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熹: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价值导向与试题 形态创新 原创 李熹 中国考试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1 年第 9 期第 6267 页。 作 者 李熹,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生。 摘 要 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更为凸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内核、以“三 大文化”为载体的价值导向。在这一价值导向下,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建 构真实的交际语境,优化提示性材料、写作指令与具体要求,引导学生 积极地、主动地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表达。面向新时代,高考语文作 文命题应进一步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凸显价值引领功能;同 时应创设更为复杂的文化情境与更为真实的写作任务, 引导学生主动探 索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导
2、向。 关 键 词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写作指令;命题理念 正 文 0 引言 一直以来,高考作文承载着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语文教育研究界 也有一大批学者通过透视不同历史时期的高考作文命题, 深层次探寻其 背后的价值导向。有研究者指出,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紧跟着时代变 迁的步伐,历经曲折,命题内容由仕途功利性、现代实用性、革命政治 性的外部关照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人的健康心理的完整 构建,逐步由主体的困顿与自在走向了主体的自觉和自由1236。 改革开放 40 年来,高考语文作文从全封闭、全垄断、全指令的命 题或半命题作文,持续走向多元开放、边界拓宽的新型材料作文或话题 作文,为考生作为独
3、立主体而积极语用不断开拓思维空间、淡化探索疆 界2。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以下简称语文课 标 )出台以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时代下高考语文作文的价值导向与 试题形态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近些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选取特定的视 角巧妙切入“改革开放 40 周年”“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中国共产 党成立 100 周年”等重大事件, 凸显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发 展历程的现实关切。 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教育改革关口, 高考语文作文呈现出站 位高、落点实的生态图景。人存在于一定的时空背景之中,而作为写作 主体的人正是立足于时间维度、 空间维度相互交织的具体节点上展开对 话
4、。正如潘新和提出的疑问:“写作、语文教育并非不要语用,问 题在于:语用(生存)与立言(存在),二者孰轻孰重?”3 显然,近些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在尝试回答这一问题。事实上,写作 不仅仅是面向一般生活、工作需求的应用文制作,还面向人的存在,即 充分尊重个体倾吐自我、 与外部世界的思想交流及独创性的思想创造等 深层次需要。 1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价值导向 1.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内核,锤炼思维品质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重视哲理思辨可以说是高考语文作文 命题一个较为稳定的格局4。近些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以历史唯 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内核,聚焦联系、发展、矛盾等哲学 母题,启发考生
5、在写作实践中思考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间的关系。这一特点在提示性材料的表述逻辑、内容选择与写作任 务设计上均有体现。 语文课标将思维发展与提升纳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 指出帮助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 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 思维品质的提升54。基于此,高考语文作文命题通过对立观点论 辩、开放议题讨论两类题型激发考生思维活力,其中:前者就同一 话题给出两种对立观点,要求考生展开辩驳;后者提出一个开放性 的议题,由考生自主思考。近些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积极引导考生 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建构论证体系,不断增强问题意 识
6、,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021 年全国新高考卷作文题指向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启发 考生充分思考事物发展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作文的提示性材料节选自毛泽东 体育之研究 一文, 文中提及“人 的身体会天天变化”这一观点。个人身体素质处于动态变化中,生 而强者并非始终保持优势地位,如果个体长期消极对待身体,则超 过一定限度后就会逐渐由强转弱,反之亦然。这与马克思在论述辩 证法时的观点一致。马克思说:“对于现存事态,它固然包含着肯 定的理解,但在这种肯定的理解中,它还包含着它的否定的理解, 即现存事态必然归于消灭的理解。”6 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出发,人们可以运
7、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2020 年全国新高考卷以抗击疫 情过程中我国与其他国家间援助物资上的寄语为切入点,引发考生 对国际合作的思考。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待“疫情中的距离与联 系”这一主题,考生不仅能发现“远与近”这一对概念在物理与心 灵层面上的辩证关系,而且可以尝试以联系的观点思考“一带一路” 等新型国际合作关系的建设。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由处于一定历 史阶段、依据一定物质条件、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个人所组成7。 个体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 造客观世界,处理好个人与时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019 年全国高考卷作文题涉及 1
