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5 ,大小:17.34MB ,
文档编号:1764219      下载积分:4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1764219.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alice)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2019)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国史知识点.doc)为本站会员(alice)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2019)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国史知识点.doc

1、第第 1 1 课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 向产生。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框架线索 知识体系知识体系 一一. .文明和文明的起源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2、(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脱离劳动、 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 提。 二二. .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 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三.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1.1.中华先民的出现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

3、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典型文化遗址:距今 170 万年的元谋人、距今 70-20 万年的北京人 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 从事渔猎采集; 已经学会用火。 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 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2.中华文明的奠基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新石器前期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 1 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 1 万年-7000 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全国文化遗存:1 万多处,分布广泛 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

4、结合; 大量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4)新石器中期(距今 7000-5000 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六大文明区系出现: A.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B.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C.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D.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E.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F.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3.3.

5、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 50005000 年左右)年左右) (1)典型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2)文化遗址分析:(以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为例)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贵族墓葬分布在祭祀遗迹附近,每墓中心有石椁,随葬玉器等贵重物品社会分化加大,部落出现权贵 阶层 (3)文化遗址的启示中华文明即将产生 4.4.中华文明的形成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朝从三皇五帝到夏朝 (1

6、)区系文明的骤变: 距今 4500-4000 年,北方文明区系的红山文化、东南文明区系的良渚文化逐渐衰弱,只剩下中原文明区系的龙 山文化继续在比较高的程度发展。 (2)古史传说的记载:三皇五帝和夏朝的传说 (3)早期国家的推测: 三皇神话色彩浓厚; 五帝可能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 夏代应该是中国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国家); 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夏代文化遗址。 5.5.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商与西周 (1)商周信史地位的确立 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2)商周时期的政治历程 商的建立与内外服制

7、度(约公元前 1600公元前 1046 年); 西周的建立与覆灭(公元前 1046-公元前 771 年);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井田制度,石器锄耕;青铜器物,丰富灿烂;养蚕缫丝,丝织发达。 四四.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 (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满天星斗新时期中期,六大文化区系并行不悖; 中原核心新石器晚期,只有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在较高水平。 (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 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华夷杂处、华夷交融。 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

8、形成。 (3)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格局被大一统的政治所巩固 2.源远流长 (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指旧石器文明遗存);(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遗存); (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4)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本课小节本课小节“12315+2”巧记本课要旨 1 个实质:文明起源问题实质上就是国家起源问题。 2 个前提:社会意义上人的出现;物质基础 3 个条件:剩余产品积累、社会分工(劳力和劳心)出现、贫富阶层分化 1 项方法:考古研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 5 个阶段:(1)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2)新石器早期物质基础的奠定;(3)新石器晚期中

9、华文明的 起源;(4)三皇五帝到夏代中华文明可能出现;(5)商与西周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 +2 个特点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第第 2 2 课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变局。军事方面列强争霸,合纵连横;政治方面封建体制逐渐瓦解,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逐步在各国建立;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均有极大的进步,商业也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文化 方面产生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框架线索框架线索 知识体系知识体系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春秋五霸。 2.战国:战国七雄

10、,齐、楚、燕、韩、赵、魏、秦。 3.政治特征:诸侯纷争,政治秩序动荡;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4.华夏认同:春秋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二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2.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3.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4.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二)变法运动(二)变法运动 1.背景:兼并战争日益

11、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成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在各国建立。 4.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 356 年。 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 有制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三. .孔子和老子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一)孔子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 3.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

12、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4.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5.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6.整理六经;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二)老子(二)老子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3.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 克刚。 4.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三、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三、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战

13、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人阶层崛起。 2.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3.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二)百家争鸣的内涵:(二)百家争鸣的内涵: 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 文化繁荣局面。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三)各家的主张:(三)各家的主张: 1.儒家的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 了理论基础。 2.道家的代表是庄子,他的思想比老子更加

14、消极、保守。 3.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4.法家则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 5.研究逻辑学的名家。 6.探讨军事理论的兵家。 7.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阴阳家。 本课小节本课小节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华夏认同;经济发展,兼并战争,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工;土地私有,什伍连坐,县制推行; 儒家孔子,仁者爱人,推行“仁政”;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整理六经;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社会变革,波澜壮阔,百家争鸣。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第第 3 3 课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内容提要内

15、容提要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使中国历史由上古时期进入到中 古阶段,由贵族政治过渡到官僚政治;由于中央政府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边疆与民族治理等政策的完善,使 其疆域面积不断扩大,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与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与发展。但由于秦朝统治 者采用的“法治”思想过于死板苛刻,暴政不断,最终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朝代更迭:秦朝:朝代更迭:秦朝:B.C.221B.C.221B.C.207B.C.207 楚汉之争:楚汉之争:B.C.206B.C.206B.C.202B.C.202 框架线索框架线索 知识体系知识体

