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鹳雀经常在这座楼上休息,所以将这座楼叫做“ 鹳雀楼”。鹳雀楼是唐代著名的风景胜地。唐朝诗人 王之涣还写了一首关于这座楼的诗呢!你知道是哪一 首吗? 鹳雀楼鹳雀楼 导入、解题 登鹳雀楼 dn un qu lu 导入、解题 登鹳雀楼 dn un qu lu 导入、解题 楼 lu 导入、解题 导入、解题 读一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注意读书姿势。 3、读好以后坐端正。 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登鹳雀楼 dn un qu lu 唐 王之涣 bi r y shn jn hun h r hi li y qin qin l m n shn y cn lu tng wn zh hun 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2、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 流。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 楼。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 流。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 楼。 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白日依山尽依 y 依 y 导入、解题 jn 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白日依山尽尽 尽 导入、解题 jn 白日依山尽 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导入、解题 书写要求: 1、描红不漏红。 2、书写正确、整洁、美观。 3、注意书写姿势。 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黄河入海流 黄河入海流 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女生:白日依山尽 , 男生:黄河入海 流。 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 楼
3、。 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欲 穷 层 yqincn 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 流。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 楼。 楼楼楼,鹳雀楼。 依依依、尽尽尽,白日依山 尽。 欲欲欲、穷穷穷,欲穷千里 目。 层层层、一层层,更上一层 楼。 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南北半球南北半球”识字比赛识字比赛 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 流。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 楼。 吟诵 熟读、背诵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 流。 欲穷/千
4、里目 , 更上/一层 楼。 串联古今 熟读、背诵 1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 6 个生字,会写“楼、依”等五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壮丽。 教学重点、难点: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壮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贴、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一、导入、解题 1.诗题质疑。 2.指名读诗题,相机正音。开火车读诗题。 3.通过组词发认读诗题中的生字“楼” 。 二、读文识字、感受画面二、读文识字、感受画面 1.用“读一读”的方法读古诗。
5、 (1)出示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读书姿势。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读。相机评价。 (3)师范读古诗,生注意听古诗的朗读节奏。 (4)多种方法读古诗:小组合作读、男女生赛读、师生合作读。 2.用“想一想”的方法,学习古诗。 (1)出示图片、古诗:白日依山尽。 (2)指名读。指名交流:从这幅图片里,你看到了什么景物? (3)做动作感受“依” ,明确“依”是靠着、依靠的意思。夕阳依靠着山。 指名带读生字“依” 。 (4)出示图片,指名回答:夕阳依靠着山干什么呢? 夕阳靠着山慢慢下落,消失了,看不见了。理解“尽”在这里是“消 失了”的意思。指名读生字“尽” 。 2 (5)分组读诗句“白日依山尽
6、” 。 3.书写生字:依、尽。 (1)出示生字:依、尽。指导生抓住结构和关键笔画,观察生字。 (2)生书空。师范写。 (3)明确书写要求:描红不漏红。书写正确、整洁、美观。注意书写姿势。 (4)生描红、书写。展示。评价。 4.结合图片、视频,感受画面。 (1)游戏:看图猜诗句。出示“黄河入海”的图片。猜猜这是登鹳雀楼 中的哪行诗? (2)播放“黄河入海”的视频,指名交流:看到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朝 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你有什么感受? (3)师总结。 (4)有感情读诗句:黄河入海流。 (5)男女生分别有感情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6)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起立齐读。 (7)找出两行诗中的生字宝宝,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8)认读生字,再读诗句。 (提醒重音:千里目、更上) (9)打节奏读儿歌,再读生字。 (10)游戏巩固识字:南北半球识字比赛。 (11)齐读古诗,注意节奏、不拖音。 三、熟读、背诵三、熟读、背诵 1.播放吟诵音频。介绍“吟诵” ,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 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 2.齐唱古诗。 3.串联古今。指名生表演背诵。配合背景音乐。 4.尝试背诵古诗。 5.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