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学校:学校: 班级:班级: 教师:教师: 时间:时间: 第一学期五年级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科学 总总的的教教育育目目的的 教教 育育教教 养养 第一单元光 学习了本单元知识, 我们知道 光是直线传播的,在空气中沿 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 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 不通过等现象,光在不同的介 质中会发生折射现象,白光通 过三棱镜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 颜色的光,三棱镜起到了分散 光的作用。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 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崎岖不 平的,有高原、高山、盆地、 平原、湖泊、峡谷等多种多样 的地形
2、地貌。地震、火山喷发、 风、水对地球地貌都有影响。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 维方法, 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 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 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 的指导, 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 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和过 程, 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全 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 长才干,体会探究科学的兴 趣。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 了时间在不断的流逝,古人用 日暑、圭表、燃香、水钟计量 时间,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结 晶。 第四单元健康生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 了健康的身体是我们学习、工 作的前提,我们的生活
3、要有规 律,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进度表 科目科目科学科学 教学教学 班级班级 五年级五年级 教材名称教材名称 及册数及册数 教科版五年教科版五年 级科学上册级科学上册 上课上课 时间时间 8 8 月月 2525 日日周节数周节数2 2 节节总节数总节数4040 节节 周次周次日期日期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时课时进度进度备注备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10 1111 1212 1313 1414 1515 1616 1717 1818 1919 202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光 1.有关光的思考
4、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通过生活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光源,引发学生 对光与所有的生命体、对世间万物都不可或缺的感悟。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 合作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变化是有 规律的。 教学重点: 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教学难点: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 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前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导入 欣赏多幅图片,感受生活中光的美丽。 (自然界的光、动物发出的光、人类制造
5、出的光) 二、自学思考: 光是从哪里来的?引出光源的概念。 三、小组讨论: 那些物体是光源,哪些不是? (月亮、萤火虫、玻璃杯、发光鱼、夜光珠等) 四、探究活动 活动 1:观察昼夜山景 活动 2:寻找沙发下的玩具 活动 3:观察雾中的车灯 活动 4:观察手影游戏 活动 5:光是从哪儿发出的? 活动 6:观察碗中的筷子 活动 7:观察黑箱中的物体(草莓、粉笔、尺子等) 通过上述的几个活动,光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相信现在同 学们都认识到光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分组探究: 如果没有光,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1)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无法看见物体。 (2)大部分的植物无法进行光
6、合作用,不能给人类、动物提供 食物。 (3)没有阳光地球的温度会急剧下降,地球会进入冰封时期。 六、课外拓展 夜视仪的原理:在黑暗的环境中, 夜视仪能将人眼看不见的光 转换成电子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我们能看到的图像,从而让我 们看到物体。 夜视仪的种类很多, 无论哪一种, 它们也都需要光, 才能让人们看到物体。 七、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师生一起探讨了有关光的内容,知道了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因为有光源,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 周围的景物;了解了如果没有光,会给我们的生活的地球带来毁 灭性的灾难,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我们将会继续学习有关光的 知识。 八、教学反思 2.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
7、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知道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 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三、教学准备: 1、PPT 课件 2、 分组实验:手电简、 3 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及夹子, 一张黑色卡纸做屏、塑料管。小孔成像的材料(火柴、蜡烛、黑 色光屏、带洞的卡纸) 四
8、、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新授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电 灯就会照亮我们的房间,那么这些光又是从哪来的,怎么照亮的 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激趣:教师手里拿一个激光笔照射在黑板上问,我用激光笔照射 黑板,你知道光的行走路径是怎样的吗? 2、推测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根据以上事实,你认为光的传播路径是什么样的? 3、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我们要设计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 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 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直接或 间接地看到光传播的路径?或者让我们看到光不能转弯? 4、用各种方法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9、。 (1)三张白色带洞的卡纸,一张黑色的卡纸做屏,四张卡纸在 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射第一张白色卡纸,观察手电筒的光是 否照在黑色卡张上,说明什么? 移动第二张卡纸,观察光照射在什么位置?将第二张卡纸归回原 位,移动第三张卡纸,观察光照射在什么位置?将第三张卡纸归 回原位,这两个实验说明什么? (2)将黑色卡纸放在塑料管的一端(稍有一点距离)用手电筒 在塑料管的另一端照射,观察光是否照在卡纸上。 将 2 根塑料管接好,再将黑色卡纸放在塑料管的一端(稍有一点 距离) 用手电筒在塑料管的另一端照射, 观察光是否照在卡纸上。 以上两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5、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0、六、讨论 你能利用光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 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了吗?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 传播有什么特点? 七、总结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八、教学反思 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 播。 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 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 2.能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 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 有规律的。 2.能够
