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5 ,大小:333KB ,
文档编号:1692510      下载积分:11.44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1692510.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经济史知识点提纲.doc)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经济史知识点提纲.doc

1、第第 1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2022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经济史知识点提纲 【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 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1耕作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两汉时期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时推广到 珠江流域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宋朝以后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

2、一年两熟 制,有些地区形成了一年三熟制 3灌溉技术 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时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 等 二、经营方式-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 1集体劳动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 立。 (2)内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 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4)评价: 第第 2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积极方面 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 消极方面 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3庄园经济 土地 来源 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 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私有制

4、经济 形态 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 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剥削 方式 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 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 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管理 形式 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 辖权,唐代以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 4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 佃农之间形成了

5、租佃关系。 (2)过程: 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宋代: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土地出租时, 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 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第第 3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3)特征: 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 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 的部曲(家仆)、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6、 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 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 (4)影响: 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三、赋役制度-由人丁到财产的标准转变 1概念 赋役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赋税主要是 田亩税, 有时还包括人头税和资产税。 役,

7、 亦称徭役, 即在位统治者强制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 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 2赋税制度 (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 田制的瓦解。 (2)编户制度: 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 “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承担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们控制 十分严格。 (3)租调制: 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二石、调帛或布一匹,丁男还要 负担一定的徭役。 (4)租庸调制: 第第 4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隋朝沿用北

8、魏的租调制,后规定 50 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在隋朝 的基础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 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服徭役的期限内, 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这样,即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 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5)两税法: 天宝年间(唐玄宗年号),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为了解决财 政困难,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 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

9、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 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扩大了税源, 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废除。 (6)“一条鞭法”: 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1581 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 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 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说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 关系有所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 萌芽的成

10、长。 (7)“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康熙时进行局部试点,规定以 1712 年为界,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 的人头税。雍正时期,在全国推行,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赋税。 “摊丁入亩” 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 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 3演变规律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 两税法为标志。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

11、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四、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由北方到南方 第第 5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1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 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 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2过程 特征南移的表现

12、 魏晋以前: 基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 到珠江流域 魏晋南北朝: 南北 经济差距缩小 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 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两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 高潮 隋唐五代: 开始南移 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至唐朝后期, 出现了 “赋 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安史之 乱”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两宋: 最终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 成。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

13、的第三次高潮 明清:地位巩固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4影响 城市交通 贸易 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 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 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人口分布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 吸引北方人口的南迁 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第第 6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五、历史理解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

14、基本特点: 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 小生产模式。 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因素: 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 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

15、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产品质量: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历史地位:素称发达,在多个行业中一直保持世界领先。 3成就 时期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 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 第第 7

16、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瓷器产斜纹提花织物 秦汉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 冶铁工具水排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隋唐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 大制瓷系统 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元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 出 现了五大名窑 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 青花瓷、 彩瓷、 珐琅彩 争奇斗艳 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 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生产特点 (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17、早期状 况 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隋唐时 期 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宋元时 期 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 产量增多 明清 时期 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手工业的外传及影响 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誉称 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四、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及其地位 第第 8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特点:主要

18、服务于官府贵族,排斥市场流通;实行工匠服役,集中生产;代表最高技术水平。 地位:明朝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 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 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宋代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棉花、茶叶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出现 二、古代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1自然货币向人工

19、货币的演变。商朝以贝作为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 越大,商朝人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秦 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 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 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 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营,这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 起了重

20、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 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李渊改革币制, 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 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第第 9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随着交换的频繁,货币流通额增加,铁钱的使 用极为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不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币。 三、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市的位置、时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

21、宋朝以前 (1)在特定的位置设市。 市 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 分开 (2)按时开市、闭市,闭市 后不许交易 政府设市令或市长, 对 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 理 西汉都城长安城设东、西市 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宋朝时期 (1)城中坊和市的界限被 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2)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 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 政府的直接监管 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 镇。其中以汉口镇、佛山镇、 景德镇及朱仙镇最著名 2城市发展 (1)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南方:临安、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四、对外

