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什么是中医学?一、什么是中医学?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 学。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学。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 疾病、战胜疾病、维护健康、繁衍民族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东方智慧的结疾病、战胜疾病、维护健康、繁衍民族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东方智慧的结 晶。晶。 中医学学科属性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相交融的医学科学。中医学是一门以自
2、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先秦秦两汉 魏晋隋唐 宋金元 明清 近现代 形成时期 四大经典 充实和发展 临床专科专 著 突破性进 展 金元四大 家 综合汇通深化发 展 温病四大家 继承、发展、创 新 中医学是开放系 统 黄黄 帝帝 岐岐 伯伯 4.4.近代与现代近代与现代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 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
3、 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 存的趋势:存的趋势: 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 如如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中国医学大成,是一,是一 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 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 思潮,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思潮,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 表的中西汇通学派,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可以表的中西汇通学派,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可以 殊途同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
4、展中医,如张殊途同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 锡纯所著的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中西汇通,即是中西汇通 的代表作。的代表作。 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 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因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因 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 趋势:趋势: 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 规范;规范; 二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二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 代实证科学
5、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 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 三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三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 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 展、创新之路。展、创新之路。 G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G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G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概念: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各个概念: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各个 部分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事物与事物部分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事物与事物 之间亦密切联系,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有机之间亦密切联系,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有机
6、 整体。整体。 G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 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 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 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 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必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必 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 境之间的统一性
7、和联系性。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G 内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内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 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二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三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以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相比较,可见以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相比较,可见 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 全部构架,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全部构架,并且给
8、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 的内容的内容天人一体观。天人一体观。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心理社会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神自然自然社会社会 G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相关概念相关概念 病,即疾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病,即疾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 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患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患 者的临床表现者的临床表现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 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一阶段的病
9、理概括,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 性质及邪正关系等性质及邪正关系等 G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辨证,是将四诊辨证,是将四诊( (望、闻、问、切望、闻、问、切) )所收集的所收集的 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 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 质。质。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 疗原则和方法。疗原则和方法。 G 辨证要点辨证要点 辨清疾病的原因辨清疾病的原因 辨清疾病
10、的部位辨清疾病的部位 辨清疾病的性质辨清疾病的性质 辨清病变的邪正关系辨清病变的邪正关系 G 辨证论治内涵辨证论治内涵 以症辨证,以症辨病,辨病与辨证相以症辨证,以症辨病,辨病与辨证相 结合,重在辨证结合,重在辨证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意义:意义: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 G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 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 性不同,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性不同,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一样。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
11、一样。 G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 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 的证,因而也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的证,因而也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 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 思想。 *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 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着的。 *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 界的最基本物质,五者之间又是不断相互资生、 相互克制地运动变化着的。 阴阳五行 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概念: 阴