11、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人们很早就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空气中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 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难点: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日食和月食。 三、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手电简、薄纸片、塑料杯、玻璃、科学书。 教师准备:水槽、线香、火柴、激光笔。 四、教学过程 (一) 、聚焦 清晨,雾气朦胧的森林中,一束束的光就像射线一样遍洒大地; 夜晚,华丽喧闹的城市里,色彩斑斓的激光束直射天空 光能以直线的方式一直传播下去吗? 光
12、的传播会遇到阻碍 吗?学习了本节知识你就会回答上述问题了, 来看今天的学习内 容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 (二) 、探索 1、光照射玻璃、纸和书的探索。 用干净的透明玻璃片遮住手电简,并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光能穿过玻璃吗?你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吗? 通过实验证明:光能穿过玻璃,并能看清前方物体的细节。 把玻璃片换成一张纸。 光能穿过这张纸吗?你能看清这张纸前方物体的细节吗? 通过实验证明: 看不清前方物体的细节, 说明部分光透过了纸张。 把纸换成一本书(或厚纸板) 。 光能穿过这本书吗?你还能看到这本书前方的物体吗? 通过实验证明:不能透过这本书,光被遮挡住了。 2、光照射烟雾的探索。
13、 在水槽中放入点燃的线香,让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用激光笔照 射,观察水槽中发生的变化,并解释你看到的现象。 通过实验证明:当激光穿过充满烟气的水槽时,会看到一条笔直 的光路,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烟本身是很小的不透明的固体 颗粒,虽然会阻碍光的传播,但有一部分会被照亮,所以能让激 光的光路可见。 提示:不能用激光笔发的光照射眼睛。 (三) 、研讨 1.光能穿过任何物体吗?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 发生什么情况? 光能穿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透明玻璃;能部分穿过一些比 较薄的物体,比如纸张;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比如书本,因 为光的传播被阻碍了。 2.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部
14、位时、 会部分或全部遮 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而当月球运行至地 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你能用光的传播方式道理解释上 述现象吗?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由于光沿直线传 播,太阳的光会被月球挡住,在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当月球 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由于无法被照亮就会形成月食。 (四) 、总结 小结:光能直接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的物体而继续 传播,但是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因此,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 并不能一直以直线的方式传播下去。 五、教学反思 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
15、发生改变,从而 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2.能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光从空气到水中发生的光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 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难点:学生自己分析、 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 传播方向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实验盘、玻璃杯、激光笔、铅笔、鱼缸、金鱼、学 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装满水的玻璃
16、杯、硬币、激光笔。 四、教学过程 (一) 、聚焦 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 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这时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吗?本 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 (二) 、探索 将一束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射进水中。发现了什么?将光 线发生的变化用光的路线图来表示。 观察发现:射入水中的光线看起来好像折了,这是光线的折射现 象。 把铅笔倾斜和垂直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将光发生的变化用 光的路线图来表示。 调整你的观察角度,使鱼缸里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将光发 生的变化用光的路线图来表示。 观察发现:铅笔、小鱼都发生了折射现象。 五、研讨 1.射入
17、水中的光在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射入水中的光线看起来好像折了,发生了折射现象。 2.放入水中的铅笔有哪些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放入水中的铅笔好像折了,发生了折射现象。 六、总结 光从一种介质(空气)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水中)时,传播方 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七、课后反思 5.认识棱镜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知道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 3.知道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科学态度目标 在实验观察中养
18、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技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难点: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 样。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三棱镜、手电筒、白纸、硬纸板、水彩笔、火柴、细 线、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 、聚焦 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 射现象。 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也能发生折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棱镜 。 (二) 、探索 1、观察白光通过三核镜后发生的变化。 关闭教室中所有的灯,拉上窗帘,让一束强光(白光)通过三棱 镜。你看到了什么
19、?怎么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 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 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澄、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 的光。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也具有不同的混合颜色。 2、制作一个彩色轮。 色光是不是可以混合成白光呢? 用硬纸板剪一个直径约 5 厘米的圆。 在圆上画出三个相同大小的扇形。 用水彩笔将三个扇形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 快速旋转彩色轮,观察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发生的变化。 快速旋转彩色轮,会看到三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成了白光。 (三) 、研讨 1.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三棱镜对光起到了 什么
20、作用? 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折射,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这说明三 棱镜对光起到了分散的作用。 2.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快速旋转彩色轮,会看到三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成了白光。说明 不同颜色的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五、总结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通过三棱镜的太阳光可以分散成不同 的颜色,这也说明三棱镜对光起到了分散的作用。 六、课后反思 6.光的反射现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有光反射到眼睛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阴影、晃眼睛等生活情境发现
