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认识三国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第第 5 5 课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圆圈圈出的时间节点记住,朝代更迭的情况请配合圆圈圈出的时间节点记住,朝代更迭的情况请配合 书上地图理清书上地图理清】 1.1.三国三国鼎鼎立立【公
2、元公元 220-280220-280 年年】 【配合地图配合地图】 魏国:公元 220220 年,曹丕曹丕称帝,定都洛阳洛阳,国号魏,又称曹魏曹魏,东汉灭亡东汉灭亡。 蜀国:刘备刘备称帝,定都成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蜀汉。 吴国:孙权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建业,国号吴,又称东吴东吴。 2 2西晋西晋(西晋(西晋短暂统一短暂统一) (1)西晋统一:280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2)五胡内迁(东汉末年开始) 【见地图】 A、主要少数民族(五胡):匈奴、羯、氐、羌、鲜卑匈奴、羯、氐、羌、鲜卑。 B、内迁的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交融; 激化了民族矛盾,最终导致了“五胡乱
3、华”。 (3)西晋灭亡:316 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匈奴贵族灭亡。 3 3. .东晋东晋 (1 1)建立:建立:317317 年,司马睿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东晋,定都建康建康。 (2 2)政治特点:士族专权政治特点:士族专权 详情详情:东晋实行门阀政治门阀政治(士族与皇权共治,士族专权士族专权)例:“王与马,共天下”。 4 4. .十六国十六国: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其中,前秦前秦和北魏北魏先后统一北 方。(前秦统一北方后,与南方东晋政权发生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前秦败) 2 5 5. .南朝:南朝:东晋之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宋、齐、梁、陈 4 个王朝,合称“
4、南朝南朝”,均定都建建 康康。 (建康:六朝古都,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 江南的开发:江南的开发: (1 1)原因:原因: 江南相对安定,北人避战南迁; 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劳动力劳动力;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2 2)影响影响: 促进了江南地区江南地区经济经济的的发展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 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交融。 6 6. .北朝:北朝: (1 1)政权更迭:政权更迭:北魏北魏东魏东魏 VSVS 西魏西魏北齐北齐 VSVS 北周北周。 (2 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措施: 迁都迁都:将
5、都城从平城平城迁到洛阳洛阳; 实行实行汉化政策:汉化政策:(谐音记忆:婚姻与幸福谐音记忆:婚姻与幸福)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通婚姻 意义意义: 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民族融合,缓解了民族矛盾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北方统一南方与隋唐盛世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第第 6 6 课课 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一、隋朝(581581-618-618 年年) 1.隋的建立与统一: 建隋:581581 年,杨坚杨坚代周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长安; 统一:589589 年,隋灭南陈,统一全国。 2.隋的经济建设: 广设仓库;
6、隋炀帝兴建洛阳城; 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 意义: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国家统一; 经济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南北经济交流; 经济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3.隋的灭亡原因(隋炀帝隋炀帝的暴政的暴政): 3 大兴土木,滥用民力;三征高丽,穷兵黩武;618618 年年,隋炀帝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二、唐朝(618618-907-907)(繁荣开放)(繁荣开放) 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618618 年,李渊李渊(唐高祖)在长安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唐朝的建设: (1)政治: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政治开明,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 措施:
7、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武周政权: 建立:690 年,武则天武则天改唐为周,定都神都(洛阳),史称武周。 贞观遗风:武则天当政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持了贞观以来的辉煌,并为开元盛 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开元盛世”。 (2)经济: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 最早出现于唐后期唐后期的江东江东地区(江南地区);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耕作农具的成熟。 (3)民族关系:唐朝前期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 P35 地图背诵】 突厥:A、东突厥:唐太宗唐太宗时期,灭东突厥政
8、权,草原各族奉其为“天可汗”; B、西突厥:唐高宗唐高宗时期,灭西突厥政权。 西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现新疆)。 吐蕃(非唐疆):和亲和亲、会盟。 东北靺鞨靺鞨族(音同“漠河”):唐玄宗唐玄宗时期册封册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影响: 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交融; 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唐的衰亡: 755 年,安史之乱(唐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由盛转衰)藩镇割据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牛李党争)黄巢起义。 4.灭亡:907907 年,节度使朱温废唐朱温废唐建梁,史称后梁,唐王朝灭
9、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分裂 时期。 三、五代十国(政权分立三、五代十国(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此处考到的可能性较小此处考到的可能性较小】 1.五代(907-960):北方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为“五 代”。 2.十国(902-979):南方各地先后出现 9 个割据政权,连同北汉,称为“十国”。 3.五代十国的实质:唐末藩镇割据藩镇割据的扩大和延续。 4.后周世宗柴荣改革,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第第 7 7 课课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4 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 1.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
10、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1)背景: 士族操控察举;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3)标准:家世、品德、才能(曹魏)家世家世/ /门第门第(晋) (4)影响: 积极:初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2.2.科举制科举制 (1)科举制于隋唐时期的发展过程: 创立(隋):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隋炀帝始建进士科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完善(唐):
11、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进士和明经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武举和殿试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并让诗赋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 容。 (2)选官标准:考试成绩考试成绩/ /才能才能 (3)对科举制的评价: 积极: 使出身中下层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钳制思想,限制人们个性的发展;只考儒经,阻碍了科技进步。 3.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名称选官标准 周世官制血缘 战国军功授爵制军功 汉汉察举制察举制德、才德、才 魏
