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固体和液体 8 8. .认识固体认识固体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的基础上, 以“固体和液体”为主题, 从物质 的“状态”、“变化”和“分离”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物质概念,形成“世界是物质的”这 一基本科学观念,也为学生将来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奠定基础。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 共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辨认教室里的物品是 否是固体,并延伸对柔软、细颗粒状固体的辨认,充分感知固体。第二部分在了解固体性质的基 础上,通过动手实践想办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第三部分判断固体形状、大小变化后是否 还是固体,性质是否会改
2、变。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固体形状或大小的变化、自然界岩石的变化, 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研究典型具象物质“石头” “水”和“空气”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物质概 念”和“物质意识” ,但他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时,往往是把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某一 固体或液体作为标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固体概念。所以本课在判断诸如纱巾、羽毛、面粉、食 盐等物体属于什么状态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固体特征的认识不足, 对“固体”概念比较模糊。当明确固体是有确定形状、体积和质量的,学生自然就比较容易区分 出到底哪些物体是固体
3、。通过动手实践也能想办法比较出不同固体体积的大小。 【教学目标】 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性质; 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固体的性质。 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教学准备】 纱巾、羽毛(羽毛枕) 、面粉、食盐、三组积木块、带刻度的小尺、透明杯子、玉米淀粉、大 小不一的两个小玩偶,量杯、锤子、粉笔、剪刀、纸张、蜡烛、小刀 【教学过程】 (一)辨认教室里的物品是否是固体 1.谈话:同学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大家研究过石头、空气和水,这些物体都是自然界中常见 的物质。根据物质状态不
4、同,可把它们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像石头这样固态的物体叫固体, 像水这样液态的物体叫液体,像空气这样气态的物体叫气体。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固体。 2.观察教室,辨认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 3.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固体呢? 交流总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4.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固体? 5.教师出示实物或课件:纱巾、面粉、羽毛、食盐。 提问:接下来考考同学们,请问这些物体是固体吗? 小组交流,填写实验册第 6 页第 2 小题。 6.交流分析:为什么认为它们是固体? 7.强化固体概念。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学生
5、而言,或多或少对固体都有所了解,但对固体的概念比较模糊。 开课就直接拿出“固体”这个词显然有些生硬,所以先领同学们回顾了一下之前了解研究过的石 头、空气、水,让孩子们简单了解这是三种不同的物质状态。然后明确本课着重研究固体。通过 2 观察教室里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可能发生 疑惑的固体,如:面粉和食盐,此刻可出示显微镜下看到的食盐晶体和面粉颗粒图片,帮助学生 理解。从而建立正确的固体概念和对固体特征的认识。 (二)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1.出示三组积木图片,分析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 交流提示: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一致,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呢?(数积木块)
6、2. 出示两堆粉末,一堆是面粉,一堆是玉米粉,比较哪一堆粉末的体积大? 学生动手操作提示:A.借助带刻度的小尺和一个透明杯子来完成任务。 B.装粉末时,要适当摇晃,表面要保持平整。 C.用尺测量杯中粉末的高度时,尺子贴在杯子外壁竖直测量,测量时注意零刻度的位置。也 可直接在杯外侧画出标记线进行比较。 3.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玩偶。 提问:如何比较这两个玩偶体积的大小呢?采用埋盐法。 学生动手操作提示:A.取足量的盐,装入量杯中,测出盐的体积。 B. 把一个玩偶完全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 C. 利用相同方法测另一个玩偶和盐的总体积。 D. 通过比较两个总体积,得出玩偶体积的大小。 4.小
7、结:针对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其体积,我们可以采用有标准测量和间接测量的方法来进 行。课下同学们可以借助今天学到的测量体积的方法,试着比较一下其它物体的体积大小。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动手操作环节,目的是通过对三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其体积,使学生 了解有标准测量和间接测量等多种测量方法。比较积木体积大小,课堂上可能很难准备出那么多 积木,让学生分组来进行比较,但可以采用图片或者教师演示的方式来进行,只要学生掌握如果 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一致,可以采用数积木的方法进行比较即可。粉末堆和玩偶体积的比较让 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会非常感兴趣,活动的同时掌握了测量方法。 (但要注意强调细节,不要 把盐和粉末弄
8、的到处都是。做好相关教育。 ) (三)拓展辨认变化后的固体 1.演示敲碎粉笔、剪碎纸、切碎蜡,请问它们还是固体吗? 交流分析。 2.出示图片和视频,提问: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什么?它们还是 固体吗? 3.小结: 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 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逐层深入,加深对“固体”这个概念的理解,除了生活中常见的固体, 当改变原有固体形状、大小时,它们还是否是固体呢?通过敲碎粉笔,剪碎纸和切碎蜡烛这几个 活动,慢慢让学生去感受,帮助学生去理解。如:一支粉笔一截粉笔粉笔颗粒粉笔灰,每 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去判断是不是固体,并说出
