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17 页 2022 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注】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这两首诗是诗人被贬四川多年后,遇赦返回家乡分宁(今江西修水)途中,行至岳阳 楼时所作。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投荒”凸显了自然环境的艰险, “万死”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处境的艰难。 “鬓毛斑”强调自己年事已高。 B. “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的“江南”指
2、代诗人的家乡, “先”表时序上在先,强化了情 感, “笑”意蕴丰富,用语精当。 C. “满川风雨” ,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 “绾结湘娥十二鬟”运用了比喻手法, 写出了湖中君山的空濛秀丽。 D. 第二首诗的后两句实写诗人在湖面上观赏君山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 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 2.这两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第 2 页 共 17 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林逋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3、 【注】孤山:指浙江杭州西湖的孤山,当时诗人隐居在此。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对和 尚的尊称。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四周及底部以泥土及水生植物封实而成的 浮于水面的农田。葑,菰根,即菱白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的幽僻处。 B.诗人久留此地,并期待再来,“吾庐近”也暗含他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 C.诗人寓情于景,秋景中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诗人愁绪更加浓厚。 D.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远望的所见所感。 4.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6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送春 刘辰翁 春,汝归欤?风雨蔽江,烟尘暗天。况雁门阨塞,龙沙渺莽,东连吴会,西至秦川。芳草 迷津,飞花拥道,小为蓬壶借百年。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 江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我已 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 第 3 页 共 17 页 【注】刘辰翁,宋末元初人,此词写于南宋灭亡之后。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词作开篇,把春当作自己的朋友,以“汝归欤”设问,紧扣题目“送春” ,领起全词。 B.“风雨”与“烟尘” ,既指自然界
5、的风雨与烟雾尘埃,也指政治风雨与战火尘烟。 C.上片结末以“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发问,启人深思,引出下片内容。 D.下片“杨花化白毡” “华清宫” “七宝鞭”等典故,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 6现代著名学者俞平伯评价此词“语意极悲” 。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闻省城急报 袁宏道 黄鹄矶头红染泪,手杀都堂如儿戏。 飞鞍叠骑尘碾尘,报书一夕三回至。 天子圣明臣敛手,胸臆决尽天下事。 二百年来好纪纲,辰裂星纷委平地。 天长阍永叫不闻,健马那堪持朽辔。 书生痛哭倚蒿篱 ,有钱难买青山翠。 【注】省城:湖北武昌,作者系湖北人,当时告病家
6、居。急报:紧急上报皇帝的突发事件, 指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以朱蕴珍为首的皇族哗变,杀死湖广巡抚赵可怀事。蒿篱:蒿 草编成的篱笆,指隐者、寒士所居。买山:典故出自世说新语 ,此处指避乱。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开门见山,直斥宗人变乱分子。 “如儿戏”既突出了暴乱分子的无法无天,也表现了 作者闻讯之后难以扼制的愤激情绪。 B.“敛手”此指袖手旁观,皇帝无比贤明,能胸有成竹的处理好天下的事情,大臣们却袖 手旁观。作者把批判锋芒指向臣子。 C.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创的好纪纲,到现在已如星陨辰崩不可收拾。作者运用比喻,表明国 家的命运将被断送,末日为期不远。
7、 第 4 页 共 17 页 D.本诗前后六句各为一层,第一层叙述省城急报事,第二层是诗人由急报事引发出的议论 和悲慨。层次安排清晰,脉络分明。 8. 这首诗语言凝练生动,请简要分析。 (6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吴江阻风 谢应芳 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 白浪高于屋。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 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第四桥边寒食夜, 水村相伴沙鸥宿。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 【注】谢应芳,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元末避地吴中。盘谷:地名,今河南济源北, 此指隐居之地。第四桥:
