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重读指导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重读指导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能活学活用,运用阅读过的乡土中国理论来 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进一步通过探讨思索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逻辑思辨能力,能具体分析乡土中国中各个概念含义,能有感而发。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整体概括和读后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追溯乡土社会的特点,探索社会发展的途径,进而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对当代文化的关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离清概念,延伸讨论,
2、读后有感。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大汇报一、大汇报 1.在前面导读、略读、批读、研读的基础上,给文中的下列概念下个定义。要求:在个人理解的基 础上,小组集合集体智慧,每个概念综合出一个最佳答案,然后在全班展示。 面对面社群熟悉社会差序格局团体格局 感情定向亚普罗式文化浮士德式文化礼治社会 无为政治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社会契约 长老统治时势权力 2.2. 展示汇报。展示汇报。 熟悉社会熟悉社会:因见证了每个人的生长过程从而使人和人、人和物形成了最为熟悉的社会关系的村落式 社会形态。 面对面社群面对面社群: 由于人们终日面对面相处而形成直接交流会意有时甚至无需语言这一媒介的
3、社区形态。 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指乡土社会里的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依据私人关系向外不断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 由伸缩变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关系圈。 团体格局:团体格局:是指由各种各样由若干人组成的关系平等界限分明互相合作的团体构成的社会形态。 感情定向:感情定向:文化规定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 亚普罗式文化:亚普罗式文化:关于人需接受超于人力创造而由宇宙来安排完善的秩序的文化观念。 浮士德式文化:浮士德式文化: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克服各种冲突甩形成的阻碍的过程。 礼治社会:礼治社会:运用教化的形式让人们形成的主动服膺于传统习惯的维持社会稳定的方法。 无为政治:无为政治:乡土社会因不具备横暴权力所追求
4、的经济效益、也不具有同意权力所要求的分工体系而 形成的微弱和松弛的“统治”形态。 横暴权力:横暴权力:发生在阶级斗争里的以自己的意志驱使被支配者而带有压迫性质的权力。 同意权力:同意权力:在社会分工的状态下人们必须遵守契约来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持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 任的权力。 社会契约:社会契约:在社会分工的前提下人们为了保障每个的责任与义务而形成的共同授予的权力。 长老统治长老统治:区别于横暴与同意权力的以教化形成的礼的统治形式。 时势权力:时势权力:当社会结构不能答复人的需要的时候一些有能力、有办法改变社会结构并能获得群众的 信任从而拥有支配他人的权力。 二、大交流二、大交流 1.乡土中国
5、一书中的哪些描述与你的生活经验是否相符合? 2.乡土中国一书中的哪些描述与你的生活经验相背离? 3.费孝通先生 20 世纪 40 年代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认识中国社会,改造中国社会”,中国社会随后 几十年的发展符合作者的预期吗? 4.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也逐渐在缩小,乡土性也逐 渐淡化了, “乡土” 观念日渐式微,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你对振兴乡村,有哪些好的建议?请分享出来。 5.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我们该摒弃什么,又该继承什么? 讨论时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比如第 4 题的参考: 城市的繁华对自小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的确很有吸引力,因为年
6、轻,视野不够开阔,经历也不够丰富, 为了生活、梦想,为了心中那一份向往来到了城市,因为那里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机遇。远离家乡,可逼迫 自己实践理想的职业规划,激发自己变得更好。但是远离家乡与“记住乡愁”并不矛盾,关键是找到一个 平衡点,恰到好处地处理好这个矛盾,乡土城镇化就显得尤其重要。 好的建议:转变生产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等,让人们就地城镇化;珍视历史遗存,转向提升品质、 注 重人性的内聚式发展;打造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小镇经济,用特色文化保留乡土气息,增强人们的认同 感、归宿感。 三、大展示三、大展示 1.每组推荐一篇乡土中国读后感,在全班展示。 2.读后感示例。 千条万缕千条万缕了然在胸了然
7、在胸 读完这本乡土中国,感触颇多。 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 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确有千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 作者是大师级人物费孝通先生,书中提出了有关中国社会乡土社会的一些基本特点、 基本概念,譬如所谓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中没有法律产生的条件;乡土社会的礼治、 长老统治等等特点对于我这个刚刚对社会学发生兴趣的初学者来说,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这本书虽然通俗易懂,但是自己真正理解书中的实质内涵的东西则并不是那么多。这本书一开 始读起来感觉十分的亲切,因为自己就是从乡村中出来的
8、人,对乡村本来就有一种热爱之情;但是不同 的是,费孝通先生则通过理论层次的写作手法和研究方法将乡村社会结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确实是 费孝通先生的独到之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就是里面通俗易懂的语言,跟霍金的时间简史貌 似有很多的相同之处! 乡土社会之乡土原因乡土社会之乡土原因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正如费老所说,中国基层社会的确有浓浓的乡土味。这里的乡土味并不是城市人眼中给乡下人冠上 没认识多少字、听到汽车喇叭鸣不知道往左还是往右的的愚昧,而且经过实践证明,乡下人的学习能力 并不比城市人差,只是对于知识和城市生活规律的需要和欲望没有都市人强烈。经过这么多年对历史的 学习,我们