9、自己的判断依据。从而清楚认识到不管如何改变, 它们还是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具备固体的性质。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固体。当然所谓的 外力不仅仅是人为采取的外力,风吹日晒雨淋也都属于外力,是大自然施加给物体的外力。 (四)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仅仅认识的是固体,除了固体还有液体和气体,它们和固体是否一样? 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学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即是对本课的一个总结,又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教学后记】 3 9.9.认识液体认识液体 【教材分析】 本课按照液体的概念认识液体的性质液体相关知识的拓展应用,逐渐深入地安排了 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在图中寻找液体,并
10、分辨飘动的云和流动的沙是不是液体,理由是什么。 在图中寻找液体可以了解学生对液体的初步认识并提炼出液体的共同特征,在分辨飘动的云和流 动的沙过程中,更加明确什么是液体。第二部分,认识液体的性质。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 性质、测量体积、比较质量等活动进一步认识液体的性质。第三部分是动手活动,指导学生在认 识水平面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水平仪。这也是对液体性质在生活中具体应用的典型范例,从而引 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思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观察能力进一步提升,因此在认识液体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特点,提示学生 主动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尽可能主动、详细地记录下来,更进
11、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观察思考能 力。三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初步展现他们的创造力,在认识液体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学会使用水平 仪的活动,激发学生表现其创造力,更多地将已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拓展出液体性质在生 活中更多的应用方式。如,调制鸡尾酒等。 【教学目标】 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液体; 观察并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会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认识水平面,知道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水平仪。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观察并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2.会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难点学会使用水平仪; 【教学准备】 1.教学用 PPT; 2.水、牛奶、食用油、蜂蜜各 2050ml,液体流速版,抹布,每组一套;
12、3.烧杯装 50ml 水、量筒一个,每组一套; 4.一架托盘天平,两个一样大小的烧杯,适量水、适量食用油,每组一套。 5.水平仪一个,两个一样的瓶子,瓶子各装 50ml 水,每组各一套。 【教学过程】 (一)寻找生活中的液体。 1.出示生活中的场景图片,在图中寻找哪些是液体。 提问:同学们,老师在和一位叫“液体”的好朋友玩捉迷藏,请你们帮我一起在这些图片中 找出哪些是液体吧! (汗水、针筒中的药液、牛奶/果汁、凉杯中的水、食用油、酱油、醋、洗手 液、香水、水龙头中的水、汽油、狗尿、雨水、小池) 2.为什么说它们是液体呢? 归纳液体的基本特征。 (会流动、无固定形状) 3.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液体
13、? 4.进一步辨别液体与非液体。 (1)出示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图片。 (2)提问:它们是液体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一个捉迷藏小游戏引出生活中液体存在的场景,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液体,生 活中还知道哪些液体?”帮助学生体会液体就在我们身边,知识源于生活。在学生说出不同物品 属于液体理由的同时,帮助学生归纳出液体的基本特征。图中有些液体不易辨认,所以也不需要 学生准确说出具体名称,只要找出液体即可。这之后设计了分辨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是否属于液 体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试着描述这两种现象,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会流动”并非液体独 有的特征,且感受液体的会流动与烟和沙的“会流动”本质上的不同。这是一
14、个循序渐进的认识 液体的过程。 4 (二)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并学会测量液体体积、比较液体质量。 1.根据活动手册 P7 表格 2,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 (1)用眼看,观察油、水、牛奶、蜂蜜的颜色,并记录; (2)用鼻嗅,观察油、水、牛奶、蜂蜜的气味,并记录; (3)用眼看,观察油、水、牛奶、蜂蜜的透明度,并记录; (4)用眼看并比较,观察油、水、牛奶、蜂蜜的黏稠度,并记录; 以小组为单位,在液体流速板上,以同样量、同样的倾斜角度,尽量同时倾倒出四种液体, 比较流速。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是比较经典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既能认识到液体之 间存在的不同,又能知道液体具有的共同性。
15、值得一提的是,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最好在课前教 师按照组内人数对每项活动的分工和次序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活动前和活动中给予学生适当的 指导,帮助学生尝试着更好地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黏稠度实 验尽量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每一项活动要及时记录,养成良好的观察学习习惯。 2.测量液体的体积。 (1)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2)分组测量烧杯中液体的体积。 (3)分别用两个烧杯测量出 50ml 水和 50ml 食用油。 设计意图意识到液体是有体积的,学会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烧杯最好选择带刻度的,在 将液体从烧杯倒入量杯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液体有体积且可以测量。分组活动过程中,观
16、察 为要点,可以组内成员轮流测量,掌握测量方法的同时,为下面的比较液体质量做好铺垫。 3.比较液体的质量。 (1)调节托盘天平,使天平两端持平。 (2)分别将盛有 50ml 水和 50ml 食用油的烧杯放在天平两端的托盘中进行观察。 4小结。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观察、 测量和比较活动, 引导学生认识到液体间存在的共性与不同, 即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且液体的体积和质量可以测量。在测量液体体 积环节将下一部分测量液体质量时所需的 50ml 水和 50ml 食用油直接测量出来,既省时间又巩固 测量方法。但要注意,两个烧杯放到天平托盘