8、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唐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此。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词人舟行吴江因风被阻,面对怪风忽至,惊惶失措,担心小船倾覆,便解释行囊中只有 友人相赠的几篇诗文。 B.“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句既形象描写了江上的狂风巨浪,如在目前,又 照应上文“怪底春风” 。 C.“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句表达了作者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 林泉以终余年的愿望。 D.“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句化虚为实,将愁情具体化,形象表达了游子江湖漂 泊之苦,语极沉痛。 10.有学者评价此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表达了沉郁的感情”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6 分) 第 5 页 共 17 页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乌夜啼引 张籍 秦乌啼哑哑,夜啼长安吏人家。 吏人得罪囚在狱,倾家卖产将自赎。 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 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 少妇语啼乌,汝啼慎勿虚。 借汝庭树作高巢,年年不令伤尔雏。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诗歌以乌鸦啼叫引出长安吏人家的故事,这种写法与关雎以“关关雎鸠”弄篇的写 法相同。 B.诗歌没有采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叙事,意在以静夜突出乌啼,先声夺人,营造出别样 的氛围。 C.乌鸦常被认为是不祥之鸟,是本诗中的鸦啼是吉祥之兆,这从少妇闻乌啼后
10、的连串反应 可知。 D.“下床”两句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少妇无心再睡又急欲让公公婆婆分享喜讯的激 动心情。 12.全诗最后四句的叙写不合常理但真挚动人,请简要分析。 (6 分) 第 6 页 共 17 页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使?二十翿首春日寄内 苏辙 春到燕山冰亦消,归骖迎日喜嫖姚 注。 久行胡地生华发,初试东风脱敝貂。 插髻小幡应正尔,点盘生菜为谁挑。 附书勤扫东园雪,到日青梅未满条。 注:嫖姚(pio yo),劲疾貌。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照应标题,既点出作者出使之地,又写出了边地春来冰融的景象。 B.作者久处胡地,因不适
11、应边地恶劣气候而生华发,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C.颈联展开想象,“插髻小幡”“点盘生菜”应是诗人家乡春日的习俗。 D.本诗既描写两地景色,又借景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4.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上梅 王建 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 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 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天山路傍” “黄云下” ,开门见山点明地点,苍凉的塞上一株梅树,表明了这株梅花树 的寂寥与不俗。 B.
12、梅树生长于绝域,其寂寞幽怨之情怀也只有古代的昭君理解,昭君已逝,汉使已回,再 第 7 页 共 17 页 也没人理解它了。 C.作者也为塞上梅没有生长于长安路感到庆幸,否则早被轻薄年少践踏采摘了,这也表达 了作者的高洁志向。 D.这首诗写塞外梅花,遗貌取神,意在言外,虽然没有直接写梅花,却将梅花的神韵形象 地传达了出来。 16.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6 分)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孤山孤山 寺端上人 寺端上人 房写望 房写望 林逋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孤山
13、:指浙江杭州西湖的孤山,当时诗人隐居在此。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 对和尚的尊称。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四周及底部以泥土及水生植物封实 而成的浮于水面的农田。葑,菰根,即茭白根。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的幽僻处。 B. 诗人久留此地,并期待再来, “吾庐近”也暗含他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 C. 诗人寓情于景,秋景中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诗人愁绪更加浓厚。 D. 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远望的所见所感。 第 8 页 共 17 页 18. 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
14、心,请简要赏析。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喻西境朱熹 北岭苍茫雨欲来,南山腾踯翠成堆。 稚杉绕麓千旗卷,野水涵空一鉴开。 客路情怀元倥偬,今晨游眺却徘徊。 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 1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 “苍茫”二字,状出空阔辽远的场景; “翠成堆” ,描绘了群山环抱、抵苍翠欲滴 的风貌, “腾踯”二字,用拟人手法,照应“雨欲来”三字,间接写出云层翻滚的场景。 B. 颔联, “绕”与“涵”相对,以前句之动显后句之静,用前句之疏形下句之密,促成视 觉意象的变换。涵,原来是包容的意思,这里形容出碧水连天的壮观景象。 C. 颈联,诗
