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页 共3页 教学设计我的战友邱少云 【设计理念】【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新大纲也强调 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如 何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进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 【设计特色】【设计特色】 以读感悟,读中熏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教学流程及设计意】 一、诵读课题,启动情感一、诵读课题,启动情感 用课件呈现题目及丰碑的画面,教师动情诉说: “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朝 鲜、为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在这些英灵当
2、中,就有这样一位年 轻而伟大的战士。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学生齐读后,教师引入: “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给 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上来板书。 ”(估计多数学生会板书 “纹丝不动” 这个词。 ) 2教师: “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划一划,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 不动这个词的。 ”学生快速默读,教师随机点拨,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和感情。例如: (l) “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 ” (这是 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 (2) “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
3、身伪装,隐蔽得更好。 相隔这么近, 我几乎找不到他。 ”(这是从表现的角度读懂了 “纹丝不动” 的意思。 ) (3) “但是这样一来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 ” (这是从后果的角 第1页 共3页 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 (4) “为了整个班没发出一声呻吟。 ” (这是从结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 不动”的意思。 ) 三、潜心会文,领悟情感三、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1教师范读第 7、8 两段课文: “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怀着无比崇敬、 无比悲壮的心情,深情地读读这两段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 写深深地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划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被感动。 ” 2对第 7 自然
4、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我为什么只能盼望不可能出现的奇迹,难 道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的战友吗?我为什么痛苦?烈火不难扑灭却不能会扑, 自 己明明能救却不能相救, 看着朝夕相处、 亲如手足的战友被烈火烧灼着、 煎熬着、 炙烤着,我怎能不悲痛欲绝啊! ” (2) “此时此刻,战友的紧张也就是我们的紧张,战友的担心也就是我们的 担心,战友的矛盾也就是我们的矛盾,战友的痛苦也就是我们的痛苦。邱少云的 生死抉择,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撩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情呀! ” 3对第 8 自然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 “烈火中的邱少云与千斤巨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 “
5、对呀!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样,他们都不怕烈火焚烧,都不会挪动一 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千斤巨石是没有生命的呀! 而我们的邱少云,他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一个人 在烈火烧身的时候,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痛苦啊?” (用课件播放电影片断烈 火中的邱少云 。学生观看。 ) 4学生交流感受以后,教师引入: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此 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读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 第1页 共3页 情,你就怎么读。 ” 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学生齐读第 8 自然段后教师引入: “战斗结束了,邱少云的战友们
6、怀着无 比崇敬的心情,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钢钎,在陡峭的391高 地的石壁上,刻写了一句纪念他的碑文。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潜伏部 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 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撰写的碑文。 3学生交流以后,用课件呈现: “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 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教师引入: “同学们,这就是邱少云的战友在391高地 上刻下的碑文。这句碑文,是邱少云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 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 深情地朗读这
7、句碑文! ” (学生起立,齐读。 ) 4教师高声总结: “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 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 老师相信, 这句碑文, 一定会世代相传! 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 ” 【评点】 由“纹丝不动”这个词语带动两段(第 7、8 段)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 反复诵读中潜心感悟。教师的大胆取舍,为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创造了条 件。只有这样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谈得上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 动评判;语文课堂也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结尾补充“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 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超文本”的处理,大有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之感。 (周 一贯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