16、系 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 1.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国族:以政治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直接转化成民族概念。典型的国族概 念有巴西民族、美利坚民族、中华民族等。 3.大一统国家: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其“升级”的表现不 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 强化。 二二. .大一统国家初建:大一统国家初建: 1.1.有利条件有利条件 (1)政治方面 秦王嬴政的决策方式具有一定的民

17、主特色。如行间计、统一战争、权力世袭等国家重大决策要令,均通过智 囊团(文臣、武将、百官、博士、客卿)来决定。 秦善于吸纳人才,外来人才在秦统一大业的实现上,功不可没。 (2)经济方面: 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秦国的经济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秦国对农业经济高度掌控,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主管经济的官吏体制;设立了种种法律来调整经济关系。 秦国所处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物质基础雄厚。 (3)思想文化方面 战国中期以后,秦国以法家学说为主导,吸收和整合了“富国强兵”“君臣关系”和“政权运作”等方面的诸 子学说,实现了秦国国富兵强和政权的高效运转。 (4)军事方面 正确的军事策略的采用和技

18、术条件的进步,是秦实现统一不可或缺的条件。 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破政治分裂、结束战争,成为历史大势、众望所归。 2.2.大一统的过程大一统的过程 (1)统一东方六国。公元前 230 年公元前 221 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相继灭掉东方六国。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滇、黔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3.3.大一统的意义大一统的意义 (1)结束分裂,天下归一,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 经济、社会的发展。 (2)有利于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中华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

19、代代相承的 教育体系。秦的统一促成了这些条件的实现。 三、制度创建与政权巩固:三、制度创建与政权巩固: 1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1)皇帝制度 概念:皇是对君主的尊称,帝是对宇宙万物至高的主宰神的尊称。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并有具体规定和礼 仪来突显皇权独尊。 评价: 皇帝制度的基础是宗法制度,伦理被披上政治色彩,运用伦理手段达到政治目的;皇帝制度产生并长期存在的 土壤是占绝对优势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中以家庭结构为模式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特征,体现于政权结构上,形 成皇帝制度的三大特征:皇权不可分割、皇权不能转让、皇位世袭;皇帝制度也具有多民族色彩,特别是

20、几个大的 民族,如蒙古、女真、满族等入主中原,建立封建王朝,为皇帝制度增添新的民族色彩,强化着皇帝制度的力度。 皇帝制度也渗透了农业文明的弊端和缺陷,在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地肯定着农业文明的缺陷,形成 历史发展的惰性力量,从政治、经济乃至文化观念上制约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2)中央制度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实际上太尉是虚设的,皇帝掌握最高兵权。 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秦朝的中央行政决策体系完备,由五大系统组成:秦朝的中央行政决策体系完备,由五大系统组成: 决策中枢系统:最

21、高决策权在皇帝,但丞相参与行政决策或主持有关官吏参加的决策会议,御史大夫为副丞相, 协助丞相参议决策,最后上奏皇帝取旨。 信息系统:御史府是全国的信息总汇,负责信息上传下达,为中央行政决策提供依据的同时,也对行政决策进 行有效的监督。 智囊系统:主要由博士、光禄大夫、侍中等组成,主要为决策者提供方案或对方案进行审议,纠正决策违失。 监督系统:决策中枢机关相互制衡,保证决策正确;行政组织内部设有志司监督行政执行工作的官吏,从而对 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执行都有监督。 执行系统:全国最高行政执行机关是三公府,但三公无权下令九卿,政令是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九卿,然后 监督其执行,体现皇帝的最高决策权。

22、(3)地方制度郡县制度 概况: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之初,分天下为 36 郡,大多为沿袭统一之前秦国和各诸侯国 原来的建制,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数达到四十余郡。 管理:郡的主要长官为郡守、郡尉和监御史,监察设若干县,县有县令或县长、县尉、县丞等。中央政府直接 任命的官员至县而止。县以下还有乡、亭、里等基层机构,有三老、啬夫、游徼等乡官。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 重,地方百姓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尚有地方自治的遗风。 影响:郡县制废除了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 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3、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的重要标志。 2.2.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 (1)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行全国规范化的文字,隶书由于笔画平正、便于书写而逐渐流传。文字的统一,有利 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统一度量衡。既避免经济混乱,又限定了群众如数向国家缴纳赋税;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确 保国家的财政收入。 (3)统一货币。废除六国形制,国家统一铸币为圆形方孔钱,称“秦半两”。货币的统一,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 以来币制的混乱状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3.3.加强思想统一加强思想统一 (1