21、光的反射现象,并提出探 究问题及假设。 2.能通过实验发现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 1.善于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并产生探究的欲望。科学严谨 地对待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光的反射规律。 二、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探究认识光的反射现象规律。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手电筒、小镜子、黑卡纸、长尾夹、小盒子、学生任 务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聚焦 照镜子时,我们看到的镜子里的自已是光反射形成的。那么,光 是怎样从镜子反射回来的呢?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吗?本节课我 们来学习光的反射现象 。 (二) 、探索 1、做光的反射实验。 将卡纸剪成比
22、手电简光圈直径略大一点的圆;在剪好的卡纸中 间划开一道缝隙,并用透明胶带将卡纸固定在手电简光圈上;打 开手电简,会有一道狭窄的光束射出来。 关闭教室中所有的灯,拉上窗帘。先用手电简照射白板或纸屏, 调整手电简距白板或纸屏的距离,以确保能看清楚一道光斑。 在白板或纸屏的某处做一个记号。再通过调试平面镜,使光反 射到标记的位置。 不断重复上面的实验,直到你能预测平面镜会将光反射到什么 位置。 2、通过调整镜子的位置,使反射光到达某一指定地点。 实验说明: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 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 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三)
23、、研讨 1.你能画出光在镜面上反射的路线吗? 2.我们发现的光的反射规律相同吗? (四) 、拓展 月球离我们有多远,这是一个无法用尺子测量的难题。当美国宇 航员于 1969 年和 1971 年登上月球时, 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月球上安置了几面特殊的镜子(激光反 射器) 。地球上的科学家向镜子发射光,光可沿入射光的路线返 回。科学家测量了光反射回地面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光速计算 出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 38.4 万千米。 六、总结 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 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 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七、课堂反思
24、7.制作一个潜望镜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探究潜望镜的基本原理。 2.通过亲自制作潜望镜,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 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根据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利用生活中的材料, 模拟制作潜望镜。 二、教学重点: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进一步理解光的反射原 理。 三、教学难点:正确摆放平面镜,制作一个潜望镜。 四、课前准备 一个空盒子,两面小镜子,剪刀或小刀,强力胶带,胶水,装饰 用的彩笔、颜料(可自
25、选)等。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科学家用潜望 镜在地下室里观察火箭的发射;科研工作者用潜望镜在保护墙内 观测有放射性危险的实验;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用潜望镜观察 海面和空中的情况, 本节课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潜望镜。 (二) 、探索 1、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小结:潜望镜上下各有一面倾斜 45角的平面镜。地上的、远处 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的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 的平面镜上, 最后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人就从低处看见了地上的、 远处的景物。 2、制作潜望镜 在纸盒两个长边距边缘约 1 厘米处各画一条直线。 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距边缘约
26、 1 厘米处各画一条斜线。 在纸盒的对应面上重复画上面的线。 用剪刀将 4 条斜线剪开。 像图中那样,将两面镜子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 是相对的。 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 3、用潜望镜观察物体 利用制作好的潜望镜观察周围的物体,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六、总结 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制成的,潜望镜有很多的用处。 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1.地球的表面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 湖泊、峡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目标: 1.初步学习观察地形图的方法。 2.能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并与实景图像相对照,
27、形成对地形的 初步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研究地形及其变化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不同的地形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地形图,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难点:区分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 、聚焦 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 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地球的 表面。 (二) 、探索 1、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短时间内走遍全球观察地球表面的样子是不现实的。 地形图是将 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
28、的方法, 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 到图纸上,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便捷的了解地形地貌。下面就请同 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观察世界地形图,尝试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2.说一说通过观察地形图,你对地球表面有哪些认识?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陆地表面摸上 去高低不同,坑坑洼洼等等。 3.教师讲解: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 洋覆盖,确切的说,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约 71%,陆地约 29%。不 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表示地势的高低,“坑坑洼洼” 也正体现了地球表面的高低不平。 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1.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我国
29、地形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陆地上有平原、高原、山地、盆 地、丘陵 2.小结:我国地形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通过北纬 32线,自西 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 到东部平原, 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有 5 种不同的地形,如:地面坦荡,边缘陡峭的高原,峰峦起伏、 坡度陡峻的山地,有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 抱、中间低平的盆地。 推测地形成因 1.我们再次缩小观察范围, 从全国的地形地貌聚焦到五个具体的 地方香港地质公园、长白山天池、敦煌、黄土高原、黄河入 海口, 观察这五个地方的地形地貌, 描述它们的特点, 并在观察、 描述的基础上