17、中时,要注意居中摆放,以避免因天平过于灵敏而 产生测量的误差。两个活动的活动材料前后有衔接,更便于学生总结发现液体的共性与差异。 (三)认识水平面,学会使用水平仪。 1.认识水平面。 (1)在两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同样多的水,将两个瓶子竖直放在桌面上; (2)倾斜其中一个瓶子,待静止后比较两个瓶子的水平面; (3)幻灯出示: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 设计意图可以在水面放一根牙签,这样更有助于观察两个瓶子中液体的水平面,更容易理 解什么是水平面。 2.认识水平仪。 (1)出示水平仪。 (2)了解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3.用水平仪测量课桌、讲台、窗台等是否水平。 设计意图这
18、个环节非常连贯。 学生认识了水平面, 进而认识运用水平面原理工作的水平仪, 之后又运用水平仪测量事物是否水平。静止的水面始终保持水平是水的一个重要特点,应用也非 常广泛。因此在这个环节中用一个简单的水平仪测量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认识水平面及其原理 的应用。 (四)下课。 语言: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帮助老师找到了身边很多种液体,了解到液体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之处,知道液体是有体积有质量的,并且我们还运用静止水面保持水平的特点,学着用水平仪对 5 身边事物是否水平进行了测量,收获可真大呀!课后,老师希望大家可以继续多关注生活中的液 体,了解人们对液体不同性质的运用。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 【教学后记】
19、 1 10.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教材分析】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是苏教 2017 课标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与液体的第 三课。学生通过对固体与液体单元的学习,认识到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中,我们周 围的物质根据存在状态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根据组成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并且能够借助工 具对物质进行观察和测量。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第一课认识固体的学习,初步认识了固体的性 质并能够利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本课从混合和分离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 展固体的概念。一共设计了三个环节的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回忆生活中有哪些情 况需要将不同的物体混合起来,学生
20、通过交流讨论,一步步丰富物体混合的例子;第二部分内容 是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的变化,并能够解释原因。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通 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第三部分内容根据混合在一起的不同固体的特点,采用不 同的方法将混合物进行分离。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和动手实践。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固体的混合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见过节日里吃的八宝饭是由不同 的粮食混合而成的;见过建筑工地将砂石混合在一起制作混凝土;见过熬制的中药是用不同的药 材混合熬制的。对于固体混合物的分离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教 师需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
21、学习。对于固体混合后的质量和体积的变化以及其原因 学生没有深入的认识,甚至没有注意到这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能联系生活,举出不同固体混合和分离的例子。 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并做出合理解释。 能用不同的方法把生活中的一些混合物分离开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混合后质量和体积的的变化。 难点能解释固体混合后质量和体积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各种固体混合的图片,大小不同的烧杯,天平,砝码,不同大小的量筒,黄豆、绿豆、玉米 粉若干,木屑,铁屑,红糖,沙子,各种物体分离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知道生活中不同固体混合的例子 1.回顾第一课认识固体的相关知识。
22、 提问:通过学习第一课,你对固体有哪些了解? 2.出示第一课不同大小的岩石微粒混合的图片。 提问:图中出现的都是固体吗?这些固体在自然界是彼此分离的吗? 3.看教材 30 页的图片,说说生活中哪些固体可以混合在一起。 学生看图回答。 4.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固体混合的例子? 小结: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把不同的固体混合在一起。 6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一课相关内容的回顾导入本课,即复习了已有的知识,唤醒了学生的记 忆,同时也顺利的进入本课的学习。教材呈现了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三种固体混合物,以此 为例, 可采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其中 有哪些固体混合在一起。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生活 中其
23、它固体的混合现象。固体的混合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因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子也比较好 找。 (二)了解固体混合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 1.介绍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 2.探究不同固体混合后质量的变化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要求。 (3)预测混合后质量的变化。 (4)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5)汇报实验现象:混合后的质量等于混合前各自质量的和。 3.探究不同固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要求。 (3)预测混合后体积的变化。 (4)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5)汇报实验现象:混合后的体积小于混合前各自体积的和。 (6)分析原因:因为不同大小的固体混合时,彼此之间有空隙,