8、919 年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五四运动、 1949 年新中国青年投身祖国建设、1979 年莘莘学子汇入改革开放 的时代洪流等时间节点上的历史事件,以 5 个短句清晰地展示了青 年人在各个历史阶段作出的努力,同时也生动地诠释了每一代青年 人肩负的历史使命与当时或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历史背景的紧密 关系。 1.2以“三大文化”为载体,凸显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是近些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考 语文作文的中国元素辐射“三大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应于语文课标中的“中国传统 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当代文化参与”学习 任务群。根据不同类型文化的自身
9、特性及呈现方式的具体要求,高 考语文作文命题通过连贯的时间脉络串联“三大文化”,形成文化 育人的系统效应。 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中的中国元素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承载 着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不仅描绘了宏大的时代背景,也关注为国 家发展、民族进步作出贡献的每一个“小我”。近些年高考语文作 文试题对中国元素中“三大文化”的呈现趋向多元,频次也更为密 集(见表 1) ,由直接出现“中国”“中华”等显性词语向隐性的文 化符号与显性词语的融通状态转变。与此同时,高考语文作文命题 还设计了一系列贴近中学生日常生活与真实需求的文化传承活动, 如演讲、观看“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等,引导青年学生在 言语
10、实践中关注、理解并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元素。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将“三大文化”作为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从多渠 道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同形态,实现由感官层面的文化 刺激向深层的文化理解转变,建立青年学生与国家和民族文化间强 有力的精神纽带。以 2021 年全国甲卷语文作文题为例,其材料涵 盖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元素,鲜活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 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奋斗历程。该题通过主动回应“中国共产党 建党百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引导中学生解构与中国共产党百年 奋斗历程密切相关的节日、歌曲等文化符号蕴藏的深层隐喻,在提 示性材料的促发下
11、,青年学生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这一精神文化 宝库,以更加强烈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表达对“可为 与有为”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2 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形态的显著变化 2.1呈现真实的交际语境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 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 54。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建构真实的交际语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 复杂性、创造性的表达。交际语境写作将写作当作“与外在社会语 境之间,个体与外在真实生活世界、 精神世界及社会文化世界之间, 一切的意义建构和交流的写作”8。 交际语境型作文题分为明确提出型与材料暗示型两大类9。明 确提出型作文
12、题显豁地标识驱动写作的交际语境要素,如:2020 年全国卷、卷中的情境范围限制在“学校”这一物理空间内, 呈现对考生在校园范围内的学习方式、人际沟通等方面的关注; 2020 年全国卷、 新高考卷的作文题都涉及活动参与人员与受众 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情境,指引考生融入当代社会,从一个负责任 的公民角度表达自己的见解。材料暗示型作文题在话题材料与写作 任务中有选择地嵌入交际语境要素,如 2019 年北京卷要求学生撰 写信件、演讲稿和发言稿,向学弟、学妹介绍自己的感悟,这些均 建立在明确的写作主体角色定位、言语实践主题的具体要求下,也 对写作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上述作文题既遵 循以情
13、境为考查载体的原则,也反映了语文教育研究界对实践视域 下中学生写作行为现实投射的重视。 2.2试题的内部架构优化 一道完整的作文题一般由提示性材料、写作指令、具体要求 3 部分组成。这 3 部分可以灵活调整,实现作文命题的开放与限制之 间的平衡,如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可以较好地解决 材料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10。近些年,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在优化试题内部架构上有以下 3 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提示性材料的句间结构清晰,材料围绕核心议题中关键 概念的外延进行适当拓展。以 2021 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作文题为 例, 提示性材料直接给出古人关于“理想追求的比喻”的核心议
14、题, 进而引入古代典籍中扬雄的“射箭喻”,最后附上现代汉语的通俗 释义,清晰明了的语段结构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考生的阅读障碍,也 降低了因直觉思维干扰而造成的审题失误。此外,外拓型的提示性 材料能更为有效地促发学生的表达欲,如采用省略号可鼓励考生进 行思想探险,围绕核心议题拓展思维空间。 其次,写作指令用词准确,巧用问句。具体表现为:1)通过写 作指令抛出问题域,驱动写作任务,明晰考生展开写作实践活动的 边界。写作指令或明确给出核心议题,如表述为以“”为主题, 或指引考生紧扣提示性材料,如表述为“请结合材料、整体把握材 料内容和寓意”等。2)采用疑问句式,激活写作主体独立思考的潜 能。指令部分以动
15、态对话的方式向写作主体直接发问,同时为考生 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如“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3) 聚焦写作者的主体性身份,从角色定位引导考生思考自身与时代的 密切联系,做一个关注现实的思考者。如 2021 年高考语文全国乙 卷作文对“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的启示、 2021 年新高考卷作文 要求根据漫画写出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最后,具体要求部分在“两自一不限”(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文体不限)基础上,适当增加有针对性的写作支架。近 5 年的高考 语文北京卷在记叙文写作具体要求部分进行了积极探索(见表 2) , 其中2020年、 2021年的作文题目中均提出“有细节描写”的要求。 这一要求