22、贸易 1表现 (1)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外贸重要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 (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 对外贸易。 2特点 (1)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3)趋势: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渐趋萎缩。 第第 10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3古代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这条丝路由西汉汉

23、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 被称为 “凿空之旅” , 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 丝绸之路中断。 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 以长安(今 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2)海上丝绸之路: 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 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 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3)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 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

24、重要通路。 (4)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 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 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唐代陆上、海上并举。 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 五、土地制度-从“国有”到“私有”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土地国有; 国王层层分封; 受封者世代享用, 不得转让与买卖。 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的封地上集体耕种,受到剥削和奴役。 3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 公元前 594 年,鲁国“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商

25、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造成社会的分化。 (3)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第第 11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原因 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加上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 民土地 影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引起阶级矛盾激化和农民起义 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收取赋税等 结果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的兼并 4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在长期战乱之后,大批人民死丧逃亡

26、,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 到严重影响。为恢复生产,保证赋税来源,北魏到唐朝前期的封建政府曾颁布均田制。均田制 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 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 均田制的推行是以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为前提 的,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 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佃农,农 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六、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1)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

27、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的问题。 (2)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巩固封建统治。 2表现 (1)战国首倡: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本商末,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 限制工商业发展。 (2)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政策。 (3)明清时期: 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 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措施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

28、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4松动 第第 12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如商人参加科举,宋代的榜下“捉婿” 之风等。 5影响 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七、“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表现影响 “海禁”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 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 治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 与外国互市,对外贸 易只能在官方主持 下进行 (1)妨碍了海外市场 的开拓,抑制了资本 原始积累,阻碍了资 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使中国逐渐落后 于世界潮流 “闭

29、关 锁国” 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 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 须与外国进行贸易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 私自下海;不许片板 下海 八、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 1概念: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有自由身份的雇工,面向 市场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2缓慢发展的原因 3历史地位 (1)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但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社会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鸦片 战争前夕。 (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部门,没有深入到农村,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 型。 九、历史理解 1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实行原因及其影响 第第 13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1)含义

30、: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实行的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 国家的兴衰存亡 通过发展农业,专制主义王朝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 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统治者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带来种种社会问题 (3)影响: 积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抑商的结果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土地高度集

31、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到 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违背了经 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家落后。 2“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评价 (1)原因: 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明中期, 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以及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 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清朝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 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2)评价: 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

32、内巩固自身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 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 作用。 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 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 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 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盲目自大的心理。 第第 14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33、传统手工业破产:鸦片战争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 织业 “纺”“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使农家“织”“耕”分离。东南沿海 一带手工棉纺织业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特点 (1)小农经济解体不平衡。受外国商品冲击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解体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 经济落后地区相对迟缓。从整体上看,在广大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自身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来自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4.影响 (1)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客观上为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2)

34、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 (3)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发生变化。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 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4)外商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打开中国大门之后,西方人运用资本主义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和原料谋取 经济利益,这在客观上起到“示范”效应,洋务派所办企业中的一些经营管理人才,大都具有 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经历。 二、洋务运动-从手工工场到近代机器工业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和指导思想 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中体西用”。 3活动 第第 15 页页

35、 共共 35 页页 创办军事工业 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 政局等 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特点 (1)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2)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3)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教育近代化启动。但政治体制近代化尚 未提上日程。 5.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 (1)引进

36、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背景 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起了诱导作用 产生 时间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区在沿海地区 代表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 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 生 四、历史理解 第第 16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

37、国近代化进程的表现 思想上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动摇了“礼仪 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 经济上 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管理经验 外交上 洋务运动促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洋务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 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军事上洋务派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教育上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 留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38、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并“恤工惠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1903 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商法和奖励实业的政策。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短暂春天” (19121919 年):在与外资竞争中改革发展 1原因 (1)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9、。 (4)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北洋军阀政府对经济的软弱控制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2.表现 第第 17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1)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2)化工、皮革和卷烟业也有相当发展。 (3)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荣氏的申新棉纺织企业和无锡面粉 业连续兼并扩张。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 3特点 快发展速度快 短时间短暂 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基础薄弱 弱 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更没有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 济形态 4.结局 20 年代初,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