12、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 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事物阴阳属事物阴阳属 性的两类特性的两类特 定的相反趋定的相反趋 向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寒凉、沉静、抑制、晦暗、寒凉、沉静、抑制、 向下、向内、凝聚、闭合等向下、向内、凝聚、闭合等 素问素问. .阴阳离合论: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阴阳者,数之可十,推 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
13、然其要一也。然其要一也。” (二)阴阳的属性(二)阴阳的属性 (三)(三)阴阳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属性的相对性 1. 阴阳的对待性:阴阳的对待性: 2.阴阳的转化性阴阳的转化性 3.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1.阴阳的对待性:阴阳的对待性: 即阴阳双方必须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即阴阳双方必须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 较而确定其属性,单一事物无法定阴阳。较而确定其属性,单一事物无法定阴阳。 2.阴阳的转化性阴阳的转化性 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 方向转化,属阴的事务可以转化属阳,方向转化,属阴的事务可以转化属阳, 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属阴。属阳的事物也
14、可以转化属阴。 3.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表现为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表现为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 二、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v对立制约对立制约 v互根互用互根互用 v阴阳消长阴阳消长 v阴阳转化阴阳转化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对立制约 对立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 的属性相反。的属性相反。 制约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 互牵制互为胜负。互牵制互为胜负。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互用互根互用
15、 互根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 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 相互为用的特点。相互为用的特点。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长含义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消,减少;长,增加。 此长彼消此长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此消彼长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此长彼长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此消彼消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16、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四)阴阳的互相转化:(四)阴阳的互相转化: 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v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v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v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v用于疾病的诊用于疾病的诊断断 v用于疾病的防治用于疾病的防治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阳
17、表表 上上 左左 外外 侧侧 腰腰 背背 背背胸胸 六六 腑腑 心心 肺肺 手手 足足 三三 阳阳 经经 阴阴 内内下下右右 内内 侧侧 胸胸 腹腹 腰腰腹腹 五五 脏脏 肝肝 脾脾 肾肾 手手 足足 三三 阴阴 经经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升、出(阳) 降、入(阴)降、入(阴) 升降相因,相反相成升降相因,相反相成 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病态阴
18、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阴阳失衡 (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风邪、暑邪、火风邪、暑邪、火(热热)邪为阳邪为阳 六淫六淫 (阳阳) 寒邪、湿邪为阴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阴) 阴阳阴阳 失调失调 阴盛阴盛 阴阳阴阳 偏盛偏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实寒证(阴胜则寒) 伤阳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阳盛 实热证(阳胜则热)实热证(阳胜则热) 伤阴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虚阴虚 阴阳阴阳 偏衰偏衰 虚热证(阴虚则热)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19、)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虚(阳损及阴) 阴不制阳阴不制阳 阳不制阴阳不制阴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疾病的治疗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的原则)确定治疗的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 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 调整调整 阴阳阴阳 阴盛阴盛 阴阳阴阳 偏盛偏盛 实证实证 实寒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寒者热之(热性
20、方药) 伤阳伤阳兼阳虚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酌加温阳药) 阳盛阳盛实热证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伤阴伤阴兼阴虚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酌加养阴药) 阴虚阴虚 阴阳阴阳 偏衰偏衰 虚证虚证 虚热证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之主,以制阳光。)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阳虚虚寒证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之源,以消阴翳。) 泻泻 其其 有有 余余 补补 其其 不不 足足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v五行的概念五行的概念 v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v五行学说在中
21、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其运动变化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 革、水曰润下革、水曰润下 木曰曲直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 舒畅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 火曰炎上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 或作用
22、的事物,均归属于火;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 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依据:依据:五行属性五行属性 方法: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取象比
23、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 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 心的心的 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 统一性统一性。 五行五行 自自 然然 界界 五色五色五音五音五味五味五化五化五气五气五方五方五季五季 木木青青角角酸酸生生风风东东春春 火火赤赤徵徵苦苦长长暑暑南南夏夏 土土黄黄宫宫甘甘化化湿湿中中长夏长夏 金金白白商商辛辛收收燥燥西西秋秋 水水黑黑羽羽咸咸藏藏寒寒北北冬冬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三)五行的相
24、生相克及制化(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1.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 进。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难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木木 金金 土土 火火 水水 生生生生 生生 生生 生生 2.五行相克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内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木木 水水 金金 土土 火火 克克 克克克克 克克 克克 3.五行制化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指五行之间相互生
25、化,相互制约, 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木木 火火 土土 生生 生生 克克 4.相生相克的反常相生相克的反常 1)相乘相侮相乘相侮 2)子母相及)子母相及 v相乘相乘: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木木 水水 金金 土土 火火 乘乘 1.相乘相侮:相乘相侮: 相克与相乘的异同相克与相乘的异同: 同:次序一致同:次序一致 异:相克异:相克正常、生理正常、生理 相乘相乘异常、病理异常、病理 v相侮相侮: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即反克,又称即反克,又称“反侮反侮”。 木木
