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新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师说教学设计统编新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师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韩愈所确立的“师”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及当时社会的不良风 气。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点 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时数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一、导入解题 1、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 会,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 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这个时候,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 人师,广招后学,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集中讨论教师问 题的不朽之作师说,他也因此被誉为当世“狂人”,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著名的思 想家、文学家韩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
3、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2、作者简介: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 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 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苏轼又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 ,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 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
4、孔孟之道;反对 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 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 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 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3、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初中学过马说爱莲说 等等都属这类文体。“师说”的意思相当于谈谈老师。 二、诵读感知二、诵读感知 1、听视频朗诵。 2、
5、正音。 句读(d u)或不焉(fu )经传(zhun ) 读书(d)不能(b )传道(chun ) 聃(dn)蟠(pn)苌弘(chng)近谀(y)贻(y) 冉(rn)潘(pn)长幼(zhng)须臾(y)怡(y) 4、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 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三、三、文本研讨文本研讨 1、“勇夺三军之冠,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为谁写了这篇文章?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引 导学生学习课文第四段,讨论明确) 明确: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
6、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 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 子的。 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 师说? 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 道。 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他人, 为何只选择了李蟠?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没有必要为他写文章,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 道。 3、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当时的
7、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 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 今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 古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 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 于其身耻师大遗 巫医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既有纵向对比(第一组对比),也有自身对比(第二组对比),还有横向对比(第三组对比),通过 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文中如果不用这三组对比,效果好不好呢?一起看一段修改后的文字: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 之无惑也难矣!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此愚人之所以为愚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8、。 吾未见其明也。 士 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 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明确:对比论证的作用:造成强烈反差,增强说服力,突出观点。 在刚学完的劝学中,荀子也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来说理,一起来回顾: 将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学习贵在积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用金石比喻来对比,说明学习贵在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将蚯蚓和螃蟹对比,说明学习贵在专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墙,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 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通过温故知新,感
9、受到作者运用对比论证强调的观点: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往今来许多为人正是得益 于从师学习。齐读第二、三段。 4、你认为师说中阐明了哪些重要的观点?大家是否可以背得出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段, 讨论明确) ()老师的职责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矣) ()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是什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 四、总结延伸四、总结延伸 1、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
10、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 给谁看的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 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 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 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1200 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 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 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2、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审视一下韩愈关于从师学习的观点及论述,看看还存在哪些局限性,请同 学们围绕“教师的职责”“择师的标准”“师生的关系”等问题按小组讨论,而后作典型发言,谈谈自己 的看法。话题:“我心中的好老师”、“最漂亮的师生关系” 3、总结:人的成长是离不开教育的,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正是这 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 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4、文言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