24、小颗粒的固体会渗入大颗粒 固体的缝隙中,造成体积变小的现象。 4.小结:不同固体混合后,质量等于混合前质量的和;体积小于混合前各自体积的和。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预测,然后进行混合和比较,用获得的数据形成结论后再与预测相对 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测量活动之前,教师一定要对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指导,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对于体积变小原因的分析是本环节的重点,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混 合后量筒内的固体与混合前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解释原因。 (三)选用合适的方法分析不同类型的固体 1.出示三种混合物,分别是黄豆、绿豆和玉米粉;木屑和铁屑;红糖和沙子。 观察:这些混合物有什么特点? 提问:
25、怎样能够又快又好的将这些混合物进行分离。 2.学生设计分离方法。 (1)四人组合作,教师适当引导。 (2)汇报反馈,全班交流,集思广益,形成方案。 3.动手操作,验证方法。 按照方案对不同混合物进行分离。 4.小结:针对不同类型的混合物,要根据其特点选择分离方法。 设计意图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却缺乏相应 的经验,或者只知道挑拣这种低效的方法。因此本环节动手实验前应让学生分析混合物的特点, 并根据分析出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方法,以达到又快又好的分离混合物。 (四)列举生活中混合物分离的例子 1.除了刚刚见过的混合物分离,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混合物分离的例子。 四
26、人组交流 2.全班交流反馈 (五)全课小结 1.本课有哪些收获? 2.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后记】 7 1 11.1.把盐放到水里把盐放到水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低年级“溶解现象”学习的延续,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和一定量的 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同时指导学生学会用过滤、蒸发等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易溶解 物质和易溶解物质,在实践探究中学会“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 。本课按照由混合到分离的逻辑顺 序,依次将安排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把沙子、盐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复习引出溶解与不溶解 的现象,为下一环节做铺垫。第二部分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这一部分是典型的对 比实验,从这
27、里开始学生将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第三部分探究 100 毫升水中 能溶解多少克盐。这是溶解概念的进一步延伸,是“溶解性” 、 “饱和溶液”等概念学习必要的科 学经验积累,以这一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中,进一步训练他们思维和实验 的严谨性、科学性。第四部分探究 100 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糖和“如何让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 盐和糖继续溶解。学生在认识到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在一定量的盐后,一般不会关注其他物质的 “溶解度”情况,通过将糖溶解在水里,思考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也有所不同,鼓励学生用 所学的实验方法探究“如何让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或者糖继续溶解”,为以后学习“饱
28、和溶 液”做铺垫。第五部分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和溶解物,过滤和蒸发是混合物分离的两种基本方法, 这里主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知道: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水中不易溶解物质,用蒸发的方法可 以分离水中的易溶解物质。 【学情分析】 在一二年级科学学中,已经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 有些物质很难 溶解在水里,如沙子和食用油等。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同样积累了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水中加 入更多的糖,水会变得更甜等。但学生对于“混合物”的概念比较模糊,还不能意识到一定量的 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同时学生尚不具备独立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但能对实验问 题提出自己的猜测,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制定
29、切实可行的探究实验方案。 【教学目标】 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 能测量一定量的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难点知道物质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分组材料:烧杯 2 个、玻璃棒 1 根、沙子、盐; 冷水、热水、烧杯 3 个、盐、1 克量勺、玻璃棒 1 根。 实验记录单、课件(死海视频) 第二课时:演示材料:烧杯 3 个、盐、糖、电子称 分组材料:矿泉水瓶、剪刀、打孔器、脱脂棉、沙子(干净) 、小石子(干
30、净) 、烧杯 3 个、 毛笔(小刷子) 、黑色卡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比较把沙子、盐放入水里的不同现象 1.教师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将固体混合与分离,今天我们将一起研究一下将固体放入水 里,如果将沙子、盐放水中,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3.教师指导学生用玻璃棒进行搅拌的正确方法。(搅拌时, 注意玻璃棒不能接触烧杯发出声音, 同时为后面溶解实验做好准备。 4.学生活动,将沙子、盐放入冷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8 5.学生汇报 6.师生总结:盐可以溶解到水里;沙子不能溶解到水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观察将沙
31、子和盐放水中的现象,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前概念, 很容易引出溶解与不溶解的现象,为下一个活动“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做铺垫。 (二)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刚才我注意到有同学的盐很快就溶解到水里了,而有的同学的盐还有一些没有完全溶解在水 里。同学们,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盐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生提出猜测。 可能与水的温度有关,可能与搅拌的快慢有关 3.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包括问题、假设、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部分; 实验前强调注意事项(热水避免烫 伤等) ;制定方案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