30、,对其形成原因进行猜测,填写在学习任务单上。 2.集体交流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香港地质公园它的地形特点是是岩层弯曲、 断裂。长白山天池,它的地形特点是湖泊被群山环抱。敦煌的地 形地貌呈现一个个形态多姿的土丘。黄土高原地面千沟万壑、地 形支离破碎。黄河入海口是一个个由河道分割的小岛。我们推测 香港地质公园内弯曲、 断裂的岩层可能是因为岩层受力发生了弯 曲。长白山天池的地形地貌可能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敦煌的地 形地貌可能是由于风的吹蚀形成的。黄土高原、黄河入海口的地 形地貌猜测是因为流水的作用。 3.小结: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呢?在本单元后面的几节课里我们将 继续探究。 (三) 、研讨 1.地球表面的
31、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地球表面有 5 种不同的地形,如:地面坦荡,边缘陡峭的高原,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的山地,有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 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 2.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火山喷发、水流腐蚀、地震等等 五、总结 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球。 六、教学反思 2.地球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 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 观察图片类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 化。 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
3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 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 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 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 在不断地运动着;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 岩三大类。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 、聚焦 1.谈话: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我们现 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
33、关。 2.课件展示本课聚焦环节的“火山口”图片,提问:“这是一个 火山口的图片。看到这张图片,你们对地球内部的样子有什么猜 测?” 3.提问: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一下地球的结构。(板书课题:地球的结构) (二) 、探索 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 地幔、 地核三个圈层。 (1) 地壳, 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 地壳平均厚度为 35 千米, 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 7 千米。 (2)地幔, 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和地 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 地
34、。(3)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 中心的部分。 2.了解地壳的组成。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 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3.了解地壳的运动。 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 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 曲变形。 4.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1)按照地球结构模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代表地 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2)切开模型观察它的剖面。 (三) 、研
35、讨 1.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为几个类型?它们分别是什么?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 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3.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 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 曲变形。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六、教学反思 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
36、知道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 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抗 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
37、、水、小铲子、学生活动手 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 、聚焦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 带来哪些改变呢? (二) 、探索 1.了解地震的成因。 (1)交流我们对地震成因的看法。 地下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当作 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强度,岩石就会发生断裂或震动, 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从而形成地震。 (2)做模拟实验。 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 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 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观察发生的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和对下面两张图
38、的观察,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 出我们的解释。 组版地球岩石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碰撞,彼此 分离。在这一过程中,地下岩层受力发生弯曲,当作用力的强度 超过岩层的承受强度,岩层就会断裂或震动,同时将积累的能量 讯速释放,从而形成地震。 2、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地震时,房屋在摇晃,使地表出现塌陷会引发泥石流等。 五、总结 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 变化。地震发生时,应尽可能迅速地撤离到空旷地带;来不及撤 离时,可暂时躲在卫生间等小开间的墙角(蹲下,抱头或用枕头 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撤离高层建筑物时不要乘坐电梯, 不可选 择跳窗逃生
39、。 六、教学反思 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 的改变。 2.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难点:基于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学生
40、准备:火山喷发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罐头 盒(或不锈钢小盆) 、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 、聚焦 1.复习导入:地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讲述:火山喷发与地震一样,也是地球内部力量的表现形式。 3.提出本课聚焦问题:火山喷发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它形成的原 因是什么?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 (二) 、探索 1.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课件展示火山喷发时的情景,并为学生提供冰岛南部埃亚菲亚 德拉冰盖下的火山喷发的资料。 请学生阅读并思考:火山喷发时, 会伴随哪些现象? 全班进行交流,汇总:形成