15、人被这瞬息变换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一时间竟/忘记了自己还要赶路,旅途 中的心情原是那般迫不及待,而今日清晨游览后,又不愿离开。 D. 前两联描摹山野景象,让读者身临其境,让诗人顿感心旷神怡,如人画境;诗人用笔 墨记录这段偶遇,为后两联发出感慨做铺垫。 第 9 页 共 17 页 20. 朱熹说过“未觉诗情与道妨,尽除理障出理趣” ,请结合本诗的尾联,谈你对这两句话的 理解。 2022 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 教师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注】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
16、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这两首诗是诗人被贬四川多年后,遇赦返回家乡分宁(今江西修水)途中,行至岳阳 楼时所作。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投荒”凸显了自然环境的艰险, “万死”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处境的艰难。 “鬓毛斑”强调自己年事已高。 B. “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的“江南”指代诗人的家乡, “先”表时序上在先,强化了情 第 10 页 共 17 页 感,“笑”意蕴丰富,用语精当。 C. “满川风雨” ,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 “绾结湘娥十二鬟”运用了比喻手法, 写出了湖中君山的空濛秀丽。 D. 第二首诗的
17、后两句实写诗人在湖面上观赏君山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 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 1D【“第二首诗的后两句实写诗人在湖面上观赏君山的情景”错。第二首诗的后两句不是实 写,是虚写,作者想像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的情景。】 2.这两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2劫后重生的庆幸。“生入瞿塘滟滪关”,诗人为自己在历经磨难后能活着回来而感到庆 幸。遇赦归家的喜悦。“未到江南先一笑”,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不畏磨 难的豁达与洒脱。虽“投荒万死”,但仍然能“一笑”面对苦难;面对“满川风雨”,他还兴 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 二、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林逋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孤山:指浙江杭州西湖的孤山,当时诗人隐居在此。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对和 尚的尊称。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四周及底部以泥土及水生植物封实而成的 浮于水面的农田。葑,菰根,即菱白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的幽僻处。 B.诗人久留此地,并期待再来,“吾庐近”也暗含他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
19、。 C.诗人寓情于景,秋景中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诗人愁绪更加浓厚。 D.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远望的所见所感。 3C【“秋景中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诗人愁绪更加浓厚”错。诗人并无愁绪。】 4.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6 分) 第 11 页 共 17 页 4.比喻写景,新奇贴切。林间的佛寺如同褪了颜色的画;水面上漂荡着一块块的架田,犹如棋 盘。 远近结合, 营造氛围。 颔联先写近处的佛寺处于阴沉的天色中, 再写远处的架田稀稀落落。 颔联整体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意境,映衬出诗人的恬淡心境和闲情逸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送春 刘
20、辰翁 春,汝归欤?风雨蔽江,烟尘暗天。况雁门阨塞,龙沙渺莽,东连吴会,西至秦川。芳草 迷津,飞花拥道,小为蓬壶借百年。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 江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我已 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 【注】刘辰翁,宋末元初人,此词写于南宋灭亡之后。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词作开篇,把春当作自己的朋友,以“汝归欤”设问,紧扣题目“送春” ,领起全词。 B.“风雨”与“烟尘” ,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与烟雾尘埃,也指政治风雨与战火尘烟。 C.上片结末以“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
21、少留连?”发问,启人深思,引出下片内容。 D.下片“杨花化白毡” “华清宫” “七宝鞭”等典故,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 5.D【 “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错,一是并非写“江南” ;二是并非是“堪怜(令人爱怜) ” 景象,而是“萧条、衰败”景象。 】 6现代著名学者俞平伯评价此词“语意极悲” 。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6.(1)上片中自然时令之春的远去,带给词人的眷恋、不舍、哀伤之悲。 (2)下片中通过写 景表达的昔盛今衰之悲。 (3)无家可归的亡国遗孤之悲。 (4)对故国灭亡的惋惜思念之悲。 (每 点 2 分,答对 3 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闻