12、晋魏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家世家世/ /门第门第 隋唐隋唐科举制科举制考试成绩考试成绩 趋势:趋势:【此处理解即可,不用刻意背诵此处理解即可,不用刻意背诵】 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才学。 选拔方式由地方举荐逐渐转变为中央考试中央考试选拔。 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正的原则。 社会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二二、中央官制(魏晋中央官制(魏晋三省制三省制隋唐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5 1.1.三省三省制:制: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2.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1)隋文帝时,中央正式创立正式创立了三省六部
13、制。唐朝进行了完善,出现了政事堂政事堂,三省出现 一体化趋势。 (2)内容: 中书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门下省:审核诏令; 尚书省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吏吏、户户、礼礼、兵兵、刑刑、工工六部。(谐音记忆:工兵行礼获利) 政事堂政事堂(后称中书门下)是宰相们集体议政的地方。 (3)特点:三省分工明确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相互制约 (4)作用: 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分散相权,强化皇权; 提高决策科学性; 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3.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朝代朝代中枢政务机构中枢政务机构 秦朝三公九卿
14、西汉中外朝 东汉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三省三省 隋唐隋唐三省六部三省六部 趋势: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 三三. .赋税赋税制度制度(租调制(租调制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两税法) 1 1. . 魏晋:魏晋:实行租调制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了解:租交粮食,调交布帛) 2.2. 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均田令。(均田制与租调制相互配合) 了解内容: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 负担一定的徭役。(波浪线内容理解即可) 3.3. 唐初的唐初的租庸调租庸调制:制: 继承租调制; 以庸代役:男子不去服徭役,则可交一定数额绢或布以代役,称
15、为庸(波浪线处理解即 可)。 影响: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4.4.唐中期唐中期的两税法的两税法: (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 张。 (2)提出者和实施者:杨炎杨炎和唐德宗唐德宗 (3)内容: 6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资产缴纳户税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交 钱钱纳税】 一年分夏季夏季和秋季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波浪线内容均为理解内容,不需背诵) 简化税收名目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助理解:只有两种税,简化了税目,原先不纳税
16、的官员、僧侣、贵族也要纳税,扩大了 收税对象)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助理解:按人丁纳税按资产、土地多寡纳税,土地多的多纳税,少地缺地的少纳不 纳。租庸调时期是根据人丁征税,只要有你这个人,就要缴纳相应的钱粮、 布帛,就算你失去土地了也要交,因而国家规定农民不可随意流动。而两税 法时期,则不同,比如在乐清的农民失去土地,那他就不用纳税,可离家去 别地讨生活,因而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 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助理解:农民需要把粮食卖掉,折合成白银交税。粮收时节,农民普遍卖粮,粮价下 跌,农民要卖比平
17、时更多的粮才能缴够税款,负担未减轻。) 赋税制度发展赋税制度发展趋势:趋势:(理解内容理解内容)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向以资产为主; (资产的形式也包括土地,比如通过土地的面积征税,土地多的多纳税,土地少的少纳税) 由对人丁的控制转为对土地的控制,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减轻; 征税内容由实物到货币。 第第 8 8 课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思想多元、文化包容)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思想多元、文化包容) 一、思想一、思想: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 汉武帝: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魏晋南北朝:儒学仍是主流,开始吸收佛、道思想,有新发展。 隋朝:三教合三教合流流:儒学家
18、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 唐朝: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 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复兴儒学, 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儒学复兴运动。 (2)道教: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 魏晋南北朝:民间广泛传播,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其中道教最受尊崇,发展 迅速。 (3)佛教: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 (东汉汉明帝重视佛教,于洛阳修白马寺) 魏晋南北朝:广泛传播,吸收儒、道思想,逐渐本土化。 武则天:佛教出现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补充:南朝范缜神灭论反佛,北魏、北周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4)补充:魏晋玄
19、学 概念: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与儒家合流,形成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思潮(可理解为新道家) (5)发展特点: 思想多元多元化化; 7 三教合三教合流流的历史趋势;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二、文学艺术二、文学艺术 1.1.文学: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东晋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 朝民歌(木兰诗和敕勒歌) 唐诗唐诗:“诗仙诗仙”李白、李白、“诗圣诗圣”杜甫。杜甫。 2.2.书法:书法: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东晋:“书圣书圣”王羲之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隋唐时期:颜真卿和柳公权创楷书
20、中的“颜体”、 “柳体” (“颜筋柳骨”) 【楷书】 。 3.3.绘画:绘画: 东晋:顾恺之顾恺之“以形写神”,代表作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唐:“画圣画圣”吴道子吴道子。 4.4.石窟石窟(雕塑雕塑等)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三、科技成果三、科技成果 1 1、农学、农学:北朝贾思勰贾思勰【xi】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 2、数学、数学:南朝祖冲之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后第七七位的人。 3 3、地理学、地理学: 西晋裴秀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4 4、天文学:、天文学:唐朝僧僧一行一行
21、,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地球子午线长度。 5 5、建筑、建筑:隋朝李春李春的赵州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老的石拱桥。 6 6、发明、发明: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出现;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7 7、医学、医学: 唐朝孙思邈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千金方; 唐高宗时的唐本草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总结:总结: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理解内容,不用刻意背诵理解内容,不用刻意背诵) 在科技内容上:重实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轻视规律的探究,缺少实验。 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 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等方面。 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四、中外文化交流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 佛教传入: 西汉末年传入; 东汉后期到北朝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 东晋法显法显西行; 唐朝玄奘西行玄奘西行。 佛教外传:唐朝鉴真东渡鉴真东渡;日本、新罗派学问僧学问僧来华(日本的空海空海)。 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2.其他:唐首都长安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大量的使节和留学生。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