24、)以法家化的政治建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消解贵族政治及其文化传统中的离心倾向为其施政宗旨。 (2)“焚书坑儒”。标志着秦王朝在文化政策上由“兼”“融”向专制、禁锢转化,亦是秦始皇本人求仙受挫后 偏激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政策上的反映,昭示着秦朝文化政策的取向是以“力”制文,实质是文化专制。 4.4.消除原六国地区的分裂因素消除原六国地区的分裂因素 (1)消毁各地兵器;(2)拆毁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 (3)决通列国川防;(4)建设首都,迁徙豪富,整顿社会风俗。 5.5.大规模移民大规模移民 随着秦朝疆域的扩大,为巩固统治,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工程,让中原汉族人在夷蛮之地落户生根,传 播中原先

25、进的技术和文化,以实现对少数民族交流与交融,服务于建设庞大国家的需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形成。 四、体制运作的失败四、体制运作的失败 1.原因: (1 1)秦朝统治者的暴政)秦朝统治者的暴政 在君治实践上,统治者严重忽视“君为政本”的治国原则,不仅没有合理节制自身嗜欲,反而奉行极欲主义 的政治理念,君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日益恶化。 在社会民生上,秦政之失在于蔑弃“民为国本”的治国原则,在秦王朝建立后没有及时转向文治化的政策方 向。统治者对社会民生漠而视之,享乐纵欲,而社会底层广大民众却要承担极其沉重的徭役赋税,随时面临来自严 刑峻法的残酷戕害,不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政府官吏,最终都无法忍受秦王

26、朝的存在。 在战争行为上,统治者背离了“义为兵本”的治国原则,严重损害了社会民众的生存利益。秦王朝建立之后, 本应以发展经济、安定民生为首务,而统治者却好大喜功,长期延续军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强化赋役,在击胡攻越 的扩张战争中耗尽民财国用。 (2)吏治的败坏。官吏作为秦朝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赋役和催征者,被百姓看作国家的化身和反抗的对象,再加 上秦朝法律本就细密严酷,吏治逐渐败坏,使得官吏可以借法欺民,进一步增强苛法的破坏作用,加重了官吏与人 民的对立。 (3)思想文化上的失误 延用法家思想,尤其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实施的严酷律法,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忽视文化对统一的功用,用相对落后的秦文化来兼

27、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导致自身灭亡。 2.2.秦末农民起义与秦亡的教训秦末农民起义与秦亡的教训 (1)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 209 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自立为王, 号为“张楚”。 楚汉之争: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长达 4 年的楚汉战争, 最终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 202 年,建立汉朝。 (2)秦亡的教训: 秦速亡的主要教训在于没有在统一之后尽快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所以,一个王朝要长治久安, 除了对统治思想的正确解读,建立健全的制度,选择英明的领导之外,最重要的

28、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且能够 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建立一种让全国百姓认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 3.3.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1)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鉴于法家学说的负面效应发展到极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意见,把改造后的儒家 思想作为王朝的正统思想,正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儒学成为学术文化思想主流的时代。 (2)民本思想的有限回归。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统治者对民众的力量重新加以认识,促使君主自我调 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和王朝的长治久安。 (3)君主权力的适度制约。秦朝灭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深刻反思:在承认君权至上的前提下,如何对君主权 力加以适度限制,

29、以防范君权走向极端而失控,以保证君主政治的正常运行。 (4)民族问题上的羁縻政策。汉代以来,统治阶级总结了秦朝民族政策上极端措施,确定了中国历代王朝在民族 关系上的羁縻政策,包含了民族地区政治现状的宽容和默认,以及通过分化实现“以夷制夷”。对于民族间的和解 与沟通、地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课小节本课小节 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立;新朝开新局,始建皇帝制;统一度量衡,还有币和字;土地定私有,移民扶蛮夷; 社会初未稳,皇家真奢靡;城池和陵墓,征兵加赋役;百姓皆多难,重刑增新疾;被迫揭竿起,天下再争一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第第 4 4 课课西汉与东汉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

30、家的巩固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一统国家初步形成和巩固时期,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大一 统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汉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 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知识体系知识体系 西汉的分期:西汉的分期: 西汉初年: 汉高祖刘邦文景之治(公元前 202 年公元前 140 年) 西汉强盛:汉武帝统治时期(公元前 140 年公元前 87 年) 西汉衰落:汉昭帝王莽篡汉(公元前 87 年公元 9 年) 一一. .西汉初期的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休养生息”: 1.西