16、有意识地矫正考生为获取高分编造虚假故事的写作状态, 同时考查学生在描写具体场景时运用写作程序性知识的能力。 3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思考与建议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旨在为青年学生搭建彰显其独有的青春气象 与思维特征的言语实践平台, 催生积极、 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 “人 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 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11写作实践 活动正是主体不断确证自我存在的重要方式,推动主体思考“人以 何种方式在言说的世界中存在”这一问题。 3.1创新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理念 3.1.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范式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考试评价理论体系中国化方面作出了
17、 有益探索,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考试领域 的特色化研究,不但弘扬了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 中国特色的考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坚定了国 家教育考试制度的道路自信12。面向新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 应进一步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入地从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建设美好社会及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等维度创设写作任 务,持续地将与这 3 方面相关的伟大实践、突出进展与模范人物等 相关素材引入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更加凸显作文试题在价值引领方 面的功能。 中学生在建构相对完善的论证体系、创造性地搭建叙事空间的 过程中,可以提升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思维品
18、质,并最终熟 练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范式。事实上,各类不同的思维范式在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上存在差异。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者及各个 层面的价值阐发者要自觉地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汲取养分,丰富作文命题的理论内涵。一线教师在结合自身经验 进行教学转化时,要始终将培养理性思考、乐于表达的中国公民作 为根本目标, 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审慎鉴别立论依据及隐含条件, 而非不加理解地随意引用材料或不加鉴别地内化思维模式。如此, 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地从刻板照搬普泛意义上的“公共话 语”向基于个体生活体认、知识储备与辩证思考的“个性表达”转 变。 3.1.2拓展融入文化基因的多元样态
19、 本国、本民族文化集中反映国民心理结构与价值偏好,同时也 见证着文明的演进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涵盖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如何而来 以及到哪里去的重大问题。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在文化融入的内容选 择与呈现形态上应趋于更为多元、融合的状态:在文化载体选择时, 要兼顾材料的典范性与时代性,力求贴近当代学生的审美趣味与精 神需要,创新融入文化基因的方式方法;从呈现形态而言,生产资 料、纪念场馆等物质实体的照片、漫画、文字简介、歌词、乐谱、 电影场景等精神文化作品都可作为试题的材料选择。 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青年学生只有感受到本 国、本民族文化的
20、独特魅力,才会主动探索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导 向。正因为不同的文化呈现方式对应着不同的传播效能,我们更要 在尊重作文试题内在逻辑的前提下,尝试探索呈现中国元素、开发 文化资源的更多可能。近些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很好地承担起文 化传承的重要使命,这也是对高考语文作文试题自身功能的一大突 破。同时,立足全球化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应融入新颖的跨文 化交流情境与任务,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民族间、国家间的跨文化问 题,分析不同的价值体系,并与他人有效而互相尊重地开展互动。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不断加深,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可以尝试创设更为 复杂的文化情境与更为真实的写作任务。 3.2创新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形态 研制全
21、新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形态,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我国作 文命题的优秀经验,并结合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生态环境进行科学转 化;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作文测评的先进理念,开展本土化实践。 当前,国际上一些国家也在通过优化作文测评理念、创新试题 形态等途径丰富作文测评的教育价值。以美国 SAT 考试为例,自 2016 年开始采用全新的“分析性作文”试题,要求考生在 50 分钟 内阅读 650750 字的源文本(source text) ,并据此撰写分析性文 章。该题型对应真实学术研究情境中需要的文献阅读、观点提炼、 辩证思考、客观表达等能力,由单一写作能力考查拓展到对阅读、 分析、写作 3 项能力的评价13,对
22、选拔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的学生 意义重大。此外,PISA2021 在创造性思维测评中也设置了写作模 块,样题通过掷骰子的游戏情境导入,要求考生根据随机排列的骰 子所对应的图片内容串联或续写故事。该题型涉及多样性创新、创 造性创意,以及评价与改进创意等方面的能力14。这类作文题要 求考生建立无关联对象之间的内在叙事逻辑,为我国在高考语文作 文试题中有效测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范例。SAT 的分析 性作文试题与 PISA2021 的创意作文试题反映了设计者依据当代社 会对写作实践活动的价值诠释,在命题理念与试题形态层面进行的 创新,为优化我国作文命题理念、创新题型带来全新思考。 创新高考语文作文试题需要主动前瞻社会的前进方向,将信息 化背景下的跨媒介写作、集体写作从教学环节逐步纳入作文测评环 节。就语言的交际属性这一本质特征而言,高考语文作文试题要尽 可能地满足学生日常生活、学术研究与工作的真实需要,达到释放 写作主体表达欲的根本目标。 参 考 文 献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