26、 水水 金金 土土 火火 侮侮 引起相侮的原因:引起相侮的原因: 太过太过被克者太过被克者太过 如:木旺侮金如:木旺侮金 不及不及克者太弱克者太弱 如:金虚木侮如:金虚木侮 2.子母相及子母相及 v母病及子母病及子 含义:含义: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 母子母子 两行皆异常。两行皆异常。 v子病及母子病及母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导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导 致母子两行皆异常。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v说明五脏的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生理功能及其相
27、互关系 v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v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诊断 v指导疾病的治疗指导疾病的治疗 v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v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一)(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 1.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脾属土:土
28、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2.2.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相生相生: 肝藏血以济心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木生火 心之阳以温脾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水生木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资的联系。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资的联系。 相克相克: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肝木条达以疏
29、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木克土 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火克金火克金 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土克水 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金克木 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水克火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的联系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的联系。 (二)(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1.子母相及子母相及传变传变: : 母病及子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 如:肾病及肝。如:肾病及肝。 子病及母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
30、脏, 如:心病及肝。如:心病及肝。 2.2.相克关系传变:相克关系传变: 相乘相乘相克太过而为病。如相克太过而为病。如“木旺乘土木旺乘土”和和“土土 虚木乘虚木乘”。 相侮相侮反向克制而为病。如反向克制而为病。如“木火刑金木火刑金”和和“土土 虚水侮虚水侮”。 (三)(三)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诊断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 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 五色五
31、色 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 得相生之脉为顺得相生之脉为顺 色脉合参色脉合参 得相克之脉为逆得相克之脉为逆 推断病情的推断病情的 轻重顺逆轻重顺逆 确定五脏的确定五脏的 病变部位病变部位 (四(四) )指导疾病的治疗指导疾病的治疗 1.1.控制疾病的传变控制疾病的传变 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 制传变,防患于未然。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2.2.确定治则和治法确定治则和治法 以相生规律确定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32、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抑强,扶弱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相生治法相生治法 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金水相生法 温肾阳以补脾阳温肾阳以补脾阳 健脾气以补肺气健脾气以补肺气 养肺阴以滋肾阴养肺阴以滋肾阴 相克治法相克治法 抑木扶土法抑木扶土法 疏肝健脾疏肝健脾 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 补脾利水补脾利水 泻肝清肺泻肝清肺 泻心火滋肾阴泻心火滋肾阴 确定治则和治法确
33、定治则和治法 指导针灸取穴: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指导针灸取穴: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 规律进行选穴治疗。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临床上运用不同情志变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临床上运用不同情志变 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 到治疗的目的。到治疗的目的。 第二章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和形成一、阴阳学说的起源和形成 国语周语记载伯阳父用阴阳来解释周幽王三年国语周语记载伯阳父用阴阳来解释周幽王三年 公元前公元前779年陕西发生的大地震年陕西发生的大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阳伏而不能出,阴 迫而不能蒸,于是有
34、地震。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管子管子“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日夜之易,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日夜之易,阴 阳之化也。阳之化也。” 国语周语国语周语“阳至而阴,阴至而阳,阳至而阴,阴至而阳, 日困而还,月盈而匡。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老子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周易周易“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天之道,曰阴曰阳。” “一阴一阳之谓一阴一阳之谓 道道” 可分性可分性 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的相互关系三、阴阳学说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相互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并由此而产阴阳的相互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影响、
35、相互交流,并由此而产 生各种相应的变化和反应。生各种相应的变化和反应。 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 (1)属性相对)属性相对 (2)相互制约)相互制约 (3)相互排斥)相互排斥 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藏)阴阳互藏 (2)阴阳互根)阴阳互根 (3)阴阳互用)阴阳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 (1)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2)皆消、皆长皆消、皆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 (1)渐变)渐变 (2)突变)突变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
36、体的生理功能(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阴阳偏盛(、阴阳偏盛(1)阳盛)阳盛 则热(则热(2)阴盛则寒)阴盛则寒 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1)阴虚)阴虚 则热(则热(2)阳虚则寒)阳虚则寒 3、阴阳互损、阴阳互损 4、阴阳转化、阴阳转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防病、指导养生防病 2、确定治疗原则、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者泻之实者泻之”、“损其有余损其有余” 阳盛则热阳盛则热-“热者寒之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阴盛则寒-“寒者热之寒
37、者热之”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者补之虚者补之”、“补其不足补其不足” 阴虚则热阴虚则热-“阳病治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治阳光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阳虚则寒阳虚则寒-“阴病治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阴阳互损)阴阳互损-“阳中求阴阳中求阴”、“阴中求阳阴中求阳” ( 六)归纳药物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六)归纳药物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周易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第二节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一、五行基本概念一、五行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
38、木、火、土、金、水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形成二、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形成 殷商时期殷商时期-“五方五方”说说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 “五材五材”说说 左传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缺一不可。天生五材,民并用之,缺一不可。” 尚书大传尚书大传“水火者,百姓是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是所兴作也,水火者,百姓是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是所兴作也, 土者,万物是所资生,是为人用。土者,万物是所资生,是为人用。” 尚书尚书 洪范始明确提出洪范始明确提出“五行五行”一词,一词,“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五行,一