31、汉建立:公元前 202 年,刘邦(汉高祖),定都长安 治国思想: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经济恢复(文景之治) 郡国并行:“汉承秦制”+“惩亡秦孤立之败” 王国问题:从分封异姓王到分封同姓王;诸侯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七国之乱:公元前 154 年,吴王刘濞,“清君侧,诛晁错”,景帝评定“七国之乱” 二二. .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的统治)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的统治) 1.1.政治强化:政治强化:设立中朝,削弱外朝(中朝外朝制)加强皇权 颁行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设置刺史,监察百官与豪强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酎金夺爵,剥夺列侯的爵位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察举征辟

32、,选拔官吏构建官僚体系 2.2.经济垄断:经济垄断: 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生产与销售;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商业贸易; 算缗告缗:抑制工商业者(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 3.3.社会治理:社会治理: 任用酷吏,严厉镇压豪强、游侠;以法外的酷烈手段对付贪残之吏;实行“编户齐民”,增加政府税收。 4.4.思想独尊:思想独尊: 尊崇儒术 (董仲舒之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加强集权) 设立五经博士,儒学上升经学 (中央设立太学,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 5.5.开疆拓土:(民族关系)开疆拓土:(民族关系) 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夺取阴山以南及

33、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公元前 60 年设西域都护;加强东南沿海及西南少数民族的控制。 三三. .西汉的衰落:(汉昭帝西汉的衰落:(汉昭帝王莽篡汉)王莽篡汉) 政治外戚干政,政治黑暗; 经济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社会沦为奴婢,社会动荡 四四. .王莽篡位:(公元王莽篡位:(公元 9 9 年年2323 年)建立新莽政权(新)年)建立新莽政权(新) 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加上自然灾害,西汉末年爆发绿林赤 眉起义,王莽政权被推翻。 五五. .东汉的兴衰:(公元东汉的兴衰:(公元 2525 年年22022

34、0 年)年) 东汉的分期:东汉的分期: 东汉前期:光武帝刘秀汉章帝(公元 25 年 公元 89 年) 东汉中期:汉和帝汉灵帝(公元 89 年 公元 190 年) 东汉晚期:汉献帝统治时期(公元 190 年公元 220 年) 1.1.光武中兴:光武中兴:公元 25 年,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 (1 1)强化政治权力:)强化政治权力: 巩固统一局面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强化皇权专制退功臣,进文吏;事归台阁,严控外戚; 加强中央集权裁并机构,整顿吏治;加强社会整治提倡节俭,惩处腐败 (2 2)经济方面:经济方面: 减赋税轻徭薄赋,三十税一; 重民生释放奴婢,禁止残害; 保收入清查垦田,保证户口

35、(3 3)思想方面:思想方面: 提倡文教,重视儒学;以“柔道”治天下 2.2.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与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党锢之祸”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时年龄大多较小,由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从汉和帝开始,因皇帝年幼无知,由 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外戚专权; 汉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一些正值的官员、士大夫、太学生上书揭露宦官的罪行,反被宦官诬 告为“党人”逮捕入狱,并扩大禁锢范围,史称“党锢之祸”。 3.3.豪强地主与庄园经济豪强地主与庄园经济 (1 1)豪强地主:)豪强地主:追随刘秀一统天下的 28 员大将,成为朝廷新贵,权倾朝野,并逐渐形成“累

36、世公卿”集团,他 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形成自成一体的庄园。 (2 2)庄园经济庄园经济:东汉庄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规模很大,内有依附农民和家内奴婢,拥有家兵, 筑有坞堡壁垒,不用缴纳租赋,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演变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4.4.道教产生与黄巾起义道教产生与黄巾起义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的民间,由张角创立太平道开始,传教十余年,信徒数十万。 公元 184 年(甲子年),张角发动领导了黄巾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六六. .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 1.1.农业:农业: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以推广(珠江流域);兴建关中

37、水利工程(漕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 2.2.手工业:手工业:纺织业、冶铸业、制漆业、煮盐业、造船业成就突出 代表性的丝织品素纱蝉衣;丝织水平高,西汉时被称为“丝国” 制漆业工艺水平高,一座屏风需要“万人之功” 煮盐业(池盐、海盐、井盐) 3.3.商业:商业:状况繁荣;官营、民营商业遍及各地,道路四通八达。 货币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武帝下令统一铸造五铢钱(铜钱) 市场长安有东西九市;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宛(五大名都) 七七. .两汉时期的文化两汉时期的文化 1.1.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 (1 1)天文学:)天文学: 天象观测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最早 历法“太初历”,

