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考点分解 思维建模 洞悉高频考点 , 快速强技提能 专项对点练 专题提升练 栏目导航 考点一 文言实词 ( 对应学生用书第 73 页 ) 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考查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 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 ” 主要包括新课程标准上所列举的 120 个实词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 在文中 ” 即指文中的具体语境。实词往往是多义的 ,只有在具体语境的限制下 , 实词的意义才是确定的、具体的、有着特定内涵的。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 意义、用法的能力。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 , 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 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
2、词和词类活用等。 文言实词的 5 大命题点 通假字 , 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可以通用的字。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 ,语言里有这个词 , 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 , 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 , 如 “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 鸿门宴 ) 中的 “ 倍 ” 假借为 “ 背叛 ” 的 “ 背 ” ;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 , 如 “ 而 ” 本义是 “ 颊毛 ” , 假借为连词 “ 而 ” 。 通假字 1 下列各句中 , 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 说 )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C 而听细说 , 欲诛有功之人
3、 (鸿门宴) D 行李之往来 , 共其乏困 ( 烛之武退秦师 ) C A 项 , “ 受 ” 通 “ 授 ” , 传授。 B 项 , “ 颁 ” 通 “ 斑 ” , 花白。 C 项 ,没有通假字。 D 项 , “ 共 ” 通 “ 供 ” , 供应。 古汉语中的一 词 多义是一 种 普遍现象 , 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 , 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 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比如 “ 兵 ” 的字形表示 “ 双手持斤 ” , 本义为 “ 士兵 ” , 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 , 军队;兵法;战争 ,战乱等等。如 “ 斩木为兵
4、, 揭竿为旗 ” 中的 “ 兵 ” 解释为 “ 兵器 ” 。 一词多义 2 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 并指 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 , 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 1) 蜀之 鄙( ) 有二僧。 ( 为学 ) (2) 越国以 鄙( ) 远 , 君知其难也。 ( 烛之武退秦师 ) (3) 鄙( ) 贱之人 ,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4) 北蛮夷之 鄙( ) 人 , 未尝见天子 , 故振慑。 ( 荆轲刺秦王 ) (5) 孔子 鄙( ) 其小器。 ( 训俭示康 ) _ _ _ 【答案】 (1) 边邑; (2) 以 ? 为边邑; (3) 鄙陋、见识短浅; (4) 粗俗、未开化
5、;(5) 轻视、看不起。 “ 鄙 ” 本义是 “ 边邑 ” ,“ 边邑 ” 之人大多是 “ 粗俗、未开化 ” 之人;既然是 “ 未开化 ” , 肯定是 “ 见识短浅 ” 之人 , “ 见识短浅之人 ” 一般要被人 “ 轻视 , 看不起 ” 。 “ 古今异义 ” 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 ( 同形 ) 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 出现的 ,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 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 “ 中国 ” , 古义指中原地区 , 现指整个中国。 古今异义 (2) 词义缩小:古 义的范围大于今义 , 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 “ 谷不可胜食也 ” 中的 “ 谷 ” , 是粮食作物的总称 , 故有 “ 五谷 ”“ 百谷 ” 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 , 在南方专指稻谷。 ( 3) 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 “ 孙子膑脚 ” 中的“ 脚 ” , 古义指 “ 小腿 ” , 今义专指 “ 足 ” 。 (4) 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 , 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 , 现代表示的语义较 弱。如 “ 羞 ” , 古义是 “ 羞愧 , 感到耻辱 ” , 今义是 “ 害羞 , 不好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