32、。 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盐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是典型的对比实验,从这里开始学生将学习用 定量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点涉及到根据探究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的步骤、控制实 验中的“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等技能的学习。对于学生提出的猜测,教师应该提供指导与 帮助,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探究。 (三)探究 100 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1.通过现象,提出问题。 我这里有两杯盐水,其中一杯水里有 5 克盐,一杯水里有 10 的盐,你觉得 100 毫升的水里最 多能溶解多少克盐? 2.学生提出猜测。 可能是 15 克、100 克等 3. 教师与学生一起
33、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通过“怎样放盐、每次放多少盐、什么时候停止放盐、怎样记录”等问题引导学生完善 实验方案。实验前强调好注意事项(如玻璃棒的使用、每次加相同量的盐、溶解慢时一次加 1 克、 无法再溶解的盐不计结果等) 。 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 , 这是溶解概念的进一步延伸, 是 “溶解性” 、 “饱和溶液”等概念学习的必要的科学经验积累,学生在低年级学习了溶解现象和本课研究了影 响溶解速度因素后,以“探究 100 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为载体,让学生在设计实验和动手 操作中,进一步训练他们思维和实验的严谨性、科学性。 (四
34、)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生总结。 2.播放视频: 死海 3.布置作业:准备一杯盐水和一杯淡水,将鸡蛋放到里面,观察会有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对本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理,死海视频的呈现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 有科学,将鸡蛋放入盐水中,也是对死海视频的解释,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探究 100 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糖 1.通过比较,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 100 毫升的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盐,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 100 毫升 水里可以溶解 36 克盐,那 100 毫升水里可以溶解相同多的糖吗? 9 2.学生提出猜测。 3.
35、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4.观察现象,交流汇报。 把盐和糖的结果进行比较,让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 度;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5.怎样才能让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或者糖继续溶解? 6.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提出加热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加热溶液,可以用水浴法或者直接用酒精 灯加热溶液。学生提出加快搅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识到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后,一般不会关注其他物质的“溶 解度”情况,也就不能真正建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这一概念。这里通过讨论, 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36、量是否不同,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实验方法探究,在些 基础上讨论“如何让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或糖继续溶解” ,为以后学习“饱和溶液”作铺垫。 (二)分离水中的不溶物 1.出示沙水与水的混合物,提出问题。 我们学习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上节课老师将沙子放到水里,现在谁能想方法将沙子与水分 离? 2.学生交流汇报。 3.自制过滤装置,过滤水中的不溶物,比较过滤前后的水。 学生分组按教材提示的方法和步骤自制过滤器,并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活动前要强调活动注 意事项(如用剪刀要注意安全、剪下瓶口时要把边修平整,避免划伤等) 。 4.播放视频:自来水厂工作的过程。 5.师生总结。 分离水中不易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
37、或者沉淀的方法。 设计意图出示上节课沙子与水的混合物,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这一理念,同时自来水厂工作的视频有利学生构建起具体的科学概念,即通过过滤的方法可 以分离不中的不易溶解的物质。 (三)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1.出示盐水,提出问题。 这是上节课,我们将盐放入水中形成的盐水,我现在想把水里的盐“拿”出来,你有什么好 办法? 2.学生交流汇报。 3.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把盐水刷在黑色卡纸上,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盐。用黑纸因为它吸热快,能加快水分的蒸发, 同时也便于观察上面白色的食盐颗粒。为了效果明显,可使用高浓度盐水。 4.播放视频:海水晒盐。 5.师生总结
38、。 分离水中易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设计意图出示上节课制作的饱和盐水,再让学生将盐分离出来,这样科学概念的学习会有 连续性,将盐水刷在黑纸上,为了让学生方便观察到白色的食盐颗粒,让分离出来的固体显性化, 易于观察。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知道了通过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水中的易溶解的物质。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生总结。 2.布置作业:将一根无叶树枝浸泡在一杯高浓度盐水里,制作一棵结晶树。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对本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理,课后作业提炼出盐的结晶体,科学课的 结束不代表着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束,让学生带着兴趣离开课堂比带着知识离开课堂更有意义。 【教学后记】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