38、汉武帝时期制定的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书,以正月为岁首 张衡对月食进行科学解释;发明浑天仪、地动 周髀算经天文学著作,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 (2 2)数学:)数学: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中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形成 (3 3)医学:)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 华佗东汉民间医生,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 (4 4)造纸技术:)造纸技术: 西汉,已经有了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绘有地图的纸,目前世界已知最早的纸 东汉蔡伦(宦官)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39、2.2.思想:思想:董仲舒将儒学神圣化,确立正统地位;王充与论衡,唯物主义思想家,反对鬼神与厚葬 3.3.佛教传入:佛教传入:西汉末年,经中亚传入中国;东汉在洛阳修建白马寺,佛教传播开来 4.4.史学成就:史学成就: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东汉班固著,中国古代第一部 纪传体断代史 5.5.文学成就:文学成就: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 乐府诗:宫廷诗歌,十五从军行、陌上行 散文:贾谊论积贮疏、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 本课小节本课小节 汉初贫弱,休养生息;武帝强盛,全面治理;帝位稳固,严控经济;社会治理,思想统一; 北击匈奴,扩大疆域;汉末衰落,党锢外戚;

40、宦官专权,王莽废帝;光武中兴,难挽颓局; 地方豪强,左右政局;两汉文化,惊天动地;中外交流,丝路花雨。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第第 5 5 课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 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政治上,国家 6 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 定了基础;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 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

41、,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民族关系 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知识体系知识体系 一一、三国与西晋:三国与西晋: 1.1.三国:魏(三国:魏(220220 年)、蜀(年)、蜀(221221 年)、吴(年)、吴(222222 年)年) 2.2.西晋:建立:西晋:建立:266266 年、统一:年、统一:280280 年、灭亡:年、灭亡:316316 年年 3.3.五胡内迁:匈奴、羯、鲜卑、氐、羌;主导政局五胡内迁:匈奴、羯、鲜卑、氐、羌;主导政局 二二、东晋与南朝:东晋与南朝: 1.1.东晋:建立,东晋:建立,317317 年;灭亡

42、,年;灭亡,420420 年。年。 2.2.东晋的士族东晋的士族 3.3.南方朝代更替:南方朝代更替:420420589589,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为,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为“南朝南朝”。 4.4.江南的开发江南的开发:(1)原因(2)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 5.5.民族交融民族交融 6.6.六朝的疆域六朝的疆域 三三、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与北朝: 1.1.十六国十六国 2.2.淝水之战淝水之战 3.3.北魏北魏:(1)建立与北方的统一(2)北魏孝文帝改革(3)北朝的演变(4)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重点解析重点解析 1.1.五族内迁五族内迁: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

43、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 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一 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到魏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 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调敞, 中原汉族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机起兵南下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于是中原大乱,史称“五胡乱华”。 2.2.士族制度士族制度

44、 (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2)门阀政治: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 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 阀政治”。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 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土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 称寒门。)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形成原因: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经济

45、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 治保障。 (4)衰落: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5)衰落原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削弱了士族制度经济基础; 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 3.3.南方的开发南方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差

46、异明显缩小,趋于平衡,为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创造条件。 江南开发的原因: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北方农业虽遭到破坏,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4.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积极意义: 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 展。手工

47、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消极作用: 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 汉人的繁缛腐朽。 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认为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的是 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削

48、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这是孝文帝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 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 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 于灭亡。 本课小结本课小结 三分天下,司马一统,八王之乱,五胡内迁,北方战乱,司马重建。 东晋士族,国家支柱,朝代更替,建康依然,江南开发,进步明显。 北方十五,还有成汉,汉族制度,影响深远,淝水之战,重现混乱。 孝文改革,全面学汉,缓解矛盾,社会发展,再次分裂,隋文一统。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第第 6 6 课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从隋唐盛世到

49、五代十国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经过三百多年的分裂、战乱以及种族和信仰的冲击融合,引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明,中国于 589 年 再次南北统一,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隋唐时代。这个时代往往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开启这一黄金时代的是 隋朝的建立与国家的重新统一。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李唐兴起后,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 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 受到了激烈的挑战。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强敌环伺,唐朝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况。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中国历 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 时空坐标与框架线索时空坐标

50、与框架线索 知识体系知识体系 一、隋唐的统一一、隋唐的统一 (一)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 1隋朝建立:公元 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2南北统一:公元 589 年,隋灭陈。 (1)原因:魏晋南北朝后期,民族交融,南北统一条件成熟;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经济基础; 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2)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 (二)隋朝的经济建设活动 1广设仓库:在中央和地方广设仓库。既有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质的仓库;也有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 2兴建两都:隋文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