22、省城急报 袁宏道 黄鹄矶头红染泪,手杀都堂如儿戏。 飞鞍叠骑尘碾尘,报书一夕三回至。 天子圣明臣敛手,胸臆决尽天下事。 二百年来好纪纲,辰裂星纷委平地。 天长阍永叫不闻,健马那堪持朽辔。 第 12 页 共 17 页 书生痛哭倚蒿篱 ,有钱难买青山翠。 【注】省城:湖北武昌,作者系湖北人,当时告病家居。急报:紧急上报皇帝的突发事件, 指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以朱蕴珍为首的皇族哗变,杀死湖广巡抚赵可怀事。蒿篱:蒿 草编成的篱笆,指隐者、寒士所居。买山:典故出自世说新语 ,此处指避乱。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开门见山,直斥宗人变乱分子。 “如儿戏”既突
23、出了暴乱分子的无法无天,也表现了 作者闻讯之后难以扼制的愤激情绪。 B.“敛手”此指袖手旁观,皇帝无比贤明,能胸有成竹的处理好天下的事情,大臣们却袖 手旁观。作者把批判锋芒指向臣子。 C.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创的好纪纲,到现在已如星陨辰崩不可收拾。作者运用比喻,表明国 家的命运将被断送,末日为期不远。 D.本诗前后六句各为一层,第一层叙述省城急报事,第二层是诗人由急报事引发出的议论 和悲慨。层次安排清晰,脉络分明。 7. B【 “作者此时把批判锋芒转向臣子”表述有误,作者此处用反语,暗讽皇帝昏庸。 】 8. 这首诗语言凝练生动,请简要分析。 (6 分) 8.(1)表现:以“红染泪”三字概括宗室哄变
24、造成的惨状;以“臣敛手”来形容大臣 不劳费力;用“辰裂星纷”来比喻纪纲之败坏;又以“健马” “朽辔”来比喻国家的命 运;用“买山”的典故表明无处避乱归隐等。 (4 分,每点 1 分,答出 4 点得满分) (2) 效果:这些词句化繁复为简练,变抽象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整个时局的忧虑、痛心和失望。 (2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吴江阻风 谢应芳 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 白浪高于屋。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 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第四桥边寒食夜, 水村相伴沙鸥宿。问客怀、那有许多
25、愁?三千斛! 【注】谢应芳,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元末避地吴中。盘谷:地名,今河南济源北, 此指隐居之地。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唐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此。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第 13 页 共 17 页 A.词人舟行吴江因风被阻,面对怪风忽至,惊惶失措,担心小船倾覆,便解释行囊中只有 友人相赠的几篇诗文。 B.“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句既形象描写了江上的狂风巨浪,如在目前,又 照应上文“怪底春风”。 C.“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句表达了作者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 林泉以终余年的愿望。 D.“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句化虚为实
26、,将愁情具体化,形象表达了游子江湖漂 泊之苦,语极沉痛。 9. A【并未惊惶,而是面对风浪时的从容不迫之态。 】 10.有学者评价此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表达了沉郁的感情”,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6 分) 10.用典抒情,作者以阮籍自况,含蓄表达了自己饱受离乱之苦,空怀济世之志的悲楚; (以 陆龟蒙隐居甘泉桥的故事,含蓄地表达想效法陆龟蒙就地隐居,与沙鸥作伴的随遇而安。) 以景(物)写情,写生活无米果腹、居所无竹可寄托,暗写自己生活艰难、精神空虚的悲苦; 借事抒情,借舟行吴江因风被阻一事,含蓄表达世乱途穷、人生不幸的感叹。(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27、题。 乌夜啼引 张籍 秦乌啼哑哑,夜啼长安吏人家。 吏人得罪囚在狱,倾家卖产将自赎。 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 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 少妇语啼乌,汝啼慎勿虚。 借汝庭树作高巢,年年不令伤尔雏。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诗歌以乌鸦啼叫引出长安吏人家的故事,这种写法与关雎以“关关雎鸠”弄篇的写 法相同。 B.诗歌没有采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叙事,意在以静夜突出乌啼,先声夺人,营造出别样 的氛围。 C.乌鸦常被认为是不祥之鸟,是本诗中的鸦啼是吉祥之兆,这从少妇闻乌啼后的连串反应 第 14 页 共 17 页 可知。 D.“下床”两句的细节
28、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少妇无心再睡又急欲让公公婆婆分享喜讯的激 动心情。 11A【“这种写法与关雎以关关雎鸠开篇的写法相同”错,关雎以“关关雎鸠” 开篇,在艺术上采用“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 联想。本诗中以乌鸦啼叫惊醒了少妇,从而引出长安吏人家的故事,这不是运用起兴手法。】 12.全诗最后四句的叙写不合常理但真挚动人,请简要分析。 (6 分) 12少妇和乌鸦对话是不合常理的,非理性的,她向乌鸦的许诺既切合其身份特点又关联她当 下的生活际遇,表现了少妇渴望丈夫平安归来又唯恐乌啼不应验的患得患失心理。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春日寄内
