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是七年级一篇课后古诗,篇幅短小,易懂,一课时完成。按 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 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诵读,并在反复读中体会诗的情感。 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诗的 节奏、重音、情感。这堂课设计了很多读得环节,范读、自由诵读、学生展示 读、齐读等。我认为达成了这项目标任务。 这节课设计的另一个想法是通过一首古诗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 词的热爱。所以在拓展环节,学生分享所喜欢的古诗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2、基本 做到从一首诗的诵读拓展延伸到对所喜欢的诗歌的诵读,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 兴趣,增加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在这一环节,应给与学生更多的空间,但 时间有限,学生展示并不丰富,而且在点评中,学生说的少,我想引申又碍于 时间和课堂的限制,没有更好的激发学生热情。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 李白李白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朗朗的吟诵,体会音韵美。朗朗的吟诵,体会音韵美。 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字音 读通、读顺读通、读顺 羌(羌(qing) 渝渝 (y)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
3、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半轮秋 半轮即半圆,是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上弦月 下弦月 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语速、语速 轻快舒缓轻快舒缓 美美的析读,感受情感美。美美的析读,感受情感美。 2、语速低缓 诗歌中蕴含了古代文人的情怀与诗歌中蕴含了古代文人的情怀与 智慧,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智慧,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诗词穿越时空,陶冶了一代又一诗词穿越时空,陶冶了一代又一 代人的情操,这是我们的财富,代人的情操,这是我们的财富, 也是我们的根。期
4、望同学们也能也是我们的根。期望同学们也能 喜爱上诗词并传诵它们。喜爱上诗词并传诵它们。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 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 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 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 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 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 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不 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 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背景: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 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 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 进发的途中,他怀
5、着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遍谒(y)诸侯,)诸侯, 海县清一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 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 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 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峨眉山平平 羌江羌江清溪清溪三峡三峡渝州渝州” 有何作用有何作用 ?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 湖北两省的交界
6、处。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诗人简介 李白(701年 762年) ,字太 白,号青莲居 士。是唐代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 仙”。其人爽朗大 方,爱饮酒作诗 ,喜交友。有 李太白集传 世。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 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 ,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 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 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 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 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 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 章。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第一次离开蜀地 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 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 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 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
7、y)诸侯,海 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 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 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 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一、课题:课题: 峨眉山月歌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科课后古诗。 2、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篇幅短小,易懂,适于初中学生“初步鉴赏浅易古代诗词”的要求。 三、学情分析:三、学情分析:1.初中学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不浓,欣赏诗词的能力停留在对诗词内 容的感性认识阶段。2.这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在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品味 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激发学习诗词的热情和兴趣。 四、教学目标:四、教学目
8、标: 1.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诵读诗歌。 2.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重音、情感。 3.3.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五、教学重点五、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重音、情感。 六、教学难点:六、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七、教学准备:新浪微博、微课。七、教学准备:新浪微博、微课。 八、教学过程: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导入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由平时积累的诗词引入本课内容。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恣意狂妄的李白喷涌而出的情感,至今读来 仍血脉偾张;“野
9、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6 岁的白居易就写出寓意深远,经久流 传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年轻的杜甫登高一览,豪情冲破云霄,今 天依然激荡。 这些千百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仍让人感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就是中国古 诗词的魅力。 今天我们借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来展开一场诗词之旅,去体会那历久弥新的诗句。 【设计意图】教师分享微博图片,共同欣赏峨眉山景观。 同学们知道峨眉山在哪吗?峨眉山是李白故乡最有名的大山,李白幼时跟随父亲迁居 四川,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离开蜀地所做。 【设计意图】写作背景在过渡语和微课中介绍。 (二)初读(二)初读 1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朗朗的吟诵,
10、体会音韵美。 范读 (配乐范读) 同学自由诵读古诗。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字音强调:羌、渝) 请同学读,再读,齐读。 2.2.师生活动。师生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自由练习朗读。把易读错的字标注在书上。 【设计意图】诵读的第一步,读准字音,读通,读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培 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细读(三)细读 1.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好好的译读,感受图画美。 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品味诗的意境,说说读懂了哪些。 小组交流,分享感悟。 小组推荐一人朗读。 (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强调诵读的要求:读出诗的节奏、重音、情感。 学生练读。 齐读。 2. 师生活动。师生活动。 学生自主
11、学习,读懂诗的大意。 小组交流,分享所感。 推荐一人发言,边读边说说感悟。 【设计意图】诵读第二步,边读边赏,读出诗的节奏、重音、情感。学生在自主理解 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碰撞,形成新的认识。 (四)研读(四)研读 1.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美美的品读,感受情感美。 24 岁的李白为实现政治理想,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第一次离开故乡,行船于平 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月亮,会有怎样的心情? (语速轻快舒缓。 ) 诗人渐行渐远,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月亮已不再是故乡峨眉山的月 亮,诗人此时会感到? (语速低缓) 根据对诗的理解、感悟,有感情地练习诵读。 齐读。 3.3. 师生
12、活动。师生活动。 设计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师生在反复读中共同体会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进一步领会诗人思想情感。 (五)拓展延伸和积累(五)拓展延伸和积累 1.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请学生在微博上分享积累的诗歌,并诵读。 要求:微博发表感悟。 读准字音、尽量读出节奏、重音、情感。 2.2.师生活动。师生活动。师生在微博下共同评论。学生诵读自己所喜欢的诗歌,并简要说说诵读 的感悟。 学生互评,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从一首诗的诵读拓展延伸到对所喜欢的诗歌的诵读,激发学生学习诗歌 的兴趣,增加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 (六)课堂检测:诵读(六)课堂检测:诵读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 (七)课堂小结(七)课堂小结: :诗歌中蕴含了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智慧,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诗 词穿越时空,陶冶了一点又一代人的情操,这是我们的财富,也是我们的根。期望同 学们也能喜爱上诗词并传诵它们。 (八)布置作业(八)布置作业:积累所喜欢的诗歌,课下练习诵读 九、板书设计:九、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 李白 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2、读出诗的节奏、重音、情感。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