皇帝之父也叫作太上皇。 C. 望日,指月亮最圆的那一天,特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望日的第二天,也就是农历 每月十六日称为“既望”。 D. 辛未,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中一个循环的第8 年称“辛未年”。这里应该是“辛 亥年”(1911 年)。 答案: C 解析:望日不一定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也可以是十六日或十七日,后面“也 就是农历每月十六日”说法亦错。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中洋溢着对妻子无尽的爱恋、对生活的热爱。但作者并没停留在儿女私情 之上,而是将儿女之情同革命事业很好地统一起来。 B. 作者时时安慰,时时解释,信中强调
22、“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 就死也”,此中豪情令人感动。 C. 作者回忆二人世界的缠绵蜜意,回忆二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谱写出了一曲 爱情的颂歌。 D. 这封信的价值更在于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的牺牲精神,表现出无产阶级 革命者的革命情怀。 答案:D 解析:“无产阶级革命者”说法错误,林觉民应该是一位参加孙 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民主志士”,不能说是“无产阶 级革命者”。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2)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3)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 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 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 而不顾你呀。 (4)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5)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 忍之乎? 正赶上冬月望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 正赶上冬月望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天下的不应当 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 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