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 理解韩愈所确立的“师”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及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3. 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4. 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师 说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韩愈(768 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 昌黎”;因最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三岁而孤”,随兄嫂颠沛流离。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八年 (792)登进士
2、第。任监察御史,因事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其后又屡遭排挤贬斥, 直到晚年才做到吏部侍郎。 韩愈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提出“文以明 道”“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物不平则鸣”的主张,对当时和后世有深远影响。他 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轼称他“文起 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主要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中。 作者简介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 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士族的子弟凭尊贵的门第可以
3、做官,因而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有很大的影响, 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耻学于师”的心理。 韩愈在写作师说时,正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作者当时官职卑微,而当时跟他 学习的约八百名学生,大多是文武官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或拥有爵位者。韩愈亲见士大夫 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于是,借赠送李蟠文章,写了师说。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资料链接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 同时
4、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 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对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 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 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 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唐宋古文运 动的代表人物。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古代职业的称谓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时常在他名 字的前面加一个表示他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
5、道该人的职业身份。 如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 其中的“师”,意为乐师,表示职业。又如庖丁解牛中的“庖 丁”,“丁”为名,“庖”表示厨师的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 孟”,是指名叫“孟”的宫廷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 指表演歌舞的人,后亦指戏曲演员。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孔子问礼于老聃 春秋时,孔子曾问礼于老聃。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彻夜长谈,并 带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看祭神之典,考察周国的 教育基地和祭祀礼仪,使孔丘获益匪浅。在周国待了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 到了黄河的岸边,孔
6、丘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闻孔丘此语,老子道: “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 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孔丘向老子问礼。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 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 回到鲁国,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 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课文探
7、究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教师所要传的是什么样的 “道”? 文末说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六艺”指的是诗 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传”指的是对这些 经书进行解释的著作。而这“六艺”正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此可知, 这里的“道”就是儒家思想。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为“师”下定义,从正面概论教 师的职能,其中“传道”是目的,“受业”是手段,“解惑”是核心。第 三层:紧扣教师职能中的“解惑”任务,从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 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扣住教师职能中的“传道”目的,证明 传道者就是老师,从
8、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 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第一段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三个方面: 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 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区分圣愚的关键所在; 把为子择师与自身“耻师 焉”的行为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把“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情感变化:由推测到肯定(责备)到反讽。其皆出于此乎推测语气; 吾未见其明也肯定(责备)语气;其可怪也欤反讽语气。 3.第二段
9、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作者情感有什么变化?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4.第一段和第二段在论证观点上有怎样的区别? 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论证角度不同。前者从正面立论,在论证老师重要 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 基本观点;第二段从反面立论,通过三组事实进行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 上普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作者在第一段里有感而发,针对当时 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提出观点;第二段批判现实,从反面证明从师的重要 性。两段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
10、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看来,“授之 书而习其句读”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其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教授学 业、解释疑难问题。按照现在的说法,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把教书与 育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 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5.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 者也”?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从本段看,作者以孔子为例有两个作用:阐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 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的结论。 从全文看,则有两个作用:进一步阐明从师的标准“道之所存
11、,师之 所存”;和当今不良风气形成对比,进一步批判这种不良风气。作者 举孔子的事例,很好地阐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6.联系全文,分析第三段举的备受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1)原因:“嘉其能行古道”,具体地说,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其“好 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二是其“不拘于时,学于余”。 (2)作用:作者称赞李蟠不拘于时,就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 批判;作者倡导“李蟠从师”,又一次强调了中心论点。作者表面上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的精神,实际上借此对那些诽谤者严正地驳斥,他是 有的放矢。表现出他敢于冲破习俗、勉励后学的
12、精神。 7.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称赞李蟠有何作用?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内容小结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主题归纳 师说着重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态度,提出 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 的风气。提倡选择老师应以“道”为根本,“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在师生关系中,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的观点,体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观念。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深入探究 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 “道
13、”,主要是儒家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 想观点。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 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 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 产生疑问,所以老师就需要“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阐述了从师 的必要性。 1.在文中,作者认为“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是怎样的关系?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 目的是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 道”视为老
14、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 “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 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串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 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对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2.怎样理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进步性: 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 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职能的全面而崭新的 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
15、, 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观念:从师即学道,唯 “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 域。 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 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 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局限性:作者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所论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士大夫之族” 本就应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高明,这表现了他的阶级局限性。他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 师”的“授之书”“习其句
16、读”,也是片面的。 3. 师说在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陋习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进步的思想,也体 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对现代社会仍有重要意义。古代虽提倡尊师重道,但在封建社会“官 本位”意识中,老师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到了唐代,士族子弟更以向老师 学习为羞耻。在这种恶劣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疾 呼“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力。 现代社会,教育有了空前发展,我们更要“不耻相师”,因此这篇文章仍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课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
17、点,是否对现代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观点一:文章有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文章开始提出中心论点后,便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 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 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第二段批判不 重尊师学习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 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第四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说明本文写作的缘由。 5.对于