41、裂缝、熔岩喷涌、充满泡沫的火山岩 小山 阅读长白山天池和叙尔特塞火山岛的资料, 请学生根据图片和 文字资料,分析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交流:我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火山喷发的事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文字资料,深入了解火山喷发时 的情景以及给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 帮助学生对火山喷发的外部 表现形式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同时为后面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奠 定认知基础。 2、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 请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对火山喷发的原因进行猜测。 梳理、归纳为三点:高温高压、地壳中存在着薄弱地带、岩浆 中存在着大量的气体。 3.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原因。 (1)介绍模拟实验材料及实验材料代
42、表的含义。 (2)讲述模拟实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罐头盒内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形状,并在山的顶部 向下挖一个小洞。 向小洞内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适当稀释) ,然后用一层薄薄 的土豆泥封住洞口。 将罐头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火山”喷发现 象。 注意事项:不要用手摸热的罐头盒,带好护目镜,注意安全。 (3)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材料代表的含义及实验现象记录在 活动手册中。 4.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 5.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 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但 落在火山
43、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 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 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 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了吗? 六、教学反思 5.风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风的作用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 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 2、明白雅丹地貌形成的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 看法和依据,并与其它同学交流分享。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2.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和爱
44、国主义 教育。 3.通过擅长的方式表达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4.重视研究成果对解答问题的重要价值。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 索;能说出风对自己家乡有什么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懂得避险小常识。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 PPT 课件、小风扇、水、纸巾、硬纸板、透明塑料盒、沙子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 、聚焦 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对改变地形发生着缓慢的作用、 例如空气流动 形成的风。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呢? (二) 、风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实验: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过程:在透
45、明箱子的一端放置一块硬纸板当做岩石,另外 一端放置散沙若干, 用风扇在沙子的一侧吹起沙子击打在硬纸板 上。模拟自然界中风卷起砂砾不断打磨岩石的过程。 实验现象:风扇吹起沙子打在硬纸板上,发出僻里啪啦的声音, 用放大镜观察试验后的硬纸板, 会发现硬纸板上有很多沙粒打击 出的小坑洞。 实验结论:在自然界中岩石在风沙中会受到很大的作用力,长 期经受风沙洗礼的岩石会发生侵蚀现象。 风化造成岩石变碎、变小,风化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物理、 化学和生物,最终的作用使岩石发生三种转变,一是溶解的物质 被带走,二是新生成矿物,三是碎屑残留物质。 (三) 、实验探究:认识雅丹地貌 刚才我们学习了风对岩石的作用,
46、 接下来我们看一组美丽壮观的 图片(出示雅丹地貌图)。 在美丽的准噶尔盆地附近,有一个中外闻名的自然景观,被人们 称之为“魔鬼城”的地方,就是典型的雅丹地貌。下面我们一起 来通过实验探究一下雅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准备:用一张薄纸巾揉成团后自然展开(模拟干涸的湖泊), 纸巾上用水壶喷水浸湿,把纸巾固定在桌子上,用风扇不停的吹 纸巾。 实验现象:风把纸巾吹干后,在纸巾的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沟 壑状痕迹。 实验结论:雅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风力在起作用。 雅丹地貌的概念:泛指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 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 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
47、)地貌组合。 (四) 、风力的其他作用 刚才我们一起探索研究了风力对地球表面地貌的改变作用。 风力 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其它的作用呢?好处有哪些?坏处有哪些? 好处: 1.风能够发电,并且风力发电对环境污染影响小,是清洁能源。 .风能够在炎热的夏天给我们带来清凉。 3.风能够带动船舶行驶。 4.风能够传播花粉,使植物健康成长。 5.古代人们做出风车利用风给田地灌溉。 (五) 、风对我的家乡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对风的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 我邀请几位同学说说风对我们的家乡都有哪些影响。 六、本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几个活动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风对自然界的作用,那 么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
48、下水对自然界都有哪些作用。 七、教学反思 6.水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2.明白河流对河床和两岸的侵蚀作用。 3.明白水土流失的含义及严重后果。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对地表的变化作用。 2、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 科学态度目标 1.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 教育。 3.通过擅长的方式表达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4.重视研究成果对解答问题的重要价值。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
49、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认识河流对地表的改 变,并且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流水”这一 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形变化的认识。 教学难点 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三、课前准备: PPT 课件、水、泥土、喷壶、纸巾、硬纸板、透明塑料盒、沙子 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 、聚焦 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降落的雨水和众多 的河流会给土地的样貌带来怎样的影响?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改 变呢? (二) 、探索 1、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教师提供一些降雨与地表变化相关的图片、视频,请学生观察 并对“降落地面的雨水会给土地带来怎样的改变呢?”这一问题 展开讨论。
50、 预设:雨水会带走土壤、雨水冲出许多小沟 出示实验材料,组织学生思考、交流以下问题: (1)用什么模拟什么? 预设:我们用泥土模拟土地,用装有水的自制喷壶模拟降雨。在 山丘模型上撒一些带颜色的沙子, 便于观察“降雨过程”中山丘 上松散的土壤是怎样移动的,又聚集到了哪里。 (2)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什么? 提示:学生先观察“降雨”前山丘的样子并记录下来,便于对比 观察“降雨”后山丘的变化,发现降雨对土地的影响。 学生活动:模拟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交流分享 提示:“降雨”时,土壤和彩色的沙子被细流带动沿坡面向下移 动;水流到低洼处汇集后,水量变大,侵蚀力变强,“河道”变 宽;土壤和沙子会堆积到坡脚。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