40、工业迅速萧条。 三、“白银时代” (19281936 年):民营工业发展,国家资本初步建立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措施:整顿税务 控制金融 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 1935 年实行“法币政策”。 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 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内容共有八条,即提倡征工、振兴农 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 (2)评价: 积极 方面 法币政策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防止白银外流;“国民经济建 设运动”

41、促进了经济复苏发展,特别是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的发展, 重工业也有所发展。关税自主政策使列强承认了中国在关税上的对等权利,一定程 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消极 方面 国民政府依赖帝国主义,便利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列强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 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官 第第 18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僚资本的形成,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民族工商业受到压制 2.民营工业的发展 (1)民营工业在发展中出现资本集中、联合经营的状况,如以周学熙为主的华北企业集团、荣 氏家族的企业集团、 以张謇为首的南通企业集团, 银行业中的北四

42、行集团、 江浙财团的南四行, 等等。 (2)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和橡胶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 (3)制碱工厂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 3国家资本初步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资本企业,主要致力于民营 资本无力或不适于经营的领域,如重工业、能源工业、军事工业、铁路航空等。1936 年之前, 国家资本企业没有与民营企业争利,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四、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19371949 年):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崩溃 1走向衰落原因 (1)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 日本侵华战争对民族工业的沉重打击。 日本侵华战

43、争打断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1937 年后沦陷区经济全部成为日本的战争资 源,民营企业严重萎缩。 抗战以来,国家直接干预生产,官僚资本膨胀,“国进民退”,压制了民营经济发展。 (2)美国商品倾销的影响: 民营产品还面临美国货的竞争。战后美国大量剩余物资和商品,通过正常渠道和走私途径大量 涌入中国市场。美国资本在华投资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商品和美国资本不仅重创了民营 资本,国家资本也感到了巨大压力。 (3)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 对民营经济的致命性打击则是通货膨胀。内战带来的军费大幅度增加,使赤字愈演愈烈。庞大 的军费完全靠中央银行垫支,也就是靠无限发行纸币解决。恶性的通货膨胀直接摧

44、垮了民营经 济。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 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 第第 19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2)过程: 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 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 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 (3)影响: 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 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 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

45、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 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 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布 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 五、历史理解 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地位和作用 (1)特点: 产生与发 展 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诞生环境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结构 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 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 经济的主要形式 发展历程受外国

46、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地位和作用: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 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 进步 政治上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 社会基础, 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 件 第第 20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思想上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处境上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 没有摆脱外 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难以走上独立

47、发展的 道路 2.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促进因素: 列强侵略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 办实业。 “实业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 使 “实业救国” 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 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精神: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2)阻碍因素: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

48、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流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 业领域 , 重工业基础薄弱 , 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 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 使民族工业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3近代中国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 第第 21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图中的自然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 义经济。 3“实业救国”思想 “实业救国”论是近代进步思潮之一,“实业

49、救国”是近代社会各阶层实现救亡图存的重要 方式和途径。它最早萌发于鸦片战争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 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 以实际行动践行 “实业救国” 的主张; 在辛亥革命影响下, “实 业救国”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 “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 五四运动前后, “实 业救国”论盛行不衰。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 础,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但一战后,帝国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重新压迫使民 族工业逐渐衰退,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

50、封建社会的中国,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民族工 商业就不可能得到独立发展,“实业救国”就不可能实现。 六、比较中国近代五种经济形态 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 自然经济铁农具、牛耕的 使用,土地私有 制的产生 鸦片战后开始解体, 新中国 成立后被消灭 封建性质; 在封建社会中 一直占 主导地位 第第 22 页页 共共 35 页页 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鸦片战争之后 签订一系列不 平等条约 以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为主 要表现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 被清除 凭借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 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 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洋务经济第二次鸦片战 争后,清政府面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