18、师说一文争论的焦点是文章有没有中心论点。传统的和现行的 教学参考书都认为有,而一些名师或学者认为没有,你怎样认为呢?请说 明理由。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观点二:没有中心论点,只有中心论题。论题就是题目,说说从师的道理。 文章自始至终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第一段从正面说明,提出自己在师道问题上的三个 观点,即“学者必有师”(不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是一个事实, 用来证明“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这三点的关系是,第一点说明学者为什么要从师,第二点说明学者的“师”是什么 样的,第三点说明学者的
19、“师”在哪里。而与之相应,作者在第二段指出当时的士大夫在 师道问题上的三点“惑”“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相师”,对它们 的分析批判,是为了从反面论证上述三个观点。第三段用孔子的事例、第四段则用事实证 明上述三个观点。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多种论证方法灵活运用。 对比论证。作者在论证从师的重要性时,运用了三组对比。第一组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 人”的对比,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第二组是某些人为孩子选择老师与自己“耻师”的 行为的对比。第三组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 对比。这三组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
20、反差效果,有力地证明了从师的重要性。举例论证和引用 论证。除了第二段中所列举的一些概括性事例外,作者在第三段又以孔子从师学习的行为为例, 并且引用孔子的名言,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孔子在古代被尊为“圣人”,有着很高的学问和修 养,这样的“圣人”尚且需向多人请教,那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这样,通过典型的事例和名 言进一步证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6. 试着分析师说一文的艺术特色。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运用对偶句、顶真句。 韩愈的散文以气势磅礴、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对偶句和顶真句式上。前者如“生乎吾 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1、吾从而师之”,后者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些句式的运用,使文章形式整齐,气势飞动, 增强了表现力。 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文章的第二段,一连 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几个感 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语气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 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责备)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反讽语气作判断。“同”中 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22、庸(yn) 嗟(ji)乎 句读(du) 谀(y) 欤(y) 苌(chn)弘 师襄(xin) 老聃(dn) 郯(tn)子 蟠(pn) 经传(zhun) 贻(y)之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2.通假释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指不从师学习)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3.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和“而”是两个词。从,跟
23、随;而,表顺承。今 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对儿童、少年 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4.一词多义。 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传 凭君传语报平安 (动词,传送,转达) 又诈为诏书,以奸传朱安世 (动词,传讯,逮捕) 传不习乎 (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师者,所以
24、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或师焉,或不焉 (动词,向老师学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名词,学习的榜样) 师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名词,学说、主张) 道相似也 (名词,道德,学问) 道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正确方法)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名词,道义)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名词,理想)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动词,取道) 师说/ 马说/ 爱莲说(名词,一种文体)
25、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动词,陈述,叙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悦”,形容词,高兴) 闻说鸡鸣见日升 (动词,听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动词,解释,说明) 请闻其说(名词,学说,主张) 说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结构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这些,那些)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不译) 不耻相师 (副词,互相) 杂然相许 (副词,表示动
26、作偏指一方) 长短、小大、善恶形相,岂论也哉 (名词,形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名词,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名词,质地) 乐桓子相赵文子 (动词,辅佐,帮助) 相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那些) 其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他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的) 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推测,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从) 于其身也 (介词,对,对于) 于 学于余/ 耻学于师 (介词,向)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比) 不拘于
27、时 (介词,被)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连词,表顺承,就)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连词,“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连词,表转折,却)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连词,表假设,假如,如果) 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连词,表让步,相当于“倒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则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5.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吾从而师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吾师道也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
28、用作动词,从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君子不齿(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 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2)形容词的活用 而耻学于师/ 不耻相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圣人;愚,愚人) 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耻辱)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表示判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也”表示判断)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非也”表示否定判
29、断) (2)被动句 不拘于时 (介词“于”表示被动) (3)状语后置句 耻学于师 (介宾短语“于师”作“学”的状语,后置,即“耻于师学”)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宾短语“于弟子”作“贤”的状语,后置,即“师不必于弟子 贤”)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4)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即“不知句读,不解惑”,两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5)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哪用得着呢”)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7.文化知识。 (1)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
30、间短暂的停顿 为读。 (2)六艺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3)经传经,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4)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是故无贵无贱 无:_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_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_ (4)作师说以贻之 贻:_ 课后作业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答案: (1)无论,不分。 (2
31、)普遍。 (3)知道,懂得。 (4)赠送。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2.下列画线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吾师道也 耻学于师孔子师郯子 小学而大遗 君子不齿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吾从而师之 A./ B./ C./ D./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答案:C 解析: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齿: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 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配套新教材-语文-R
32、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3.下列句中画线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位卑则足羞 C. 其皆出于此乎 余嘉其能行古道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答案:D 解析: A. 副词,竟/ 连词,于是。B.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C. 副词,大概/ 代词,他。D.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都相同的一项是 (
33、)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吾从而师之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答案:D 解析: D 项,“先后”,指先和后,古今义相同。“所谓”,指所说的,古今义相同。 A 项,“学者”,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指求学的人。“所以”, 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表结果的连词,古指“用来的、的凭借”。B 项, “从而”,今用作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古代 “从而”是两个词,“从”是动词,跟从,“而
34、”是连词,并且。“不必”, 今义是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古义为不一定。C 项,“小 学”,今指小学教育,古义是小的方面学习。“众人”今指大家、 许多人,古义为一般人。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读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古时文章以行气为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 个意思称为一句,在行完一口气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自然小停顿、间隔称之为读。 B. 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字前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 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 “庖”
35、是厨师,表明职业。本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 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答案:C 解析: C 项中的“士大夫”不仅指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 门第观念,很
36、有积极意义。 B. 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 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 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这种 情况,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答案:B 解析: 在文中作者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7.名句默写。 (1)韩愈在师说中阐述择师的标准的句子是:“,。” (2)韩愈在师说中“ ,”的观点与荀子劝学中的“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相近。
37、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4)韩愈在师说中用“,”批评一些人学习分不清大的方面 和小的方面。 (5)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答案: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 其明也。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师说 答案: (1)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 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不明句读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问老师;小的方面学 习了,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3)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看不起,现在他们的智 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难道不很奇怪吗?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