39、曰水,二曰火,三曰 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 从革,土爰稼从革,土爰稼 穑。穑。”标志五行学说初步形成。标志五行学说初步形成。 战国后期,出现了五行的相生相克学说,标志者五行学说的建立。并和中战国后期,出现了五行的相生相克学说,标志者五行学说的建立。并和中 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成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成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一)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土爰稼穑 金曰金曰
40、从革从革 水曰润下水曰润下 引申引申 生化、承载、受纳生化、承载、受纳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引申引申 沉降、肃杀、收敛沉降、肃杀、收敛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引申引申 滋润、下行、寒凉、闭藏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等性质或作用的事 物物 (二)事物的五行分类(二)事物的五行分类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的促进和助长作用。、相生: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的促进和助长作用。 2、相克: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的抑制和制约关系。、相克: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的抑制和制约关系。 3、制化:相生和相克的结合。、制化:相
41、生和相克的结合。 4、相乘:相克太过。、相乘:相克太过。 5、相侮:有反克。、相侮:有反克。 直接分类法直接分类法 间接分类法间接分类法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1、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取象比类法,五脏功能和五行特性相类比取象比类法,五脏功能和五行特性相类比 3、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相克解释五脏之间相互协同、互相制约的关系相生相克解释五脏之间相互协同、互相制约的关系
42、 4、说明人、说明人 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二)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二)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 1、母子相及的病理传变、母子相及的病理传变 母病及子:母病及子:“肝肾精血不足肝肾精血不足”、“水不涵木水不涵木” 子病累母:子病累母:“心肝火旺心肝火旺” 2、相乘相侮的病理传变、相乘相侮的病理传变 相乘:相乘:“木旺乘土木旺乘土”、“土虚木乘土虚木乘” 相侮:相侮:“木火刑金木火刑金”、“金虚木侮金虚木侮”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 1、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2、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3、推测疾病
43、的预后转归、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 (四)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四)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 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2、情志相胜疗法、情志相胜疗法 3、确立五脏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确立五脏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立)根据相生规律确立 虚则补其母:滋水涵木、培土生金法虚则补其母:滋水涵木、培土生金法 实则泻其子:心肝火旺,或肝火独胜,清心火泻肝火实则泻其子:心肝火旺,或肝火独胜,清心火泻肝火 (2)根据相克规律确立)根据相克规律确立 抑强:抑木扶土、佐金平木抑强:抑木扶土、佐金平木 扶弱:培土制水、壮水制火扶弱:培土制水、壮水制火 4、指导脏腑用药、指导脏腑
44、用药 第二节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一、五行基本概念一、五行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形成二、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形成 殷商时期殷商时期-“五方五方”说说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 “五材五材”说说 左传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缺一不可。天生五材,民并用之,缺一不可。” 尚书大传尚书大传“水火者,百姓是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是所兴作也,水火者,百姓是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是所兴作也, 土者,万物是所资生,是为人用。土者,万物是所资生,是为人用。” 尚书尚书 洪范始
45、明确提出洪范始明确提出“五行五行”一词,一词,“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 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 从革,土爰稼从革,土爰稼 穑。穑。”标志五行学说初步形成。标志五行学说初步形成。 战国后期,出现了五行的相生相克学说,标志者五行学说的建立。并和中战国后期,出现了五行的相生相克学说,标志者五行学说的建立。并和中 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成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成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46、(一)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土爰稼穑 金曰金曰 从革从革 水曰润下水曰润下 木曰曲直木曰曲直 引申引申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引申引申 温热、向上温热、向上( (升腾升腾) )、光明、茂盛、光明、茂盛 等性质或作等性质或作 用的事物。用的事物。 火曰炎上火曰炎上 引申引申 生化、承载、受纳生化、承载、受纳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土爰稼穑土爰稼穑 引申引申 沉降、肃杀、收敛沉降、肃杀、收敛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金曰从革金曰从革 引申引申 滋润、下行、寒凉、闭藏滋润、下
47、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等性质或作用的事 物物 水曰润下水曰润下 (二)事物的五行分类(二)事物的五行分类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的促进和助长作用。、相生: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的促进和助长作用。 2、相克: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的抑制和制约关系。、相克: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的抑制和制约关系。 3、制化:相生和相克的结合。、制化:相生和相克的结合。 4、相乘:相克太过。、相乘:相克太过。 5、相侮:有反克。、相侮:有反克。 直接分类法直接分类法 间接分类法间接分类法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脏腑的生
48、理及相互关系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1、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取象比类法,五脏功能和五行特性相类比取象比类法,五脏功能和五行特性相类比 3、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相克解释五脏之间相互协同、互相制约的关系相生相克解释五脏之间相互协同、互相制约的关系 4、说明人、说明人 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二)解释系统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二)解释系统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 1、母子相及的病理传变、母子相及的病理传变 母病及子:母病及子:“肝肾精血不足
49、肝肾精血不足”、“水不涵木水不涵木” 子病累母:子病累母:“心肝火旺心肝火旺” 2、相乘相侮的病理传变、相乘相侮的病理传变 相乘:相乘:“木旺乘土木旺乘土”、“土虚木乘土虚木乘” 相侮:相侮:“木火刑金木火刑金”、“金虚木侮金虚木侮”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 1、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2、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3、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 (四)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四)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 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2、情志相胜疗法、情志相胜疗法 3、确立五脏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确立五
50、脏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立)根据相生规律确立 虚则补其母:滋水涵木、培土生金法虚则补其母:滋水涵木、培土生金法 实则泻其子:心肝火旺,或肝火独胜,清心火泻肝火实则泻其子:心肝火旺,或肝火独胜,清心火泻肝火 (2)根据相克规律确立)根据相克规律确立 抑强:抑木扶土、佐金平木抑强:抑木扶土、佐金平木 扶弱:培土制水、壮水制火扶弱:培土制水、壮水制火 4、指导脏腑用药、指导脏腑用药 一、一、 藏象的概念藏象的概念 藏,意指隐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从外部察知的现象、征象。藏,意指隐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从外部察知的现象、征象。 五脏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是化生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