29、 苏辙 春到燕山冰亦消,归骖迎日喜嫖姚 注。 久行胡地生华发,初试东风脱敝貂。 插髻小幡应正尔,点盘生菜为谁挑。 附书勤扫东园雪,到日青梅未满条。 注:嫖姚(pio yo),劲疾貌。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照应标题,既点出作者出使之地,又写出了边地春来冰融的景象。 B.作者久处胡地,因不适应边地恶劣气候而生华发,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C.颈联展开想象,“插髻小幡”“点盘生菜”应是诗人家乡春日的习俗。 D.本诗既描写两地景色,又借景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3.B【根据本诗诗意,早生华发的原因不全是胡地气候,还有思念家乡等。 】 14.本诗
30、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14.借“春到”“冰消”场景表现春到胡地的喜悦。用“归骖”“嫖姚”来衬托即将归家 的兴奋。用“久行”“生华发”抒发久留胡地的感慨。想象家乡亲人举行春日活动,借用 “东园雪”“青梅”等物象,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上梅 王建 第 15 页 共 17 页 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 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 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天山路傍” “黄云下” ,开门见山点明地点,苍凉的塞上一
31、株梅树,表明了这株梅花树 的寂寥与不俗。 B.梅树生长于绝域,其寂寞幽怨之情怀也只有古代的昭君理解,昭君已逝,汉使已回,再 也没人理解它了。 C.作者也为塞上梅没有生长于长安路感到庆幸,否则早被轻薄年少践踏采摘了,这也表达 了作者的高洁志向。 D.这首诗写塞外梅花,遗貌取神,意在言外,虽然没有直接写梅花,却将梅花的神韵形象 地传达了出来。 15.D【 “没有直接写梅花”错。 】 16.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6 分) 16.“日夜风吹满陇头”是从时间角度写, “日夜”突出时间的持续,写梅花在塞外每天都被 风吹,表现了梅花生存环境的恶劣。“还随陇水东西流”是从空间角度写,写梅花落满“陇 头”
32、,随着“陇水”向东向西漂流,充满了悲凉之感。诗人借写梅花的遭遇,表达了其对梅 花的惋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无人理解、壮志未酬的痛苦之情。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孤山孤山 寺端上人 寺端上人 房写望 房写望 林逋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孤山:指浙江杭州西湖的孤山,当时诗人隐居在此。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 对和尚的尊称。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四周及底部以泥土及水生植物封实 而成的浮于水面的农田。葑,菰根,即茭白根。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
3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 16 页 共 17 页 A.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的幽僻处。 B. 诗人久留此地,并期待再来,“吾庐近”也暗含他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 C. 诗人寓情于景,秋景中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诗人愁绪更加浓厚。 D. 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远望的所见所感。 17. C【“秋景中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诗人愁绪更加浓厚”错。诗人并无愁绪,而是对 这种清寂的景色十分喜爱,认为与自己的心境相符。 】 18. 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 18. 比喻写景,新奇贴切。林间的佛寺如同褪了颜色的画;水面上漂荡
34、着一块块的架田,犹 如棋盘。远近结合,营造氛围。颔联先写近处的佛寺处于阴沉的天色中,再写远处的架田稀 稀落落。颔联整体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意境,映衬出诗人的恬淡心境和闲情逸致。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喻西境朱熹 北岭苍茫雨欲来,南山腾踯翠成堆。 稚杉绕麓千旗卷,野水涵空一鉴开。 客路情怀元倥偬,今晨游眺却徘徊。 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 1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苍茫”二字,状出空阔辽远的场景;“翠成堆”,描绘了群山环抱、抵苍翠 欲滴的风貌,“腾踯”二字,用拟人手法,照应“雨欲来”三字,间接写出云层翻滚的场景。 B. 颔联,“绕”
35、与“涵”相对,以前句之动显后句之静,用前句之疏形下句之密,促成 视觉意象的变换。涵,原来是包容的意思,这里形容出碧水连天的壮观景象。 C. 颈联,诗人被这瞬息变换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一时间竟/忘记了自己还要赶路,旅途 中的心情原是那般迫不及待,而今日清晨游览后,又不愿离开。 D. 前两联描摹山野景象,让读者身临其境,让诗人顿感心旷神怡,如人画境;诗人用笔 墨记录这段偶遇,为后两联发出感慨做铺垫。 19. B【“用前句之疏形下句之密”分析错误。“稚杉绕麓干旗卷,野水涵空一鉴开。”环绕 山脚的幼杉,就像无数锦旗漫卷;映照天空的野水,宛如一面明镜散开。诗人在此又采用了比 喻手法,将杉树和涧水比作锦旗和明镜,所以,是用前句之密形下句之疏。 】 20. 朱熹说过“未觉诗情与道妨,尽除理障出理趣”,请结合本诗的尾联,谈你对这两句话的 第 17 页 共 17 页 理解。 20. 宋诗重理,朱熹认为“理趣”的表达应自然而不刻意。 诗句“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眼前出现的景象,全都成了美妙的佳句,如同彩 云般的锦缎, 哪里还用人为的剪裁?朱熹眼前出现的景象, 全都成了美妙的诗材; 这些“佳句” 更是无需剪裁,自然天成。表面写景色之美,内里却也写出了“理趣”的创作理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