9、都知道,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建立在能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封闭 性和保守性制约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基层人民思维方式、思想文化的发展。再加上乡土社会是一个社会变 迁速度十分缓慢的社会,人民已经习惯了乡土社会里安稳的生活,因此不能适应其他快速变迁型的社会, 这个才是乡土社会之所以乡土的原因。另外,虽然乡土社会的社会变迁速度慢,但是乡土社会毕竟不是 一成不变的,当旧的社会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时候, 名实分离的情况就会出现。名是老祖宗定下来的 规矩,不可轻易改变,所以人们只好依旧采用这个名,而在实际的操作上采用自己的那一套实。 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在我的家乡,传统结婚习俗已经不再符合现实
10、了,所以人们其实早就开始按 照自己那一套去办事了,只不过不敢明目张胆的废除这些传统习俗。这其实也折射出了传统国人们保守 封闭的特点。读着这本书,不禁一遍遍感叹费老敢于探索的精神,虽然乡土中国的创造时间离现今 已经半个多世纪,但它折射出来的理论依然经久不衰。 不可否认的乡土性不可否认的乡土性 乡土中国是从农村的角度解析中国的乡土性。我来自农村,书中许多事深有体会。 这本书写于一九三七年,距今已七十余年,但在看这本书时,我丝毫感觉不到时代的阻隔带来的距 离感。这也恰恰说明我们仍没有从乡土社会中完全蜕变出来,而乡土社会是稳定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 是相对稳定的。今天的中国还在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11、之中,不可否认它还带有很强的乡土性, 也正因为如此,乡土中国这本书直到今天还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 乡土中国是一本社会学的著作,但包含的内容却远远超越了社会学。这本书是作者对本民族文 化社会学层面上的重新审视。他解释了很多问题,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概念,比如差序格局。在这 本书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与西方社会的比较凸显乡土社会的特点,进一步论证乡土社会的文化是由乡土社 会的本质和特点决定的,是由乡土社会的整个历史地理环境决定的。 泥土情缘泥土情缘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 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12、我对这种农民天生的泥土情缘 感受颇深,包括自己家乡的农村,去过的外地的农村,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感受到农民对土地那种深 深地情节,那种感情真正是来自骨髓血液的与生俱来。 他们对待土地,就像土地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像是亲人般熟悉土地的一切习性。什么时候土地该松 土了,什么时候该浇水了他们了如指掌。在一切可以播种的地方他们丝毫不放过,在房前屋后的空 地上,如果面积小,他们就会种上点花草,如果面积大,他们就会架上篱笆开辟一个小菜园,每天清晨 下地之前在自己的小菜园里拔拔草,浇浇水,这种劳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 我觉得我的奶奶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奶奶今年将近八十的高龄,按理说应该是每天悠闲地享
13、 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但是奶奶真的是离不开土地。自己向村里承包了一亩地,种上玉米小麦高粱,在废 弃的老房子的院子里,在房子东边的空地上开辟了两个菜园,种上时新的蔬菜瓜果。这样,每天清晨 奶奶都会出现在菜园里,下午暑热散尽的时候,奶奶会一个人或者带上我们其中一两个人,去田里转转, 看看庄稼这样,奶奶说,在地里干点活,既锻炼了身体,心里也舒坦。 在朝阳村采访村头一位开超市的阿姨的时候,她说:“心里烦了,去地里转转就好了。”对于他们, 土地是一种母亲似的依靠,是一种与生命难以割舍的情怀。 心中的眷恋心中的眷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艾青的一句诗歌。我想这句话最能反映书 里
14、的思想。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很同意,因为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因为依赖那片土地,在我们心中变成眷恋。我们世世代代的文化才得以传承。 一个人,说走就走了。一户人,说散就散了。 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村庄围绕人的生老病死和婚 丧嫁娶所固有的生存仪式正在被逐渐湮灭。由于外出打工,崖边从 2000 年到 2014 年,只举办过五场婚 礼。很多外出务工的人结婚时都在城市里举办婚礼,这样一则避免计划生育的追究,二则避免回村办婚 礼的麻烦。婚礼不在村里举办,新生儿的满月酒自然也挪进了城市。唯有葬礼,是村庄无法舍弃的规则, 每一个老人死去,都要举行葬礼,而年轻人越来越少,葬礼仪式能
15、否按照旧制度举行正面临着严峻的考 验。 尽管中国很早就有了先进的城市文明,也曾创造了世界顶级(四大发明)的技术,但中国的社会基础 或者说社会基层依然是乡土的。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是农民,土地搬不动,农民依赖土地、固守土地,形 成了乡土中国,形成了农业文明。这是费孝通 60 多年前总结乡土中国的依据。 尽管费孝通总结的社会结构特点依然能在中国乡土社会窥见一斑,但总体而言,在经历了 1949 年的 解放和社会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浪潮以后,中国农村社会基础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 由乡土中国向城镇中国过渡,这个过渡时期的农村问题,便是新乡土中国问题。在千百万个崖边最 大的忧伤和惆怅。 像
16、书中的一句话说的那样: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象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中国 便是这样的,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久而久之我们便有了一份土气,无需觉得丢脸,这本身就不是 一件丢脸的事,我们该庆幸,这是我们的家的标签,是我们的根。叶落归根而我归往何处?我们都知道, 落叶尚要归根,人也是一样的,倘若忘了根在哪里,要如何回家? 四、四、大期待大期待 田野考察与躬身自省田野考察与躬身自省 乡土中国一书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认识是全面、理性并富于洞见的。但该书出版已逾 70 年,其间 中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巨变。当下中国社会结构之实际状况必须经由田野考察,方有切实了解。正如乡 土中国一书所论及,中国传统观念中有一些消极因素保留至今,可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残存,我 们只能不断躬身自省方能找到它们,下定决心才能祛除它们。请同学们利用假期进行实地考察后,写出 具有较高质量的关于乡土特色方面的考察报告,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也可以作为社会实践活动, 当然更可以作为语文小论文。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